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4 09:36:41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有的学生开始自责……于是该教师在学生的议论之后及时总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例6篇

2、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3、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十篇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1

  一、利用乡土地理,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

  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在课外,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能够使学生动情,在实实在在的地理事物面前,爱乡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会萌发、生长。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产业转移》为例,课文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得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这时联系校区所在的兰州新区的产业转移,合理分组,对产业转移知识展开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第一组:装备制造业。兰州已经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本身在兰州市就具备,利用这样一个新区,重点发展像汽车的装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装备制造业,这些装备制造业在新区发展都没有大的污染。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具有哪些接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第二组:石化工业。兰州新区的建设要把在兰州市老城区的1000万吨的炼油搬到新区,这样大大改善老城区的城市环境质量。有这样一个基础,再加上甘肃,特别是从河西走廊有六条输油、输气管道通过,有老的石油炼化的基础,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储备基地和输转基地的基础,充分利用这样的比较优势,利用中石油在甘肃的分公司大企业的作用,来延长产业链。下一步打算是往下游发展,成为我们国家战略性的石化工业基地。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发展石化工业优势是什么?

  第三组:生物制药。甘肃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里面,生物育苗生产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现在国家用的育苗的生产基地都放在甘肃,再加上甘肃又是一个中藏药原料的生产基地,甘肃的中药种植面积在全国是第一位的。下一步打造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制药在兰州新区将成为第三个主导产业。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发展生物制药优势有哪些?

  第四组:高新技术,已经有的基础就是有色冶金新材料,应该说在国内是领先的,在有色冶金新材料方面的研发是领先的。再就是新能源,甘肃现在的河西走廊已经是国家风光电的主要新能源基地,围绕新能源制造这方面的研发。再就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主要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打造研发和应用基地。

  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得出,兰州新区是通往新疆中亚的战略通道,建成重要的枢纽型的物流园,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而且毗邻机场,抓机场的改扩建,使兰州新区成为西部重要的枢纽型物流园。既有现有的产业,又围绕这些产业的定位,把东中部能够转移过来的,坚持“三关”,即产业政策关、投资强度关、环境保护关的,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在兰州,使其成为西部一个重要的增长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二、利用乡土地理,可使地理教学从“纸上谈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总是从理论到理论,从黑板到课本,习惯于“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更不能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问题。现在的高中地理不仅理论性突出,而且实践性很强,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就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我国农业”时,可以把“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引入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一起了解。

  (投影展示)材料一:苦水玫瑰的栽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永登苦水李窑沟(现下新沟村)有个王姓秀才赴京赶考返回时从西安带回几株玫瑰,栽植在自家花园中观赏。由于极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生长旺盛,枝多花繁、花香四溢、浓香袭人,深受人们喜爱,想栽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采用分株法竞相栽植,不过数年,各家房前屋后、庭堂院落,都栽满了玫瑰。后发展到地埂、渠畔,主要以观赏为主,进而又陆续扩展到周边地区。由于玫瑰在永登县最早是在苦水引种,又在以苦水为代表的地区内长期栽植,经过人们的不断选育,最终形成了地方品种,习惯上称其为“苦水玫瑰”。

  苦水玫瑰以它迷人的芳香而闻名于世界,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市永登县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出油率万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兰州永登被称为中国的“玫瑰之乡”。

  永登苦水玫瑰种植已有悠久历史,提取玫瑰油的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的玫瑰生产国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三十年代,天津酒厂用苦水玫瑰造的玫瑰酒,在巴拿马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从此苦水玫瑰驰名中外。

  玫瑰用途很广,经济价值也很高。玫瑰花是做糕点、酿酒的必需香料;玫瑰油是香烟、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香料的主体原料,每公斤玫瑰油在国际市场上可换黄金1.5公斤。玫瑰花和根还可以入药,有顺气和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同时可以美化环境,花开季节,香气浓厚,素有“玫瑰花开十里香”的美誉。兰州的市花是苦水玫瑰,苦水是个地名,苦水产的玫瑰是中国最好的玫瑰,所以叫苦水玫瑰。苦水在甘肃兰州,这儿有中国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中国的玫瑰油绝大部分产于这里。

  材料二:2010’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旅游节将于5月18日至6月18日在永登县苦水镇举办,本届旅游节的主办,旨在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永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展示“中国玫瑰之乡”的亮丽风采和玫瑰文化的深厚内涵,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玫瑰资源,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玫瑰文化、礼佛文化、垂钓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全力打造都市休闲型、参与体验型、风景游览型、文化娱乐型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将玫瑰之乡建成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农业科普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美丽乡村,给兰州市民提供一个感受自然、放飞心情的“后花园”。

  根据上述材料,提供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该地区发展玫瑰产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该地区未来发展玫瑰产业的出路在哪里?

  (3)请你为苦水玫瑰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有直接帮助。同时学生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气和新意。且能够辩证地看清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不是课堂里“纸上谈兵”所能解决的。所以有了乡土地理活动,就能够使地理教学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三、利用乡土地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我们这里是山区,这些地形要素都比较齐全,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可以把学生带出去看一看,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突出,看一看,比一比,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既弄清了概念,又加深了印象,从而巩固了记忆。

  四、利用乡土地理,可以为乡土建设服务。

  要使学生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单靠初中的乡土地理教育还是不够的,因为一种意识的形成、一种感情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几堂乡土地理课和几次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和参观等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常熏陶,并经过较长时期的培养方能奏效。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2

  一、新课程案例与问题研究中融入乡土地理的好处

  乡土地理教育是学校地理教育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地理知识。在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中,还特别强调地理教学应密切联系乡土实际,注重实践活动。乡土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高中地理进入新课程后,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乡土地理的融入有众多的好处:

  1.弥补教材案例的陌生感,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意识到地理是生活的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提高其日后实践能力与信心。

  3.新课程人教版必修教材更是涉及人口分布迁移、农业地域类型、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城市交通、城市工业及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过乡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状况。

  二、新课程人教版必修Ⅱ乡土地理应用案例评析

  案例一: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2.以某个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地域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变化的原因。

  教材中的举例:图2.1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举例,图2.9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居住区与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

  大连乡土举例:教学用GoogleEarth软件帮助学生分析大连市的功能分区。并以大连市的功能区分布图巩固练习,锻炼学生的空间定位。在此基础上利用大连市主要商圈分布及现状图、大连未来城区图来分析商业区、大连工业区分布图(配盛行风向)讲解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评析:

  优点:1.平日里教师喜欢用课件,好处是信息量大、效率高,但许多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也记不下多少。所以备课时一定要想到给学生留下学习的依据,便于学生日后的复习,教师要站到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能否记住。

  2.通过课下对大连市商业区与工业区的调查与取证分析,学

  生不仅能列出大连市各商业区、工业区的分布,还简析了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方位感也有提高,懂得了运用地图的基本要素。

  不足:1.只以大连市的商业区与工业区为例,其他功能分区没有详解。

  2.学生需课下查阅资料,若时间仓促,则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案例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目标:1.能以某一服务功能为例,说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以某一地域的不同级别城市数目及分布,进行分析运用中心地理论。

