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9 10:29:2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十篇

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共含1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赫敏宝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1月23日,我上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受到了八校同行们的'好评。

  一、优点:

  1.教材处理流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

  2.教学手段丰富,有录音,有幻灯片展示还有实验等,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3.教学是从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入手,体现了风动水动,水随风流。归纳了洋流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自记忆法,被各校老师拿去用。效果很好。

  4.教学中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现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5.在最后的案例分析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课标要求。

  6.在洋流对气候影响的教学中可加以扩展。

  二、不足:

  本节课授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教师评价方法、方式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要具体一点。

  20xx年11月23日,我上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受到了八校同行们的好评。

  优点:

  1.教材处理流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

  2.教学手段丰富,有录音,有幻灯片展示还有实验等,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3.教学是从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入手,体现了风动水动,水随风流。归纳了洋流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自记忆法,被各校老师拿去用。效果很好。

  4.教学中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现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5.在最后的案例分析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课标要求。

  6.在洋流对气候影响的教学中可加以扩展。

  不足:

  本节课授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教师评价方法、方式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要具体一点。改进措施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知识容量很大,在教学时,我用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了洋流的概念,从性质方面对洋流的分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各个洋流的名称、性质,有些知识的难度还很大。相应的习题变化也很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记住这些知识,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本节又是历来考试的热点,必须让学生记住并理解本节的知识。为此,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使得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效果也比较显著。下面谈谈我对本课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明确本节的概念。

  本节中洋流的概念,寒、暖流的定义,让学生先通过预习,然后教师画图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这样图文对照,效果显著。

  2、播放视频:小鸭子漂流记,用视频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很容易理解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3、洋流的形成讲完之后才讲风海流、密度流和上升流。学生更容易理解。

  4、画简单的轮廓图,表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即画图表示各个中低纬度、中高纬度洋流的环流方向,大洋两岸,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环流方向,都一一用箭头去表示,并且边画边提问,使学生很快记住了各个洋流的名称。并且在画洋流时注意用红笔表示暖流,蓝色表示寒流。

  5、对于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由于书本上地图将大西洋分隔在两侧,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印象,教学时,我用PPT投影出了完整的大西洋轮廓图,再将各条洋流补充到图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

  6、采用形象的数字记忆法,指导学生去掌握各个海域的洋流名称、环流方向、洋流的性质。

  如: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8”,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0”,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画这两个数字(按笔画顺序),并且每一段都标上箭头并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洋流名称。

  7、每节课前,都要复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加强学生的记忆,从而做到复习与巩固,使所学知识牢固地记忆。

  二、教学中不足之处

  1、给学生画图,填图的时间少了,若是让学生画填图,那么学生记忆得会更深刻;课堂容量大,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2、讲解洋流分布规律时,没有强调几条重要的纬线(30°N、30°S、60°N)与对应形成的大洋环流的位置关系。

  3、讲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选取的案例不是特别合适。

  4、没有更多的强调世界的风带对洋流形成的影响。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总的思路就是:洋流――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基本上是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的。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老师主导、探究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画(作图),动口说(总结规律)动脑想(积极探索)。从课后的学生做练习的情况看,师生共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我引入了一个故事: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却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第一次路程比第二次路程短,可花的时间却比第二次多,这是怎么回事?引入这个故事故事的目的是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总结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连续运动的整体,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方向的。

  2、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时,我让学生先看教材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学生总结完关键词语后,教师展示出自己总结的关键词语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引用“墨西哥湾暖流的径流量可达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这个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学到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时,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太平洋系统洋流模式,让学生结合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多媒体展示的动画,自己分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跟着老师画图,从中教会学生巧记规律的画法和方法。

  这节课的设计总体能体现多活动、快反馈的理念,故事引发学习兴趣,即时知识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但是,课堂上感觉到时间很紧张,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讲到,比如南极环流的形成等,或者是说要给学生补的知识还很多,比如补偿流,密度流等,所以,总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

  20**年11月23日,我上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受到了八校同行们的好评。

  优点:

  1.教材处理流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

  2.教学手段丰富,有录音,有幻灯片展示还有实验等,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3.教学是从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入手,体现了风动水动,水随风流。归纳了洋流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自记忆法,被各校老师拿去用。效果很好。

  4.教学中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现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5.在最后的案例分析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课标要求。

  6.在洋流对气候影响的教学中可加以扩展。

  不足:

  本节课授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教师评价方法、方式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要具体一点。改进措施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反思

  20xx年11月23日,我上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受到了八校同行们的好评。

  优点:

  1.教材处理流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

  2.教学手段丰富,有录音,有幻灯片展示还有实验等,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3.教学是从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入手,体现了风动水动,水随风流。归纳了洋流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自记忆法,被各校老师拿去用。效果很好。

  4.教学中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现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5.在最后的案例分析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课标要求。

  6.在洋流对气候影响的教学中可加以扩展。

  二、不足:

  本节课授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教师评价方法、方式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要具体一点。

  改进措施: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图3-2-1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图3-2-1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思路解析:首先要清楚世界大洋洋流的分布主要是由全球风带决定的,其次根据风带分析出正确选项。我们可以把大洋洋流模式图巧记为:8/8,在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是北顺南逆,中高纬为北逆南顺。所以正确的图示应为③④。

  答案:B

  2.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态( )

  ①风浪 ②潮汐 ③洋流 ④波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海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态,其中风浪、波浪、海啸、风暴潮等形式都属于海浪。

  答案:D

  3.欧洲西部是世界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大的分布区,请问它的形成与哪个洋流的作用密不可分?

  思路解析:欧洲地处西风带内,其西部濒临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的经过对欧洲西海岸起了增温增湿的作用,加上欧洲西部漫长的海岸线,加剧了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的影响程度。所以形成了世界面积最为广阔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答案:北大西洋暖流。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读图3-2-2,完成1—3题。

  图3-2-2

  1.若AB线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思路解析:在纬度30°,且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符合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模式。

  答案:B

  2.若AB线是30°纬线,且位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则丙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

  A.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B.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C.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

  D.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思路解析:北印度洋最北达不到30°N,因此,AB线为30°S纬线。因此,丙洋流在太平洋应是秘鲁寒流,在大西洋应为本格拉寒流,在印度洋为西澳大利亚寒流,故选D。

  答案:D

  3.若AB线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 )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思路解析:如果AB为60°纬线,则此海域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图中洋流又呈逆时针,所以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洋环流。乙处的洋流为暖流,是受西风影响产生的,为风海流。

  答案:C

  4.暖流对所流经海区及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减温减湿 D.减温增湿

  思路解析:暖流温度高,对流经地区的环境有增温增湿作用,故选A。

  答案:A

  读“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图3-2-3),完成5—7题。

  图3-2-3

  5.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所在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思路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确定该海域为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所以图中①处为秘鲁渔场。

  答案:A

  6.关于地球上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低纬海区东岸为暖流 B.中高纬海区西岸为暖流

  C.非洲南部西海岸为加那利寒流 D.南极洲大陆沿岸洋流自东向西流

  思路解析:在中低纬度海区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南非西岸为本格拉寒流。

  答案:D

  7.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解析:此题首先理解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明确对不同地区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区西侧的③处,即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因降水减少导致农业减产。

  答案:C

  8.读图3-2-4,完成下列问题。

  图3-2-4

  (1)在图中线段处用箭头标注洋流的方向。

  (2)假如是太平洋,则洋流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类型: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A处有一油轮出现石油泄漏,则B处海域海水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成因来讲,c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吹拂形成的,d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吹拂下形成的。

  思路解析:第(1)题,解题时根据23°26′和40°的纬度标值,可以确定这是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其洋流系统在反气旋的控制下,a、b、c、d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假定它是太平洋海域,即可联想到 a是日本暖流,b是加利福尼亚寒流。第(3)题,再联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考虑到寒暖流的影响,即可判定A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B是热带沙漠气候。第(4)题,考虑到洋流对环境污染(水污染)有稀释和扩大污染范围两种影响,B附近海域必然受到来自A附近海域污染的扩散影响。第(5)题,从成因上分析,c是在西风带控制下,d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答案:(1)图略(顺时针方向流动)

  (2)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3)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4)受到污染 来自A附近海域污染的扩散

  (5)西风 东北信风

  快乐时光

  头发更年长

  史密斯先生到法国巴黎旅行。一天,他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奇怪的人。此人头发长得雪白,而胡子却黑漆漆的。他好奇地上前问道:“您为什么头发这么白,而胡子却这样黑呢?”那人回答:“这有什么奇怪?我的头发比我的胡子年长20岁,能一样吗?”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某洋流位于大陆东岸,是呈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该洋流是( )

