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30 05:38:10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例6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例6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例6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习惯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 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 相互让菜 劝菜 ,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一、席位安排礼仪

  (一)中餐餐桌礼仪

  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

  (二)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此外,男士应当主动为女士移动椅子让女生先坐。

  二、餐具的使用礼仪

  (一)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的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2.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3.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边,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4.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5.餐巾。在用餐前,比较讲究的餐厅或主人,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是用来擦手的,擦手后,由服务员或主人拿走。

  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2.1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

  2.2餐具的使用方法:刀叉的使用原则: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

  (二)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

  (三)用餐过程中应注意的礼仪

  1.餐桌上取食的礼仪。中餐的取食原则:菜品需由主宾先取;取菜时,不要取得太多;邻座的男士可以替女士服务。西餐的取食原则:进餐时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盘子的声音;就餐时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间;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不要发出声;吃面包时,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然后用手撕成块吃;吃意大利面时应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如果不是条形的面,直接用叉匙舀起来即可;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2.餐桌上交谈的礼仪。中餐讲究热闹,喜欢边吃边聊。交谈时注意几点:讲话要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委婉,礼让对方。西方餐桌上以静为主,进餐时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四)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中餐在宴会结束时,只能由主人来示意宴会结束;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其它宾客才能散席;主人应在门口为宾客送行;客人应向主人致谢;如果中途道别只需和主人打个招呼或向左右宾客点头示意即可。西餐在宴会结束时,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别时应向主人致谢,更为慎重时,还可再以电话或谢卡致谢。

  【参考文献】

  [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01):56-58

  [2]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01):46-5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饮食差异;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

  一、饮食与文化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与文化之间到底有着何种关联?中西方在饮食与文化上又有何异同。我们试图了解中西饮食的差异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避免文化冲突更好的“融合”。纽马克说“食物是一个国家文化中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纽马克,2001a:97)然而饮食在文化中的影响与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通晓中西文化的孙中山先生说:“我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成为“世界人类之导师”(《建国方略》)。中国人从古至今对饮食的认识和重视都到达一个很高的层次。而西方国家在“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上却与我们有着反差极大的观点。林语堂先生说,英国人很少谈吃,而且“心中略有几分愧意地吃”。英国人认为吃是人的本能不值得一提,提了有失绅士身份。对于法国人在吃上的基本态度也是不屑一顾(高成鸢,2008:119),而法国人在吃的水平上看似略胜与其他西方国家。不过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明确记载法国的烹饪发展也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即得益于意大利公主的下嫁法国,而意大利饮食与马可波罗在中国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高成鸢:2008:37)。而严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德国人甚至可以预知的不会对食物有过高的关注。“康德和黑格尔都不承认美食够上艺术层次,前者认为视听二官“近于智慧之官”,味嗅二官“近于机体之官(《判断力批判》);后者则断言嗅觉,味觉“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美学》)”(高成鸢,2008:37)。由此,中西方人从古至今在对待食物,美食上的态度上可见一斑。而这种分歧也导致了中西方对于美食在审美,哲学,文化上的大相径庭,接下来我们将借助电影《推手》中有关饮食矛盾的一些片段具体分析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二、食物的冷与热

  影片刚开始有一段描写老朱跟儿媳玛莎各自吃早饭的场景。玛莎打开冰箱找食物,目光游移后漫不经心的停在了一块剩下的奶油蛋糕上,玛莎随便的用食指挑了一指头舔掉,然后关上冰箱门。玛莎的早餐就算吃过了。接下来老朱出场了,他端着应该也是剩下的一碗西红柿炒鸡蛋下面是米饭放到微波炉里打算加热。此处看似老朱比玛莎更注重吃早餐。但影片应该在此没有要强调对早餐重视的区别。

