发布日期:2024-01-31 18:10:36

中国玉器赏析论文范文精选5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玉器赏析论文范文精选5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可以提供一个融合文化的模型以消除西方单纯对晶体宝石偏重研究所引起的冲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玉器工艺品古董珍玩集萃鉴赏(四)

2、玉器鉴赏心得体会(优秀16篇)

3、中国玉器赏析论文范文精选5篇

4、玉器鉴赏

5、玉器鉴赏十篇

6、玉器鉴赏范例6篇

  清中期 玉巧雕松鹿同春图山子

  年代清中期

  尺寸长17.5cm

  山子以整块玉料雕琢而成,局部留有沁色,玉质温润细腻。玉山依其形而琢,画面以松柏洞石为主,山中松树苍劲,枯藤怪石林立,随形而动,局部镂雕出一亭台楼阁,两只小鹿嬉戏于山间,悠闲自在;另一面雕群山环绕,有古柏苍松。玉山布局奇巧,层次多维,场景生动,以自然之质再造自然。古松小鹿皆含松鹿同春、福寿绵长之美意,两美相合寓意古雅祥瑞,意境隽永。清代玉山盛行于乾隆时期,多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使突兀嶙峋之画面跃然成体,宛若画卷,秀丽于书案之前,使人观之如山,如神游妙境,将浓缩天地自然的景观于案头,构图唯美,意境深远。

  清中期 白玉双龙耳衔环龙钮盖炉

  年代清中期

  尺寸宽19.3cm

  玉炉以和田白玉精心雕琢而成。玉质莹润,远观见宝光盈盈,近触则温润有加,几无杂质的纯净外表如凝脂般莹洁通透,泛着美玉特有的柔润光泽,盖炉常为室内陈设或为焚香之器,是清代皇家及士大夫的书房常备之物,玉炉飘香,一室皆净,必不可少。本品为玉盖炉标准式样,炉体弧腹饱满,下承三足,龙首自肩部伸出,并于龙首口中雕琢几何折线鋬,刻划硬朗,鋬内雕琢圆环,形成龙首衔环之式。此件玉炉画龙点睛之处在于其盖之龙钮,盖呈覆盆状,子母口相合,透雕一盘龙为钮,龙身弯折虬曲,龙首随身体上扬,双角及耳贴龙首,双目炯炯,龙吻大张,吸风吐露,长须飘扬,龙身翻转拧动,一气呵成。仅观龙钮,便可体会皇家之威严气韵。在玉盖炉常见制式中,盖钮以太狮少狮(亦或单只狮钮)为常见,光素抓钮、龙钮相对较少。本品不仅雕琢龙钮,且其造型饱满,龙身高耸,大张龙吻的雕琢手法是同类题材中不为多见的,试想袅袅香气从镂雕之龙身中飘出,萦绕于书房之情景……何等之惬意。特别是,本品高耸的盖钮加之盖的高度,使整体玉炉比例形成了盖与炉身成等比之式,更显其挺拔庄重之气。除此,本品在钮、耳以外,不见雕痕,光素一器,掏膛规整,抛光极好,各方衔接得体,浑若天成,平整细致光滑如镜的打磨技艺尽显美玉天姿,昭示出技艺的高超精湛的雕刻工艺。

  清 黄玉螭龙纹盖瓶

  年代清

  尺寸高19.7cm

  中国玉器经过几千年的兴衰,至清代无论在玉材的选择,还是玉器的品种、雕工亦或纹样,都再次达到高峰。白玉、黄玉、碧玉等各种材质百花齐放。本品取材黄玉,雕琢盖瓶。玉质古朴自然,温润细腻。瓶体呈束颈,长腹略收,撇圈足,造型挺拔。瓶身打磨光滑,以浮雕及圆雕之法雕琢螭龙蟠伏其上,螭龙侧首顾望,四肢紧伏于瓶身,矫健有力,身躯肌理分明,形态各异,周围祥云缭绕,刀法流畅,栩栩如生。盖顶亦雕同题材龙纹,遥相呼应。造型于庄重中富于韵律,于古朴中流露新意。

  清 白玉洒金皮御题诗随形小山子

  年代清

  尺寸长8.5cm

  清乾隆 白玉四合如意纹香盒

  年代清乾隆

  尺寸直径5.6cm

  盒以白玉为材,清润温和。白玉掏膛而成,器身玲珑,盖盒为子母口,盒盖琢四合如意纹。以整料碾治一器,为文房雅物,雕工细致,余部皆素面,尽显玉本身高雅简朴的美态,正合乾隆帝所提倡的“良玉不琢”的审美风尚。本品雕工精到,抛光细腻,造型清雅大

  二十世纪 翡翠镯

  年代二十世纪

  尺寸直径5.8cm

  备注:附北京高德珠宝鉴定研究所证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动力,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里有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近十年来,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修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延边大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特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并系统地进行相关课程的建设和实践。《珠宝鉴赏》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从2019年首次开设至今,该课程受到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广泛欢迎,并且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力争使本课程成为独具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谈《珠宝鉴赏》公共选修课教学课程中的教学研究内容和体会。

  现实的需要也要求金融学课堂改革,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水涨船高。从现实的需要来讲,人们需要知道我手中的钱通过怎样的投资渠道能获得更大的回报,而不单单是存在银行。如果投资其他的理财品种收益是多少?而承担的风险有多大?单靠课堂上讲的金融理论和现实脱节较大,没有太多指导性,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金融学的教学,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1、尽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金融学基础的教材品种繁多,要求高职高专类学校尽量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层次选择教材。选择的方向力求结构新颖,内容务实创新,能准确体现现代金融的内涵,反映我国最新的金融发展的动向。每章都应有本章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案例、阅读材料,有课堂实训,能增强学生对金融基础理论的领悟;每章都应设置课后小结、思考题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金融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2、逐步改善单一的课堂教学,引入多元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没有太多时间思考问题,引入计算机网络后,丰富了教学内容,一些较难理解的艰涩的概念都能通过网络展开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金融软件,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想要了解每天都发生了哪些事件,而哪些事件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这迫使他们行动起来,关心国际新闻,也关注国家大事,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

  3、通过模拟操作量化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

  金融学的所学知识有一部分可以通过金融的模拟操作来实现,如模拟股票操作、模拟外汇操作、模拟期货操作等等,这些模拟操作会在他们的平台上每天都更新新闻,模拟一个操作环境,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环境中的新闻找到操作的切入点,进行操作。学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操作模拟盘,通过亏损或盈利的多少来量化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是世界主要产玉国之一,开采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珠宝玉石的使用最早开始于石器时代。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到如今北京奥运的金镶玉,都是中国玉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珠宝玉石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一个故事、一个传说或反映一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玉和我们的民族文化已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影响了我国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惯,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学、历史著作。中国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生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珠宝玉石生产加工技艺,以及与中国玉相关的政治思想、文化制度和艺术,这一切物的和精神的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珠宝教育和知识普及十分落后,使得现代国人普遍对珠宝的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状况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不相适应的,尤其对大学生来讲,也与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是不相称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宝玉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珠宝日益普遍,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应具备一些关于珠宝的基本知识;认识珠宝在我国经济、文化和艺术中的地位;了解我国悠久的宝玉石文化,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另外,珠宝的自然美还给人们带来优雅的愉悦之感和无穷的遐想,大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自然美和人工艺术美于一身的珠宝,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种高尚的意趣,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和修养。《珠宝鉴赏》课程为达到上述目的而开设,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

  怀着大一地质学的并不好,但对宝玉石鉴赏有着浓厚兴趣的心情,开始了我对宝玉石鉴赏这门课的学习历程。一上课,我就被形态各异,颜色各样的宝玉石图片和实物所吸引,所以就决定更好的利用学院的学习资源,报名参加了宝玉石检测员的培训,受益颇多。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常见的宝玉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它们的鉴定和保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自己也有了些

  心得体会,借着个机会总结一下:

  首先,我懂得了宝玉是的真正含义,

  其次,懂得了宝玉石的用途:宝玉石学是研究宝玉石以及其他具有工艺价值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各种宝石和玉石的特征,用途和加工途径,宝玉石的分类及矿物学特征,产出状态和矿床成因从而达到识别,加工,利用,寻找宝玉石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再次,从宝玉石的学习中,了解了很多关于宝玉是的历史背景:例如,田黄的价值连城与朱元璋当皇帝时做的一个梦有密切地关系;清朝官员的帽顶就分为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水晶等,分别表示出官的不同等级。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宝石和玉石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在古代,就有以玉祭祀天地,用玉圭来表明官品的做法,也有许多人佩戴玉器当作护身符。曾有佩玉可以“驱灾避邪”,戴琥珀可以“镇惊防邪”,戴松石可以“万事如意”之说。过去,人们对宝玉石带有崇敬之情,具有神秘色彩。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宝玉石早已脱去了神秘的面纱,左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结婚信物,生日礼品和服装的配饰。

  开学初,绝大部分是个人兴趣所致,我选修了这门课程。我学的是文学专业,平时却对历史、地理较为感兴趣,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我认为这方面的知识值得去学习。

  时光荏苒,本学期一共十节课的课程计划,每周的周一晚上,黄昆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玉文化,一学期以来,我收获颇丰。既然是宝玉石鉴赏课的课堂,那就免不了要涉及不少的关于玉石的知识,往细处划分下去,就还有玉石市场上对于玉石质量和真假的甄别以及对各种玉石形成原理的探究,其中,我对于玉石的形成过程是最感兴趣的。试想,在粗糙丑陋的岩石中、甚至在极为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中能孕育出那么晶亮、细腻的宝玉石,这是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啊!终于,在老师一步步的传道、授业和解惑之后,我明白了是大自然的伟大力量造就了那么多的举世罕有和世间珍品。而且,我还了解到,在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人们已经能够用现代高科技制造出多种宝玉石,例如:金刚石等。如此一来,人造宝玉石便极有可能以假乱真充斥宝玉石市场,所以,去学习一些宝玉石相关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从珠宝玉石的概述到各种珠宝玉石的形成过程,从矿物研究学角度解析到多种宝玉石的特征,从天然宝玉石到人工玉石,课程的全程条理分明、深浅有度。课程安排合理,课堂内容详实,而且最能适合各个专业的学生听讲,在课堂讲学过程中,老师能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讲解珠宝玉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用十二个月来代表十二种宝玉石加以解释,以及不同颜色的珠宝玉石代表着寄予人的不同含义。例如:红色代表着热情、橙色代表着活泼还有白色代表纯洁等。除此之外,不同形状的珠宝玉石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三角形代表个性活泼,椭圆代表稳重成熟等。

  宝玉石文化随历史长河绵延数千年,其中也蕴含了古时先民们的智慧和古代辉煌灿烂的宝玉石文化。文明贵在发扬方有延续,文化贵在传承方能光大。我们今天有幸能够遍识珠宝玉石文化,虽是皮毛,却也值得我们铭记在心。感谢老师孜孜不倦的教授,学生更当努力学习,争做八斗才学之人。

  -->

  玉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作为一种艺术品,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审美观念。而在与玉器相伴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玉器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更获取了一些关于鉴赏玉器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历史渊源

  鉴赏一件玉器,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玉器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在商代以后,玉器逐渐成为统治者象征权力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例如,商代玉器以龙纹、鸟纹等神秘的图案为主,而汉代以后的玉器则更加偏重于人物形象和花鸟图案。

  二、了解制作工艺

  玉器的制作工艺是鉴赏的关键,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决定了玉器的价值和品质。我在学习鉴赏玉器的过程中,参观了一些制作玉器的工坊,并亲自体验了一些最基本的制作工艺。例如,玉的开料工艺需要用砂轮对原料进行切削和抛光,使其形成初步的外观。然后,需要用小锤子进行细致的磨制,滑到最后再用各种不同粗细的砂纸进行最后的抛光。通过亲身体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制作一个完美玉器所需要的耐心和技巧。

  三、关注品质和符号含义

  鉴赏玉器时,除了外观和制作工艺之外,品质和符号含义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玉器的颜色、质地和透光性来判断它的品质。例如,高品质的玉器通常颜色均匀,质地细腻,透光性好。而符号含义则需要通过对图案和形状的解读来进行分析。例如,龙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符号,常常出现在玉器上,象征着吉祥和权力。

  四、培养审美眼光

  鉴赏玉器不仅意味着了解历史和品质,更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通过多观摩玉器艺术品,我们可以逐渐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玉器的审美特点,进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在我开始鉴赏玉器的时候,往往只是简单地欣赏它们的美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能够从中发现更多的内涵和细节。这种审美眼光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玉器,也会对其他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践行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玉器是我们的文化遗产,而鉴赏玉器也是一种对这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学习和鉴赏玉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推广和传播玉器文化做出一些贡献。例如,可以参加相关展览、座谈会和研讨会,与其他对玉器感兴趣的人一起交流和分享心得。通过这些行为,我们能够对玉器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并能够传承和发扬它。

  总之,鉴赏玉器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和制作工艺,关注品质和符号含义,培养审美眼光,并通过传承与发扬中国玉器文化。这些心得体会不仅可以用于鉴赏玉器,也可以应用到其他艺术品的欣赏和研究中。无论是何种艺术品,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这些千年文化的艺术之美。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品,玉器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玉器以其卓越的质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积淀而不断吸引着收藏家、爱好者和文化探究者的关注和研究。在亲身接触和研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玉器传承与繁荣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第一段:玉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玉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史为珍品玉器提供了极为丰富和独特的文化背景。自古以来,玉器就是贵族、王公贵族之间交往和礼品中的首选之一。玉器尤其在明清时期, 成为世人追逐的“贵人利器”。玉器不仅有着鲜明的美学风格,还充满了神秘和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民俗和宗教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段:玉器的制作工艺

  玉器的制作工艺是极其考究的,需要经过多道工艺流程和工艺技艺的琢磨和娴熟掌握。制作过程中要先从原材料入手,精选上佳玉石,并根据其特点和美学价值进行设计和规划。在粗加工的基础上,接着进行形体雕琢、制作、抛磨、打光等细致的制作流程。制作工艺严格,精益求精,先进的制作技术为珍品玉器的制作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第三段:玉器的珍贵价值

  珍品玉器在艺术品市场上不仅受到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追捧,也因其稳定、保值、升值的特点,成为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近年来,玉器在全球收藏市场中表现亮眼,不少高端玉器经常在拍卖会上创造出高价位的成交记录,一些玉器品种甚至成为世界各国顶尖收藏家心仪的藏品。

  第四段:玉器的审美价值

  玉器被誉为万物之灵,其优美、卓越的审美价值成为珍品玉器被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关注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玉器都是王公贵族之间交往的重要礼品,不仅因为其贵重,更因为其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随着时代发展,玉器因时而变、因景生情,不断在美学上壮大、完善和发展。

  第五段:对珍品玉器的思考

  随着世界各界的密切关注和投资热情,玉器逐渐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宠儿。珍品玉器以其卓越的质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积淀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家、爱好者和文化探究者。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珍贵的玉器得到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现代国家和社会肩负的重大任务。我们应该秉持敬畏自然、尊重历史的态度,让玉器传承和发展更加精彩,让中华文化在玉器这一富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化艺术品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怀着大一地质学的并不好,但对宝玉石鉴赏有着浓厚兴趣的心情,开始了我对宝玉石鉴赏这门课的学习历程。一上课,我就被形态各异,颜色各样的宝玉石图片和实物所吸引,所以就决定更好的利用学院的学习资源,报名参加了宝玉石检测员的培训,受益颇多。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常见的宝玉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它们的鉴定和保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自己也有了些心得体会,借着个机会总结一下:

  首先,我懂得了宝玉是的真正含义,

  其次,懂得了宝玉石的用途:宝玉石学是研究宝玉石以及其他具有工艺价值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各种宝石和玉石的特征,用途和加工途径,宝玉石的分类及矿物学特征,产出状态和矿床成因从而达到识别,加工,利用,寻找宝玉石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再次,从宝玉石的学习中,了解了很多关于宝玉是的历史背景:例如,田黄的价值连城与朱元璋当皇帝时做的一个梦有密切地关系;清朝官员的帽顶就分为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水晶等,分别表示出官的不同等级。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宝石和玉石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在古代,就有以玉祭祀天地,用玉圭来表明官品的做法,也有许多人佩戴玉器当作护身符。曾有佩玉可以“驱灾避邪”,戴琥珀可以“镇惊防邪”,戴松石可以“万事如意”之说。过去,人们对宝玉石带有崇敬之情,具有神秘色彩。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宝玉石早已脱去了神秘的面纱,左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结婚信物,生日礼品和服装的配饰。

  玉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喜爱玉器的人来说,鉴赏玉器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问。多年来,我对玉器的鉴赏经历让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在下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这些心得体会。

  首先,鉴玉器需要了解玉的特征和性质。玉器有丰富的种类和样式,包括和田玉、翡翠、羊脂玉等等。不同种类的玉器有不同的颜色、质地、纹理和光泽。因此,在鉴赏玉器之前,我们应该对玉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解,熟悉各种玉器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其次,鉴玉器需要学会观看和触摸。观看是鉴别玉器真伪和品质好坏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玉器的颜色、纹理、光泽以及雕刻工艺等方面,来判断玉器的真假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触摸玉器的表面,感受其光滑、温润和独特的手感。通过肌肤与玉器的接触,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玉器的材质和纹理。

  第三,鉴玉器需要了解和尊重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玉器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件玉器背后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故事。例如,和田玉被视为玉石之王,被称为“玉中之王”,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幸福。翡翠则被认为是美德和品格的象征,常与君子、士人相联系。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玉器,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鉴玉器需要积累经验并进行深入学习。鉴赏玉器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通过反复比较和观察不同的玉器,我们可以积累鉴赏经验,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玉器,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讲座和培训课程,深入学习玉器的背后的知识和技术。

  最后,鉴玉器需要保持谨慎和学问。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仿制品,有些仿制品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因此,我们在鉴赏玉器时必须保持谨慎,要学会识别真假和区分好坏。另外,鉴赏玉器也需要多角度地进行研究和学问。这包括从玉石的科学特性、文化背景、历史演变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欣赏玉器。

  总之,鉴赏玉器是一项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活动。通过对玉器特征和性质的了解,学会观看和触摸,了解和尊重文化内涵,积累经验和进行深入学习,以及保持谨慎和学问,我们可以更好地鉴赏和欣赏玉器。同时,鉴赏玉器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品味。

  第一段:引言(120字)。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誉为“百玉之王”。鉴赏玉器不仅仅是欣赏美的形态,更是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曾经不解玉器的魅力,但通过近年来自己的深入学习与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鉴赏玉器的乐趣与益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鉴赏玉器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玉器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第二段:中国古代玉器的独特魅力(240字)。

  中国古代玉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古代玉器在形态上极富创意,不仅有各种动物、植物,还有人物、神话传说等众多元素,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而制作玉器的工艺技巧更是精益求精,抛光、雕琢等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细致的操作,才能打造出光洁温润、细腻娇嫩的玉器。这种独特的魅力和多样性在宝玉镶嵌、玉佩、玉饰等玉器品类中得以体现,让人叹为观止。

  第三段:学习鉴赏玉器的收获(240字)。

  对于一个非专业的玉器爱好者来说,学习鉴赏玉器的过程是让人心生敬畏和赞叹的。玉器的鉴赏需要对玉石本身、器形、题材、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通过查阅和阅读相关书籍或向专业人士请教,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有关玉器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鉴别一件玉器的真伪和价值。除此之外,亲身参观玉器博物馆和收藏者的珍藏,亲自感受和欣赏真正的玉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的过程,我们触摸和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