  教材中的举例:27页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30页案例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大连乡土举例:教学时利用大连市、庄河市、仙人洞三个地区的医疗单位下设科室的种类与数量帮助学生分析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地理论图及大连市城镇规划图讲解,并以大连市、庄河市、仙人洞具体为例分析,辅以大连市城市等级体系的建立与规划,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评析:

  优点:1.能以大连市及庄河、仙人洞乡土地理为例,助学生对不同等级医疗单位下设科室的种类与数量分析,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所举例易懂有说服力。

  2.中心地理论是旧教材没有的新出现的地理知识。如,理论难以理解,所以教参只要求重讲应用。如能够以地理填充图册上安徽省的最佳例证能够马上应用所学理论加以巩固,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强烈地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不足:大连市的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与规划直接给出以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与种类,却没有详细定量的说明中心地理论在大连市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中的指导作用。

  案例三: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怎么样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能以大连市农业园区为例,为其发展献计献策。2.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地协调)在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教材中的举例:红太阳农业园区的三种典型的农业: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立体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大连乡土举例:教师示例: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大连市农业现代化新亮点。“十五”期间,大连市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6部委确定为我国北方唯一的农业生态建设示范市。经过5年建设,大连市已形成户用与农业园区能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农村生态建设模式。

  学生示例:略(课前上网查相关资料做成ppt课件展示)

  评析:

  优点:1.上网查阅资料方便。又是自己身边的农业园区(教师以旅顺农业园区的建设为例引导)学生兴趣较浓;

  2.教材中提及的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大连均有。

  不足:没有条件、机会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旅顺的农业园区

  建设,若能去则免去教师讲解且能够令学生深知不忘且以后的地理学习会自主地向大连市相应的乡土地理知识靠拢。

  三、乡土地理应用的建议

  1.地理教师素质自我完善,多收集并应用乡土地理的素材。

  2.开展小区域乡土地理调查活动,最好能够为不同级别的学校提供市级的地理调查活动,各学校选人参加集体活动,子课题分校研究,灵活开放学习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3.能够举行大连乡土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学课例观摩研讨,教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乡土案例 地理课堂 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12-01

  基础地理教育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掌握“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现在很多地理老师和学生抱怨地理课堂的枯燥无味,可能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的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索然无味。地理课堂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投其所好,从而吸引学生。地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生活贴近或者密切相连的乡土案例很多,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教学素材并且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把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引入课堂,利用这些学生熟知亲切的教学素材,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关注家乡大事,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关心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家乡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和家乡有密切联系的大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对家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发挥他们的作用。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中,我选用近期在我市交通方面的大事,如:金建铁路建成后,我市将一步跨入高铁时代,短短60多公里的铁路,可以串起4条高铁。金建铁路是以中长途客流为主,兼顾城际旅游客流的客运专线,同时也是集名山、名水、名胜为一体的黄金旅游线路。针对这一素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市修建高铁的区位条件。”“修建高铁为何多采用高架桥的模式,其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金建高铁修建并在我市设站对我市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在本堂课中,利用高铁这一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极好的完成了课堂目标。由此可见在地理课堂中利用家乡的重大事件作为教学素材,让地理课堂和家乡紧紧相连,地理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眼球,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既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二、运用家乡美,构建亲情乡土课堂

  我市有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风民俗等,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地理教学的珍贵宝藏。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对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家乡特色的素材展开问题式讨论,唤起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更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时,我利用本区域各具有特色的“六洞山风景名胜区”和“诸葛八卦村景区”两大著名景区作为教学素材。利用这素材设计“如何欣赏其中的“地下长河”和“诸葛八卦村”两个景点?”“你觉得那个旅游景点更具特色?”“目前这两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这节课教学中使用的素材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离他们生活很近,使我们的课堂更具亲切感。我们在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向学生宣传家乡美,传播乡土文化知识,让其感受家乡自然和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报效家乡的热情。在教学中积极引用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家乡的乡土情结。让课程资源乡土化,运用学生所见所闻,甚至是亲身经历极具亲和力的资源来构建极具乡土亲情的地理课堂,不仅会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还会激活恋乡情结,增强价值认同。

  三、利用乡土案例,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地理教材在阐述教学原理的时候会选择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这个案例不了解,缺乏学习的动力,容易造成只会“纸上谈兵”。课堂离现实太远,理论联系不了实践,课堂也会枯燥无味,而课堂教学中选择家乡的案例替代教材案例进行教学,乡土案例比远离学生生活的案例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拉近学生与地理课堂之间的距离。

  例如,我在教学“工业的区位因素”时候选用了“我市的纺织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这一素材。然后围绕这一素材设计问题情景,“我市发展纺织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条件限制了我市纺织业的发展?”“你认为我市纺织业该如何突破瓶颈,请你为家乡的纺织业发展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这些话题紧紧围绕工业的发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为学所接受,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

  我们用一些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的乡土案例,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建设的关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能解决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分析自然现象,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加对地理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知识不再是那么遥远。

  总之,我们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可以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极大的{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地理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课堂。在教学中成功运用乡土案例,使高中地理教学突出了“地理的生活化”,将地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励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中不仅解放了学生,也进一步解放了地理课堂,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具有社会化和生活化,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吴儒敏.让地理课堂教学鲜活起来[J]地理教育, 2004(1)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乡土案例教学难点城市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1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提倡教师“用活教材”,教师应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围绕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顺序重组和灵活构建。“城市化过程”的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课标旨在使学生能通过一些相关资料,分析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本课教学难点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动力机制。课本中仅仅用了一个自然段的文字内容和一个插图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理论性强且内容空洞。

  一、案例教学法与地理课的结合

  案例教学能够使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得以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诱导等功能,能够有效弥补理论教学中实践性不足的缺点。“源于生活、关注乡土”是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切入的视角。案例的选取应该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应该选取学生关心的事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选择不同的乡土案例,体现地方特色、要因地制宜。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在教授“城市化过程”一节时,考虑到所在地区近四十年经济和城市景观的快速变化,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制作了唐山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统计图,把理解上的难点化解为探究一个个疑问的过程,也给予学生一种经过探索发现获得收获的。案例如下:

  自制统计图:

  探究问题设计:

  1. 阅读统计图,分别描述三次产业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2.阅读统计图,唐山市的城市化水平有何变化特点?