  A.东澳大利亚暖流 B.日本暖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西风漂流

  思路解析:呈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南半球中低纬度。B、D选项均属于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该洋流位于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其中C项还属于大陆的西岸,所以不符合题目要求。西风漂流属于东西流向,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A

  2.在下列海水等温线图3-2-5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暖流的是( )

  图3-2-5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流向、性质与水温的关系。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两点,一是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二是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为暖流,反之,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图中洋流的方向都正确,但A、B应为暖流,C、D应为寒流,A位于北半球,B位于南半球。

  答案:A

  3.图3-2-6中甲、乙分别表示两支洋流的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图3-2-6

  A.甲是南半球暖流 B.乙是大陆东岸的寒流

  C.甲是自低纬向高纬的暖流 D.乙是暖流,为赤道逆流

  思路解析:从表面水温的分布来确定南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来判断寒暖流,最后根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来辨识是中高纬度海域还是中低纬度海域,从而判断出是否在大陆东岸;根据寒暖流的定义和在世界大洋中的分布来判断它们是从高纬流向低纬还是从低纬流向高纬。从两图中等温线数值的排列看出,甲图表示北半球,乙图表示南半球,因为北半球是越往北温度越低,南半球是越往北温度越高,从而判断A项错误。图中洋流流向,甲、乙两图中洋流均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为暖流,故B项错误。根据寒暖流定义得出C项是正确的。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赤道逆流分布在赤道附近,而且是自西向东流,而乙图中洋流是自北向南流,故D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C

  读“北印度洋洋流图”(图3-2-7),读图后完成4—6题。

  图3-2-7

  4.据图中所示的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巴西草原草木枯黄 B.正值南极考察的好时机

  C.沙尘暴正肆虐我国的北方 D.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

  思路解析:图示北印度洋海区海水顺时针流动,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巴西高原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答案:A

  5.某油轮在11月份经过20天时间,从波斯湾驶向日本横滨港,油轮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程中,航向与洋流的关系为( )

  A.先逆行,后顺行 B.全程顺行

  C.全程逆行 D.先顺行,后逆行

  思路解析:1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北印度洋地区盛行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动,故先逆水航行,经太平洋西侧顺日本暖流。

  答案:A

  6.一艘海轮从伦敦出发,按最短路线航行至新加坡港。当开普敦正值炎热干燥时,海轮的航行情况是( )

  A.先顺航,再逆航 B.先逆航,再顺航

  C.顺航→逆航→顺航 D.逆航→顺航→逆航

  思路解析: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当南非开普敦炎热干燥时,正值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当海轮从伦敦出发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逆航,在进入地中海时为顺航,进入印度洋后又为逆航。

  答案:D

  7.图3-2-8为“海洋表面等温线和洋流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岸的是 …( )

  图3-2-8

  思路解析:该题依据洋流模式图来完成。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岸为暖流,且洋流是由南向北流动,四图中C是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应为寒流,不符合题目要求。选项 A、B、D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所以为暖流。但A、D均是由北向南流,所以方向是错误的。

  答案:B

  8.图3-2-9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图3-2-9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思路解析: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有蒸发与降水的关系、洋流、径流等,但具体到长江口附近的海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弯曲程度增大),则意味着主要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

  答案:D

  9.图3-2-10表示“某海陆等温线图”,其中①②位于同一纬度,且①位于海洋,②位于陆地。图中的海陆位置可能分别位于( )

  图3-2-10

  A.大西洋、欧洲 B.亚洲、太平洋

  C.地中海、亚洲 D.太平洋、北美洲

  思路解析:本题重在结合经纬度位置分析等温线。P处温度偏低,可能受寒流或地形影响,若该地是30°N、120°E,则应是中国东部,这不可能;因①位于海洋,故图中经度只可能是120°W,而30°N、120°W位于北美西部海洋。

  答案:D

  10,在“世界洋流模式图”(图3-2-11)中,A、B、C、D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大洋环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1

  (1)环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环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经大陆西岸时应为寒流。

  (3)在环流B的________________部是形成大渔场的理想海区。假如该图为大西洋,此时应是________________渔场。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洋流模式的理解。从世界洋流模式中可以看出,A为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C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为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从洋流的性质看,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渔场的分布与洋流密切相关,尤其在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大渔场。

  答案:(1)B D

  (2)B C

  (3)西北 纽芬兰

  11.读“某海区纬线和等温线分布图”(图3-2-12),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2