  第四段:玉器鉴赏的价值与意义(240字)。

  玉器鉴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欣赏,更是一种深思熟虑和内省的过程。玉器作为古人文化精粹的代表,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对我们现代人仍有着启发和引导作用。探寻古人玉器的含义和意图,我们可以学会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此外,鉴赏玉器对培养集中注意力和耐心也有很大的帮助。玉器独特的纹理和光泽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感受,这种耐心和专注的慢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得以放松和静心。

  第五段:结尾(160字)。

  鉴赏玉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但它也是一种极具乐趣和满足感的体验。鉴赏玉器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更让我们提升了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在探寻玉器之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与他人分享交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无论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还是一个专业人士,鉴赏玉器都能带给我们独特的心灵愉悦和成就感。让我们一起重拾对玉器文化的热爱,与古人共同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玉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向来备受世人所喜爱和追捧。作为玉器爱好者,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鉴赏玉器的世界中,不禁让我深深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几点关于鉴赏玉器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玉器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是进行鉴赏的重要基础。玉器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玉器的制作风格和工艺特点都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玉器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价值,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和鉴赏玉器。

  其次,熟悉玉器的品种和分类是进行鉴赏的必要条件。玉器的品种繁多,有玉佩、玉饰、玉器等。每一种品种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在玉器鉴赏时,需要了解不同品种的特点和分类标准。例如,玉佩分为圆红、圆绿、圆白、圆蓝四大类,分别代表四个季节和四个方位。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品种的龙纹、凤纹、云纹、福纹等纹饰的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注重观察玉器的质地和纹理。玉器的质地是其最根本的特点之一。观察玉器的光泽、细腻度、透明度和色泽等,可以初步判断玉器的品质和价值。同时,纹理也是玉器的重要特点之一。观察玉器的纹理,可以了解到玉器的起源和制作工艺。纹理精美、纹路纷繁的玉器往往更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四,注重品味和感受。玉器艺术是一种内敛而冷静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品味和感受来体现其深厚的韵味和独特的价值。鉴赏玉器时,需要细细品味其造型、纹饰和纹理之美,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而非仅仅看其形状和表面的艳丽。仔细观察每一处的细节,体悟其中的人文之美和审美之趣。

  最后,鉴赏玉器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只有对玉器的历史、文化、工艺以及市场行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对玉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评价。之所以鉴赏玉器是一门学问,是因为它需要多重知识交织而成的综合能力。因此,对玉器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持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成为真正的玉器鉴赏专家。

  总之,在多年来的玉器鉴赏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鉴赏玉器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体验美感和享受文化的过程。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熟悉其品种和分类,注重观察质地和纹理,注重品味和感受,以及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玉器的美。鉴赏玉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魅力,也将一直伴随我前行。

  第一段:介绍玉器的历史和其文化价值(150字)

  从古至今,玉器一直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艺术品。中国自古就有“玉为贵器”的说法,因为玉器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玉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传承。许多玉器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代表了华夏文明的精髓。因此,对于喜欢玉器的人来说,鉴别真假玉器以及欣赏玉器的过程是一项有趣且有意义的体会。

  第二段:鉴玉器的兴趣的来源和重要性(250字)

  对于鉴玉器的兴趣往往源自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文明的崇敬。玉器作为一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鉴别真伪玉器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传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此外,鉴玉器也是一种提高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途径。在鉴玉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辨别、分析,提升自己的观察力、辨别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精神力量的提升不仅仅能够应用在鉴玉器领域,还能够作为一种智力锻炼和个人成长的方法。

  第三段:鉴玉器的方法和技巧(300字)

  鉴别真伪玉器是一门深奥且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技术。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培养观察力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如了解不同种类的玉石、区分真假玉石的特征以及常见的加工方法等。其次,触摸玉石也是一种重要的鉴别方法。真正的玉石手感温润如玉,而仿制品则冷硬、没有质感。此外,通过辨别玉器的纹理和内部结构也可以判断其真伪。真正的玉器具有独特而自然的纹理和内部构造,而仿制品通常过于细腻和均匀。最后,了解历史、考古资料和与专业鉴定人员交流也可以提高我们鉴别玉器的能力。总之,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掌握鉴别玉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第四段:鉴玉器所带来的乐趣和收获(300字)

  鉴玉器是一项既有趣又能学到很多知识的活动。在鉴赏玉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玉石的美感和文化价值,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同时,通过鉴别真假玉器的过程,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见识和知识水平,培养出色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学习和智力锻炼的过程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到玉器艺术的奥妙,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此外,鉴玉器也可以成为我们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话题,为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更多的互动和乐趣。

  第五段:总结鉴玉器的意义和对个人的影响(200字)

  鉴玉器是一项深受人们热爱的艺术活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玉器的美丽和文化价值,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通过鉴玉器,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受到艺术与历史的交融。同时,鉴玉器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学习动力。因此,不论是对于喜欢玉器的人还是对于其他人来说,鉴玉器都是一项有趣且意义重大的活动。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近十年来,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修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延边大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特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并系统地进行相关课程的建设和实践。《珠宝鉴赏》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从2019年首次开设至今,该课程受到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广泛欢迎,并且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力争使本课程成为独具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谈《珠宝鉴赏》公共选修课教学课程中的教学研究内容和体会。

  现实的需要也要求金融学课堂改革,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水涨船高。从现实的需要来讲,人们需要知道我手中的钱通过怎样的投资渠道能获得更大的回报,而不单单是存在银行。如果投资其他的理财品种收益是多少?而承担的风险有多大?单靠课堂上讲的金融理论和现实脱节较大,没有太多指导性,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金融学的教学,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1、尽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金融学基础的教材品种繁多,要求高职高专类学校尽量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层次选择教材。选择的方向力求结构新颖,内容务实创新,能准确体现现代金融的内涵,反映我国最新的金融发展的动向。每章都应有本章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案例、阅读材料,有课堂实训,能增强学生对金融基础理论的领悟;每章都应设置课后小结、思考题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金融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2、逐步改善单一的课堂教学,引入多元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没有太多时间思考问题,引入计算机网络后,丰富了教学内容,一些较难理解的艰涩的概念都能通过网络展开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金融软件,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想要了解每天都发生了哪些事件,而哪些事件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这迫使他们行动起来,关心国际新闻,也关注国家大事,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

  3、通过模拟操作量化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

  金融学的所学知识有一部分可以通过金融的模拟操作来实现,如模拟股票操作、模拟外汇操作、模拟期货操作等等,这些模拟操作会在他们的平台上每天都更新新闻,模拟一个操作环境,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环境中的新闻找到操作的切入点,进行操作。学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操作模拟盘,通过亏损或盈利的多少来量化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是世界主要产玉国之一,开采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珠宝玉石的使用最早开始于石器时代。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到如今北京奥运的金镶玉,都是中国玉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珠宝玉石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一个故事、一个传说或反映一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玉和我们的民族文化已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影响了我国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惯,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学、历史著作。中国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生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珠宝玉石生产加工技艺,以及与中国玉相关的政治思想、文化制度和艺术,这一切物的和精神的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珠宝教育和知识普及十分落后,使得现代国人普遍对珠宝的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状况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不相适应的,尤其对大学生来讲,也与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是不相称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宝玉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珠宝日益普遍,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应具备一些关于珠宝的基本知识;认识珠宝在我国经济、文化和艺术中的地位;了解我国悠久的宝玉石文化,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另外,珠宝的自然美还给人们带来优雅的愉悦之感和无穷的遐想,大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自然美和人工艺术美于一身的珠宝,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种高尚的意趣,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和修养。《珠宝鉴赏》课程为达到上述目的而开设,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玉器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玉器雕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意义而备受推崇。作为一名玉器雕刻爱好者,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也有机会在雕刻的过程中有所体会和收获。

  玉器雕刻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是中国传统美术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玉石制作生活用具和祭祀器物。而在商周时期,玉器雕刻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祭祀文化的象征。在秦汉时期,玉器雕刻达到了高峰,嵌蛋、象牙等材料和线刻、精刻、浮雕等工艺术也应运而生。明清时期,玉器雕刻逐渐走向世俗化,玉佩、腰带、文房四宝等多种玉器雕刻作品也应运而生。

  玉器雕刻非常考验雕刻师的技艺和耐心。玉石的硬度较高,刨磨过程必须十分谨慎,一旦一气呵成就难以更改。玉器雕刻的过程包括原始雕刻、草图雕刻、精细雕刻等多个步骤,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玉器雕刻的工艺繁杂,不同的雕刻工艺也会对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线刻技艺不仅可以营造出脉络清晰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强玉器的造型感和质感;而浮雕技艺强调的是玉器的厚度和层次感,可以使玉器更为立体和具有想象力。

  玉器雕刻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玉器雕刻在我国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更是与吉祥、美好、长寿和幸福等美好意义联系在一起。因此,玉器雕刻作品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精髓。

  第五段:总结。

  玉器雕刻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只是一门手艺,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精髓。作为一名玉器雕刻爱好者,我深刻体会到与玉石、与文化、与历史共存的感受。我相信,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玉器雕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将不断得到发掘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玉被视为至宝。尤其是在唐代,玉器的制作达到了巅峰,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通过欣赏和研究唐代的玉器,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唐代玉器注重形制的多样性。唐代人对于玉的雕刻和制作技艺非常熟练,他们善于将不同形状的玉料巧妙地切割成各种器物形状。不仅有常见的如瓶、罐、盘等器皿,还有惟妙惟肖的动植物形象。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制展示了唐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其次,唐代玉器注重纹饰的精细与细腻。唐代玉器常常以琢、刻、雕等技法进行装饰,纹饰细腻而刚劲,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玉器上的纹饰多为花纹、动植物、人物或故事,这些纹饰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唐代玉器注重工艺的精湛与细致。唐代玉器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技艺的熟练和耐心是制作精美玉器的必备条件。首先,制作玉器需要对玉料进行选择和切割,然后再通过琢、磨、雕等技法进行精细处理,最后进行打磨和抛光,使它们展现出无瑕的光泽。这些工艺的精湛使得唐代玉器成为了艺术品的代表。

  第四,唐代玉器注重文人雅士的品味与追求。唐代玉器几乎无所不有,而文人雅士常常选择具有独特意义的玉器作为装饰品,以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身份。比如,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玉器常常作为礼物赠予亲友,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这些玉器不仅令人陶醉,也反映了唐代文人雅士追求精神享受和高尚情操的追求。

  最后,唐代玉器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一些唐代玉器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实用功能。比如,有些玉器可用作饮食器皿,如玉杯、玉碗等,它们不仅美观实用,而且富有贵重之感。这种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特点,使得唐代玉器成为一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

  总之,唐代玉器以其形制多样、纹饰精细、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功能实用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通过欣赏和研究唐代玉器,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唐代的文化和艺术风貌,同时也能够品味到唐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唐代玉器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使我进一步热爱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字、书法、绘画、茶艺等文化形态并列,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作为一名玉器爱好者,我对玉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段:玉器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玉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的玉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制作技艺和艺术表现力达到了顶峰。玉器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先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第二段:玉器的品种和特点

  玉器的品种和特点是多样的,以绿色玉石最为常见。常见的玉器品类有玉饰品、玉器盘、玉器杯、玉器壶、玉器瓶等,无论是从造型与纹饰的角度,还是从质感与收藏价值的角度,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玉器纹饰起源丰富,包括卷云纹、浮雕纹、人物纹、动物纹、花草纹等各种元素,非常丰富多彩。而玉器的质地特点则表现出其高密度、纤维细腻、质感温润、抗老化、高硬度等特点。

  第三段:玉器的收藏与价值

  玉器的收藏价值极高,是人们不断向往的收藏品之一。一方面是因为玉器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玉器的收藏市场一直处于旺盛状态。通过学习、赏析和收藏玉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感受玉器的神秘和魅力。同时,玉器的市场价值也随着收藏者的不断增加而大幅攀升,成为极具投资价值的收藏品之一。

  第四段:玉器的保管与鉴别

  对于任何一件收藏品,保管和鉴别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玉器来说,同样需要注意。首先,玉器应当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潮防晒,避免接触阳光和湿气。其次,在鉴别玉器时,应当了解玉器的材质、制作工艺、纹饰风格、历史时代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观察器形、手感、颜色等特点作出判定,并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

  第五段:结语

  玉器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反映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趣味、人文精神和文化智慧,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对于玉器爱好者来说,学习了解玉器、观赏收藏玉器,既可以体味玉器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人文领域,领略它的不竭魅力。

  玉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魅力。我有幸接触到一些玉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以五段式的方式,分享一些关于玉器的心得体会。

  一、玉器的魅力无法抗拒

  在我第一次接触玉器的时候,我就被它们那种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无论是玉翠的光泽,还是玉器的纹理,都散发出一种深深的内敛和韵味。而且,每一件玉器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寓意,给人一种宁静、吉祥的感觉。尤其是那些精致的雕刻和细节,更是让人赞叹制作者的高超工艺和匠心独运。

  二、玉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玉器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古代的玉璧、玉琮,还是现代的玉佩、玉饰,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每一件玉器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玉璧代表着财富和权力,玉佩寓意着吉祥和长寿。通过欣赏和收藏玉器,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厚重和传承。

  三、玉器需要用心去品味

  玉器并非只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在观赏玉器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和韵味。从外观上看,每一件玉器都非常精致,无论是纹理还是雕刻都非常细腻。但是,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纹理和色彩变化,才能感受到玉器透露出的生命力和力量。因此,欣赏玉器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感受,也需要用心去理解和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玉器可以给人带来平静和宁神

  玉器有着独特的能量和灵气,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和宁神。每当我拿起一件玉器,握在手中,我就能感受到其中散发出的柔和而稳定的能量。这种能量让我感觉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仿佛我的烦恼和烦忧都渐渐消散。玉器给我带来的平静和宁神让我意识到,人们在现代社会繁忙的生活中,也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和宁静的状态,来调整和修养自己的身心。

  五、玉器值得永久珍藏

  玉器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收藏价值。在我对玉器的了解和体验中,我深深感受到玉器的珍贵和独特之处。每一件玉器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品,都有着独特的形态和寓意,所以值得被永久珍藏。而且,玉器的材质特殊,经过岁月的洗礼,更能显示出其传世之美。因此,我觉得收藏玉器不仅可以欣赏其美,还可以对玉器进行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

  总之,通过对玉器的接触和体验,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艺术的魅力。玉器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以及其独特的外观和内涵,都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同时,玉器也让我从中获得了平静和宁神,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因此,我愿意继续学习和收藏玉器,将这种瑰宝的魅力和认识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品,玉器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一直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自古以来,玉器就被视为珍贵的礼品和收藏品,被人们所推崇和追捧。多年来,我对玉器逐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通过观摩和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玉器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鉴赏与收藏(约300字)

  鉴赏玉器是我学习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分析,深入理解每一件玉器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玉器的鉴赏需要借助专业知识,了解材质、工艺、装饰和风格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感受其中独特的美。在参观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玉器展览中,我有幸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比如玉镯、玉佩等等,它们的形状和纹饰都迷人无比。通过对这些玉器的欣赏和学习,我逐渐培养了独到的鉴赏眼光和品味,并开始了自己的玉器收藏。

  第三段:文化与艺术(约300字)

  玉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的载体。在中国,玉器往往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代表着一种思想、一种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观摩玉器时,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和审美是多样而深奥的。比如在玉器上,经常可以看到龙、凤、麟、瑞兽等神兽图案,它们象征着吉祥和祝福,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愿景。同时,玉器的工艺也是一门精湛的技艺,通过琢磨玉石的特点,玉匠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和纹饰,将玉器艺术发扬光大。

  第四段:心灵与情感(约200字)

  玉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与人们心灵相通的情感纽带。每件玉器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每个人对玉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这背后都蕴含着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和情感体验。在我收藏的玉器中,有一块玉佩,纹饰精美且工艺精湛。每当我拿在手中,我的心情会不自觉地变得平静和安宁,仿佛与它融为一体。我相信这正是玉器的独特魅力所在,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五段:玉器与生活(约200字)

  对我来说,玉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或是收藏品,更是生活的一部分。玉器作为一种可以穿戴的装饰品,我常常选择佩戴我的玉器,它们带给我自信和美丽,也向他人传递出我的品味和价值观。除了自身的玉器,我也常常选择玉器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和亲人,因为我相信玉器代表着祝福和美好,能够传递我对他们的深厚情谊。玉器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更是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

  结尾(约100字)

  通过对玉器的鉴赏与收藏,我逐渐进入了这个美妙的世界,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领悟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之美。玉器所带给我的远不止于美丽的外表,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我相信,玉器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一直在人们的心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第一段:引言(150字)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荣耀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之一。在唐代的诸多艺术形式中,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凭借其独特的纹理与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璀璨之星。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次唐代玉器展览,从中我深受启发与感动,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玉器的纹理与触感(250字)

  唐代玉器的纹理是我最为关注的一点。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以“白玉”为原料制作的玉器。这些玉器质地洁白,细腻如雪,所以被称为“白玉”。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玉观音像,她高挺的鼻梁、明亮的眼睛和纤细的手指都凭借着雕刻师傅的巧手,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唐代玉器的触感也是令我着迷的一点,柔软细腻的触感使人不由得想一直摩挲不停。

  第三段:玉器的制作工艺与奥秘(350字)

  唐代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工。制作玉器的匠人要首先选择适合的原石,并采用锯、磨等工具将其切割成所需形状。接下来,他们使用磨料进行打磨和磨光,使玉器表面无瑕且光滑。最后,匠人们开始雕刻纹饰,有些玉器上的纹饰非常复杂,需要精细的技艺才能完成。通过参观展览,我也更深入地了解到制作玉器的过程以及匠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品质所付出的努力。

  第四段: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300字)

  唐代玉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物品。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玉器上雕刻的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人物等,这些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龙凤图案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力与神圣。通过欣赏和品味这些图案,我在每一个玉器上都找到了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第五段:唐代玉器的意义与影响(250字)

  唐代玉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玉器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为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唐代玉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珍贵的唐代玉器被收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成为人们研究和欣赏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参观唐代玉器展览,我深刻感受到了唐代玉器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结尾(100字)

  参观唐代玉器的展览,让我深入领略了唐代玉器的纹理之美、制作工艺之精湛,更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唐代玉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通过展览,我对唐代玉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视和欣赏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同时,我也被唐代玉器传承和影响的历史价值所深深震撼。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够更多地举办,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唐代玉器的魅力。

  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玉器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我自小对玉器非常着迷,并一直梦想能学习这门艺术。最近,我终于有机会参加了一次玉器制作工作坊,这段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玉器的乐趣和收获。

  第二段: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学习制作玉器需要耐心和专注力,而这正好是我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提高的品质。在工作坊里,我发现只有当我完全投入到制作过程中,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无论是雕刻雕琢还是磨光抛光,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动作。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使我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更加坚持和专注。

  第三段: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

  玉器的制作需要对自然和人文的敏感和理解。在工作坊里,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许多关于玉石的知识,让我对玉石的颜色、纹理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选择原石到设计样式,再到雕琢和磨光,每一步都需要根据石材的特性来调整。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领悟到自然和人文之美在玉器制作中的重要性。每一块玉石都是独特的,它们所展现出的色彩和纹理都与自然息息相关。而每一个玉器的样式和雕刻也都与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学习玉器,我不仅认识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体验到了人文的精妙创造。

  第四段:培养审美和艺术涵养

  学习玉器让我开始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培养了我的审美和艺术涵养。在工作坊里,我学到了许多不同的玉器样式和雕刻技巧。从简约的风格到精美的纹饰,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韵味。我开始留意和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我都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学习玉器使我的审美视野得到了拓展,也让我更加懂得欣赏和珍惜艺术之美。

  第五段:探索自我和提高技能

  学习玉器不仅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自我探索和技能提高的过程。在工作坊里,我学到了许多雕琢和磨光的基本技巧,也收获了一些制作玉器的经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技能和水平。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不断完善我的技能,创作出更加精美的玉器作品。对我来说,学习玉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和提高。

  结尾:

  通过学习玉器,我不仅享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感受到了自然和人文之美,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和艺术涵养。学习玉器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也使我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更加热诚。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将玉器制作这门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8683368.html】

  玉器鉴赏

  1、红顶子”成为清朝大官的代名词,是因为清朝二品官员的花翎,就是用(C)装饰的。 A、田红 B、鸡血石 C、红珊瑚 D、玛瑙2、下列矿物中哪些经钴--60一定时间的照射后会产生颜色变......