  不过影片中玛莎冷食冰箱中的蛋糕却是反了中国人的大忌。中西方饮食的冷热差异非常大。中国人不吃凉冷的食物原因有二。一是对身体有害,二是冷的食物没有味道。

  第一个原因,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英国大臣恨林则徐禁烟,请他吃雪糕。林则徐见冒白气,便撅起嘴来呼呼地吹,英人大笑。转天林则徐回请,端上“老母鸡汤炖南豆腐”,汤面上盖着厚厚一层油,滚热却不冒气。英国大臣舀起一勺猛喝了一口,烫得嗷嗷之叫。这才知道林则徐的厉害”(高成鸢,2008:102)。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与英国人在对于冷热食物的习惯差异。中国人讲“寒食近于不食”(高成鸢,2008:57)。《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饮食寒温要适中。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影片第二个关于饮食的场景里玛莎吃的沙拉很可能都是凉的蔬菜。可见西方人对凉寒的食物不仅“不怕”而且还非常喜欢。这成了近些年好多中国人争相效仿的理由,所谓“人家都能吃,我们也可以”。实不知,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中西方人的体质不同,中医其实也说,饮食冷热因人而异。《内经》有饮食寒温要因人而异的论述。一般而言,里热盛者宜适当进食寒凉食物,里有寒者宜适当进食温热食物。说到这里又引出另一个差异问题。西方人把饭食只是当做身体的能量供给,而中国人在很早就有了“食医同源的概念”(高成鸢,2008:5)中国人把吃,食补,养生从来都没有分割开来。在西方,无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发达的现在都没有把饮食与医疗扯上关系。这其中种种原因之一是认识人与天的关系上的异同。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人孕育于天地间,人为小天,天为大人,所以冷热寒暑都遵循着天的道理。而西方人的哲学更重视物质的世界,将物我分离开来看问题。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饮食问题也自然包括其中。关于“食医同源的概念”影片另一个场景也有体现,一家人晚餐中老朱疑惑儿媳玛莎“这个美国女人光吃菜怎么回事啊?”,儿子回答,“她怕胖”老朱说“我怎么不怕胖?这地球上的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于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鸡猪是显性的。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不足”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老朱无论作为一位传统的中国老人,还是太极拳的教授对中国传统的“食医同源”或者是道家的养生就算不是精通也一定是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这些不是学到的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的。而影片中李安表现的矛盾不光是一个中国老头与美国洋媳妇之间的矛盾文化差异。连自己的儿子晓生可能也不认可老朱的那一套理论了,或者晓生在中国父亲与美国妻子之间的苦恼挣扎也是两种文化交织冲突的选择与苦恼。

  三、体质差异的历史渊源

  那么中国人讲的“因人而异”里,中西方人的“异”又异在哪里,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冰河时代以后,世界上曾到处洪水泛滥,继而是日益严重的干旱。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的研究》中认为,一些地区的沙漠化逼迫原始人迁移,一部分人远去成为游猎者,即肉食民族,另一部分退入河流低地,后来成为务农者。高成鸢指出,这为后来的中西方人饮食结构差异埋下了伏笔,肉食民族的身体更加强壮,肉食也使得他们成为了中医所谓“里热盛者”;而务农者发展成为后来的中国先民,河流低地的环境并没有提供大型的肉食动物,汤因比所说的“卓越出自艰辛”的中国先民催生出了“黍”“粟”的文明。这种素食饮食结构加之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食物极度匮乏,导致了中国人的体质弱,总体上偏向于中医理论中的“里有寒者”。这就是中西方饮食在冷热上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体质差异。