  3.分析唐山市的城市化水平和三次产业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

  4.课堂小调查:调查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列举唐山的第二、三产业部门)。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根据座位自由结成小组进行讨论。

  由小组代表阐述上述四个问题。教师在肯定大家讨论成果的同时,注意观点间的差异,并适当答疑。最后教师小结并归纳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设计意图:通过对唐山市城市化水平及产业结构的演变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环节通过对唐山地区乡土地理资源的分析,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为加深学生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难点的理解,在教学环节中,特设“献计献策”环节:

  唐山作为矿业城市的典型代表,面临经济转型,为实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措施。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献计献策。

  教师进行总结。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6

  乡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类别,包含了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语言环境。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原先承载乡土文化精神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对乡土文化有着深刻记忆的群体逐渐衰老甚至离世,这些都给乡土文化传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大量增加,乡土文化更是受到巨大冲击。乡土文化档案客观记录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是乡土文化的综合体现,在传承乡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部门围绕乡土文化传承开展的档案管理实践不断增加,本文以杭州市萧山区某中学为例,就加强乡土文化档案管理谈点认识。

  1实践分析

  1.1加强对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一般来说,一个地区虽然蕴含丰富的乡土文化档案资源,但这些档案往往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安全和完整得不到有效保障,档案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力度,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可以用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例如,学校于2000年提出《走进沙地——萧山某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并明确了相应的子课题,集中全校力量投入到乡土文化的研究之中,收集并积累了大量反映乡土文化的档案资料,再把这些档案资料按照一定规范和要求进行归类整理,使这些档案成为开展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收集档案,学校以校学生会为主体,通过参观访谈、田野调查、考证研究等手段,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民居民宅,收集大量的乡土文化档案,不断丰富本校的乡土文化档案资源。

  1.2加强对乡土文化档案的研究学校主动邀请教育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对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并邀请本地区的乡土文化专家参与进来,以他们的专业视角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具体方式是邀请专家利用档案资料举办乡土文化讲座与座谈、撰写乡土文化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授课并组织学生参加乡土文化读书会,通过多种渠道教会学生研究乡土文化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传承乡土文化的兴趣。专家还与本校教师编撰了《乡土文化研究》一书,通过档案资料对乡土文化作深入挖掘、探究和诠释,多角度展示萧山区的地理、物产、人文和风俗,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工作进程。

  1.3加强对乡土文化档案的宣传展示第一,建设校内乡土文化展示场馆。在区教育局和当地街道的支持下,学校在校内辟出专门场地,建立了一座建筑面积达650平方米的乡土文化馆,在馆内举办乡土文化展览。展览通过大量实物、书籍、图片、视频等档案,全面展示萧山区的乡土文化。此外,学校还在文化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举办乡土文化节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文化馆已成为萧山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平台。第二,编纂校本教材。学校利用乡土档案资料编纂《乡土文化》一书作为校本课程的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组织常态化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本土、融入本地,不断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2若干建议

  2.1做好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与保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产品,它离不开物质活动与物质载体,乡土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前,乡土文化的传承依赖乡土文化档案这一载体,因而必须做好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工作,并确保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土案例;职高;地理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93-02

  一、教学要求

  在职高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案例教学已成为职高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法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将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还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最终全面提高职高生素质。

  二、经典案例描述

  乡土地理案例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自职高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对此比较熟悉,更容易被职高生理解并接受,因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年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水田约占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40~60%,棉花是清代江汉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而棉布则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解放后成为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

  法兰西学院院士埃利克·奥森纳探访五大洲的七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后写出《棉花国之旅》,以棉花的发现为第一次全球化,殖民地棉花种植为第二次全球化过程,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各大产区相互的渗透和影响则可以被看作第三次全球化。近几年来,全国棉花大战此起彼伏,棉花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棉花生产不稳定,种植面积不稳定,起伏太大,而生产本质是由棉农的种植收入所决定的,棉花的市场收购价格直接影响棉农的积极性。

  近年来,公安县棉农弃棉改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正如奥森纳所言,棉花产业的历史被看作是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缩影,“棉花长得好,世界就会变得太平而高尚。”埠河镇曾是公安县的产棉大镇,现在全镇很多村组改种葡萄等其他农作物。埠河镇葡萄种植面积4.5万亩,其中葡萄专业合作社29家,覆盖成员9000多户,葡萄销售经纪人达300多人,总产值近4亿元,产品畅销北京、武汉、长沙、上海、广州、郑州、重庆、成都、南京等20多个省市,且供不应求,现有藤稔、香妃、维多利亚等50多个品种,形成“荆秋缘”、“荆楚天心眼”两大知名品牌。每到葡萄丰收的季节,埠河镇金秋葡萄观光园都会有很多农民工采摘。这些农民工都是葡萄园招聘的当地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到2013年,埠河镇葡萄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万亩,产值达到6亿元,年人均创收6000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葡萄第一镇。

  埠河葡萄的优势在于,成熟时间较北方产区提早一个月左右,而较广西晚一个月左右,7月上市恰好与南北两产区葡萄上市时间错开。葡萄园负责人毛佰均向我们算了一笔账:农民将田出租种葡萄每年每亩收入750元,比租给种蔺草多收入约10000元;同时,葡萄园优先招聘当地农民,每月工资2000元到3000元。今后,随着葡萄园里成熟的葡萄增多、葡萄架下养鸡及其他休闲项目的启动,就会需要招聘更多的农民工。因此,这一项目得到了湖北省农业部门和荆州市及公安县的大力扶持。现在最大的困惑是交通因素的制约,由于外地客商到埠河采购葡萄交通成本过高,不愿前来收购,导致大量葡萄销路不畅。随着荆州交通的不断发展,埠河葡萄也会随之迎来春天,特别是江南高速公路一旦通车,埠河葡萄东西方向的销售走廊将被彻底打开,埠河葡萄也将通过岳阳和宜昌这两个交通支点,走得更远。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棉花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气候?能不能在长江以北的荆州区、监利县、洪湖市、潜江市种植?这说明了农作物与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埠河以什么地形为主?③埠河葡萄为什么得到广泛推广?埠河有什么交通优势?④为什么有些棉花地改种葡萄?这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上述4个问题,可以展开师生互动,互相探讨,最后教师总结。第一题第一问答案在材料中可以找到,比较容易。第二问其实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来回答的,职高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能或不能”,从职高生中推举两个代表分别来回答为什么能或不能,教师总结:这两种答案都对,不能种植是因为江北的气候跟我们这里气候不一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江北也能种植,可以为后面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埋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第三问,答案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教师总结: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上述问题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再追加一个题目:除了上述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但材料中最后一句话指出:政策也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一个因素。当然,学生还提到劳动力素质、人的口味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但在最后要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三、教学反思

  1.就地取材,课题源于生活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名人思想、生产生活经验、乡土地理、风俗习惯等。上述案例中,讲到地形,第二题让熟悉埠河的学生来回答,马上回答出是平原地形,此时教师总结:“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所以埠河发展种植业。”接着,马上提问:“公安虎西地区以岗地丘陵为主,那么在章庄铺镇主要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种植什么?”可以叫当地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章庄主要种植茶果树和茶树,因为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一般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此时,教师可以讲解茶树的生长条件,这样就引出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职高地理课中的很多知识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考虑参与因素,在趣味性上做文章