  最新玉器鉴赏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自身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他人经验的借鉴和思考,具有启示作用。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我们......

  玉器鉴赏__论文

  玉器鉴赏论文姓名:马仁清学号:105031040069系别:商学系班级:103212指导老师:王绪宛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中国玉文化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2023年玉器鉴赏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加深对学习和工作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自我提升的方向和方法。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语言,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

  究竟如何鉴赏一件玉器呢

  究竟如何鉴赏一件玉器呢?什么种头啊,产地啊,太多了我究竟从那里下手呢?不用慌,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会明白:玉器如何鉴赏一、看玉的原料玉器原料或翡翠、白玉,或玛瑙、水......  又一年结束,又一年开始。

  在这里,我们看见打拼,坚持,挺进,离开,回来……这些普通的石界中人,因为信念或生活,承受压力,收获荣誉,忍耐痛苦,享受与石相守的过程。有快乐,有艰难,甚至有失败,但都同样执着。

  欣慰的是,每一年,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是一份真实的努力。

  我们希望以这点滴的真实记录,铭记每一个普通石友的奋斗,见证中国石界的不断前行。

  如果可能,我们将在每一个年终岁首,追踪他们的脚步。

  2011树化玉卖得好

  今年明显比2010年强。我主要做树化玉这一块。今年翡翠的价格明显上涨,但货走得很慢,市场没有消化掉。树化玉的价格虽然也跟着翡翠一样走高,但相比之下还是比较低的,体量也大,花同样的钱买树化玉能买很大块,而翡翠就只能买很小一点,所以送礼什么的,树化玉要比翡翠好。我以前在老家做了一年,然后转到姐告,到现在做了五年了,今年卖得最好。除了市场行情外,还有这几年的积累。以前便宜买进的毛料,正好今年卖了高价,原料的积累,客户的积累,才能有今年的好年景。

  2012不会乱跟风

  下一步也没什么具体的打算,就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树化玉好的毛料越来越少,盲目出手赌石,有可能会把前几年的本也赔进去,所以要有自己的步伐,不能乱跟风。

  今年我为《烟台晚报》收藏版撰写赏石文章十几篇,对石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要使奇石逐步融于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就应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方面,我重点研究了奇石命名的方法和技巧,尽量使石名精准、含蓄、有趣,并对自己收藏的奇石题名做了很多改进和提炼,同时还为一些有内容的奇石配了诗。借助本地媒体平台宣传赏石文化,我觉得是一个好途径。

  时代在变,作为收藏家、玉石产业人都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眼光、高瞻远瞩的视野看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当下玉石业界人士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先知先觉者,在别人还没有觉悟前开始实践;第二种是后知后觉者,被动地跟随;还有是不知不觉者,永远随波逐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羊性”。

  当今,大多数的学者还停留在古板的“狭玉论”上,认为玉石只有“硬玉”和“软玉”两种。其他更多的玉石品种不是忽略研究,就是视而不见,甚少通过实践来完成学术论文。他们这些观念妨碍了中国玉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多的爱好者也只会跟着“人云亦云”。但这种陈腐的观念的存在却又给了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玉石研究者提供了投资的机会和条件,给勇于实践的人们占尽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

  ――黄艺麟

  黄艺麟认为,作为学者、矿物学专家其责任是对矿物做科学的区分和进行矿物特性的学术上的研究。但对于新的玉石材质发表价值评估,则是要十分谨慎的。第一:要从实践着手、看玉石的实际工艺表现力(即工艺雕刻成品后的美丽程度);第二:要从市场入手,全面考虑玉石是否对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中国传统玉雕工艺的表现力能否起到促进作用),是否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第三:从大局着眼,它是否有利于降低行业生产成本、增加需求和就业,能否把握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服务,这些才是一位专家或具有“话语权”的博士应该去做的事。

  与西方人偏爱宝石不尽相同,因为宝石多数为单晶体矿物。中国众多的玉石品牌在西方人眼里就是具有不同特质的“石头”。只是中国人将富有特色“美丽而稀有的石头称为玉”,便于后人将玉与石做出区分。中国美学思维方式、包容性在当代艺术表现力方面愈来愈见其深远的作用。来自中国文化与思想深处的全新思考方式象征着未来人类更高一个层次的思想发展和依之而起的文化发展,同样成为西方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这才是未来中国玉雕表现力的真正精髓与魅力所在。中国玉雕利用材质中蕴含的自然意识,如见之于道家的道与儒家的仁,可以提供一个融合文化的模型以消除西方单纯对晶体宝石偏重研究所引起的冲突。

  当今若要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中国玉雕独特的工艺表现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去思考的话,那么选择古人先贤们对玉石的审美和价值评价的观念是最为科学的,按古人的赏玉之道那就是“贵在稀有、妙在天然、赏于质种、悦于色彩”。以美的感性认知去玩赏玉石,是最能适应玉石产业发展的要求,它既广义又富于包容性。这样以来,各种色质的不同种类玉石的工艺表现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国玉的美丽才能更具吸引力。

  我们一直倡导当代玉雕艺术主要体现在玉石材质应用与工艺表现上,其实不仅仅要从雕刻技艺和设计方面去努力,更要因地制、以人为本、以美为本,把中国传统尚玉观念内涵与现代的工艺表现手法相结合。同时更需要去打造一个多元丰富具有东方玉石文化的材质应用特色的矿物研究文化体系。

  决定玉石本身价值的关键因素,主要取决于玉石本身的材质结构和色彩特点,还有产量的多少。古人曰:“石之美者为玉”,美丽的玉石就等于是玉,但玉不等于石头。在大自然中,只有质地细密、硬度强、色彩艳丽、产量珍稀的石头才算得上是玉。玉石的品种不同,区别在于其中的矿物组成,但不等于有价值的玉石只能属于某种特定的矿物。就等于人有黄、白、黑、棕肤色之分,动物有鸡、鸭、鹅之分,你能确定的说哪种肤色的人种是最聪明的或哪种动物的肉是最好吃的吗?当然不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各有特色,各具优势,所以衡量玉石价值的高低必须以其美的程度为标准。美丽、赏心悦目是体现收藏品价值的基础,再加上雕刻工艺水平,玉石的稀有程度和人文历史价值作补充,来评定该藏品的实际价值,才是理性的,也是客观的。

  不要迷信“品牌”,更不要迷信某种玉石的开采历史如何的悠久(仿品太多、真品太少),除了古代生产的玉器具有文物价值以外,所有的天然宝玉石都历经亿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新加工出来的玉器只有三种因素去决定它的真实价值:一是它的产量;二是它的精美度;三是玉石的品牌效应。其中第三个往往成为人们追捧炒作的主要因素,“虚高”也随之产生。作为一个精明的玉石投资商应以两种方式进行投资:一是长线的,投资稀有质美、具有长期增值空间的玉石品类。这种投资成本较低、投入少、产出大,但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另一种是迅速的买入卖出,如翡翠、和田羊脂白玉、寿山田黄等几个著名品牌,其售价高的惊人。其中炒作、造假现象虚实难辨,使投资大、回报空间小而风险却增加。但对于“真品兼珍品”有雄厚资金实力还是值得投资的,因为最好的东西往往稀少,需求顶尖产品的人还是存在的。

  从近年中国玉石市场来看,新玉石品种所占的份额逐年增大,已成为人们热切追求的投资性产品,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将在未来几年产生更大的价值空间。因此,新玉石收藏也将逐渐成为玉石收藏界的一个很大的发展趋势。市场占有率低或知名度不高的玉石,同样具有投资价值。因为品牌的价值是通过文化的包装来实现的,在明朝时期,翡翠的品牌知名度极低,但到了清朝晚期,经过众多贵族的赏玩,知名度也随之提高,价值同时也大大的提升。玉石新品种也同样如此,只不过需要一个人们认识的过程。关键是材质要好,所谓“是钻石一定会发亮”。

  1997年,广东台山那琴发现的台山玉石,从发现到现在不过十多年,但由于产量稀少,质量上乘,玉石原材料交易价格从几元/一公斤上涨到现今的几百元/一公斤,按市场的需求来看,升值的空间还将持续。其玉雕产品更成为以广东为代表的大批收藏家所热捧的对象。

  又例如在2001年,在云南龙陵县发现的石英质玉石――“黄龙玉”,由于鲜明的黄、红色彩比起翡翠中的“红翡”更显得细腻动人、色彩明艳。当时政府十分重视,并加强资源保护,同时开展有序的市场培植推广,使黄龙玉的品牌在业界迅速的扩展并壮大。短短几年,该玉石材料价格比开发初期上涨近百倍。

  改革开发以来,在从事玉石行业人员的努力下,已经先后在国内开发出十几个珍稀的玉石新品种,包括:广东台山玉、桂林朱砂鸡血石、紫玉、蛋白石、蒙古玉髓、冰花玉、三彩玉等等。由于新玉石品种同时具有产量稀少,质地细腻,色彩丰富的特点,逐渐成为了玉石界热捧追求的开发投资对象。

  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和对玉石文化的深入了解,开发新玉石品种已经从萌芽期进入发展期。时下,在业界流行一句话“发现就是资源,利用成为财富,包装更俱价值”。从新材料的利用方面来看,创新也成为了玉石收藏界获利的发展规律。

  中国的崛起,最终要实现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文化的重生。首先就要打破已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学术规则。作为宝玉石界的专家和领导必须与时俱进、更要“与石俱进”才能更贴近市场、更了解需求、更能把握市场未来的走向,为繁荣中华民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论文关健词:《红楼梦》玉石崇拜 文化心理

  论文摘要:《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甚至男女主人公也以“玉”命名,可见玉石在书中的地位.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作品中浓孟的玉石崇拜心理.并挖掘其文化底蕴,以求更深层次地理解曹曾芹的创作本竞。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和玉石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玉石一样把富贵、高雅与纯洁、质朴如此有机地融合成一体。玉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我们形容富足的生活是“锦衣玉食”,我们比喻高贵的出身是“金枝玉叶”,我们赞美高雅的品质为“冰清玉洁”.我们祝福幸福的婚姻为“金玉良缘”,我们向往的最美的居所是“雕栏玉砌”.我们坚定自己意志的时候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这就是中国独特的玉石文化。

  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氛围中,《红楼梦》深受其影响也就不是一个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很明显,《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书中重要人物也均以‘.玉”命名,如“宝玉”、“黛玉”、“妙玉”等等。都体现了浓重的玉石崇拜心理。但对作品中出现的女蜗所炼补天之石以及贯穿全书的通灵宝玉如何理解.还有诸多相关问题,历年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若能揭开这个谜.也就更能理解曹雪芹的思想情感.更接近他的创作本意。

  在此,本文试从中华民族的玉石文化人手,透过作品的玉石崇拜心理.挖掘其文化底蕴,以求更深层次地理解曹雪芹的创作。

  人类对石头的崇拜,应始于石器时代。当先民们面对强大的自然界以求得生存时,从石头或石头磨制的石器中得到勇气和力量,由此产生了崇拜.敬畏的心理。特别是当我们的祖先从石头中认识了比石头更精美的玉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于是,在把它从石头中分离出来的时候更加感受到了玉的珍贵。因此,人们把各种想法寄托在它上面,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

  早在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玉就已经成为通灵的神器。因此玉常常被称作通灵宝玉。西方用宗教来通神,而中国人则用玉来通神,也就是说一开始玉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

  提到玉。不能不让人想起中国历史上关于玉石的最著名的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他先后两次向两代楚王进献,因其不识宝物.以为是块石头,卞和便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等到第三个楚王上台,卞和又将璞玉献上,这回楚王命人剖开石头,一块宝玉出现在楚国君臣面前。卞和洗清了罪名,他所献的宝玉也被雕成了象征最高权力的玉璧。后人为了纪念卞和,就叫它和氏璧。在这个故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卞和的执着精神,还有玉石的非凡价值。后来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和氏璧被加工成一块御玺。显然,秦始皇希望能借助宝玉的神力护佑他的王朝千秋万世。从此以后.历代君王将各种宝玉雕琢成玉玺,玉便成了王权的象征。

  在中国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很多,人们相信:食玉成仙.饮玉还童,玉能使生人长命百岁,使死人灵魂升天;玉有神兆,能因人而变,因世而现;玉法力无边,能驱凶避邪,惩恶扬善……

  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很多美好的想法熔铸在玉石上面,使其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如幸福、吉祥、和平、圈满、高贵、圣洁……最为重要的是:玉石的天然品质竟如此惊人地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特质相吻合。玉坚硬而柔和.晶莹又剔透.圆润且丰满.恰好成为我们这个温文擂雅、坚强平和的东方民族的绝妙象征。我们所创造的美玉文化,以其独到的方式连接着古老的文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它已悄悄地渗透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当中.历久不衰。

  可以说,曹雪芹深得中国玉石文化的精髓。所以才会在这部被演绎得如此美纶美焕的(红楼梦》中将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今天的读者已深深感到,《红楼梦》中的玉石意象最吸引人也最令人费解。

  青金石的颜色介于深微绿蓝色至紫蓝色之间,因其致密的块状构造和粒状结构,透明度较低,介于微透明至不透明之间。青金石的折射率在之间,内部的方解石含量越高,折射率越高,这种折射率是青金石经过抛光后呈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的重要因素。青金石的硬度介于5-6之间,实际就是普通刀片的硬度。青金石的密度受黄铁矿含量的影响,含量越高,密度越大,一般来说,密度在左右,高于水晶。

  青金石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呈紫红色。另外,青金石在遇到长波紫外线和短波紫外线时,方解石则会呈现粉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方解石含有钙质元素,遇酸性物质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青金石作为穿戴首饰时要避免与酸接触,切不可放入电镀槽和珠宝清洗液之中。

  四、产地

  青金石遍布于亚洲和美洲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是西亚的阿富汗地区和美洲的智利地区。阿富汗的东北地区受地质影响成为世界著名的青金石产地,且以略带紫色的蓝色为主要特征,该地区出产的青金石含有微量的黄铁矿和方解石,因此,它成为最为纯正的青金石,阿富汗将其视为国石。南美洲的智利也是如此,主要产自于受板块挤压生成的安第斯山脉,该地区的青金石普遍含有白色脉状物方解石,颜色常带有绿色杂质,因此,市场价值较低。贝加尔地区的青金石含有较高的黄铁矿,因而呈现不同色调的蓝色,品类丰富,质量极高。

  五、用途

  青金石的应用范围广泛,在雕刻界,无论青金石的块度大小如何,它都可以被雕刻家所用。大块状的青金石通常被雕刻成装饰摆件,小块状的青金石则是制成饰品的重要材料,雕刻家会将其作为镶嵌物用作饰品装饰物,如黄金面具,也会将其磨成圆珠制成手串、项链和佛珠等。在医学界,青金石内部的方解石是催生药用效果的重要成分,古人曾将青金石研磨成粉,对孕妇进行催生,因此,青金石又被称为xxx催生石xxx.在书画界,青金石是重要的蓝色颜料,我国早已在壁画和彩塑等领域广泛使用青金石,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以青金石作为原料才得以千年不变色、不褪色,西藏的唐卡也运用青金石作为原料。

  六、优化处理

  目前,珠宝界对青金石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染色、上蜡和粘合。

  1.染色,这是针对劣质青金石的常规处理方式。这类青金石常呈暗灰色,因此,需要以优质青金石为参照物,用蓝色染剂将其染成紫蓝色或深蓝色。对于含有裂纹的青金石,需要用棉签小心擦拭,若是表面含蜡,则需要先消除蜡层再擦拭。

  2.上蜡、浸油,这是针对外观不佳的青金石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经过上蜡和浸无色油以改善青金石的外观,这种处理方式用肉眼观察非常完美,但处理方式较为粗糙,经过放大观察会发现局部蜡质有脱落的现象,热针靠近表面,也会发现蜡质和油冒出。

  3.再造处理,也称粘合处理,就是将劣质青金石粉碎后再粘合成大块状青金石。这种方式需要使用粘合剂,放大观察可以看见明显的碎斑块结构,当热针靠近青金石,则会发出刺鼻的塑料气味。

  七、青金石品质的鉴别

  评价青金石的优质性主要围绕颜色、质地、净度、块度、裂纹和工艺六大维度展开,青金石的蓝色度越深,品质越高。青金石的蓝色深度与其矿物质含量相关,如果方解石和黄铁矿的物质含量较高,则会出现杂色,从而影响品质。

  青金石具有矿物集合体的结构特征,其质地结构对石材本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矿物颗粒大小和矿物组成方面,青金石中的矿物颗粒越细则颜色越浅;从矿物组成来看,方解石和黄铁矿作为次要矿物质,含量越高则品质越低,而透辉石则会提升青金石的品质;青金石内部常见条带状构造,这种构造会造成物质分层明显,从而影响青金石的外观;裂纹是衡量珠宝价值的重要因素,裂纹多会严重影响青金石的品质。总的来说,青金石的颜色越纯正、结构越致密、块度越大以及裂纹越少,那么它的价值就越高。

  八、青金石艺术品鉴赏

  《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北宋风俗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陈惠福大师将《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画面以玉雕插屏的方式表现出来,向人们展示清明时节汴梁城内的热闹景象。该作品由三块青金石拼接而成,以汴河虹桥码头区这一水陆交通的会合点为题材,呈现出包罗万象的细节片段。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桥下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蒿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陈惠福极富创意地运用玉雕的各种手法,再现了数百年前大宋的城池楼台与市井民情。

  由于玉雕的独特工艺,相较于画作,更能突显出人物的鲜活、孩童的可爱、鸡鸭驴马的立体、景物的层次,甚至市井山野间热气闹闹的生活气息。在青金石的质感中,将二维画面升级成三维立体的创作形式带来的艺术效果同样让人叹服,手抚触之,突兀有致,细节雕琢之微,场景重现之真,无论是走动的人,还是两岸的屋宇,抑或航行的船只,皆栩栩如生,给人以一番独特的感受。遥想大宋当年繁华汴梁的闲适与劳作,细致处可见雕梁画栋的纹理,鲜活得仿佛都能感受得到树木的葱茏。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玉雕作品的雕刻工艺非常细腻,以青金石的质地和色彩创造性地营造出一种意境,既保留了《清明上河图》原画的宏大之感,又结合了青金石的特性做了精心的设计,利用圆雕、巧雕、浮雕、透雕、浅雕等不同的手法,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大宋朝的遗风古韵,堪称是玉雕界的精品之作。

  千年古都,昔日的东京汴梁(如今的河南开封)在人们的记忆中,从不曾真正离去,它留给世人不朽的雅致与韵味,留给世人于极简之中见繁华的独特审美。宋代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极盛的朝代,一直被内忧外患所困扰着,但或许正是这特殊的历史背景,它始终保有未满之态,在宋瓷与宋词之外,书法、绘画与文章,传世的大抵如此。

  陈惠福简介: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师、xxx成功杯xxx新锐艺术家。1973年出生于xxx世界石雕之都xxx福建惠安,从业三十余年,擅长刻画人物题材,写实功力深厚。多以随形雕刻为手法,保留了石料的原始美感,虽一目了然,却富有天趣。更以xxx世间无丑石xxx的创作理念,深度挖掘石头的潜力,常让人感叹造化的神秀和设计构思的精妙,广受好评。

  文献来源:王玉锋。中国玉文化--青金石艺术品鉴赏[J].东方收藏,2021(14):34-35.