  四、“味”之超凡入圣

  那么原因之(二)则是中国人超越饮食习惯,走向更高层次的饮食审美,也是中餐审美的灵魂所在。袁枚在被称为“美食经典”的《随园食单》中说,才要的鲜美“全在起锅时”,“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罗绮,亦觉旧气可憎矣”。“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可知矣”。袁枚的这段对饮食要趁热的论述,不知西方人看了是要大为不解还是大为恼火。饭食不仅不能冷着吃,哪怕稍微慢些,留一小会儿“其味之恶”即便是珍馐美味“亦觉旧气可憎矣”。这显然与冷食对身体的健康的影响无关,留一会儿不至于有这么严重的后果,遭到这么让人难以接受的批评。究其原因是热可以保证中国人的另一个追求,味道与口感。热会让食物的分子运动加速,食物的“味”由于分子加速变得活跃,“味”通过“热”的手段加强或者保持了,所以对“味”的追求必然导致对食物要趁热吃的要求。对于食物热着吃的口感作为中国人非常容易理解,焦,酥,脆,滑,有嚼头等等都与食物的热有关,一旦变冷根本就是两道菜。西方也有很多煎炸烤制食物若是凉了肯定也是影响口感,西方人应该也会有察觉,一是可能凉一些口感差距没有那么大,二是如果只是作为营养的摄入那就更没什么区别了。影片中儿媳玛莎毫不在意的挖一块儿冷蛋糕与老朱“翻箱倒柜”费尽心思也要给早饭加热,结果还搞错了,用了锡纸包裹西红柿鸡蛋饭加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玛莎的“毫不在意”与老朱的“翻箱倒柜”,中西方人冷热态度之巨大立现。这让我想起了“泡面现象”。通常情况下泡面是被中国人看做是不健康没有营养的食物,居家也很少吃,而现今快餐饮食高度发展,有很多可以替代泡面的更营养,更方便的食品。但在好多地方特别是火车上,泡面却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面包牛奶之类西方食物甘拜下风,特别更受到年龄稍大中国人的偏爱。在方便携带程度与面包牛奶无异,甚至冲泡还要比“西食”麻烦的情况下。我想原因之一就是要追求一个“热”字。

  此外,高成鸢还提到了一个原因。中国人在历史上长期的处在饥寒交迫的状态,所以食物的热不仅可以裹腹还可以增加身体温度,具有御寒的功效。

  五、结语

  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这些年对冷食,快餐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对冷食危害观念也慢慢淡化。这首先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分不开。西方物质经济的强盛带来的精神文化的输出。随着中国进入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冷食,快餐更能适合这样的要求。从宏观上看,我们这些年努力发展经济,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保护相对较弱,也同样淡化了传统文化中对于不是寒食的态度。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吕尔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杨静.从《推手》看中西文化差异//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154-155.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餐饮礼仪 饮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包容性;天人合一;革新性;理性饮食

  舌尖上的文化,顾名思义饮食文化也。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个个方面,这根本原因是中西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两种的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饮食文化,不仅是从观念、性质,还是其方式或者对象选择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非常鲜明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形成了中餐以食达意、以意传情、追求感官及身心的愉悦。突出色、香、味,是中国传统烹饪艺术的精髓。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民以食为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见一般,形成了“五谷为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追求味美的同时,也不忘记“养生”,中国的地域辽阔,俗语“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熟知每个中国的具体饮食文化,这是很难做到的,在饮食文化也在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要做的仅仅是总体大局出发,谈谈中西饮食文化的背景,饮食方式,饮食对象,饮食观念,饮食传统。通过对比描述,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更好的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一、中西饮食文化背景的介绍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与其他法国、土耳其烹饪组成了世界三大饮食烹饪体系。也是我们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中国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的内涵文化,“精、美、情”是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概括。“精”从色、香、味讲究文化的表现形式。到选料、烹饪的个个过程不胜繁琐,但就是在其中表达出精品意识的文化内涵,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曾经提出过“食不厌其精”饮食理论;“美”体现了饮食的审美情趣,美不仅要表现的食物的味道上,甚至在形式、颜色、器皿的样式、用餐的环境还有服务人员的装饰上无一不透这美的成分,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刺激与享受,美作为中国饮食内涵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这也是中国饮食能够征服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情”中国文化历来都是以情为纽带,在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是社交活动,也是一门社交文化,以食达意,以意传情,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沟通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注重“一人为本”在烹饪过程中讲究食物的实用性,营养优先,其实才是“色、香,味”西方饮食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任何文化都有其两面性,在其影响下,饮食文化中,也无时无刻不再表达着“休闲快捷、平等自由、卫生隐私”等文化内涵。但是你弊端也是可见一斑,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式快餐”,大量高蛋白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导致了美国五分之三的美国人患有肥胖症,这也是现代西方饮食文化需要反思的,其优点也是不可否认的,这种饮食观念也被我国现在的多说都市青年所接受。不仅美国城市,随从可见的是快餐店,饮料、薯条、炸鸡都是西方食谱里最平常的食物,而且美国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在席卷全球。这与美国快餐文化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其中你能看到浪漫的一面。其中几乎每一个美国人,好像都有饮下午茶的习惯,这也许是在西方的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片刻“平等自由”文化,在中餐中,席位的摆放、餐具的摆放、就餐的方式都收到传统文化的约定成俗的限制,而在西餐中,每个人都资助决定食物的种类、份量、分餐适量,大多场合都是AA制,自助餐中可以充分体现,大家自由平等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卫生隐私”文化,西方用餐习惯在长条桌子上,实行分餐制,各自点菜,各持一份,互不干涉,服务员把餐客点的食物迅速礼貌的端给每个客人。这样的就餐方式,首先是卫生,再者尊重了每个就餐者的爱好。而且减少铺张浪费,尽量把食物量化,这样是西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西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方式