  多取材于本省、本县,甚至是周边的人物、事物、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上述案例中,学生对埠河人民增收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看材料中农民收入的变化,不难得出市场对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例如,棉花地改种葡萄,因为种葡萄的收入比种棉花的收入要高得多,从而指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此时,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沙市的近郊现在主要种植什么,以前是不是一直种植呢?”为后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埋下伏笔。事实证明,以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也容易理解、掌握,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3.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当教学需要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乡土资源材料时,平时搜集的乡土资源正好能弥补这个缺陷。下册也有很多章节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来讲解,如《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联系荆州长江二桥附近准备依托蒙华铁路筹建三座大型火力发电厂、《城市的区位因素(一)》可以用荆州城市作为案例、《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可以用公安县城的中心商务区为案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用青吉工业园为案例,等等。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一、通过确定研究主题,选好典型乡土案例

  1.案例源于现实生活

  如果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案例,也必须符合师生生活学习的客观实际。如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城市交通网时,选择昆三中(老校区)――昆一中来回路线为例(图1),分析比较在交通工具相同前提下,来回路线所花的时间为何不同?再结合几何图形(图2)分析城市交通的特点及道路网模式。

  [图1]

  2.案例需要归纳提炼

  运用案例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每个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引导他们对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事件进行观察、调查、分析和寻找对策,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受课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选择的案例数量不能过多,只需选择高质量的典型案例加以剖析,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如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可选取云南学生最熟悉、最有代表的普洱茶贡茶进京、丝路茶香、茶马古道(图3)进行对比,分析热量、水分和地形三种主导因素的作用,使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种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清晰明了。

  [图3]

  3.案例具有应变空间

  应针对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结合当前教学实际与学生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编排案例。如高三复习课讲授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布局变化时,可运用云南纺织厂的经营模式布局变化并结合图文材料(图4),根据“投入―产出”理论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

  1937年,云南纺织厂建成。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云纺作为云南省最好的纺织企业,一直走在前列;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纺织工业逐渐走“下坡路”。1992年,云纺开始“推倒围墙建市场”,做出了“退二进三”的决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从单一发展纺织生产转变为“二、三产业并举”的多元化经营。1998年,云纺织布厂搬离老厂区,车间搬出去、商户引进来;拆旧房,建新楼……云纺商业区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当前,云纺商业区迎来东南亚商城的开业庆典,标志着其经营模式已经走向区域国际化。

  4.案例应该设计周全

  运用的所有案例应相互联系、形成体系,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案例整体排列结构的合理化能改善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改变课堂教法学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教育功效。

  如讲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基本要素时,采用2012年12月22日(星期六),昆明三中初一年级家长开放日作为案例。家长来到学校时,学生如何帮助家长使用昆明三中(新校区)平面图(图5)?可设计以下分层次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讲解:①在图上你能帮助家长读出哪些信息?讲解地图在生活中的作用。②请家长到一号教学楼二楼听课……一号教学楼是哪栋?讲解图例和注记,有助于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③操场在一号教学楼的什么方向?讲解地图上方向的判断。④北京时间12点,从一号教学楼到餐厅吃饭,大约应该走多远的距离?讲解冬至日太阳的视运动和比例尺的应用。

  [图5]

  二、选择路径设置疑问,讨论地理乡土案例

  1.创设直观问题情境案例

  直观性即教师通过创设的案例情境,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然后根据情境信息直接发问,创设情境本身并没有矛盾点和疑问点;而学生根据情境中展示的信息或稍微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不用经过推理,即可得出答案。这种直观性情境的信息和问题都比较简单,多是概念性、规律性或特征性的问题。如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时,可以结合贵州安顺的“龙宫”、云南昆明的“石林”等一组地貌景观图片,解释喀斯特地貌不同的发育阶段,以突出地理学科的时空特点。

  2.创设疑惑陷阱情境案例

  地理概念不清,是学生在学习中错误百出的主要障碍。对于这些学习“误区”,可巧设“陷阱”,辅以引导,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误区的同时既加深对地理核心概念理解,又培养细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近四年来云南省都面临严重冬春连旱原因,云南的主导风向为什么是西南风而不是东北风?冬春季盛行的西南风为什么不是西南季风,而是来自印度半岛由南支西风演变而来的西南暖空气等。

  3.创设新旧知识情境案例

  课堂教学从知识点上讲,总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因此,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旧知识矛盾问题情境,将新旧知识问题按照一定顺序排列,采用旧知识并不能解决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引伸、拓宽、巩固,使知识融会贯通,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分析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自然因素时,会用到纬度、内陆、高原、气压、风向、降水、湖泊、植被等要素,但哪些是冬季不冷、夏季不热的主导因素?案例编排的逻辑顺序值得考量。

  三、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汲取乡土案例精髓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自主学习,为合作、自主学习活动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和提高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活动学习的效益,小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学习活动、记录活动过程。活动中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发挥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不同意见的交锋,而不一定必须达成共识。

  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学习完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教学楼布局合理性评价”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课的第一课时,介绍房屋布局的相关知识,探究合理的楼间距与楼高之间的关系;提供测量房屋朝向、楼高、楼间距的几种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各组制定活动方案。第二课时,学习小组在教学区进行相关测算活动,对学校教学楼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第三课时,由学生分组展示其活动过程和评价结论,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37-03

  1 前言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为宗旨。而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中对本地区自然条件、人文社会景观等内容的传播在提高中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现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乡土地理研究本地区地理的特点以及乡土地理本身教学内容具有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2]。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问世,但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对乡土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而对于乡土地理教学的起源、演变以及发展对策思考却很少见到。而这种纵向思考却是对于乡土地理教学能否在未来以系统化形式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面,也是未来中学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动态系统的研究,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研究,最终科学的开展日常中学乡土地理教学。

  2 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许多国家已经把中学乡土地理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修课程,并列为成绩考核项目。目前对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置乡土地理内容,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另外一种是把乡土地理内容讲授穿插到本国和本省地理教学内容中,如澳大利亚。而美国的乡土地理教育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演示获得和课外获得,如调查文化景观的外方法,从而提供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编写了乡土地理教科书,如《天津地理》[3]、《上海地理》[4]、《重庆地理》[5]等。有些省市还形成了互相衔接配套的教材,编制了乡土地理地图册,开展了以幻灯片、乡土地理影像片段、乡土地理课外读物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许多学者也深入开展了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6]以及焦洪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大量的研究性成果从乡土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上极大地丰富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

  3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和实践活动两方面。

  3.1教材编写

  我国对于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乡土地理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主要以地理要素并列式类型为主;内容选择紧紧停留在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在图像类型上数量偏低,文字篇幅比重占有较大,图像的类型较为单一;栏目设置主要以作业练习达到回顾知识的目的,教学功能低下。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内容选择上增加了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性内容;增加了图像数量并扩大了图像呈现方式,例如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等类型 [7]。2000年以后,乡土地理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编排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既有地理要素并列式,也有地理特征标题式,甚至还有混合式类型;内容选择上力求简洁和突出乡土区域特征,反应乡土时代鲜明特点和发展情况;图像数量和图幅密度也有较大提升,图像类型和图文的配置也逐渐趋于合理,生动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呈现。