  中国玉文化论文范文第二篇:中国玉文化与中国文学

  明 白玉带沁卧狗

  明朝玉器承传了元代的镂空工艺,出现双层透雕,形成花下有花,枝下有枝的艺术效果,也出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主题纹饰,吉祥文字“福、禄、寿”等纹饰众多。镶嵌工艺也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大量的玉镶金、玉镶银。

  明 白玉xxx佛雕像

  明 玉辟邪

  明 螭龙纹玉佩

  不过明人在玉器模仿上古青铜器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恪守青铜器的形制,常常只是取其意形,纹饰和造型上经不起细致推敲,可见当时古人一颗复古之心。

  【清代玉器】  玉器鉴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龙纹玉器 鉴赏方法 自身特征 交易情况 防伪策略

  古龙纹玉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这种文物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其存世的数量极其少,交易价格也较为昂贵。这种交易行情就使得一些赝品进入市场,一些人能够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有效的鉴赏方法就成为了诸多古龙纹买卖者的迫切追求。古龙纹玉器与其他普通的文物有所不同,其价值更多取决于古龙纹玉器产生的年代,自然年代越久远价值就越高。因此,古龙纹玉器的鉴赏重点应当更多集中在对其产生年代的鉴赏。所以梳理每一个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特点就成为了进行其鉴赏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秉持一种开拓视野的思维。应该说在古龙纹玉器研究领域,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翻阅这些已发表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纰漏,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尚未挖掘出来,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具有较大的空间。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应该回归最根本的基础,也就是对各个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相关方法进行分析。

  一、不同时期古龙纹玉器的不同特点

  (一)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古龙纹玉器的出现与华夏民族以龙为名族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古龙纹玉器的出现远在上古三代之前。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古龙纹玉器出土,这就说明古龙纹玉器最早出现于红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玉龙是由玉猪演变而来,但是数量极其少,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大多收藏在博物馆里,市场根本不可能见到。

  商周时期,古龙纹玉器出土的较多。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的纹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简单的条纹转向了复杂的图案。并且这一时期的玉龙多为片状身躯,大多呈现出卷曲的i形。值得一提的是玉龙的头顶上居然有蘑菇状的角,并且眼睛多呈现为“臣”字形,俗称“臣”字目,龙背上还出现了脊齿形的装饰。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龙为圆雕(见图1),玉龙张口露齿,“臣”字目,柱形角,龙背脊齿形装饰,龙身饰菱形鳞纹,短尾卷曲,呈伏卧状,以此可知商代晚期玉龙的形态。

  需要强调的是周代的古龙纹玉器还有其自身独特之处,那就是它的“臣”字目眼角线相对于商代来说长了一些,并且其眼角还多了一些钩形的装饰。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数量较多,价格当属市场的最高的行列,在市场的虽有流通,但是大多见于一些大型的国际文物交易会。

  (二)春秋至汉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战国时期是古龙纹玉器产生的高峰期,故而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数量较多,在交易市场也较为常见。战国的古龙纹玉器是在春秋时期古龙纹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时的玉龙一般多为璜形器,两端作对称的龙首,双龙同体,浅浮雕云纹以及谷纹还有蟠虺纹都出现在整个古龙纹玉器全器上。一般来说春秋晚期的玉龙已经开始出现“S”形回首、弓身、卷尾的龙纹佩。

  相对来说,战国时期的玉龙龙身的长度还要大一些,并且玉龙身形蜿蜒曲折,尖尾下卷。战国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玉龙多为回首状,其龙口为全张开形,两个钳状獠牙呈现出对峙的状态,下唇琢成钺形,威严凶悍。通体饰云纹、谷纹、涡纹等,纹饰相对来说较为繁密。通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可知,战国时期的古龙纹玉器一般都是出自各个诸侯国王侯、贵族的墓葬,可以说这些玉龙一方面是这些人生前必定佩戴的装饰,另一方面也是权力的象征。从这些古龙纹玉器可以看出阶级分化的状态。

  在我国玉雕史上,汉代是玉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玉雕的黄金时期。到了汉代,龙形已初步确定,头上长出双角,龙身曲折盘旋,向四足兽发展,并出现了双翼。晚期龙首变长,似马头。该时期的古龙纹玉器更多的在交易市场上出现。这一时期的龙形基本上确定下来,即龙头上出现了双角,龙身体曲折盘旋,龙的四足呈现出兽足的形状,并且龙身上还出现双翼。

  (三)魏晋至唐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仍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因为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古龙纹玉器发展受阻,整体上没有大的改变,和汉代玉龙相似。该时期出土的其他玉器数量也很少,并且体积都极小。一些体积较大的玉器,比如大型玉礼器等在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

  隋唐时期的古龙纹玉器又进入了高速发展与繁荣时期。隋唐玉龙形体夸张、气韵生动,有一种向上的姿态和美感。因为这一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再加上隋唐皇室崇尚玉器的把玩,所以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在做工工艺上也更加的精湛。这一时期的玉龙形体气韵生动,耳朵呈花叶形状,龙口相当开阔,有的口角能够穿过眼梢,占龙首的三分之二,并且口中的牙齿呈现出梳子的形状,下颚还有长长的胡须。玉龙的毛发呈飘拂状,相对于以前各时期来说,玉龙的身躯又细又长,并且还呈现出斜方格鳞纹。另外,玉龙的后腿与龙尾相互缠绕一起,并用蛇腹一样的阴刻线装饰(见图2)。

  (四)宋元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玉器鉴赏范文第2篇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亲王中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dl)、宁王朱权等,命他们驻守北方,抵御蒙古人。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皇子封亲王,亲王封号均用古国名或地名,如秦、晋、荆等;亲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王世子,授金册金印,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一品官,他们是亲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亲王诸子年及10岁立为郡王,授涂金银册银印,郡王封号用州县地名或古地名,一般为两个字,如新平、广昌、乐安等。郡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二品官,他们都是郡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郡王诸子封为镇国将军,郡王之孙封为辅国将军,郡王之曾孙封为奉国将军,郡王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郡王五世孙封为辅国中尉,郡王六世孙以下皆封为奉国中尉,世袭封号。这些宗亲子弟出生时须向专门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宗人府请名,年长再请婚,食俸终生,死后复由朝廷祭葬。列爵封藩制度作为巩固朱家王朝统治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无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孙遍及全国。

  明代分封在江西境内的有三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传五世五王,后因起兵叛国被革藩;鄱阳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为首的淮藩王系,传八世九王;南城的明宪宗第四子益端王朱g槟为首的益藩王系,传七世七王。

  分封在江西境内的三藩,都是朱家王朝的皇室贵胄,他们生前披金戴玉,尽享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死后还要把大量珍宝带进坟墓,盛殓厚葬,妄想继续享用。为了让尸体和随葬物能够长期保存,在埋葬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防腐措施。例如,用衣物、丝绵等包裹绑扎尸体,这样有助于隔离空气和防止蚊蝇昆虫侵入尸体,带入细菌,还可以缩小棺内剩余空间,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还有,注重木质棺椁的用材、髹漆和拼合方式,木材以楠木为多,棺外包裹有麻布层,再涂上厚厚的油漆层,这就大大增加了棺椁的密封性能。在棺内置放石灰包、灯芯草、绵纸、木炭等干燥剂及吸水物品,以吸收棺内及外界渗入的水分,抑制细菌生长。入殓时还使用水银、樟脑、硫磺、松香等具有灭菌防腐功效的药物来杀菌消毒,改善墓室环境。这些措施的采用,使益宣王墓、宁靖王夫人吴氏墓的尸体均得到了较好保护。

  明代江西的社会经济在宋、元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进步,市镇发达,手工业全面繁荣,商品贸易空前活跃。

  江西各地出土玉器的明墓在100座以上,尤以宁王、益王家族所在的南昌、南城两地最为集中,主要有:南昌市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院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宁靖王朱奠培夫人吴氏墓,出土玉圭1件,玉佩1副,玉片、玉珠数千件;南城县红湖乡外源村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益端王朱g槟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带等26件(组);南城县洪门乡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yf)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佩、玉带等1500多件;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yl)(ykn)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佩、玉带等289件(组),玉珠千余颗。

  南昌宁王、南城益王家族墓出土玉器,有礼仪用玉圭、玉璧,实用佩玉、腰带、带钩、头饰、服饰、坠饰等,以玉圭、玉腰带及各种玉佩最为常见,一般是每棺出玉圭、玉腰带、玉组佩各1件。玉佩饰种类丰富,有玉人、玉兽、玉鱼、玉鸟、玉花、玉牌子等,以益宣王墓出土的成串玉佩饰最具特色。这些玉器,时代从明中期至末期,为研究明王朝中央和地方制玉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玉圭、玉璧等玉礼器,在明代只有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才能享用。《明史・舆服志》记洪武“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圭长一尺二寸”。“永乐三年定,玉圭长一尺二寸,剡(yen)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镇之山,盖周镇圭制,异于大圭不琢者也。以黄绮约其下,别以囊,韬之金龙纹。”“嘉靖八年……乃定制……玉圭视镇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皇后冠服,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琢谷文。”“后太子妃冠服……其玉圭、带绶、玉佩俱同王皇妃。”“亲王冠服,洪武二十六年定……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亲王世子冠服,永乐三年更定,玉圭长九寸。”南昌、南城等地的明藩王墓多数出土玉圭,总数在20件以上,基本形制是剡上方下,呈长条形片状,顶端凸起尖角,下端方正,边线平直,双面刻5行凸起的谷纹,长度在15厘米左右,约合明代的五寸,是明代最小的一种玉圭。平民墓中未见玉圭出土。考古发现表明,明代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对玉圭的专用制度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江西明墓中出土了30多套玉带,较好地体现了当时玉带的制作工艺成就。明代早、中期的玉带板多光素无纹,如端王墓出土玉带板,羊脂玉质,光泽较亮,素面无纹。明代中后期的玉腰带多数为20块一套,排列形式按规定分为前后两排,前排13块,排列顺序为:长方形1块居中,两侧对称排列长条形1块、桃形3块、长条形1块、圭形1块;后排为大小相等或大致相等的长方形玉块7块,称七排方。益宣王墓出土的花形玉腰带,中心为瓜形,四周雕花瓣。花形是明代玉带板的又一风格。益宣王墓、新建乌溪乡第三村明墓出土的玉带板中,均有2块提携,类似的形制见于明初南京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因而它们既有可能是江西地区特有的玉带形制,也有可能是明初旧玉。明代后期玉带板则多施有纹饰,纹样很丰富,有龙纹、凤纹、麒麟纹、花卉纹,常以龙纹、凤纹、麒麟纹作主纹,以缠枝花卉纹作底纹,再衬以如意、云纹、古钱、松石和s纹等吉祥用意的图案,烘托主纹,充满活力,装饰化倾向更为突出,藩王玉腰带多数饰三爪或四爪的蟒;琢制工艺有粗细之分,粗工者奔放不羁,细工者精巧别致。还出现二层、三层甚至多层镂雕,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纹饰内描金,极尽装饰之能事。如益宣王继妃孙氏墓所出玉带板,饰浅浮雕牡丹花,花纹阴线内描金,显得富丽堂皇。

  江西古代玉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历代玉器出土很多,尤其是明代藩王墓,往往有墓志、买地券、冥途路引等标明埋葬时间的纪年材料,给出了墓葬的确切下葬时间。出土玉器,时代明确,制作精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玉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视为这一时期的标准器,对于传世玉器研究来说,具有较好的参照作用。以下举例说明:

  1.谷纹玉圭

  长15.3厘米,宽5.3厘米,厚0.85厘米(图1)。2001年在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院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青玉质,质地温润。两面各刻有圆泡状谷纹5行,谷纹直径0.5厘米。出土时,末端附有一云凤纹锦套,置于墓主大衫内、冠服之上的胸口部位。现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六边形纹玉圭

  长15.4厘米,宽5.6厘米,厚1厘米(图2)。1958年于南城县洪门乡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元妃王氏墓出土。青玉质,有水沁。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两面均阴刻平行直线4条,左右分别斜刻12、13条斜线与直线相交,将圭面划分成六边形5行。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3.谷纹玉圭

  长15.5厘米,宽4.9厘米,厚0.7厘米(图3)。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为暗绿色青玉质,有水沁。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双面刻5行谷纹,谷纹为圆泡形。出土时附有一个6.4厘米高的黄绢套子,置于墓主头部左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4.谷纹玉圭

  长15.8厘米,宽5.3厘米,厚0.9厘米(图4)。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墓出土。青玉质,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打磨光滑。上有谷纹5行,排列整齐。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5.云龙纹玉带

  长方形(kue)长6.8~7.3厘米、宽3.8厘米,桃形横宽4厘米,长条形长3.8厘米、宽1.6厘米,(chw)尾长8.6厘米、宽3.8厘米,厚均0.7厘米(图5)。1952年在新建县乌溪乡第一村明弘治十年(1497年)宁康王朱觐均墓出土。白玉,滋润晶莹,玻璃光泽,不透明。整副由20块带板构成。每块带板正面在边框内地作浅显麻点,然后用减地平凸法手法浅浮雕游龙戏珠纹。龙侧首弯曲,眼作双小圆圈凸目,双目上方压着2片蝴蝶翅形;如意形鼻,两侧出须,下唇也有须前飘,颈发较短,作斜上向前状,角如分叉鹿角;躯体粗壮膘肥,秃尾细长;四腿较肥,腿关节部雕有小云头,小腿上阴刻三根短毛丝纹,五爪张开有力呈风车状,龙头的前方雕有细长的火焰向一侧飘拂呈珊瑚枝状,龙身周围环绕朵云纹,似龙翻腾于云雾中。背面光素无纹,四角有牛鼻孔供穿缀。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6.花卉纹玉带

  提携长4.6厘米、宽4厘米、厚1.3厘米,方形长4.1厘米、宽3.6厘米、厚1厘米,月牙形长2.5厘米、宽1.6厘米、厚0.7厘米,长条形长3.9厘米、宽1厘米、厚1.4厘米,尾长6.7厘米、宽2.5厘米、厚0.8厘米(图6)。1952年在新建乌溪乡第三村明墓出土。青玉质,有水沁。一套20块,计有提携2、方形2、长条形4、月牙形10、尾2。提携器面近方形,有高浮雕花卉纹,一边向外突出一个提环;其余每块沿边一周阴刻线,器面高浮雕花卉纹,背部有穿鼻。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7.包金玉带

  长方形长4.8~7.2厘米、宽3厘米,桃形横宽3厘米,长条形长3厘米、宽1.8厘米,尾长7厘米、宽3厘米,厚均0.8厘米(图7)。1981年在南昌市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昭勇将军戴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灰白色,共20块。玉片四周包金,两尾背面也为金铂所包,玉片光素无纹,抛光较好,背有穿鼻。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8.松鹿纹玉带

  长方形长5.4~6.7厘米、宽3.6厘米,桃形横宽3.6厘米,长条形长3.6厘米、宽1.7厘米,尾长7.6厘米、宽3.5厘米,厚均0.5厘米(图8)。1975年在南昌市蛟桥乡明墓出土。青白色,一套20片。正面透雕松、竹、梅、鹿、小鸟、牡丹、山石等纹饰,后背边框内平坦下挖至近板厚的二分之一,下凹处尚留有少许金粉。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9.龙凤纹玉带

  长方形长5.4~7.8厘米、宽4.5厘米,长条形长4.3厘米、宽1.5厘米,桃形横宽3.8厘米,尾长7.9厘米、宽4.6厘米,厚均0.8厘米(图9)。1958年于南城县洪门乡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元妃王氏墓出土。呈豆绿色。共19块,计长方形7、长条形4、桃形6、尾2。6块桃形正面浮雕游龙,7块长方形正面浮雕龙、凤、蝙蝠和海涛纹,4块长条形正面浮雕蝙蝠、如意纹,2块尾正面浮雕龙、凤、蝙蝠纹。龙身细长,龙发上冲,上唇微翘,圆眼凸目,风车形爪,关节处琢出小云头。整套腰带精工细琢,光泽好,纹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0.玉带

  长方形长6.5~7.7厘米、宽5.1~5.3厘米,长条形长5.1~5.3厘米,宽2~2.3厘米,桃形横宽5.1厘米,尾长9.7厘米、宽5.3厘米,厚均0.6厘米(图10)。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青色,素面无纹,共20块。衬带完好,系用双层黄素缎中夹纸帮,长136厘米,宽6厘米,两端备有宽紧结扎带。出土时系在第二层袍外腰部,各部件相对位置明确,为我们了解明代后期玉腰带的组成提供了实物资料。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1.描金牡丹纹玉带

  长方形长6.6厘米、宽3厘米,瓜形长3.4~3.9厘米、宽2.8~3厘米,桃形横宽2.6厘米,吊篮形横宽3厘米,厚均0.6厘米(图11)。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十年(1582年)益宣王朱翊继妃孙氏墓出土。青玉质。共16块,长方形1、桃形6、瓜形7、吊篮形2。正面浮雕盛开的牡丹花纹,阴线内描金;背面有2对或3对斜形对穿的小孔,便于缀在衬带上。出土时置于包巾内,各部件相对位置不明。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2.花托喜字纹玉带

  长方形长5.8厘米、宽4.8厘米,长条形长4.8厘米、宽2厘米,桃形横宽4.8厘米,厚均0.6厘米(图12)。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白玉质,玉色乳白明净,透雕。因该墓被盗,仅存6块,计长方形1、长条形1、桃形4。长方形、桃形正面边框内透雕花卉托喜字纹,长条形正面边框内透雕花卉纹,背面均有用于穿缀的小孔。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3.麒麟纹玉带

  长条形长6.2厘米、宽1.9厘米,长方形长7.1厘米、宽6.3厘米,桃形横宽5.8厘米,尾长9.3厘米、宽6.5厘米,厚均0.6厘米(图13)。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墓出土。青玉质,玻璃光泽,镂刻精工。共17块,计长条形3、长方形7、桃形5、尾2。3块长条形在边框内透雕花卉图案,其余均透雕有翼麒麟,衬以山石、松枝、牡丹花图案等吉祥纹样,琢工精细,形象生动。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4.描金云凤纹玉佩

  通长84.2厘米(图14)。2001年在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院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青玉为主,间以黄白等色玉珠。一套2件,均由玉珩(hsng)、玉l(yc)、玉琚、玉冲牙、玉璜、玉花、玉滴等10件玉饰构成。珩上有金钩,珩下系组,以丝线串以玉珠,连于l、琚上;末悬冲牙两旁各悬璜及滴,中间均串以玉珠,各有450多颗。珩、l、琚、璜上双面阴刻朵云纹,刻纹内描金;冲牙双面阴刻云凤纹,刻纹内描金。出土时置于墓主大衫外背侧垂肘旁。现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5.玉佩

  叶形长13.5厘米、宽1.2 厘米,三角形长3厘米、宽2.5厘米(图15)。1972年在南城县红湖乡外源村北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益端王朱g槟墓出土。灰白色,有色斑。玉佩残件,有叶形、棱角形、方形、圆形、长条形等玉片70片,叶形玉片上两面对称有阴线刻叶脉纹,方形玉饰上留有管钻痕迹,是明代玉佩的另一种形式。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6.龙凤纹玉佩

  通长66厘米(图16)。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共22件,计银带钩2、珩2、l2、琚2、璜2、冲牙2、玉滴8,另有600多颗分段串缀的小玉珠,它们应分属2件佩的构件。玉珩上刻有纵横各5行圆泡形纹,其他玉片上刻变体龙、凤、卷云纹。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7.云凤纹玉佩