  如果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的更加生动形象一些,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从文献可知,中国三千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筷子,筷子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许外国人看见中国人用两根木棍就餐,肯定会诧异,当国人轻而易举的用筷子完成就餐的过程,他们也不得不佩服这种餐具的种种优越性,进而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筷子特别能体现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从筷子的取材及使用上,无一不体现着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罗兰·巴特对中国筷子有独特评价,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他说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只是提取食物,转动食物,食物不再是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对象。”与刀叉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似乎还有一份“和为贵”的意蕴。筷子文化的包容性,对比刀叉文化的对立性,这两种文化没有优劣,筷子文化讲究继承,刀叉文化讲究革新。可见,就是从一个小小的饮食方式上也处处体现文化的差异。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饮食对象上来看,不仅是吃什么,当然也包括谁来吃。我国“五谷为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当然是个约数,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果腹的,新鲜营养的菜肴是首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选料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食材。地域条件的差异,在食材的选择上也能得到体现。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就蔬菜类而言,外国可用的食材约100种左右,而中国可用的食材至少600多种,从田间采集的野菜都能制作出美味的佳肴,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就就餐的人来说,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在西方“自由民主”契约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

  四、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西方的理性饮食观与中国人的感性饮食观念也是冲突的,从中我们也要看到可以借鉴的地方,西方的饮食料理总是那几个味道,不免让人感觉乏味,可以借鉴中华料理的制作工艺,使西方料理不仅保证营养健康,而且达到色香味美。中国的饮食在追求“味之极至”同时,也要注意营养搭配,提倡健康饮食。

  五、中西方饮食传统的差异

  饮食传统的差异在饮食文化中是最明显的,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根植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造就了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寒食节)吃简单蔬菜,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喝酒,腊八节喝腊八粥。上面的每个节日不都反映人们祭奠祖先,期盼美好未来的心理,从中反映出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同样浓缩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大国,拿美国为例,独立了200多年,主要信仰基督教,传统节日较少,圣诞节、感恩节等,在20世纪中,西方文明快速发展,中国却饱受战争贫困之苦,可是到21世纪的出去,西方国家饱受经济危机之苦,却惊奇的发现,中国已经位于世界强国之林,经济成就世界瞩目,在面对自然危机时,中国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西方国家强调;通过先进技术战胜自然危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饮食文化中无处不在。西方文化的革新性,西方的批判的哲学思想,理性饮食,强调平等、自由、健康、营养、卫生,这些理念在西方饮食文化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在上面的一些对比研究中,可以得出,中西饮食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是饮食文化的精髓,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也能品味出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就是饮食的魅力所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背景的饮食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品味出万千饮食文化的“味道”。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