  3.2实践活动

  伴随着地理教材编写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了要注意指导和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8]。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少量条件较好的学校,其他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进入90年代后,在实践内容上较为丰富起来,增加了家乡知识、实习基地等内容,在乡土人文地理方面也有所提高。21世纪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各个学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如调查型、观察型、填表型、论文型、分析和讨论型等实践活动类型。此外,还开展了展览演示、演讲比赛、论文征文、地理晚会等活动。而在内容上不仅有乡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并且还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侧重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想象能力。

  3.3 教学研究

  同样,在19世纪80年代,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期,主要集中研究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和指导地理活动的开展。进入90年代,地理工作者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不管是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还是内容的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提高了乡土地理教材的质量,此时还融入了对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新时期,乡土地理研究以对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侧重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环境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4 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在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回顾,结合现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际,本章重点探讨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乡土教学的一些发展启示和教学建议。

  4.1深化乡土地理教材编写

  乡土地理教材应有“乡土味”、“乡土气息”,精选最有乡土特色的素材,采用反映当地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并具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投身于课外实践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与技能[9][10]。教材呈现方式上应注重优化性,科学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构建开发式的教科书呈现方式。文字表述应注意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尽可能多使用地图、示意图、表格、统计图、漫画等图像类型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可以使乡土地理教材内容的呈现达到更好的效果[11]。

  4.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形式可以采取辩论、竞赛、讨论、演讲、表演、游戏以及观看影片等。在课堂教学范式上可以采取激发兴趣-确定课题-参与学习-小组协作-学会学习的方式实施。以《重庆地理》为教学案例。第一章:巴渝之乡是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面积等方面介绍重庆,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宏观的认识自己的家园。就学生本身而言,由于生活在重庆,对重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稍加引导便可以自主、合作的开展学习,通过分组,布置课题,学生自己查找材料,以重庆的城市特色为主题来介绍重庆。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形式。课外实践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现阶段我国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方式比较少,需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灵活多样没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12]。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各种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比如科技馆、气象站、水文站、天文馆、公园等丰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以《重庆地理》第五章为例,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乡,从重庆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等方面来介绍重庆。教师便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例如大气环境兴趣组可以联系气象台参观访问;水环境组可以到城市内河去实地调查;固体废物研究组可以到重庆主城的三个垃圾处理厂调查访问等。最终形成一个研究性的学习报告,并通过学习交流,对家乡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4.3 深入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灵活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内容应该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扩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我国在乡土地理研究方面基础理论层面研究薄弱,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13],今后应注重以教学实践者、课程实施者的角度和视野来探索区域乡土教学的规律和探索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策略,以推动乡土地理研究的有效实施。

  4.4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学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最终目标,而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14]。乡土地理教学亦然如此,应以其实践性、直观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着力推动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等[15]。

  4.4.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主要有实地活动教学和角色扮演两种类型[16]。情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相关的地图、 图片、遥感图像、文献和统计资料以及工具等,还要做好地理活动教学设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地理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调查资料,总结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评价[17]。以重庆“四山”生态屏障重要功能区地理观测、调查计划为例,活动要求应包括:(1)了解功能区的历史;(2)观测功能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3)观察区内主要的树种,初步了解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气候特点;(4)了解区内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考察路线和考察点,熟悉区内岩石和主要树种分布。(2)带好指南针、图纸、小垫板等野外调查工具。工作安排包括:(1)收集有关资料,并且到野外观察点作好预习工作;(2)指导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3)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模式应按选材与改编的内容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清楚角色要求,了解角色特性。在布置任务时,紧密联系内容,逐步加大难度,从而使学生扮演的角色真实丰满。乡土地理的场景可以在户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表演记录,而教师通过点头 手势、眼神、微笑等来表达肯定和赞赏,对学生一时表达不出的内容通过口型或形体语言进行提示,对非严重性错误可以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以引导的方式提出。最后教师通过观察、讨论与评价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培养其思维与质疑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或见解。

  4.4.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过程[18]。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过程可以首先提出案例,接着分析案例,最终评价案例模式展开。在方法上要注重直观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4.3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参与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掌握所学知识[19]。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内容的需要每组分3-5名同学,组内要有学习好的、也要有学习较差的学生。小组成员的作为宜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各个成员的职责,使成员感到自己和全体成员的紧密关系。教师当好促进者的角色,发挥好协调、激发、合作监控的作用,并建立评价机制,合理的运用技巧激发成员的参与性。

  5 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比剖析,概括了我国各个阶段乡土地理教学的变化特征,并适当地提出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今后的发展对策,以及提出了一些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供广大地理教师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付贺梅,王立红.乡土地理新课程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J].成都教育学院报.2004,(11).

  [2]赵国军.重庆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仲小敏,李兆江.天津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乡土地理[M].1984.

  [5]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重庆地理[M].2011.

  [6]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199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8]陈尔寿.加强乡土地理教学,为家乡建设服务[J].课程.教材.教法,1989(4):94-95.

  [9]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87.

  [1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771.

  [12]郭卫红.对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方案的探讨[J].甘肃教育,2009,(1).

  [13]罗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9,(12).

  [14]方刚,王川石,陈建永.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2(1):118-119,136.

  [15]董瑞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11.

  [16]黄贵贤.关于中学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几点探讨[J].华章, 2010(12): 120.

  [17]金明玉.乡土地理的有效运用策略[J].中国新产品新技术,2009(23):230.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笔者曾经在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流经响水的最重要河流是什么?南京大约在响水的什么方位?响水县的11月份收什么农作物?将要种植什么?响水的夏季常吹什么风?冬季呢?”调查结果很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而学生对缺失这些最简单的乡土地理知识所表现出的无所谓更让人感到揪心。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研究乡土地理教学在校本教材中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于广大的教师而言,地理课程资源物化严重,教科书就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学科专家只能关注最为基本的共同学习领域,无法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需要。

  二、在校本教材中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

  1.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

  地理课本中的地理概念、地学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往往是笼统的、抽象的,有了乡土地理的研究活动就可以使这些概念、原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譬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本地的地形,或向学生展示本地典型地形体现的各种地形要素。

  2.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因此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事实材料入手,探究地理事物时空演化规律,促使地理原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教会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例如笔者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对响水县县城主要街道进行调查,并要求学生在调查时,列出街区内工厂、商店、服务业的名称,绘制出街道平面分布示意图,分析这些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本土地理所属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在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区位评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区域经济的地理因素分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而乡土地理的教学与研究,正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案例:

  ①调查分析县区1998年、2008年的我县用地类型图,说明我县用地规模的变化。

  ②统计1998年到2008年的我县人口变化数据,计算我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绘制出我县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

  ③调查统计我县主要交通工具的种类,数量,更新情况。(汽车)

  ④分析我县道路面貌的变化及现阶段存在哪些问题?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策略

  1.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编制乡土地理案例,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

  以地理必修2为例,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具体参考案例,以便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