  通长80厘米(图17)。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一套2件,均和若干玉珠构成。珩、l、琚、璜上双面阴刻朵云纹。青灰色,有色斑。由玉珩、玉l、玉琚、玉冲牙、玉璜、玉花、玉滴等玉佩的常见构件及长条形、柳叶形、菱形、三角形玉片和352颗玉珠编成,珩上有金钩,珩下系组,以丝线串以玉珠,连于l、琚上。金钩内刻有“银作局嘉靖元年六月内造金五钱”,标明了此器的制作时间及作坊,表明它是宫廷银作局所制,当为御赐之物。棺内出土2副,出土时置于包巾内。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8.云龙纹玉佩

  珩长8.5厘米、宽5.5厘米,琚长4.9厘米、宽1.9厘米,璜横宽2.2厘米、竖径4.4厘米,厚均0.3厘米(图18)。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白色,有色斑。现存6块,珩2件,花朵形,阴刻龙纹;琚3件,圭形,阴刻云纹;璜1件,呈半圆形,中部有一小圆缺,阴刻云纹。这些玉饰,刻纹生动流畅,有用于穿缀的小孔。另有635颗小玉珠,呈灰白色或黄色、黑色、乳白色。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9.鸳鸯戏莲玉扣花

  长4.1厘米,宽1.9厘米(图19)。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羊脂玉质,细腻润泽。扣合后中间为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小鸳鸯分居两侧;分开后则为一只鸳鸯与莲花相连,莲花中有一圆孔,另一鸳鸯前有一长榫,榫头有一圆片,可扣合到莲花的圆孔中,鸳鸯作展翅状,翅部有羽纹。出土时置于墓主头部左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0.玛瑙七梁冠

  高3.5厘米,横宽5.5厘米(图20)。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玛瑙质,棕红色,透明。作长方形,冠顶雕七梁,梁向后内卷,两侧作卷云状,在卷云纹中有插簪用的小圆孔。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1.竹形玉簪

  长9.7厘米(图21)。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青玉质。呈单股的圆锥体状,簪首作竹兜形,带3片竹叶;簪身作竹竿形。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2.金耳环玉坠饰

  玉坠长3.7厘米,通长6.6厘米(图22)。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白玉质,玉质白嫩,通体抛光,光洁明亮。呈长茄形,上端有圆鼻,用金丝缀以金叶(花萼)4瓣,再穿绕于圆鼻内,每瓣花萼上透雕缠枝花卉图案,其上镶嵌宝石一颗,在4瓣花萼的中心顶端有孔,以较粗的金丝为耳环钩。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3.玉戒指

  直径2厘米(图23)。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白玉质,润泽光洁。上半环戒面略宽,其横截面呈凹形。同墓出土4件,造型大小均相同,出土时固定在一块绸布上,置于墓主头部左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4.透雕玉鸳鸯

  长5.3厘米,宽3.3厘米,通高4.2厘米(图24)。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鸳鸯呈紫色,其余部分呈白色。造型为鸳鸯戏水。鸳鸯昂首、缩颈,羽冠上翘,鸳鸯头顶雕有一柳叶形玉片与其尾相连以代毛冠,口衔缠枝莲,卧于莲花、莲蓬及莲叶中,姿态生动。底部为椭圆形,有2个对穿的小斜孔,以备缀串。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5.螭纹玉香笼

  通高15厘米,外径3厘米,内径2厘米(图25)。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白玉质,有沁,带褐黄皮和灰白斑;盖稍残,缺底座,器体呈圆筒状,镂雕3条螭及梅花、,相互缠绕,浑然一体,螭为花叶眉,如意耳,夸张花叶形角及尾巴。器盖呈圆饼状,高约1厘米,青灰沁中带黑褐色花斑,琢一盘曲的浮雕螭龙。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6. 花叶纹玉璧

  直径5.9厘米,孔径1.4厘米,厚0.4厘米(图26)。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青灰色。造型不规整、厚薄不一,一面光素无纹,一面阴刻花叶纹,打磨欠精,刻划草率。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7.人形玉佩

  高6.6厘米(图27)。1972年在南城县红湖乡红岭外源村北明嘉靖十九年(1538年)益端王朱g槟妃彭氏墓出土。青玉,受沁而大部分呈鸡骨白。圆头硕脑,光头,缩颈,下颔于胸前。宽阴刻线推磨出五官,额与鼻呈“丫”,鼻端略宽,眼部为阴刻环形外廓,内部凸起的阳纹眼睛中有一阴刻线,嘴为阴刻线。窄袖紧身衣,两手于胸前作持物状。肥裤,两叉,一前一后。肩上小孔为两面对钻,其中一人的穿孔为三次钻成:两面对钻大孔,中以小孔穿通。从两人的五官看,似为老人;从背后体形看,隆肩、丰臀应该是女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8.圆茄形玉饰

  直径1.7厘米,通高2.7厘米(图28)。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十年(1582年)益宣王朱翊继妃孙氏墓出土。青玉质,有褐斑。形似茄子,顶部有孔包金叶3瓣,上端有小圆环。棺内出土4件,造型相同。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9.宝相花玉佩

  直径6.5厘米(图29)。1972年在南城县红湖乡红岭外源村北明嘉靖十九年(1538年)益端王朱g槟妃彭氏墓出土。扁平圆形。透雕开放的宝相花。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30.佛像玉牌

  玉器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雕刻工艺;玉器;收藏价值

  0 前言

  玉器凝聚我国传统文化,意蕴智慧,同时具有神秘、通灵、纯粹、富贵、圣洁等多种含义,已经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发展初期,玉器是人们生活中的简单装饰品,接着逐渐成为礼仪、宗教等用品,接着发展为佩戴品,最后发展为如今的收藏品。[1]这个演变过程完全反应各个阶段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反映人们审美观点变化,贯穿在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现阶段,玉器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通常情况下,收藏者评价具体某一玉器收藏价值包括如下方面:稀缺性、知名度、题材、材质、工艺、佩戴效果等。本文首先选取玉器收藏的具体优势,然后从雕刻工艺角度分析各种不同玉器的收藏价值,旨在分享收藏经验。[2]

  1 选取玉器收藏的优势

  1.1 投资

  研究表明,玉石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时间开采,导致大量玉石种类消失,进而致使玉石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同时,玉石加工支付费用也不断增加,这也造成玉器价格飙升。正是由于玉器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很多投资者看到其投资价值,进而欲将其进行收藏,待其价格上涨,从中获利。这样一来,玉器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同时也导致其价格上涨。

  1.2 极易鉴定

  由于玉器极易鉴定,进而降低购买劣质产品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品种方面。虽然玉石具有多种类型,而且很多都极易出现混淆情况。倘若缺乏相关鉴别经验,则收藏者可将其送至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判断,支付费用不高,而且准确度较高。[3]通常情况,此类鉴定机构结合玉材的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知识进行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认可。与玉器不同,其他古玩的鉴定标准不相同,各个机构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判断其优劣。二是工艺方面。倘若某一玉器纹线十分流畅,而且造型较为优美,则判定为巧匠的作品。倘若缺乏相关经验,则收藏者平时可多看相关图册,进而完善自身的鉴赏知识。

  1.3 实用性

  一方面,玉器可衬托佩戴者的气质,显得更为高雅。研究表明,古代人通过佩戴玉石来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规范。倘若佩戴者的走式、步幅不符合一定的规范,则玉石不会产生悦耳的响声,进而对其气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可以作为纪念品。[4]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玉器作为吉祥物、信物赠送给他人,表达美好祝福。玉器具有佩戴、审美等功能,而且一直保存至今。

  1.4 高雅性

  通常情况下,玉器都比较绚丽多彩,而且温润。倘若将其摆放在室内,以供欣赏,十分养眼。此外,玉器的工艺较高,可展示各种不懂的艺术形象,展示其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玉器可经过长时间保存,不会受到酸碱盐、火、水等影响,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1.5 文化价值

  玉石贯穿我国各个发展阶段,在人们内心具有一定的地位。与此同时,古代玉器的图案具有一定的含义,往往表达平安以及健康含义。

  2 不同玉器的收藏价值――基于雕刻工艺角度

  2.1 花卉瓶

  玉雕类型的花卉瓶是将天然瓶以及玉雕花卉进行融合。在鉴定此类瓶子过程中,鉴定者主要是观察瓶体、花卉协调性如何。具体来说,鉴定者主要观察雕刻主体是否明确,而且观察花朵以及枝干间的纹脉是否清晰合理。倘若存在风吹情况,则鉴定者观察风吹动的花叶、花卉等是否依照相同方向摆动。此外,在鉴定过程中,鉴定者还要观察瓶身是否规矩,雕刻工艺的生动程度。

  2.2 花鸟走兽类

  一是走兽类。走兽是玉器作品的常见雕刻对象,不仅包括羊、麋鹿、马、狮等真实存在的动物,而且包括麒麟、龙等传说兽类。在鉴定过程中,鉴定者应当观察所雕刻动物身体比例以及细部。通常情况下,兽类作品具有群雕、套件、单件等区别,而每件套件作品通常包括8件或者5件。然而,收藏者需要注意的是,玉马一般不存在4件或者5件。二是飞禽类。常见的飞禽作品包括鸳鸯、喜鹊、仙鹤、孔雀以及凤凰等。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应当特别观察鸟类的鸟头、爪等部位以及观察其剔尾、理尾、洗浴等动作。三是花卉类。对于此类作品,鉴赏者应当注重观察作品的布局以及章法,而且观察花朵、花蕾、花瓣等部位雕刻是否具有一定的动态。

  2.3 人物

  雕刻过程中,雕刻者往往通过圆雕工艺进行雕刻。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应当观察人物衣褶、眼神、身体比例等线条雕刻情况。人物包括童子、佛像、老人、仕女等人物,在风格以及工艺上有所不同。例如,童子。对于此类作品,鉴赏者关键是观察所雕刻的童子的眼神、稚气等细部以及整体流畅感。在很多作品中,雕刻者故意将身体、头部的比例夸大,进而提高其艺术效果。又如名人,雕刻常见的名人包括渔翁、天王、十八罗汉、太白金星等。对于名人人物作品,鉴赏者需要观察作品整体的气质以及协调性。

  2.4 玉雕山子

  此类雕刻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采用线描、写意等技巧,将国画充分应用在雕刻过程中。鉴赏者需要观察是否具有明确的主题;是否遵循透视的规则;是否合理应用皮色、俏色等。在很多的山子雕作品中,人们发现雕刻者往往喜欢采用深远法、平远法以及高远法这三种手法,结合山石位置进行组合,具有广泛题材。除了以上种类外,我国存在手镯、耳环、吊坠等多种类型雕刻,而鉴赏者需要从雕刻工艺、原料、技法等多方面进行鉴赏,评价其收藏价值。

  3 结束语

  玉雕器皿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期间,包括镂雕、圆雕、浮雕这三种类型的雕刻工艺。浮雕又包括线刻、阴刻、阳刻等类型;圆雕是最为常见的工艺,十分注重人物线条、身形、眼神等情况,主张表达真情实感。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玉器的鉴别方法,包括花卉瓶、花鸟走兽类、人物、玉雕山子等,为收藏者进行玉器鉴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任清华,黄林毅.基于珠宝玉石人才培养的“四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5(12): 44-48.

  [2] 刘林森.浅谈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J].科技与企业,2016(05):182.

  玉器鉴赏范文第4篇

  艺术品投资的两大风险

  投资艺术品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更需要在其身价倍增之前慧眼识才,认准它蕴含的无可限量的价值。然而,对于这种高回报亦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许多人仅仅是略知皮毛甚至知之甚少。

  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艺术品本身具有极大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对于非专业人士的眼力和发掘力要求是较高的。

  艺术品是商品,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其价值,如果丧失了应有的美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经济价值不是荡然无存,就是严重缩水,投资艺术品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把握价值。

  如青铜器,从采矿、冶炼、设计、制模、浇铸到成型,几十道工序,成百成千人付出无数劳动,它的价值量必然大。同样一件青铜器,由于有没有纹饰、铭文,价格就天渊之别。又如陶瓷中的清瓷,由于距离年代不长,就造成许多民国仿品,投资清代瓷器,就增加了买到民国瓷的风险。

  信息透明度不够

  艺术品收藏或投资的门类复杂,按大的种类说,分古代和现代艺术品;按具体门类说,则有几十种,如邮票、钱币、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古籍善本、明清家具、首饰、奇石、文房用具、民俗用品等。在每一种门类中又有小分类,如钱币中有古币、今币、纸币、硬币之分,青铜器中有礼器、实用器;兵器、青铜镜之分,书画中有书法和绘画之分等。市场上不同门类的艺术品价格会有天壤之别,相应的投资回报率就会不同,加之市场炒作,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逆向选择就会产生,某些刚入行的投资者不免要被忽悠一番。

  艺术品投资要懂行

  对于希望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借助艺术品基金尝试和体验一下艺术品投资的方式和手法。要对比分析基金发行人已发行基金的历史业绩,拟任基金管理人的历史业绩,以及背后的艺术品专家资源支持等情况。在做艺术品份额投资时,不要盲目追高,要建立自己的投资和价值体系。

  玉器鉴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古董陈设 收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室内设计重要内容的室内陈设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说》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他们一方面喜欢收藏玩赏,一方面又把古董陈设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古董既具悦目的视觉形式,又能显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陈设能增强室内环境的书卷气息。

  古董原意为“骨董”,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杂古器物不类为类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为明清时代普遍的说法,由于古董专供玩赏,清乾隆年间,人们开始称古董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简称。

  古代士大夫对古董的收藏和赏玩,应该说早已有之。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将古器物赏玩自觉纳入文人雅趣系列却开始于晚唐,由于这时期的文化风气使人们更注重细腻内向的直观体验。两宋时期,古董的玩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热流。士林领袖欧阳修不遗余力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得书画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卒。”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苏东坡、米芾等一些书画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苏东坡《书黄州古编钟》《书古铜鼎》等文记述了他对古器的玩赏。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时期,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文人对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更有讲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都是对古董收藏和鉴赏的专门论述。古董玩赏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静养和人格完善,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浊的标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时人讥之,余谓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韵事,风雅之列。”

  古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书画、家具、琴剑、灯镜、玉器、瓶炉等,其中书画的装裱形式包括卷轴、册页、横披、扇面、斗方等,书画的材料有绢、纺、帛、宣纸等。家具的形态有床榻,几案、椅凳、橱柜、台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鸡翅木、红木、楠木、铁梨木、黄杨木等。瓶炉包括礼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窑、哥窑、汝窑、均窑、柴窑、定窑等,青铜器有鼎、彝、尊、、觚、觯、壶、簋等。玉器按质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玛瑙、岫玉、鸡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龙螭、鸾凤、避邪、圭璧、环等。古董是个很大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代人把雕花门窗、瓦饰砖雕、民族服装、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为收藏的内容。一些现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鲁迅喜欢收藏汉画像石拓片。沈从文喜欢收藏西南少数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还有扇套、眼镜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旧墨锭、旧版书。唐喜收藏旧藏书票。黄永玉喜欢收藏烟斗。他们收藏的原则是“人弃我取,随缘即喜”,所以不会为收藏而劳心伤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们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发现者。

  搜求“古董”首先讲究鉴赏,古董的鉴赏讲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审美趣味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视觉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气浸润而产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视器物的朴拙纹饰。凡古者、真者为雅,新者、赝者多俗,稀罕少见者为雅,普通者为俗,天然细润者为雅,粗陋雕凿者为俗,纯净、素色者为雅,复杂、绚丽者为俗,大笔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龙镂风、吉祥图案则更被定性为“俗气”。袁中郎《瓶史》中云:“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常见江南人家所藏的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文震亭《长物志》也谈到古董的鉴赏,“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锈血侵最多。”“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卣、、觯次之。”“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鉴赏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脱俗的审美倾向。  玉器鉴赏篇1

  关键词:玉雕器皿;炉瓶;鉴赏

  俗话说,“解石为印,琢玉为器。”在众多精美的玉器工艺品中,器皿造型的玉器被称为王者,其是玉雕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项,具有王者的风范。一代玉雕宗师,北京“玉器四杰(怪)”之首的潘秉衡老艺人曾说过:“器皿是玉器的正宗,体现着玉器工艺中多样而又完整的技艺结构。”器皿造型的玉器艺术造型特殊,功能作用多样,技艺结构完整,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气派。它体现在:

  造型上:它同时具备方、圆、菱、椭圆等形;

  线面上:复杂多变,有直线、弧线、平面、球面之多;

  技艺上:同时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

  装饰题材上:有人物、花卉、鸟兽以及集合图案等,极其丰富。

  器皿造型的玉器完整地蕴含着玉器特色的端庄、古雅的典型美和全面的技艺语言。因此,对于玉雕器皿大类的正确点评和鉴赏就显得尤为重要。玉器器皿由内膛和配件两部分组成,造型主要源自青铜器和古器物。笼统来说,对器皿件要“远看造型,近看花纹”,也就是要造型规整,结构对称,设计格调庄重浑厚,装饰图案协调美观。具体来说,对它的评价主要在器身、器盖和器表装饰上。

  1器身

  用料方面,一般器皿件用颜色凝重、色调分布均匀、明净而有光泽的玉料,颜色肤浅或灰暗,色调分布不均匀,浑浊不清而光泽差的则不适合做器皿玉件。根据器皿造型特点,一般气质沉着的料应设计稳重、古朴、刚健的器皿;色泽鲜润的应设计玲珑、新颖、柔润的器皿。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巧色,力求用巧,用净。

  规矩、对称、端庄是器皿造型的基本要素。设计制作者还通过“打钻掏膛”“取链活环”“制口雕刻”“提梁活动”以及拼镶装饰等特殊雕刻工艺的完美处理,使玉雕器皿的工艺美学效应得以充分显示。

  玉雕器皿掏膛的工艺很重要,真正好的器皿件,器壁应该厚薄均匀得当,膛内不能有死角。然而,不同玉石材质对器皿的掏膛要求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器皿都是越薄越好,有些白玉润白,则膛壁要稍厚些,以凸显白玉的质地,使其具有厚重温润感;材质显青灰色的,则膛壁越薄越好,以其透明度来提升材质的白度。

  当今器皿类玉雕作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结合玉雕技法的特点,将传统的炉瓶同玲珑剔透的玉链相结合。玉链条的工艺特点就是“小料大做”,同时也表现出动与静、虚与实、大与小、曲与直的对比,增强了空间感。链环的鉴赏重点是要查看每节链环有无断裂,是否大小一致,形状一致,它与主件之间的比例是否得当,还要检查是否顺畅,是否活动自如。

  2器盖

  器皿的耳、盖、吞头的合理分布,凸显了器皿浑厚稳重的特点,同时根据器皿的外轮廓线条,吸收壁虎龙、凤鸟、象鼻等造型,制作时大多运用阴线、镂空、双面透雕的手法,给人无穷的动态美,整体造型不但端庄厚重,又秀丽精致。有的器肩带有活环,要鉴别其大小、粗细的均匀与协调。

  同时,还必须考察器皿的盖与“制口”是否“严紧合缝”,器皿的制口是否有“冲口”现象。“冲口”是指母口和子口的边沿有裂绺、缺口等缺陷,这也是玉雕器皿件制作严谨与否的重要评价要素。

  3器表

  器皿表现的细刻部分,要看其工艺是否细腻平整。它所表现的纹饰一般以对称为主,有阳刻、阴刻等工艺。上乘的器皿,它的底子处在同一水平面线上,是非常平整的,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清楚并且规矩板实、端庄,具有动感。