  什么是文化?历史上的所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显形的和隐形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这就是文化。中国是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两方文化各具特色,虽有共通之处,但绝大多数的领域,中西方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下面我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最根本的核心。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日复一日的饮食中,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

  首先,在吃什么上,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讲究食物要“色、香、味”俱全,把着重点放在了食物的外观和味道上。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十分注意食物的搭配与营养,比较注重其实用性。这两种饮食文化各有优劣。中国的饮食文化几乎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让人觉得吃饭是一种享受,身心愉悦。只是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忽略了食物的内在营养和价值。西方的饮食文化是理性的。一天要摄入多少维生素多少蛋白质都是必须保证的,即使口味并不是那么好。所以它的特点是健康但却单调。

  此外,在怎么吃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中国吃饭讲究个热闹,人越多,气氛越好。大家共享桌上的菜肴,其乐融融。吃完后一个人请客结账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西方则大不相同。西方人讲究分餐制。各自有自己的餐盘,自己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不用顾及别人。结账也是AA制。这也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

  最后,在吃饭的方式上,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衣着整齐隆重,席间轻声细语交谈,不妨碍他人。而中国人穿着稍显随意一些,席间喜欢高声交谈,划拳呐喊,图个热闹。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所以在面对一些事情做出的反映和回答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所以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但是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也往往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否则就有骄傲自大之嫌了。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比较复杂。面对问题,喜欢想得很多,做决定时也顾忌很多。而西方人做事喜欢直截了当,说话直言不讳,实事求是。中国人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小心翼翼,谨慎,不容易出差错,但有些时候不免有些拐弯抹角、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了。而西方人的实事求是,直截了当固然省了不少时间,但有些时候欠缺考虑,事情做得不会那么完美,甚至,会把事情办砸。

  三、中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艺术方面。最明显的,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油画的巨大差异。中国绘画旨在画外,而西方旨在画内。中国讲求意境美,绘画作品中大片、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不同的欣赏画作的人心中会形成不同的画面,不同的世界,让人觉得很美,很妙,妙不可言。而西方的油画注重色彩,讲求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色彩的明暗深浅是绘画的重点。西方的画家的著作多用色彩表现作品的张力。把情感、故事都蕴藏在画内。

  中西方艺术方面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绘画上,还表现在建筑上。恰巧,中西方在建筑文化上的态度和饮食文化正好相反。中国在饮食上注重外观,而西方是在建筑文化上重视外观。中国建筑不一样,它比较注重精神和意境的塑造,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影射了两方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西方人崇尚激情,迷狂。而中国人喜宁静。所以西方建筑形式夸张,时尚,中国的建筑内敛庄重。

  四、中西方节日上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中国有自己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而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中国人和西方人节日里的风俗习惯很不相同。在礼物问题上中国人往往推脱一番再接受,而西方人都是当面打开,并欣然道谢。其实,抛却两方接受礼物的方式不谈,虽然节日的名称不同,还是有很多共通点的。比如中秋节和感恩节。都是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借这个我想说,虽然本文一直再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者并不是冰火不容,在某些文化上两者还是可以交融的。

  五、结论

  其实,中西方不仅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节日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风俗习惯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做这次关于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并不是旨在否定或肯定哪一方,而是了解对方同时反思自己。比如在饮食上,我们可以兼顾色香味的同时,也关注一下食物的搭配和营养。在建筑风格上可以追求多样化,西方简约时尚的风格可以适当引进。思维方式虽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西方人的闪光点,那就是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不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中国人遇事往往考虑很多,这样反而走了不少弯路。简单,真的是一种不错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总之,通过这次研究,希望能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国文化各加灿烂夺目,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刘捷,James Waters. 文化震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性