  2.设计符合校本特色的地理探究实验课程

  以地理必修1为例,我们设计了从实际出发,用简易且预期效果好的器材做实验,选择了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的地理知识内容进行实验。例如全体学生参与的实验有:观察日出、日落方位,统计白天时长;观察记录中午时进入教室某特定窗户的太阳光影长等;演示实验有:观察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观察海陆热力性质实验、观察热力环流实验、观察水循环过程实验和观察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形成实验等。以及计算机模拟实验有: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形成、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通过这些实验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演变规律和成因的理解,使学生手、脑、视、听同步活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3.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出台实施,以“学科为本”、“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正被逐步淘汰,以“育人为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内涵已成为当今教学舞台的新理念。地理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内容中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为地理学科注入新活力,为21世纪培养具有一定地理意识和学习能力的素质人才。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乡土地理材料中的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把它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事实材料入手,探究地理事物时空演化规律,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促使地理原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了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如何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的目的,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它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从家乡的地理事物中进行选取,不仅使学生感觉到、摸得着,也会增强案例实用性。另外,案例应精选,不是信手拈来的那种。要考虑到案例的优劣,考虑其难易水平,学生是否能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接受。

  例如,在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章节时,教材以扬州的变迁这一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用上海的一些购物超市的例子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但是在备课时发现,用诸暨市区形态和商业网点发展的案例完全能够深刻地说明问题。于是笔者决定这一节就以本市为例,仅保有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笔者先列举诸暨市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所在地,并示图说明。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又有何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交通条件对本市的“一百超市”、“雄风超市”两个超级市场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诸暨城市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揭示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知识作为背景资料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查找。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居民的生活习惯、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

  教材提供的案例是某个地区的事物,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对这个案例可能没有直观的了解,造成只会“纸上谈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更不会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关人地关系的问题。因此为了阐述同样的地理原理,教师可列举当地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来分析。这既提高了综合分析的能力,又加强了对地理实用价值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课堂交流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运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对家乡的情感态度等等。学生学习的结果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学生设计多种以学校为起点的出行线路时,让各小组自主选择最为擅长的一种或几种呈现方式口头讲解、文字表述、画线路图、演示、表演等,鼓励学生各展所长,同时请其他小组代表为该小组的合作程度进行打分评价。可以设立具体奖项,如笔者设立了以下奖项:最佳组合、分工明确组合、讨论热烈组合、需磨合组合等。评价的导向以认同、表扬、鼓励为主,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如讨论时,胆子大一些的学生尽量让他们畅所欲言;比较羞怯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让老师和同学代为陈述。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之社会化,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效锋.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

  [3]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程标准;高中地理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可以说乡土是学生观察和了解祖国的窗口。而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新课改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

  虽然乡土地理中讲的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地理知识和现象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爱乡爱国,但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须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筑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位它而献身。

  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结合了榆林地区建国初期至今,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黄沙不断侵蚀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意识到不同黄沙抗争就无法生存,因此历届各届领导带领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息的植树造林活动,过去沙进人退,如今人进沙退,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并通过观看《走进榆林》节目中关于治沙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治沙英雄的事迹感动人心。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

  二、有助于激活地理可以,提高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为目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地理着手。”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通过认知本地的事物,才便于通晓远方的地理,也只有从自己的乡土出发,才便于更好地了解一国﹑一洲的概况。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会遇到根据某地的降水和气温,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而学生做题的瓶颈是不知道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多少才算降水多,气温高,反之也不会判断。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收集了本地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榆林地区气候很特殊,四季分明,降水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因此以本区为参照,认识了本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在认识其它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新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的﹑乡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3

  一、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地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人手。乡土地理材料就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学生了解接触得比较多,也比较熟悉,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亲切、易懂、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往往对身边的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更强烈。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和其对乡土地理知识的模糊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成功的课例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获得学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利用乡土地理案例,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人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夸美纽斯说:“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是高级事物由低级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替”。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时,更多的是考虑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和材料全国性、全球性的较多,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对于学生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对很多知识没有接触或缺乏亲身体验,其理解能力仍然较弱,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就不得不借助具体形象思维。而学生对乡土地理朝夕相处其间,耳濡目染,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加以说明,可以使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地理知识与学生实践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从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人手,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等实际案例联系起来,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评价家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趋利避害的措施。从而使他们不仅能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其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地理的责任感,也能体验到对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乐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同时更能让他们学以致用,把所学地理知识变成将来参加家乡建设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教育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乡土地理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现出情感的相融性。与课本案例相比,乡土地理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乡土地理案例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家乡,既能使学生发现和欣赏家乡之美,同时也能找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建设家乡,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养成了学生关注家乡的情感。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4

  一、巧设乡土地理案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例如,讲《区域农业发展》时,教材以“东北农业”这一案例来说明“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我在备课时发现,用福建省安溪县农业发展的案例完全能够深刻地说明问题,于是决定这一节就以本县为例,仅保有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而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知识的有限性,把相关内容整合成课件,使用多媒体播放安溪县概况、安溪农业发展视频,补充本区农业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还把各乡镇的特产设计成动画游戏,让学生竟答。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发展成就而自豪的情感。

  利用本地的农业作为案例让学生在脑海形成具体的概念,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而且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如果能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知识点时,我把安溪县县城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位置、范围精确画出,并且动画展示,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各个功能区的分布位置及其范围大小,也可以从不同功能区的叠加分析出各功能区没有明确的界线,对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特点理解得更透彻。

  三、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中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现象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典型性和整体性,所选的材料和事例多具有全球性、全国性。但从学生的角度讲,由于对家乡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们在课堂上如果能适时恰当的选择乡土地理案例加以举例说明,则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让他们体验到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乐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能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从而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把“安溪铁观音种植的区位因素”作为一个案例应用到课堂中。先向学生介绍了安溪铁观音生产的概况,再展示“安溪在福建的位置图”及“安溪地形图”,让学生分析家乡茶叶生产的自然条件,最后讲述家乡为发展茶产业所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归纳其社会经济因素。

  这个话题紧紧围绕着家乡的茶叶发展,贴近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淡化乡土地理知识,侧重培养地理思维与用图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揭示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知识作为背景资料简单介绍,教会学生形成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例如在采用“安溪崩岗”这一案例来讲解过度开发带来的后果时,对于安溪崩岗现状、影响范围等仅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讨论崩岗的原因、后果以及措施等。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而家乡的地图独具抽象的地图语言,学生可以通过家乡地图感性地认识到熟知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些现实问题,引导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用图、读图的兴趣,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总之,当地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乡土地理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5