  玉器鉴赏篇2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新落成的神木县博物馆。该馆收藏文物1万余件,展现出了当地悠久的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交融共进、层叠兴替的发展历程,其中尤以古代文明展厅中的石峁玉器蔚为大观。这些高古玉器是神木县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胡文高多年来不辞辛苦、不惜重金收集的散佚在各地的石峁玉器千余件中的一部分。相关专家对展示的200多件石峁玉璇玑、玉牙璋、玉琮等文物进行了讲解和探讨。与会人员还专程到石峁文化遗址现场进行了调研考察。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面积约90万平方米,是陕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该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玉器及其他文物,是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悉,文物部门曾于1976~1981年对该遗址进行过初步发掘,已发现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等,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尤以磨制玉器十分精细,颇具特色,其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器类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并发现了古城址。石峁遗址玉器的出土可上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出土的玉器已散佚海外,被欧美几家博物馆入藏。

  座谈会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玉器研究专家刘云辉认为,石峁玉器反映了龙山文化晚期的一种文化生态,这些玉刀、玉铲、玉璇玑很开门,具有可靠性,是神木县的文化品牌,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很有远见。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说:石峁位于黄河河套一带,离黄帝陵也不远,当时出现像石峁这样的城垣不是偶然的,说明石峁文化不是“流”,而是“源”。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谈到,她于1979~1980年在欧美一些国家博物馆的库房里看文物,见到一把把的玉大刀、牙璧、牙璋,就感到与陕西考古研究院戴应新当年在石峁进行考古挖掘时的发现差不多。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曾任陕西学政,收藏了不少牙璋之类的典型器,说明早在清代,石峁玉器已有发现,在欧美档案中还有关于“榆林府”的记载,值得我们重视。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琳讲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批反映石峁文化的玉器,其来源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爱国民主人士章乃器等人的捐赠,还有一些没收品,大致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石峁地区出土,其中最长的一把玉大刀长78.8厘米,最薄的地方只有0.3厘米,做工精细。收藏家胡文高介绍了自己多年来追索收藏石峁玉器的情结和感受,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称赞。

  玉器鉴赏篇3

  玉燕(图1)长3.3厘米,宽2.9厘米。呈浅黄绿色。整体轮廓近似方形,开喙侈尾,作展翅飞鸣状,两翼都有大螺旋纹,尾部也有纹饰,所有纹饰都是双钩阴刻,线条较粗,具浅浮雕效果。反面平素,有两孔,一由背穿透至腹,另一由喙贯穿于尾,两孔相交于背部。

  柄形玉饰(图2)长10.6厘米,宽2.3厘米。浅褐色,有杂斑。整体近似一个游动的兽形,其一狭端呈钝尖状,而相对的另一狭端有八字形扉棱。两侧各有两或三个八字形扉棱和尖状小凸起。表面有双钩阴刻龙纹。龙张口用八字形扉棱表现出来。龙眼的前端眼角向下弯曲如钩状,龙尾向下卷曲。

  龙纹玉璜(图3)长9.5厘米,厚0.4厘米,浅褐色。弧弦两狭端分别有八字形扉棱,表面两半各饰一双钩阴刻龙纹,龙头紧接狭端,龙眼穿孔,前端眼角弯曲如钩状,龙尾收缩成尖状。二龙身尾相迭。

  玉兽面(图4)高3.7厘米,宽3.2厘米。褐色,局部微黑,略粘附朱砂。轮廓近似长方,正面微凸,背面微凹。正面用以镂雕及阴刻手法,表现耳、眼、眉、角等,兽面上两长方穿孔,从上颚上垂下一条状凸饰。

  镂雕蟠龙玉环(图5)宽7.7厘米,高5.2厘米。浅黄褐色,以镂雕蟠龙构成环形,中部为重圈状,左右两侧各有两蟠龙,且大致对称。蟠龙一上一下,上端蟠龙的头朝上,下端的向下。每一蟠龙的身、尾都极其修长,弯转曲折,与另一蟠龙的身尾相交缠,设计颇具匠心。

  龙形玉璜(图6)长9.5厘米,宽3厘米。白色,有黄斑,局部微钙化。扁平,弧形,两端分别雕成龙头,口部有孔,可穿绳挂佩。中段上半部阴刻两个相向的龙头,下半部刻一龙头,所有龙的上颚和角都是浅浮雕,并且部分凸出于璜身之外,状似扉棱。

  玉珩(图7)长7.2厘米,宽4厘米。豆青色。弧弦扁平,弧形,中段呈环形,其上饰不规则的平行阴线。左右两端雕成龙头,饰双钩涡纹及纹。这件玉珩的造型相当奇特,迄今仅发现一件,但其功能应与一般的玉珩一致。

  龙形玉牙三件。体扁,口部穿孔,龙身边缘起廓,中间饰多个浅浮雕简化龙纹,可分为二式:

  Ⅰ式(图8),长9.3厘米,厚0.3厘米。黄褐色,带黑斑,弯曲较甚,粗端琢龙头,尾端尖状,龙头及龙身上的浅浮雕龙纹局部加琢纹,雕工甚为精致。

  Ⅱ式,有两件,其特点是龙身稍弯曲,龙头较为抽象,尾端平齐。图9长7.4厘米、厚0.3厘米。为浅黄绿色。龙头作张口吐舌状,头身之间有一纹带作分隔,尾部末端残断不全。图10长9.2、厚0.6厘米。黄褐色,因受侵蚀较为严重,表面斑驳,纹饰已难辨识,附有朱砂。

  玉(图11)长6.6厘米,白玉质,有褐斑,状似细长的兽牙,截面呈椭圆,上段有一孔,顶端琢成榫头状并加穿孔。

  玉圆片(图12)直径2.1厘米,厚0.5厘米。浅黄褐色,有褐斑,表面中间微起脊。

  玉器鉴赏篇4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欣赏・评述”教学 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采用直观教学,树立正确的欣赏意识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有效教学。例如在《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课中,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图片、光盘,利用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边播放边讲解,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在授课中我着重讲解了《在激流中前进》、《粮食》、《清明上河图》这三幅作品,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了解了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存在明显的差别。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学生提高了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树立了对劳动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围绕教学主体,因地制宜调整授课内容

  有一次上课时我戴了一块玉佩,当学生问我是真玉还是假玉时,我因势利导地问:下节课我们就来上玉的欣赏,你们再自己来判断这是真玉还是假玉好不好。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一个《玉的欣赏》课件,利用多媒体,从以下五个方面讲解怎样鉴赏玉器。

  1.看材料:材料是玉器价值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都是玉材等级的要素,不应忽视。

  2.辨造型: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匀称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稳定的作品是美的。

  3.鉴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饰,它服从于器型的需要,或者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能的需要。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就具鉴赏价值。

  4.析工艺: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铊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反之,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价值不高。

  5.品艺术: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反之,图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违反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得多。

  在授课中我还结合课件,介绍中国的四大名玉:和田玉、独山玉、绿松石、岫玉,同时根据自己多年的积累和体会教给学生判断玉器优劣、真假的小窍门。

  1.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呈露珠状,久不散开者为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假货。

  2.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之感。

  3.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

  4.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5.放大镜观看法:将玉器放在放大镜下细看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真假玉器,包括我自己的玉佩,让学生现场分组鉴别。尽管学生的鉴别过程和鉴别方法难免稚嫩,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质量却大有裨益。

  三、调整授课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教学方法。由于给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例如,在欣赏中国花鸟画《红蓼白鹅图》、《禽兔图》时,我先介绍花鸟画有“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及其特点。然后提问:在这两幅画中,画家如何通过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讨论:花鸟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生命?是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花鸟画的特点是什么?画家通过什么方法使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在学生踊跃回答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归纳、总结。这时正是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画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并做讲解: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这样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审美经验,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最后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四、注重生活体验,全方位开展艺术欣赏教育

  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资源,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美术欣赏教育,也是培养间接兴趣、提高欣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借助有意义的日子,比如元旦、五一、国庆等节日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教师作品和学生美术作业观摩,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2.充分利用校外课堂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工作室等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欣赏前,我布置学生有空与家人一同去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让学生重点关注博物馆内有关古代闽南建筑的相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切身体会和感受,自然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在课堂上交流各自不同的审美过程与感受,也就达到“欣赏述评”的目的。

  3.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衔接,使教学有课堂外的拓展与延伸。注重美术欣赏与自然和生活经验的衔接,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艺术美融入生活。比如在讲解欣赏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作时,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最为平常的景物、光影及色彩对情感的影响,在实践中体会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和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已有的欣赏知识,尝试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和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艺术美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让学生常常不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欣赏、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审美状态,从本质上提高美术欣赏兴趣。

  玉器鉴赏篇5

  温文如玉的收藏大家

  作为四川省工商联古玩艺术品商会的副会长、成都青羊区送仙桥地区古玩艺术品商会会长的雷邦先生,个头不高,浓眉大眼,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军人特有的干练豪爽的气质。

  走进雷邦先生位于成都送仙桥古玩城内的藏玉阁,所见之处都是各种形制、各个时期的各类玉器,真算的上是题材广泛,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藏品自古至今精粹纷呈、精品迭出,让人目不暇接。触眼都是莹润璀璨的玉的光泽。而面对40出头,脸方晴圆、鼻隆眉秀,气宇轩昂的他,感受不到半丝盛气凌人的锋芒,而更多的是他那温和的言语与儒雅的气质。或许是因为深谙玉之内涵的他,亦早已修炼得如玉般“精光内敛、明而不耀”吧。

  从当兵到成为著名的收藏大家,雷邦的收藏之旅可谓充满了传奇。从部队退伍后的雷邦选择了经商,最初因为年纪轻、许多许多经商之道商摸不着头脑,雷邦就从跟随朋友们学习经营开始做起。这个时候,生意刚起步的雷邦,为了让自己经营的生意能走上正规,为了能与顾客或朋友能有更多的共同话语,自己也开始收藏。谁知,从寻找共同话题到成为终身爱好,这一偶然成就了雷邦这位如今川内人人知晓的古玉收藏大家。

  眼光独到藏品十年增值60倍

  收藏界素来都有“眼缘”一说,第一眼相中的藏品与收藏者之间往往都存在着宿命之感,这样得来的藏品必然会成为意义非凡的心爱之物。而雷邦收藏的第一件藏品,就让他印象极为深刻。“我收藏的第一块玉是1995年以2.5万买下的一枚子冈玉牌,2008年拍卖底价已经超过150万了。”雷邦从事玉器收藏已有数十年,这期间他见识、收藏的玉器已有成百上千件,然而真正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是一个母鸡为造型的玉制鼻烟壶。“这个鼻烟壶的纹路分布十分自然,神态鲜活的母鸡壶身,配上用钙化的玉料制作的鸡蛋壶盖。活似一只正在下蛋的芦花鸡。”提到这件藏品,雷邦的开心溢于言表。然而纵然已是知名收藏家的他,也曾有过难忘的“走眼”经历:在最初藏玉的时候,雷邦在收藏古玩市场认识了一位收藏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的朋友,这位朋友前后怂恿雷邦花了一千多万资金购买了自己的数件藏品,然而这一千多万投入后,他发现这位朋友口中的真玉全是赝品,也直接导致了他当时的流动资金出现紧张。“他并不怨恨那位欺骗他的朋友,在他看来,那个朋友从另一个角度给他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课。”雷邦一位知悉内情的朋友告诉记者,雷邦豁达的性格赢得了许多收藏业界人士的尊重和敬仰。

  师从名师成为玉鉴赏的行家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收藏的道路更是曲折连连,没有谁天生就是行家。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一件上好的玉器,其收藏价值是相当不菲的,但要收藏到好的玉器,对于一个收藏家的经济实力和眼力都是一个考验。同所有初入收藏行业的收藏者一样,他面对鱼龙混杂、良莠难分、真伪难辨、光怪陆离的玉器也曾感到过有一丝迷茫,确实其中有太多不明朗的因素。直到1995年有缘结识我国玉文化学术大家、国家玉器鉴赏权威杨伯达教授。在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雷邦边学边做,对一件件玉器,就料、工、形制、纹饰风格、时代背景及社会习俗,还有文献和出土验证、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了杨伯达教授这位良师益友,雷邦很快就成为玉鉴赏的行家里手。很多海外内地的同行都慕名上门请他对玉器进行鉴赏。如今,作为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工商联古玩艺术品商会副会长、四川省青羊区送仙桥地区古玩艺术品商会会长,他已是一位在业内享有盛誉的、名副其实的玉器鉴赏家了。

  健康藏玉要以玉为前提

  “以玉为前提,百变不离其宗,好玉料就是美玉,工艺精湛才是好器。”雷邦为任何理性健康地收藏玉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说当前收藏家或者爱好者有个追捧古玉的误区。所谓“古玉”美玉学术上的依据,仅凭个人经验断定,而随年代越远,判定越难,争议越多,往往令收藏投资者吃了大亏。收藏玉石一般从新玉和旧玉两大类去鉴定,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玉材、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鉴定包括制作年代历史上的作用、占有者的身份等。而这所有鉴定的理论结果都要有大家认同的依据。而非凭个别“专家”的个人主观判断。同一玉材雕工的精粗也使价值有所差异。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玉石的最终价值还是要经由人工设计加工制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玉品如人品谦和而热爱公益

  雷邦说,玩玉,首先是做人的态度问题。这么多年,他看到过太多的假货和不道德的交易行为。古玩买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专家鉴定,而在国内的玉器市场不规范,法规不健全的前提下,这一环节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靠的完全是鉴定家的水平和良心。在国外如果有客户举报假货,公司承诺退货,而在这国内的拍卖行业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造成拍卖场上流通的玉器真七假三,甚至真三假七,伤害了买家尤其是初入门的买家的信心。结合自己的经验,雷邦告诫新手,一定要选个好师傅,看透玉石的同时,更要看清人心。

  雷邦为人谦和,豁达大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雷邦第一时间召集本土收藏家,举办文物鉴赏募捐活动,积极为灾区人民筹捐募捐;2010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藏品,也为了喜爱收藏的朋友能看到更多精美的藏品,雷邦把一枚自己随身佩戴了5年多的美玉菌子通过四川博物院捐献给了国家。

  雷邦对玉的认识从探索到领悟,从领悟到深入,并升华至理论层面,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玉文化的执着崇敬和酷爱。他不但自己爱玉藏玉,更是一位不遗余力的玉文化弘扬者。在收藏界各类人士的帮助下,雷邦还建立了藏玉阁玉石博物馆,把他悉心收藏多年的藏品展出来供大家欣赏,让更多的人为玉石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里的无价指的玉的投资价值。玉石种类繁多,如此丰富多彩的玉石自然形成了灿烂的中国玉文化。常听说谁家买了玉石,转手卖了就赚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于是大家就一股脑的扎向玉石收藏市场,想淘上一桶金。但是也有不少人因为不懂其中的门道,交了高昂的“学费”,损失惨重。因此,做任何收藏之前都要分清收藏领域的分类,玉石更不能例外。

  雷邦鉴玉心得

  端正心态

  从五个方面学习玉器收藏

  “是藏玉者最重要要端正心态,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勇于挑战自己。”针对玉器爱好者如何确立收藏定位,雷邦认为心态非常重要,“从事玉器的收藏不仅要确定一个目标,而且还要分体系地对玉器进行收藏,尽量不要收藏同代同类单一的玉器、品相怪异或致残的玉器、充满传奇故事的玉器以及市面上非常火热的玉器。”

  “收藏玉器对收藏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据雷邦介绍学习玉器收藏对初学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首先,要对中国玉器发展各个时代的风格特征、流行器型、质地纹饰等有充分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习惯等做详细分析,因为经济发达时期的玉器制作得就较精细,质量也高。政治比较开放,玉器的风格就有可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再次要明确各种形制、名称,能够辨明真伪;第四,要掌握各个时代玉器的基本制造方法;最后,要加强自身修养,多看实物,多向专家请教,努力提高美学水平,从形制、质地、工艺手法等各个角度去综合评价玉器的美学价值。

  留心观察

  仔细甄别各类玉器特点

  据了解,以软硬区分玉石有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这两大类。广义上的玉还包括彩石,即所谓假玉,有汉白玉、京白玉、南阳玉、蓝田玉等,根据分级制度来分钻石、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珍珠等宝石种类等也属于玉的范畴。那每种玉石有哪些特点呢?雷邦给出了专业的回答:

  “翡翠的抗压性和抗热性都非常大,其颜色多姿多彩、变幻无穷、可遇而不可求。而和田玉的特点则是温润、细腻、半透明;光泽如油脂,声音悠远,坚而不脆,硬度在6-6.5之间。”

  玉器鉴赏篇6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投资理财的目光也逐渐转向了艺术品收藏,作为《BOSS STYLE臻品》杂志所倡导的高端生活方式理念,向社会及高端圈层人群不时的传递着时尚、品位、关怀的价值观。让那些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人士更加在意品质生活的真实细节。

  本次“品·鉴艺术-武汉收藏臻品鉴赏展”即是一场为高端圈层与艺术界完美碰撞的品位时尚大餐。

  活动现场既有民间千件藏品臻选出的十三件顶级藏品展示,亦有权威鉴定专家现场评鉴分享,更有与会嘉宾自带藏品参与交流鉴宝环节,还有来自中国茶叶龙头企业“凤山”安溪铁观音集团为到场嘉宾奉上的顶级茶艺表演等,品茶、听琴、鉴宝、交流,针对每件藏品的鉴赏,收藏心得的分享,让本次活动高潮涌动,尤其不少嘉宾带来了自己收藏的珍宝参与鉴宝的环节,现场气氛更加热烈高昂。到场的各界人士无不被崇尚艺术与收藏文化的氛围所感染,本次活动也得到相关文化部门的极力肯定,现场对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激励。总之与会嘉宾都为参与本次活动而得到了更多的艺术交流与分享的机会。主办方愿更多地推出此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全力推动武汉城市文明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品·鉴”艺术现场

  “鉴宝”环节,参展嘉宾带来近60多件藏品,由专家组现场一一评鉴。

  此藏品被鉴定为元龙泉瓷,专家组评价甚高。

  活动现场顶级藏品评鉴

  李家煜原市博物馆馆长

  蓝蔚研究员、武汉文化遗产协会顾问

  贵祥胜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

  万建新武汉文化遗产协会秘书长

  马旗武汉晚报收藏天地栏目总监

  武汉文化遗产协会理事

  明代镂雕白玉龙纹佩

  这件龙纹佩为羊脂白玉,洁白无瑕,该佩镂雕一正面龙。从这件龙纹佩镂雕的工艺来看,它既继承了元代的镂雕风格,又有明朝本朝时代的特点。因为它有着明朝时期雕纹如藕丝般的工艺特色。在明朝时期,玉的制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件镂雕龙纹佩一返明朝制玉的粗犷之风,给人一种精雕细琢之美。

  于佑任

  中国近代书法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一代书圣。此幅字对雄豪婉丽,潇洒脱俗,简介质朴,行笔流畅,字体优美,体现了中国书法之美。

  清乾隆白玉梅花杯

  此杯玉质洁净,玲珑剔透,使人观后有一种冰雕之美。配以紫檀座,此杯置于座上,更有一种高雅之气。在乾隆时期,制玉水准已到登峰造极,此杯的制作工艺足以体现了乾隆朝的制玉水平。该杯做工精美,雕工精细,是乾隆时期的精品。

  清乾隆兰釉描金龙纹碗

  此碗釉为霁兰釉,用描金的绘画艺术手法,在碗外壁绘以团龙。此种绘画方法由清朝早期的豪放凶猛风格变为清中期的图案画,没有清早期龙的特征,缺乏霸气和野性。造型规整,兰釉和金水色泽纯正,为清乾隆典型的官窑器物,底部书有大清乾隆年字篆书款。