  世界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遭际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的极大差异性,中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中西饮食的差异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饮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色、香、味、形”的饮食观念;而西方饮食文化强调的是“理性”饮食观念,更多注重的是营养,要保证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中国地大物博,这就使得其具有多种饮食习惯和特色,具有很丰富法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因而,在中国饮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应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国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们深受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影响,他们对于饮食法要求过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这就是为何无论是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饮食对于“营养”的关注度要大大超过中国饮食,虽然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但是,这些并不能抵过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国饮食中很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可以说,中西方国家在追求营养方面都各有其侧重和喜好,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的差异性

  西方国家文化注重标准性和规范性,而他们在饮食上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食物的烹制时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调料的添加量为例,他们也会精确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调时间为例,他们可以精确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会按方配料,就连烹制的油温和炸制的时间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饮食中同样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只有几种配菜的简单变化,或者是摆盘上的些许差别。然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多样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会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中国饮食呈现出相对较大的随意性,因为可以根据地区、厨师的习惯来调整或是改变食材或是调料的种类或是数量,即便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调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达到“好”就行,这就为何在中国会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见,中西方饮食在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异性

  中国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无论是何种宴席,大家都喜歡团团围坐,其乐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共同享用并边吃边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承担着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关夹菜,表达出对对方的热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国家由于其文化特点所决定,人们并不习惯或是并不喜欢“过度亲密或是热情”,他们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则,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是其个性原则的体现;即便是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进行劝酒或是夹菜,大家比较客气,并且吃饭就是吃饭,不会边吃边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可以说,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

  中西饮食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的不同。在中国,大家共同就餐时,不能自顾自吃饭,如果邀请他人来吃饭,主人一定要尽到职责——热情款待客人,尽地主之谊。在吃饭的时候切不可将多余的饭菜再放回锅里,要时不时给客人夹菜,不能让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而主人则需要跟着起身,不要客人动手劳动,请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国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夹菜敬酒,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响,即便是想要交谈,也只能是与邻座交谈,不能进行远距离交谈。可见,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也极大显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而饮食作为中西方国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在相互发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很多西方饮食风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汉堡、薯条和可乐也日益成为了我们的饮食组成。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国餐馆也大量出现并日益兴旺,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国特色餐馆,对中国的美食具有了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会越来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对方国家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和改变,既体现了其原有的风格,也融合了所到国家的饮食习惯,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J].开封大学学报,2014(2).

  [2] 万苗苗.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实用主义;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各自饮食文化的诸多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本文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与习惯方面来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不同的原因及表现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由于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广阔的土地,地域的饮食文化也有些差异,在全部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不仅仅是天地意义上的“天”,还泛指人以外的客体世界。这种价值理念形成了中餐中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香、味。中国人很早就把追求食物的美味性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人吃饭主要吃味道,只要味道好,其营养价值不高也无所谓。更注重的是赏心悦目以及味道突出。在中国饮食的理性大于饮食的美性,这种饮食观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人认为烹调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与其他的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中国人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追求口感这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注重“吃”,不仅仅觉得是要用好吃的东西来填饱肚子的,更是对美味的渴望及希望带来的身心方面的愉悦,所以中国人评价一道菜经常会从“色、香、味”三个方面来衡量。这种观念差别直接导致中国人过分强调饭菜的口感和美感。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饮食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落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长期入住着大量的移民,于是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习惯,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打造出拥有自己特色的饮食体系和饮食文明。欧洲文化到中世纪时已十分完善,旧的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形成。西方没有像中国一样特征特别明显的菜系,在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着融会贯通的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理性科学地饮食观,即讲究营养,视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各类有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这些营养成分能否为进食者充分吸收。西方人对于食物会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他们仅仅将饮食视为一种生存手段,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满足人类身为个体的需要。西方人很少或者几乎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食物概念中,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他们采取了一种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这也体现了西方人较之中国人饮食概念不同的实用主义,换句话说,他们在“吃”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实用性。“吃”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只是对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只要能帮助他们抵御病菌和保持健康就够了。可见西方人对烹饪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英语中烹饪词汇较为匮乏,并且很多来源于法语,如cuisine、chef、menu等,因此很多中国的烹饪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的表现及原因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一)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虽然那时的人们还是习惯于以手来代替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就功能而言,筷子的准确性和自如性都很高,筷子是人与食物之间的温和媒介,这也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二)在西方人使用的众多餐具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餐具是刀叉。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并不久远。一顿正餐中往往使用多副刀叉,吃主餐用主菜刀和主餐叉,吃沙拉和甜点再使用不同的刀叉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这两种近乎相反的文化倾向反映到饮食中就很自然地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以及使用方式上,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四)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从饮食观念、饮食内容以及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方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西方的实用主义也体现在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根本的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也都密不可分。如今世界各方文化有趋同局势,所以保证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依然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 Kram 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党冰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6.