  第一,了解和掌握乡土地理资源,做到全面、具体、深入。地理教师应关心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地理环境的变化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要“游山水、观社会、懂民俗、听传说”,只有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深入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资源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其与地理课堂“无缝对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一节内容时,为说明城市商业区的形成,笔者引入苏州商业中心观前街的形成历史这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此之前,笔者对观前街历史、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并实地考察,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说出观前街的著名饭店、商店、老字号小吃等,笔者对此进行“点评”时如数家珍,也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共鸣,让学生理解苏州这个古老的商业区没有成为苏州CBD的原因,进而让学生明白城市商业区与城市CBD的区别,使学生清楚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加工和整合乡土地理资源,使其具有资源性、地理性、趣味性。乡土地理资源最好能形成系列案例,对成就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乡土地理资源是比较零散而多样的,如果不进行加工整合,难以具备地理特色,如果只把地理资料机械地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学生不会感兴趣,也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州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与学生一起对苏州的30多座古桥和40多条古巷的古老传说、奇异起源、沧桑历史、丰厚文化、美丽风景等进行了梳理,并与学生一起研究和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看苏州的名桥名街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苏州的名桥名街巷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加深了对家乡文化资源的了解和爱家乡、爱苏州的思想感情,也使苏州名桥名巷这一乡土地理资源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化和资源化案例,使用方便灵活。

  第三,引入和例举乡土地理资源,体现与时俱进、完善更新。课堂教学中不要引用一些过时、陈旧的乡土地理资料,比学生所了解的还要旧的地理资料不太适合引用,否则会使学生对所引用乡土地理资料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讲授“城市化”一节内容时,引用苏州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一资料,但他所提到的外来人口比例可能是10多年前的,当时就有学生对此提出疑义。因为现在苏州外来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而且在报纸杂志上都有公布数字,很多学生都知道,这样的引用会大大影响乡土地理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说服力,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地方特色的努力功亏一篑。因此,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应关注地方性地理新闻,注意当地报纸、网络上的乡土地理信息,特别关注当地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关联的地理事件,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使之成为可以为课堂教学利用的乡土案例和资源。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6

  结合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总结和提出了以下实践策略。

  一、乡土素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身边的乡土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材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化》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23年前小明5岁,家住镇江市丁卯,家有三间瓦房,他的父母依靠种田过日子。在1988年,丁卯被政府规划为开发区,小明家拆迁了,全家住入了公寓楼,他的父母亲被安排进工厂上班,这样的变化过程是什么?当时选用这一材料导入,一则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丁卯区,亲切感强;二则这样的故事性情境吸引力比较强,导入的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乡土实例设疑,运用原理解释

  有效地选择学生感知的、时令性的、带有疑惑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的设疑实例,让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去解释。如每年深秋,高一年级教学到必修Ⅰ《大气环境》,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到《大气环境》(含“天气与气候”)时,镇江多经历“冷空气南下降温”天气,有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凉”,可让学生分析、解释,理解其原因主要是冷锋过境往往伴有刮风、下雨、降温的天气。通过解释时令性的乡土实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通过该类乡土实例的课堂设疑、解释,能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体现“学习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三、乡土案例教学,凸显学科特色

  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乡土案例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分析材料,使课堂教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凸显地理学科的乡土性特色。在教学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时,笔者事先收集镇江市的城镇功能分区(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城镇发展变化(城镇人口比重、城镇用地规模、劳动力就业结构等)、城镇发展带来的城市化问题(环境质量、交通和居住条件、就业状况等)等的有关数据、图片、实地照片等,作为教学素材。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地方成就展示,培养爱乡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关注家乡的建设,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适时地选择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成就作为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如在教学《城市化》时,以镇江市的发展为背景,提到南徐新城的建设,特别是我校镇江中学周边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图片形式对比展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效果很好。通过展示家乡建设和发展成就,激发了青年学生完成学业后参加家乡建设、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乡土题材探究,拓展学习能力

  新课程实验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开放、延伸、拓展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以乡土题材为探究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2008年以来,我校教研组教师组织指导的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北固山的地貌与火山活动”“镇江市的苯酚水从哪来的”“‘显山露水’工程在镇江市的实施”等乡土题材为探究对象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乡土地理问题,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拓展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六、乡土内容命题,考查学科知识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共同的突出亮点是,设置的不少试题通过提供虚拟的情景载体,取材来源于生活化的情景,考查地理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探究方法,试题的开放性、情景性、探究性更为突出。如海南地理第23题高速公路选线方案优缺点比较,宁夏文综卷第36题第2小题丙村不同方向居民点扩建条件的差异比较等。在2011年末高一年级期末检测中,笔者采用了下面一组题目:

  读镇江市11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图1),完成下面两题。

  (1)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2)此系统易造成( )。

  A. 镇江市的梅雨天气

  B. 华北的夏季暴雨

  C. 广东省的台风天气

  D. 镇江市的伏旱天气

  在平时的练习检测中,结合乡土内容作为命题素材,设计命制试题来考查学科知识,试题的亲切感强,检测的公平性高,检测效果往往较好。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也引导学生去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论证探讨现实问题的能力。以乡土内容命题,考查学科知识,凸显了地理学科自身的社会价值。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本地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使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应用乡土地理教材,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地理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既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从而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军伟.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基础教育研究,2008(3).

  [2]施洁亢.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效课堂;高中地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乡士地理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的直观性,增强教学的高效性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家乡这个天然实验室的作用。如,在讲《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一节时,可以本县为例,先列举泾川县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的规模及所在地,并示图说明。接着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又有何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对本县的“星鼎超市”“家福乐超市”“中亿超市”三个超市布局及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泾川县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巧设乡土地理案例,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工业化两个阶段的认知,可选择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富有的港商,分别在1985年和2003年到平凉地区进行投资,你各会选择什么行业?为什么这样选择?”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对认知加工,学生有效地整合了所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强化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把“泾川县的农业发展”作为一个案例应用到课堂中。先向学生介绍了泾川县的概况:

  案例:泾川县――苹果之乡,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温带半湿润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气温的日较差大,降水适中,年平均日照2274小时,年平均降水555 mm,

  无霜期174天,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这里的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誉享全国,杏、梨、柿子、核桃等温带水果也很有名。

  根据上述条件,提供了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泾川县发展林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泾川县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地理课堂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地理思维和地图能力

  如,在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节课时,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泾川县的交通图,然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以下读图活动:

  1.画出每天学生自己上学的行走路线,并标明方位。

  2.设计以学校为起点,目的地分别为新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便捷而又经济的多条出行线路。要求注明选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线路、中转车站站点的名称。

  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交通图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以后出行,选择便捷、经济的出行路线的生活能力。

  五、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

  地理学科在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地理美育教育,陶冶和感染学生的审美情趣。

  地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9802

  1引言

  旅游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旅行游览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旅游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它不仅与地理学的很多分支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涵盖了经济学、园林学、建筑学、环境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旅游学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以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旅游地理学在凸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地方,需要改革和创新其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此,探讨了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途径。

  2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2.1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旅游地理教学上应用案例教学,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个机会。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到了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的方法,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陕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大省,在案例教学方面有着自己显著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借取这些资源,对于抽象的地理知识的讲解将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地理教学上应用案例教学法有以下优势和意义。

  (1)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很难一直保持集中,改变教学方式,举身边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调节其注意力。