  明万历青花花鸟盆

  该盆其青花用料为回青料,回青料的特点是发色紫兰,而此盆的青花发色为紫兰色,具有典型的明晚期特点。从器型上看,也是明晚期瓷盆的造型。其绘画风格有着明显的明万历朝的风格,整体器物的内部绘画很丰满,这也是明晚期的特征。虽说底部打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但这件青花瓷盘应该是明万历器物。

  清早期铜鎏金金刚

  这座金刚造像给人一种威猛无比的感觉,通身鎏金,整体形象有一种驱恶辟邪、佛法保佑的神威。此金刚的造型特征,充分体现藏佛的艺术之美和题材内容的丰富。从其威严之中,使人们又领略到艺术之神韵。

  张振铎

  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其作品简逸粗犷,苍劲浑厚,风格独特。此幅作品具有其典型的绘画特征。张振铎是湖北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从这件作品中体现了张振铎绘画风格。

  汉代铜方壶

  此铜壶造型规整,保存完好,虽说通体无纹为素面,细细观赏,仍有青铜器的古朴之韵味。该铜方壶无论是从器型和兽耳都体现了汉代铜方壶典型的时代特点。

  清早期铜鎏金护法

  这是一尊极为精致的藏传佛教护法像,面部表情威严,身躯修长,姿态柔美,丰肩细腰,身佩璎珞纹,护法立于莲花之上,其形优美而生威武之气。清朝时期的藏佛,它展现给人们除威严之外,还有着浓厚的艺术美。

  玉器鉴赏篇7

  文博网网友“老牛哥”玩玉赏玉的品格一直为众多网友称道,其主题贴《玩玉要过“四道关”》在论坛发表后,受到玉友的一致好评,现经“老牛哥”编辑整理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过去,我曾玩过邮票,玩过瓷器,还玩过木器,自玩上玉之后就再也放不下了。

  王字加一点为玉, 为王者才能有玉;白玉为皇, 只有皇上才能拥有白玉;“玉”和“家”合字为宝,家中有玉才是宝,有金有银都不算是宝;中国的“国”字是口中一个玉字,“玉”早在古代就是国家的象征。古汉字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凡王字偏旁的字即为玉字偏旁,是组字时玉字省去了一点,且王字偏旁的字多与玉有关联。如玎、玲表示玉石撞击的声音, 珏表示两块玉,理指玉的肌理, 玷指白玉上的污点, 珉指像玉的石头等。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了。从玉的造字和组词就足见玉在中国七千多年历史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就不难想象中华民族为何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了。

  十几年来,我为玉所痴,为玉所狂,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耗在赏玉、寻玉、藏玉、玩玉上了。一路走来,少不了有很多的感悟。有些体会对初入门者也许会有些启发。我体会玩好明清玉,要过好“四关”。

  一是识玉关

  在市场上看到的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阿富汗玉、韩料、黄口料等等,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千种玛瑙万种玉,想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专家也难。我以为,毕竟不是矿物学家,没有必要把什么都搞懂,管它这个料、那个料,分出和田料就足够了!不是和田料,统统地放弃(中、高古玉另当别论),何必去费那个神!要想看懂和田料也并不神,先找几块对路的花片和仔料多看、多琢磨,时间长了,对它的结构、硬度、润度、密度、脂度、浓度就自然有感觉了!能认出和田玉,你就不用怕了,即使买到新货,但料子对了,同样可以玩。不过,同样是和田玉,质地可千差万别,价格也相差甚远,玩进去了也就会慢慢分出档次来。

  二是辨伪关

  对初入门的人来说,最难莫过于辨真假了。要过这一关,没有捷径可循,也不存在“一招致敌”的绝招。即使是使用科学仪器,目前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靠经验积累。要通过网络、书本和师傅多学点基本常识,多看一些实物,尤其是多看馆藏实物。要从材质、造型、纹饰、刀法、铊痕、拉丝、打眼、抛光、沁色、包浆、神韵、时代特征、岁月痕迹等多方面来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还要了解市场作伪状况和作伪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断定一件器物的新老,要从多个方面做出综合判断。凭一、两项指标,不可枉下结论;功夫不到,不要凭感觉存侥幸;有一丝一点的怀疑,就应果断放弃;更不能轻易听信别人讲故事和“包老”、“保真”之类的承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判断方法,才能够出眼力、出功夫。

  三是论价关

  自古黄金有价玉无价,古玩市场没有明码标价,所以,玉器的价格也是困惑玩家的一个突出问题。刚入门的时候,往往摸不清市场行情, 心里没有底,碰到一件东西不敢给别人开价,也不敢与别人还价,开低了怕别人笑话,开高了又怕上当。行家就不一样了,在摊位前一蹲一站的瞬间,早就把主意打定了。要过这一关,就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条件和市场状况,建立起自己的价格体系。一要多关注拍卖行情和文物商店的标价,有一个参考的标准;二是多观察市场交易,掌握各类器物的交易信息;三是多买和多比,越买自然越精,越比自然越明。

  四是鉴赏关

  过了识玉关、辨伪关、论价关还远远不够,作为一个玩家,关键还要过好鉴赏这一关。不是什么老玉都可以买,更不是什么玉器都值得收藏!即便是和田玉,是老玉,还要看题材、看年代、看粗细、看工艺水准、看完整度、看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等等。在一些网上,有的藏品一发出来就受到玉友们的广泛追捧,有的藏品大家却反应平平,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人的品位不同、修养不同、视角不同、眼光不同,选择的器物大不相同。真正显示一个藏家水平的不是他占有多少玉,而是他的鉴赏能力。所以玩玉的过程,是一个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玉器鉴赏篇8

  豹斑玉,多属唐代器物。全国各地考古发掘中,常常有豹斑玉出土,各类考古和文物杂志,亦不断有所报导,中外博物馆均有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有豹斑玉器物展出,其中有一件洛阳出土豹斑玉莲花纹熏炉(图1)。此炉为博山炉峰式样,六层合拢的莲瓣使构造上更加庄严肃穆,圣洁超凡,应当是当时供养佛门、焚香浴佛的供器。还有豹斑玉香薰,折腹高足杯,执壶。咸阳顺陵文管所征集的豹斑玉17件茶具(图2),专家鉴定认为:鉴于成组的唐代茶具存世较少,因此这套豹斑玉茶具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和欣赏价值,反映了晚唐时期茶俗与茶文化,工艺制作精良,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唐代豹斑玉茶具,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陕西武功报本寺塔地宫出土的豹斑玉筒(图3),高14.6厘米,直径15.5厘米,有三个小足,底微外鼓,刻一“朝”字,沿残身裂。豹皮纹理遍布于四周,斑点处色彩绚丽。豹斑玉筒发现时内装梳篦之类。此物系用一整石雕凿而成,采用凿、打磨、抛光等流程制作而成,工艺极为精细。2010年十大考古发现中,就有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出土的豹斑玉平底钵,为吕氏收藏唐代文物。山东青州博物馆藏有晚唐时期豹斑玉万年罐,此罐通体雕刻花卉草木,腹下部雕简易山水,口缘外翻,短颈鼓腹,下腹内缩。此器所饰花卉等为浅浮雕,雕工精巧,刀法运用娴熟,整体布局疏密有度,细腻而繁复。此器工艺水平、艺术水准均登峰造极(图4)。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唐刻花豹斑玉龟鸟盒也极具艺术价值(图5)。四川省荣州出土的豹斑玉煮茶具,器型古朴(图6)。龙门博物馆有唐代豹斑玉舍利函,函为长方形青碧色,带花斑盖为覆斗形,子母口,函内有金棺,为佛教仪轨中重要实物资料(图7)。长安博物馆收藏长安区大兆乡出土的豹斑玉粉盒,极为精致(图8)。还有北京、西安、洛阳、咸阳藏家收藏的各类豹斑玉器,这些都为早日解开豹斑玉的千古之谜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咸阳秦风文化研究院,经过几年收集整理及众多专家鉴定,初步理顺了豹斑玉名称定位。经过对实物检测,基本弄清了结构组成。2011年9月8日,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试验测试中心对豹斑玉做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豹斑玉属叶绿泥石[(MgFe)5A1(A1Si3010)(OH)8],含有镁、铝、硅等元素;单斜晶系,硬度2~2.5,比重260~278。经考证,我们认为豹斑玉属叶绿泥石,品种变迁较为复杂,与滑石、镁石矿相伴而生。《唐本草》记载“其出掖县者,理粗质青白黑点,亦谓之斑石,初出柔软,彼人就穴中制作,用力殊少也”。历史资料上记载的硬滑石带斑点的一般为豹斑玉,属单斜晶系矿物,硬度虽然不高,但一般采出即为片状晶体,或叶片状,纤维状集合体,或致密状的块体,这些皆符合豹斑玉的特点。唐代,豹斑玉已不入药用,惟雕镌器物用之。有的地方将豹斑玉称孔雀石、滑石、细子石,叫法不一,应该确商。

  豹斑玉是和滑石、镁矿伴生的石料,自古美石为玉,将其称作孔雀石易和孔雀矿石混淆,故山东人称之为细子石。它的产生属热液蚀变矿物,是由埋藏在海水中演化而来的富硅质高盐度的变质流体对镁质碳酸盐岩交代的产物。矿产来自中国山东一带,有些石质还可能来自古波斯(中亚、西亚)等地。斑点处富含铁,因斑点似豹子皮而得名。置于光源,有透照的大斑点、小斑点、条形斑点、菊化斑点、棋花块斑点等各种形状的斑点,有的斑点不透明。出土地为西安、洛阳、莱州等地。器物制造多为唐代仿金银器、青铜器及玉器等造型。唐时西安、洛阳为两京地区,玉器(包括水晶、玛瑙制品)主要出土在西安地区。西安是唐代都城长安城的所在地,为皇室和高级贵族的集聚地。洛阳是唐帝国的东都,也是贵族官僚较为集中的地方。当时的玉器和金器一样,只有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僚才有使用权。

  豹斑玉器物主要出土于地宫,为佛家祭品。中小型唐宋墓亦有出土,多为生活玩赏供奉器物,墓主多为皇室及达官显贵之人。

  《说文解字》中对玉的特性概括为,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照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认为是玉,豹斑石为玉就不难理解了。

  玉器鉴赏篇9

  目前,人们通常按照观赏石最主要的审美取向,将岩石类观赏石分为造型石、图纹石和特种石三类。造型石是以造型为最主要特征,图纹石是以纹理和具有主题的图像为最主要特征的石体,特种石是以陨石为代表的具有特殊纪念意义或成因极为特殊的石体。但在长期的赏石实践中,以及随着新石种的不断发现,尤其是在观赏石与玉石、文房石的开发利用愈来愈彼此关联、相互交插链接的形势下,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岩石类观赏石中的第四类型,即色质石类。

  一、色质石定义

  色质石是以色泽和质地之美为主要审美要素,其造型、图纹处于品鉴的次要地位的岩石类观赏石。

  二、色质石审美特征

  1.色彩纯正雅致,不论呈单色、双色或多色,其色或清秀瑰丽,或五彩缤纷,或苍古典雅,或凝重深沉,均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如潮州蜡石油脂般的纯黄,东陵玉的如黛似翠,黄河黑卵墨般的通体黝黑,以及新疆彩玉由红、黄、白等色所呈现的俏丽斑斓。而外形简约的藏瓷更以璀璨的金黄色光彩照人。

  2.质地细腻温润,或坚硬通透、晶莹清纯,或柔韧易攻、凝脂如蜡,质美似玉是色质石的主要特征。珍贵的质地,不仅使它们成为质感可人的观赏石,而且常为雕刻玉器、手饰、印章、砚台等上乘的工艺材料。

  色质石从石质上可概分为三类:

  (1)硅质石类:质地坚硬,摩氏硬度6-7,常具一定透明度。是色质石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类。如:蜡石、黄龙玉、大化彩玉石、桂林红碧玉、三江彩卵、黄河玉、河洛玉、长江红、新疆彩玉、贵翠、东陵玉、南非红碧玉等。

  (2)叶蜡石、地开石类:石质柔韧,品种繁多,摩氏硬度2-3。除观赏石外,多作雕刻原料。如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

  (3)其他石类:岩性复杂多样,硬度常为3-6.5。如:崂山绿石、岫玉、祁连玉、藏瓷、藏玉、和田玉、黄河黑卵、蓝田玉、阿富汗玉等。

  3.色质石的品赏重点在色泽和质地。其外形常较简单、朴拙,许多山采色质石的造型完全是人为加工的结果。石面不构成具有一定主题的图像,甚至连花纹也没有,故其造型如何,有无图纹是鉴评的次要因素。

  在对观赏石进行鉴评打分中,如果造型、质地、色泽、图纹、意韵等五项基本要素,总分为90分的话(其他辅助要素为10分),造型石的形态一项目前规定占50分,图纹石的图纹一项占50分。而对色质石来讲,其色泽、质地应各占30分,两项合计应为60分较为合理。

  4.色质石的自然赋存状态主要有两类:水冲石(水石)和山采石(山石)。它与其他观赏石类型的一个区别是山采石所占比例较大。在当前许多重要的地表自然石资源日渐枯竭的现状下,寻找和开发原生的山采石已是必然趋势,加之色质石的外形允许人为加工,所以今后会有更多的新产地、新石种被发现。

  三、色质石名祢使用历史

  先秦古籍《山海经・西山经》云:“魄山,是锌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郭璞《注》:“采石,石有采色者。”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指出:“采石以多色著,而异乎文石之以多文著者也。”可见,古人已将色彩石与图纹石加以区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赏石文化复兴以来,部分赏石论著对色质石的问题有所涉及,夏华炳在《奇石分类》(1994年)一文中,提出彩石、透明石的奇石种类;顾鸣塘所著《华夏奇石》(1995年),在奇石中划分出色彩石类;笔者1998年发表的《宁夏奇石概论》一文,将色彩石列为一个奇石亚类;王实和笔者等人所著《中国观赏石大全》(2006年)一书,将色彩石作为一个观赏石类型;孟祥振、赵梅芳在《观赏石鉴赏与文化》(2006年)中,把“那些既不具有奇特外部造型,又不具有纹理和图案,且未经雕琢的玉石块体”称之为“特色玉石”。笔者与田军合写的《中国黄河石》(2007年)一文,提出“色质石类”名称,文中指出“这是一类以观赏美丽色泽和温润质地为主的石类”;刘道荣在《奇石品鉴与投资》(2007年)中,提出了色彩石和质地石两个观赏石类型;2008年丁晓仑等提出“观赏玉”的概念,是人们用赏石理念对一些玉石审美价值的再认识。近年,温庆博和笔者曾分别利用多种形式提出在岩石类观赏石的类别划分中,增设“色质石类”的主张。

  四、建议

  对观赏石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不仅是对其进行研究和认识的重要内容,更是鉴评赏析的基础,因为不同类别的观赏石,其鉴赏的着眼点和侧重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玉器鉴赏篇10

  艺术市场: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主题拍卖

  张景辉陶瓷艺术

  独家调查:西文古美术文献与古旧图书

  2011年秋拍探寻

  谁是下一个亿元天价的缔造者?

  宣德炉成拍场上的“生力军”

  亿元时代的小众品类收藏

  古韵清雅探寻晋地文化——北京中嘉2011古韵清雅专场拍卖会前瞻

  荣宝秋拍开槌精品亮点频现

  2011艺术市场拍品排行榜

  冰清玉洁、雅俗共赏的越窑青瓷

  “锦上添花”工艺,华饰乾隆彩瓷

  瓷苑奇葩:吉州窑剪纸贴花瓷

  斗彩瓷器溯源

  探微清代中前期北京古玩市场

  “文、色、重、味”巧辨古钱

  明代收藏巨擘项元汴的书画王国

  花气薰人欲破禅——赏黄庭坚的《花气薰人帖》

  收获的季节

  标准之路——中国艺术品市场规范调查

  中国艺术品市场法规之路

  从《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的颁布实施,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向

  业内共话行业标准规范

  起草人解读标准规范

  2010年春拍疯狂之后必须破囧而出

  艺术品市场是否“被天价”?

  2010年春拍:势头强劲的近现代书画

  例数海外藏中国瓷断代失误

  从项子京藏砚谈明白端(白锦石)砚艺术

  西南古代窑址走访记(上)

  日本“七宝烧”:不经意间绽放的工艺奇葩

  一件玉雕一幅画

  艺术品保护的前世与今生

  由简入繁的河南古代虎形玉雕

  “国家符号”上的艺术形象

  冉冉上升:亚洲艺术不止看中国

  豪掷千金博高翠——简述竞投老场口黄沙皮春带彩翠料的跌宕经历

  吴冠中:留下脚印的过客

  艺术品与金融界:如何在矛盾中共生?

  警惕“反安慰剂效应”

  艺术品金融化:一滴商业化的眼泪?

  银行:危机来了,艺术品该留还是该抛

  两道相隔的平行线——普通收藏家眼中的银行艺术品投资项目

  中国书画:2009春拍主心骨

  宫廷古董瓷杂持续支撑高价排行

  当代艺术品市场会有另一种转机吗?