  [4] 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11.

  [5] 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18.

  [6] 苏琛琛,雷雨,陈海洪,何纯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9):50.

  [7] 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报,2005(5):79.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差异;文化交际能力

  《荀子・大略》中说:“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蜉蝣也。”我国历来把餐饮称作饮食,由于中西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在中国,最著名的饮食观点是“民以食为天”;在西方,也有类似的饮食观点:“世界上没有生命,便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由此可见,饮食对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饮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在五千年的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与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强调饮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食用养生与审美欣赏的和谐统一。从这些饮食观念出发,中国人选择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即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个饮食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发展。西方的饮食内容也十分丰富,但由于中西思想文化不同,其形成了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食观,并因此形成了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

  中西的用餐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用餐时通常使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的氛围。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展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西方,大多使用方桌,主人坐在主位,客人分坐两边。西方人一人一盘,各吃各的,互不相扰,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却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用餐工具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用餐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喜欢使用刀叉与盘子,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一、多媒体技术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学习的辅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密切。中西方出国留学大学生、交换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学习成了中西方大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不同,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以后在对外交流时因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近年来,随着我校外教、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在生活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入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特别强,也喜欢追逐新意。在饮食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为改善该现状并促进中西方大学生更好地交流与融合,中国计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特地开展了相关课程。外国语学院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设有86个座位,现已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我们在此设置了一周一次的中外学生互动学习课程。该课程以学生交流互动为主,老师教学为辅。老师上课先给学生播放有关饮食的视频,然后由学生自由分组讨论,网络形式交流,并共同作出总结,上台呈现小组总结。或者老师给出一个话题、场景,由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对话,以此加深中外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了解,以及提高对语言现象的理解与领悟。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调研课程的实践

  1.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

  形成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流障碍,培养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点,吸收并运用到中国饮食文化中,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进一步促进中外联系与交流。

  在2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在饮食方面进一步消除中西方人们的交流障碍,实现中国与西方更好地交流。在整个课程进行中,中外学生一起探讨饮食文化差异及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文化融合下新兴的饮食形式,促进了相互的理解,也大大帮助了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

  2.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学习可以增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增加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动力

  中国对英语学习的教育大多偏向于英语语法与词汇的练习。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实就是英语学习的题海战术。但是,这种方法只会让学生厌恶英语学习。在校大学生很多也会对英语学习感到痛苦。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学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具体可观,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知识的丰富,从更深的角度来说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学习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可以增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加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高动力,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英语的学习,这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学习对在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之一。

  在课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饮食文化的兴趣浓厚,留学生对中国的特色菜肴文化以及餐桌礼仪非常感兴趣,中国学生带领留学生在杭州进行了实地考察,大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留学生也分享了自己所在国家部分特色菜肴文化以及餐桌礼仪,并进行了演示说明,课程气氛非常融洽。网络形式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这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学习与调查可以增强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西方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多,但是也有好多差异正在融合。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不在大,而变成“地球村”,饮食文化也不断融合,如中国的餐馆开到全世界,而西方的快餐店在中国也到处可见,饮食文化从而成为世界交流的桥梁,研究饮食文化差异将使大学生增加对英美国家的了解,以及了解不同饮食带来的感受。