  (2)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一般理解不是很深刻,一知半解。而案例教学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真实的实际例子,具有形象、直观和生动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把抽象复杂的概念具体化和简单化,所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3)可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课中不停地讲,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听,而实际上没记住多少东西。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结合理论知识,首先要自己分析,这样就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然后通过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以引导,或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在整个一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之中。

  2.2融入教师的个人旅游经历

  教师在其生活中会进行一些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会留下一些印象,这就是教师的个人旅游经历。在旅游地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联系到一些个人旅游经历来说明旅游景点的地理现象,学生们就会显示出很高的听课兴趣,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改善。教师的个人旅游经历为旅游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化素材,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了起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课堂上也充满了情趣。

  教师个人的旅游经历在教学中有以下作用:①活化教材作用。教师的个人旅游经历可以起到增加、扩充和印证教材知识的作用。②沟通作用。教师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让学生了解了教师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分享了其中的痛苦和欢乐。学生对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更容易沟通,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更容易提高。③吸引作用。教师的个人旅游经历一般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和故事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3乡土地理资源合理化运用

  乡土地理资源主要是指当地的一些资源,它贴近实际,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旅游地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资源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就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所熟所知,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所以乡土地理?Y源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

  (2)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没有重视实践,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充分的理解知识点,也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资源的知识,则能够使教师脱离课本,使课本中的概念与原理等具象化,能够使学生充分的了解旅游地理概念,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3)可以加深学生对旅游地理概念的理解。在旅游地理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在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可以把抽象的、复杂的概念具体化,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旅游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水资源”的过程中,可和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节约水资源,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方式,比如水循环利用、避免使用清洁剂等,此外还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节水措施,使学生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9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并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由于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学习者处于完整的学习环境中,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激发灵感,衍生更多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非常有用。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可以看出两部分内容呈并列结构,通过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分布特征与时代变迁,来阐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地理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符合“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线索。从课标来看,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而教材设计了简单、典型、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呈现,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巧妙渗透其中。结合书本与课标的要求与建议,笔者认为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时,可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图1)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时代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②交通运输方式变化,聚落分布地理位置发生变迁;③聚落地理位置变迁,聚落形态随之改变。通过学习,学生能自主地整理出学习理解的思路:交通运输如何影响聚落分布?交通运输变化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整体推理式的学习思路。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图2、图3、图4)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商业网点选址主要考虑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②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剖析。通过这样的知识梳理,学生能构建循序渐进的理解思维,如“商业网点的条件有哪些交通运输在商业网点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产生何种后果”。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生成新的问题: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会怎样?未来的商业网点会呈现怎样的特点?家乡未来几年的商业网点会如何布局……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不仅带来知识的系统建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二、妙设教学案例,激发探究热情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理念。

  人教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内容编写依据的是新课程标准,标准内容阐述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因此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编写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书本案例、活动来进行,并适当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情境,可保证教学的高效、生动。课本的案例材料编写依次为“株洲市城市略图和筑波市城市略图”、“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山区商业网点和平原商业网点比较”、“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五组案例材料,让学生从材料的学习中寻找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干线延伸的关系、理解聚落形态变化与交通方式布局变化的关系、建立起交通与商业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联系,并学会用简练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些案例的编写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可选择编写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如在本节中设计“比较富阳市和嘉兴市聚落形态、商业网点与交通变化”,既采用了书本案例,又渗透了学生的家乡案例,能激发学习热情和爱乡情感。同时,通过对比清晰地表现出平原地区和丘陵河谷地区交通发展变化的差异对聚落形态、商业布局的影响,使学生能更深刻地解读教材、学以致用。

  三、渗透乡土教学,引导关注生活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笔者提倡的地理教学是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乡土教学,如表1所示。

  人教版教材本节内容设置了2个活动:一是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了解历史上当地的交通运输变化以及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撰写调查结果;二是做一个关于商业网点的翔实调查,或选择城市的专业市场、或选择农村集市,实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之宗旨。这充分说明新课程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建议教师在设计本节教学时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案例情境,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乡土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如笔者在进行该节内容教学时,就带学生走访了当地的城市规划部门,并选取“富阳城市规划演化图”来进行合作学习,反响良好。

  四、强化读图指导,实现“授之以渔”

  图像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图像技能。因此,加强地理读图学习的指导、提高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性,是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客观要求。掌握读图程序是学生学会读图的关键。

  首先应阅读图像中的辅助要素,对图像有一个初步印象。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①阅读图号、图名,确定主题;②阅读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图例是阅读地图的一把“钥匙”,从图例中可了解各种符号的尺寸、图形、颜色及不同规格注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类指标等详细内容,进而使主题更突出,阅读更省力;③阅读补充材料。如图旁、图下的文字解释及重点说明,增强对主题的认识。如教材中图5.8和图5.9,教师可这样分析讲解:首先阅读图名,本组图名为“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可知阅读本组图的目的是理解不同地形区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接着阅读图例,关注等高线、居民点、商业点、公路与河流的表示。三是阅读示意图下方的补充材料“对比山区和平原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提示读图的重点所在。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政治课 教学案例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8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前言说道:“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政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法。其中本土化案例具有其他案例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

  一、走进生活,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切勿远离学生、远离现实,否则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弱化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能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平时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对事件本身已有所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师在运用此类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时,学生能一听就知,一点就通,并能记忆深刻。例如,在讲解高一经济生活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全面小康”的知识时,笔者就根据南通市已全面到达小康水平这一背景,分别展示了来自城镇和农村家庭的调查报告。

  全面小康的各项指标大多为数据,如果纯粹让学生看教材中的表格,学生很难体会到全面小康到底能使人民的生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要使学生对全面小康有深刻而又感性的认识,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家乡做相关调查,然后再将调查结果与教材上的全面小康的各项指标做对比。这既借助了课本上系统的知识理论,使学生对乡情了解更全面、更理性,又利用了家庭、家乡的信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全面小康”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

  二、源于生活,激发兴趣

  本土化案例之所以能激发学生学习、听课的兴趣,原因在于本地案例所阐述的现象或事件大多是学生已知或亲身经历的,曾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过刺激,留有痕迹,如被教师再次提起就能引起学生的条件反射。对某一信息的条件反射必然会伴有各类器官的活动参与,如大脑一振、目光聚焦、耳朵竖立,并主动地配合教师的讲解。此时教师如能抓住时机,对案例进行理论概括、总结,传授知识便水到渠成,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笔者听过一位知名教师的课,他在讲解经济生活第三课中“做理智的消费者要遵循四个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展示了学生身边的事例。

  该教师首先给出了一组调查问卷的资料。调查问卷是由学生课前完成的,调查的对象是全班学生,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平时的消费习惯、类型等,而调查数据是由教师根据50多份问卷资料总结出来的。学生一看到这些数据,纷纷议论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接着在讲解“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时,该教师又展示了一组关于学生在食堂用餐时食物浪费严重的照片。学生一看到这些照片,顿时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感到惭愧,有的学生开始自责……于是该教师在学生的议论之后及时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了解生活,热爱家乡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有的学生开始自责……于是该教师在学生的议论之后及时总结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