  精品名作列阵匡时春拍

  香港长风2009春拍一时精品荟萃

  花钱拍卖:未被资本搅乱的静水池

  艺术市场拍品排行榜

  鉴定非一日之功实践仍是根本——哈尔滨三日鉴宝见闻

  光照对文物的影响以及预防性保护

  琥珀的鉴赏及保养

  唐恭陵文物鉴赏系列之五·骑俑篇

  奢侈华丽的清宫马鞍(下)

  画像石中之瑰宝射阳汉墓门画像石拓本赏析  玉器鉴赏范文1

  记得电视台报导过四川某市技术监督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利用干洗液和水对卫生纸产生的作用不同,取衣服时通过暗藏在干洗衣物内的一小片卫生纸的形状,就可以判断出衣物是干洗的还是水洗的,其结论与使用昂贵仪器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一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会有多种外在表现,通过这些外在表现,有时会有多种方法或手段来确定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果要使古玉鉴定的结论具有排它性,最好要具有三个以上的证据把结论限制在唯一的或极小范围内;尤其是要努力抓住那些难以复制的几个关键证据,就会使结论象“两点定线、三点定面”的数学定律一样确切无疑。目前,不论是仪器鉴定或是“眼学”鉴定都会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所用下结论的依据不够充足和确切,难以把它限制在排它性的范围内。如古代器物放射性衰减和光谱改变等性质,常常是现代科学鉴定仪器确定其经历时代的依据。我们说古玉的年代是指玉材变成玉器以后的年代,而有些仪器检测到的是它的成矿年代。且不说它的精确性有多大,如果样品有意或无意地经过放射源或其他因素干扰就会轻易地改变鉴定结果。仿古玉,尤其是高仿的仿古玉,就是按照“鉴定家们”所常用的几项鉴定依据进行仿制的,甚至是比照古玉制作后又进行作旧处理的,如果“专家”没有能力找到更多方面的破绽,就会做出错误的结论。对于各种特征都比较明显(俗称“开门”)的古玉,鉴赏力强者自然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关键是那些时代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古代玉器,其判断的难度很大,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类比,才能推断出一个较模糊的结论。因此眼学鉴定古玉和其他工作一样,稍有不慎便会出现错误(包括“伪判真”和“真判伪”),即便是采用“会诊”式鉴定的“一票否决制”,只能是出现“伪判真”的错误机率少些,未必能达到绝无差错。因此,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鉴赏者偶尔出现鉴定错误也在情理之中,只要不是恶意的或出现极不应该的低级错误,就应该给予谅解。

  古玉的形状和纹饰与碾磨出来时的总体形态,即便是高古玉器也变化不大,但色泽有的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尤其是高古玉,呈现出来的是由玉材本身固有的颜色或质地打磨出来的色泽,与古玉经受外界复杂环境的风化作用及浸染作用产生的包浆、沁色的综合色泽外观。这种外观特征,使得原来的使用者即便苏醒过来也未必再认得出来了,对我们来说却是分辨高古玉的最明显特征。古玉中变化不大的部分,遗存有古代的许多时代信息。一是纹饰和器型受当时所用工具加工性能和工艺技巧局限制约产生的痕迹;长期使用中产生的磨损、损坏及火烧痕迹;所处环境中的水土及其他物质对其产生的浸染使玉质出现变化痕迹;岁月形成的陈旧痕迹;以及是否有人为作旧痕迹等。二是受当时审美时尚局限产生的器型、纹饰样式。三是古玉玉材所处矿层的玉质特征,及其成器后所处的环境状况和经历使用时间的长短而对包浆、沁色产生的因素。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痕迹,便是我们今天识别古代玉器,给它断代的依据。虽然有许多痕迹都可以用现代的工艺技术复制出来,但很难每一项都能在同一件玉器上同时呈现出来。那些不可复制的痕迹,是我们下结论的最好依据,一定要把它确认准确。要准确地了解古玉,必须尽可能多地系统地了解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的发展进程,掌握住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内在文化内涵、造型神韵,外在的玉器造型,常用的玉材特征,工具和工艺产生的痕迹特征,玉质老旧的面貌,善于从出土标准玉器中总结出各种玉器的造型、工艺在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多上手研究古代玉器,才能获得对古玉的理解悟性,别无捷径可走。

  再说仿古玉。确切地讲,按照传统纹饰和造型样式制作出来的玉器形状,不论它与以前器物是否完全一致都不能称作仿品,而是器型品种的延续和发展。如老三代至现代的素玉璧,你能说它是红山文化或良渚文化素玉璧的仿品吗?如果是对于已经消失了的玉器品种进行模拟制作的话,根据制作目的可分两种类型:一是为了再现历史上某一玉器品种的面貌。不但要在造型、纹饰、各部尺寸、次生的颜色、包浆等外观面貌上要达到基本相似,甚至在惯用玉材品种、玉质档次、制作工艺水平上还要达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水平,这才是纯粹意义上的“仿品”,严格地说应称其为“复制品”,这种仿品多见于清代宫廷。另一种虽然也是极力模拟古玉器的各种外观面貌,但采用的玉材品质及工艺制作水平都很低,其仿冒古代玉器的目的是牟取暴利,这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赝品。所以说仿品与赝品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古代赝品玉器虽然经历百年以上岁月的修炼能达到真品古玉的正果,但其价值仍不能与同时期的古玉器相比。

  玉器的造型和纹饰风格具有时代性,所以古玉常见的造型、纹饰是给真品玉器断代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判断真伪的证据。这就象正常的人群从发饰、衣饰、行走姿态等方面就可以判断出他的性别,由于非正常人群的存在,这绝对不能作为判断人性别的依据。因此除了低级仿品能从玉器造型、沁色、纹饰样式判断出真伪外,一般具备了某一时期玉器造型、沁色、纹饰样式规律的玉器,未必就是这一时期的玉器。我国历史上的琢玉工具进步虽然缓慢,但总是在由笨拙向精细方向不断地改进,加上工艺技法的相应改进,留下的雕琢痕迹总会有所不同。所以高仿的难度不在纹饰的俏与不俏,而在于与雕琢纹饰对应的工艺技法。除了大型流水线作业,就不会出现完全相同雕琢痕迹的作品,古代更不可能。因此就可明白,市场上重复出现的“宝物”一般是假的,基本没有例外。玉器都是雕琢碾磨而成的,必有雕琢痕迹。所以认真研究玉器的加工痕迹,准确掌握玉材质地的时代特征及沁色、包浆的真伪,是进行鉴赏古玉的关键。

  处于承上启下时期的玉器,是老风格的余韵和新风格的肇始,很难呈现出与上下两代鲜明的鉴定特征。有经验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经验。这种感觉来源于玉料差异、工艺繁简变化、抛光效果的视觉感受,尤其是在细部处理上呈现的不同特征。

  玉器鉴赏范文2

  清代玉器雕刻题材广泛,受当时绘画艺术影响较大,造型和纹饰以人物、飞禽、走兽、昆虫、山水花草、亭台楼阁居多,器物中器皿减少,日常生活用品增多。纹饰内容以民间故事内容居多,特别是谐音、吉祥图案大为流行,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马背踞一猴子”,为“马上封侯”,后背相对为“辈辈封侯”,三只羊为“三阳开泰”,大象喻为“太平有象”,羊表示“吉祥”,鱼则为“年年有余”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形象,组成了多姿多彩的吉祥图案。

  图1、图2为清代青玉“吉”字八宝纹玉件。长14.5厘米,宽11.5厘米,厚0.4厘米,椭圆形,上部为月牙形状。此器物应是镶嵌用的配件。中间阴刻“吉”字,周围阴刻八宝图案,有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宝纹是八种佛教用物,故称为法物,以八种法物组成的图案象征吉祥。

  图3为清代白玉八宝纹玉带扣。此玉带扣为透空雕,雕工极细,玉质润白,饰八宝图案。

  图4、图5为清代白玉“福寿”透空圆牌,中间有透空打凹的“寿”字、蝙蝠、双鱼和一圈如意纹,寓意“福寿双全”。

  图6 为清代“眼前福”白玉牌。蝙蝠衔着“五铢”钱,寓意“眼前福”,表示福气就要到来。

  图7为清代白玉“福寿”锁牌。中间有两只蝙蝠衔着一个“寿”字,寓意“福寿”。

  图8 为清代白玉 “大吉”葫芦牌。葫芦中间刻有“大吉”两字,两侧边刻有两条龙。

  图9、图10为清代“吉庆有余”玉牌。这两件玉牌都刻着双鱼和磬、戟,戟与“吉”同音,磬与“庆”同音,鱼与“余”同音,寓意“吉庆有余”。

  图11为清代青玉“太平有象”摆件。大象低首卷鼻,下踩祥云,缨络满身,身披华丽鞍具,背驮两童抱瓶,孩童手持灵芝、珊瑚,乃旧时祈愿五谷丰登、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的装饰题材。

  图12、图13为清代八宝三镶玉如意。“如意”一词,源自梵语“阿那律”,最早是一种竹、木制的长柄器物,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故得名。后功用改变,演化成文人器玩,清代则演化成吉祥用品,祝愿人们事事顺心如意。

  玉器鉴赏范文3

  关键词:雕刻工艺;玉器;收藏价值

  0 前言

  玉器凝聚我国传统文化,意蕴智慧,同时具有神秘、通灵、纯粹、富贵、圣洁等多种含义,已经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发展初期,玉器是人们生活中的简单装饰品,接着逐渐成为礼仪、宗教等用品,接着发展为佩戴品,最后发展为如今的收藏品。[1]这个演变过程完全反应各个阶段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反映人们审美观点变化,贯穿在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现阶段,玉器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通常情况下,收藏者评价具体某一玉器收藏价值包括如下方面:稀缺性、知名度、题材、材质、工艺、佩戴效果等。本文首先选取玉器收藏的具体优势,然后从雕刻工艺角度分析各种不同玉器的收藏价值,旨在分享收藏经验。[2]

  1 选取玉器收藏的优势

  1.1 投资

  研究表明,玉石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时间开采,导致大量玉石种类消失,进而致使玉石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同时,玉石加工支付费用也不断增加,这也造成玉器价格飙升。正是由于玉器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很多投资者看到其投资价值,进而欲将其进行收藏,待其价格上涨,从中获利。这样一来,玉器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同时也导致其价格上涨。

  1.2 极易鉴定

  由于玉器极易鉴定,进而降低购买劣质产品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品种方面。虽然玉石具有多种类型,而且很多都极易出现混淆情况。倘若缺乏相关鉴别经验,则收藏者可将其送至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判断,支付费用不高,而且准确度较高。[3]通常情况,此类鉴定机构结合玉材的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知识进行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认可。与玉器不同,其他古玩的鉴定标准不相同,各个机构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判断其优劣。二是工艺方面。倘若某一玉器纹线十分流畅,而且造型较为优美,则判定为巧匠的作品。倘若缺乏相关经验,则收藏者平时可多看相关图册,进而完善自身的鉴赏知识。

  1.3 实用性

  一方面,玉器可衬托佩戴者的气质,显得更为高雅。研究表明,古代人通过佩戴玉石来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规范。倘若佩戴者的走式、步幅不符合一定的规范,则玉石不会产生悦耳的响声,进而对其气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可以作为纪念品。[4]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玉器作为吉祥物、信物赠送给他人,表达美好祝福。玉器具有佩戴、审美等功能,而且一直保存至今。

  1.4 高雅性

  通常情况下,玉器都比较绚丽多彩,而且温润。倘若将其摆放在室内,以供欣赏,十分养眼。此外,玉器的工艺较高,可展示各种不懂的艺术形象,展示其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玉器可经过长时间保存,不会受到酸碱盐、火、水等影响,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1.5 文化价值

  玉石贯穿我国各个发展阶段,在人们内心具有一定的地位。与此同时,古代玉器的图案具有一定的含义,往往表达平安以及健康含义。

  2 不同玉器的收藏价值――基于雕刻工艺角度

  2.1 花卉瓶

  玉雕类型的花卉瓶是将天然瓶以及玉雕花卉进行融合。在鉴定此类瓶子过程中,鉴定者主要是观察瓶体、花卉协调性如何。具体来说,鉴定者主要观察雕刻主体是否明确,而且观察花朵以及枝干间的纹脉是否清晰合理。倘若存在风吹情况,则鉴定者观察风吹动的花叶、花卉等是否依照相同方向摆动。此外,在鉴定过程中,鉴定者还要观察瓶身是否规矩,雕刻工艺的生动程度。

  2.2 花鸟走兽类

  一是走兽类。走兽是玉器作品的常见雕刻对象,不仅包括羊、麋鹿、马、狮等真实存在的动物,而且包括麒麟、龙等传说兽类。在鉴定过程中,鉴定者应当观察所雕刻动物身体比例以及细部。通常情况下,兽类作品具有群雕、套件、单件等区别,而每件套件作品通常包括8件或者5件。然而,收藏者需要注意的是,玉马一般不存在4件或者5件。二是飞禽类。常见的飞禽作品包括鸳鸯、喜鹊、仙鹤、孔雀以及凤凰等。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应当特别观察鸟类的鸟头、爪等部位以及观察其剔尾、理尾、洗浴等动作。三是花卉类。对于此类作品,鉴赏者应当注重观察作品的布局以及章法,而且观察花朵、花蕾、花瓣等部位雕刻是否具有一定的动态。

  2.3 人物

  雕刻过程中,雕刻者往往通过圆雕工艺进行雕刻。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应当观察人物衣褶、眼神、身体比例等线条雕刻情况。人物包括童子、佛像、老人、仕女等人物,在风格以及工艺上有所不同。例如,童子。对于此类作品,鉴赏者关键是观察所雕刻的童子的眼神、稚气等细部以及整体流畅感。在很多作品中,雕刻者故意将身体、头部的比例夸大,进而提高其艺术效果。又如名人,雕刻常见的名人包括渔翁、天王、十八罗汉、太白金星等。对于名人人物作品,鉴赏者需要观察作品整体的气质以及协调性。

  2.4 玉雕山子

  此类雕刻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采用线描、写意等技巧,将国画充分应用在雕刻过程中。鉴赏者需要观察是否具有明确的主题;是否遵循透视的规则;是否合理应用皮色、俏色等。在很多的山子雕作品中,人们发现雕刻者往往喜欢采用深远法、平远法以及高远法这三种手法,结合山石位置进行组合,具有广泛题材。除了以上种类外,我国存在手镯、耳环、吊坠等多种类型雕刻,而鉴赏者需要从雕刻工艺、原料、技法等多方面进行鉴赏,评价其收藏价值。

  3 结束语

  玉雕器皿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期间,包括镂雕、圆雕、浮雕这三种类型的雕刻工艺。浮雕又包括线刻、阴刻、阳刻等类型;圆雕是最为常见的工艺,十分注重人物线条、身形、眼神等情况,主张表达真情实感。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玉器的鉴别方法,包括花卉瓶、花鸟走兽类、人物、玉雕山子等,为收藏者进行玉器鉴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任清华,黄林毅.基于珠宝玉石人才培养的“四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5(12): 44-48.

  [2] 刘林森.浅谈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J].科技与企业,2016(05):182.

  玉器鉴赏范文4

  古方教授说,收藏玉器一定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投资工具,只追求玉器的增值效益,买来后便束之高阁,应当去欣赏、研究、感悟玉器中深厚的文化内涵,那种收藏带来的文化乐趣是财富回报所不能比拟的。王莉英老师在展示故宫博物院历代精品瓷器的同时,更注重还原瓷器背后的历史文化风貌,启发人们感悟瓷器的文化内蕴。

  客户刘先生说,现在看到的不仅仅是瓷器本身了,而是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化截图,比如胡人骑骆驼的唐三彩,优美线条勾勒出的颈项,让人仿佛听到了它高傲的嘶鸣;四肢劲健起伏的肌肉,好像是说它在向着美好之地进发;驼背上双腿后蹬奋力向前充满朝气的年轻胡人,越看越像一个到中国寻梦的人;这寻梦的年轻人一身轻装,说明他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背后可能是一个由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组成的商队……细细地还原,那便是一个唐朝盛世,此时收藏瓷器更像是收藏一种文化。

  两位收藏专家还向北京银行VIP客户介绍了收藏需要注意的事项。古方教授认为收藏是一个需要时间浸润沉淀的工作,就玉器收藏来说,首先要多多了解玉器知识,掌握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各个历史时期古玉的典型器形和纹饰。他特别强调,“多去博物馆、少去古玩城”,一开始一定先要看真品,而不是一头扎到市场上看那些鱼龙混杂的东西,有机会还可参加古玉鉴定培训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其次,收藏品一般都价格不菲,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需要时间慢慢积累,切忌抱有贪便宜“捡漏”的心理。

  王莉英老师也从专业层面一一讲解了如何从陶瓷的胎质、釉色、烧成工艺、器形、落款方面进行鉴定的方法,使瓷器收藏爱好者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玉器鉴赏范文5

  关键词:室内设计 古董陈设 收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室内设计重要内容的室内陈设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说》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他们一方面喜欢收藏玩赏,一方面又把古董陈设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古董既具悦目的视觉形式,又能显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陈设能增强室内环境的书卷气息。

  古董原意为“骨董”,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杂古器物不类为类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为明清时代普遍的说法,由于古董专供玩赏,清乾隆年间,人们开始称古董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简称。

  古代士大夫对古董的收藏和赏玩,应该说早已有之。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将古器物赏玩自觉纳入文人雅趣系列却开始于晚唐,由于这时期的文化风气使人们更注重细腻内向的直观体验。两宋时期,古董的玩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热流。士林领袖欧阳修不遗余力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得书画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卒。”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苏东坡、米芾等一些书画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苏东坡《书黄州古编钟》《书古铜鼎》等文记述了他对古器的玩赏。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时期,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文人对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更有讲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都是对古董收藏和鉴赏的专门论述。古董玩赏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静养和人格完善,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浊的标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时人讥之,余谓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韵事,风雅之列。”

  古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书画、家具、琴剑、灯镜、玉器、瓶炉等,其中书画的装裱形式包括卷轴、册页、横披、扇面、斗方等,书画的材料有绢、纺、帛、宣纸等。家具的形态有床榻,几案、椅凳、橱柜、台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鸡翅木、红木、楠木、铁梨木、黄杨木等。瓶炉包括礼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窑、哥窑、汝窑、均窑、柴窑、定窑等,青铜器有鼎、彝、尊、、觚、觯、壶、簋等。玉器按质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玛瑙、岫玉、鸡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龙螭、鸾凤、避邪、圭璧、环等。古董是个很大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代人把雕花门窗、瓦饰砖雕、民族服装、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为收藏的内容。一些现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鲁迅喜欢收藏汉画像石拓片。沈从文喜欢收藏西南少数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还有扇套、眼镜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旧墨锭、旧版书。唐喜收藏旧藏书票。黄永玉喜欢收藏烟斗。他们收藏的原则是“人弃我取,随缘即喜”,所以不会为收藏而劳心伤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们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发现者。

  搜求“古董”首先讲究鉴赏,古董的鉴赏讲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审美趣味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视觉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气浸润而产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视器物的朴拙纹饰。凡古者、真者为雅,新者、赝者多俗,稀罕少见者为雅,普通者为俗,天然细润者为雅,粗陋雕凿者为俗,纯净、素色者为雅,复杂、绚丽者为俗,大笔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龙镂风、吉祥图案则更被定性为“俗气”。袁中郎《瓶史》中云:“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常见江南人家所藏的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文震亭《长物志》也谈到古董的鉴赏,“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锈血侵最多。”“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卣、、觯次之。”“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鉴赏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脱俗的审美倾向。

  玉器鉴赏范文6

  苏富比香港中国艺术部主管、中国及东南亚区高级董事仇国仕表示:今年苏富比香港春季拍卖会中“花赏瑶华”中的25件珍品在市场上从未出现过,料将备受世界各地藏家关注。“玉承天令”中的5件珍贵玉器不单罕见绝伦,更体现乾隆皇帝的人生观照,难能可贵。

  玉承天令

  玉雕在历经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战国、汉、明等高峰后,在清乾隆年间登峰造极。乾隆爱玉至极,因此清宫用玉之广、精、多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及的。就连他的众皇子名字上都有玉的体现。

  是次专拍的重点是清乾隆御制翡翠和阗玉扳指七件连御制诗剔红紫檀三鱼梅海水纹盖盒。其设计严谨,雕琢精细,为乾隆帝作陈设和鉴赏之用。七枚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一件。其中碧玉、汉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御题诗,从诗及画中可窥见乾隆帝由物及人的人生观照。盖盒包装考究,圆漆盒盖雕工精细纯熟,盒内御题《咏玉 》诗,底外正中刀刻“乾隆年款”,与七个扳指互相辉映,也显示出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清乾隆御制紫檀木嵌“延年”龙凤纹古玉璧御题诗插屏,预计成交价将超过1500万港元。乾隆对古玉推崇备至,在搜求和鉴赏方面尤为热心,遇有珍稀汉玉呈贡,爱不释手,甚者更会以精雕紫檀插屏置嵌,并刻御制诗文以咏赞。此汉玉以精工镂空龙凤纹饰,配“延年”二字,除寓意乾隆自身长命百岁,亦祈望盛世能得永延。而清乾隆御制和阗碧玉暗刻描金乾隆御笔“山阴真面”玉册亦是难求珍品。工匠把乾隆御笔挥毫,忠实地转刻在珍贵的和阗玉片上,将这苍劲笔锋恒久存续。

  花赏瑶华

  上个世纪1970~1996年间在法国国内大小拍卖会上,有心的藏家拍得中国古代御窑和御制赏玩。此次拍品中,除数件来自明代外,大部分是清盛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精美器物,而精选的数件嘉庆、道光的瓷器逸品亦属难得。此前,这25件藏品均从未曾出现于国际艺术市场上。

  清雍正乾隆彩加粉彩瑞果纹梅瓶,瓶上绘画八组枝叶茂密、果实丰硕的瑞果,当中的佛手、石榴和蟠桃称为“三多”,具“多福、多寿、多男子”之吉寓。此瓶巧用清盛期各式创新的釉色,将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令纹饰华而不俗,细腻雅致。


中国玉器赏析论文范文精选5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可以提供一个融合文化的模型以消除西方单纯对晶体宝石偏重研究所引起的冲突中国玉器赏析论文范文精选5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中国玉器赏析论文范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