  课程还涉猎了对文化夹缝中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菜肴的调研。由中方学生和留学生合作分组,共同去找寻、发现体现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案例,并进行了课堂的陈述和分析。许多案例在分享过程中都非常有意思,由于观察角度的差异,在这些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文化因素,如肯德基中的粥品、鲜蔬芙蓉汤,新推出的中餐系列;中式面馆中推出的意面系列;国外改良后西餐味儿十足的中式菜肴;早餐铺里的手抓饼;改良版本的中式牛排西餐吃法等等。在分享过程中,学生都饶有兴趣地讨论了这种因地制宜、入乡随俗的菜肴变化,从中深刻体会出文化的融合。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网络以及本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充分地交流来共同探讨饮食文化的差异,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非常直观的效果。绝大部分的课程参与者都反映通过这样生动鲜活的学习方式更能有效地获得资讯和知识,并能更深刻地烙印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学习材料的趣味性也大大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让课程成为学生自主、自愿参与的一种介质,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黄成柱.文化翻译视域下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

  [2]赵阳.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西方“食”文化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52-54.

  [3]周正履.从电影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0):234-235.

  [4]王国锋.从影片《推手》和《喜宴》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作家,2010(12):200-20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中西差异 饮食文化 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5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1前言

  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中出现,指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因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天然的屏障与阻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文化特征是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接下来笔者将从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出发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做一详细分析,并探寻有效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方法途径。

  2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2.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内在的表现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认识的模式上,中国素来重视“天人合一”,即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性思维中国认识世界的基础;西方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保护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独立发展等西方观念体现出了西方的个体性思维。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血脉观念,家庭内部长幼有序、辈分有别。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儿女18岁后就离开父母,对父母也不承担赡养的职责。在对待个人隐私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团结和坦诚,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的问题,贸然问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龄,会引起西方女子的极大反感。

  2.3法律观念的差异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开的鲜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法律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注重“以和为贵”和“家和万事兴”,打官司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有伤和气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公共意识,法律的执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规范。西方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浓厚,法制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国家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场因建筑不恰当形成旋风致使老人摔倒,商场被告上法庭,老人获取了高额赔偿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3.1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十分重视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狗”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多用于贬义,影射坏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东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语言环境下,从“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与中国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再如中西方在数字使用习俗的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偶数,例如“好事成双”“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国家了人们偏爱奇数,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数字。

  3.2交往习惯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加深了国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强调了把握中西方交往习惯的差异的重要性。首先在称呼上,中国重视“长幼有别”,所以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而在西方亲属之间直呼姓名是亲切和礼貌的表示。其次在见面问候时,中国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意,常常说“你去哪里?”或“你吃饭了吗?”,而面对西方人“你去哪里?”明显冒犯了他人的隐私,“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会误解为你要请他吃饭。最后再告别用语上,中国人注重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别时说“多谢您的指点,学生我受益匪浅!”,而西方在告别时多说“Happy talking to you !”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之意和交往过程的评价。

  3.3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着眼于未来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此外,中国孩子缺少必要的社会教育,造成社会使用能力比较低。目前,中国教育不断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3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对食物强调“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国人习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饮食上追求简单和营养,十分重视进餐礼仪。西方人出于卫生的考虑,在进餐是实行分餐制,以“刀、叉、匙”为饮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的沟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沟通和了解,是在差异下实现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没有贵贱之分,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世界人民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最终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避免出现误会和尴尬的有效方法,实现“入乡随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即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效的语言交流要考虑特定的语境和交流环境,如见到中国朋友仍旧以“你吃饭了吗?”的形式打招呼,见到西方人则说:“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际者要汲取世界文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识和社交技能,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养是扫除文化差异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终也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坛,2010(3)

  [4]陈星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例6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例6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例6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