  (1)该海区位于(南、北)________________半球,如果等温线数值分别是24 ℃、26 ℃、28 ℃,则A所在的等温线为________________℃。

  (2)A处的.洋流按性质来讲属于________________流,如果该海区是太平洋,那么相应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从成因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每隔几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往南流动,迫使该洋流向西流动,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它对沿海国家渔业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还导致________________发生剧烈变化。

  思路解析:本题把等温线知识与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与厄尔尼诺现象结合起来,涉及知识面广,对能力的要求较高。第(1)题,要根据北半球纬度自南向北升高,南半球纬度自南向北降低来确定南北半球;再根据温度分布的一般规律,北半球温度自南向北降低,南半球反之,来确定A点所在等温线的度数。第(2)题,首先要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确定A处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的高低,从图中可看出,A处温度比同纬度海区低(A处为28 ℃,其他海区均大于28 ℃),因此确定有寒流经过;然后,根据已知温度推知其在中纬度,按洋流的分布模式属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环流系统,结合已知条件“太平洋中”得出该洋流为秘鲁寒流,属于补偿流;再进一步根据文字叙述,联系秘鲁沿海情况,得出该现象为厄尔尼诺,分析其对沿海国家渔业及对世界气候异常的影响。

  答案:(1)南 28

  (2)寒 秘鲁寒流 补偿流 厄尔尼诺温暖的海水 “杀死”了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 天气

  12.读“某海域等温线图”(图3-2-13),图中箭头表示流经该海域的洋流,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3

  (1)该海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半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按性质分,该洋流是________________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该洋流位于大陆的________________岸,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影响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受其影响,沿岸地区形成________________环境。

  思路解析:第(1)题,由海水温度曲线数值判断,该海区属于南半球。第(2)题,根据海水等温线弯曲形状判断,弯向热的方向为寒流。第(3)题,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判断,该洋流位于大陆西岸,如果位于太平洋则洋流名称为秘鲁寒流。

  答案:(1)南 水温从北向南递减

  (2)寒 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水温比同纬度海区低(或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3)西 降温减湿 荒漠

  13.读图3-2-14,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4

  (1)图中I—Ⅳ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是:

  Ⅰ________________洲,Ⅱ________________洋,Ⅲ________________海峡,Ⅳ________________河。

  (2)图中大陆东岸的洋流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西岸的洋流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其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C、D四处海水盐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水温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洋流,________________洋流沿岸有荒漠景观,________________洋流附近有大渔场。

  (5)若在C处有一艘油轮发生石油泄漏,B、E两处受污染较严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该题为一综合性题目,首先对区域进行确定(主要依据轮廓)。洋流按性质分寒流和暖流,判别依据是洋流的流向。盐度高低的确定:首先看纬度位置(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递减),受寒流影响,沿岸易出现荒漠景象。

  答案:(1)南美 太平德雷克 亚马孙

  (2)暖流 自南向北 秘鲁寒流

  (3)D C

  (4)③ ③

  (5)B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一、教材分析: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

  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

  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

  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三、说教学方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读图分析法、绘图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①教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导学案

  四、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师生互动引导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

  3、探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黄鸭漂流记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预期目标:创设文学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2)问题导学,形成概念

  依据: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通过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理解突破:以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并能够判断洋流性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进而将学生带入第三个学习层次“洋流的形成”。

  (3)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3、洋流的形成( 读图3.4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见插图1)。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第四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4)读图绘图,探究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分别在附图1中,完成下列步骤:

  活动步骤实施方法 及 预期目标

  ①标出该大洋洋流运行方向以“8”字模式法,引导学生得出其运行方向规律;

  ②标出该大洋各洋流名称引导学生速记洋流名称,并能够上台演示指明;

  ③给不同性质的洋流上色以太平洋为例,引导学生给该大洋东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蓝色调”,暖流上“红色调”,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其他几个大洋,观察得出其寒暖流分布规律。

  ④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反馈讨论结果,并综合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教师作为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解开大黄鸭漂流记”之谜)

  (6)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拓展运用: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见附文。

  假设学生若也是其中的一只鸭子,那他将会在14年的狂滔怒海中度过其漫漫的历险航行,结合案例说明,“鸭子们”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试在附图2中设计其可能的漂流路线,作为课后家庭作业。

  附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鸭子舰队”引发全球寻鸭热

  据英国媒体报道,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2.9万只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3.5万公里之后,可能于明年抵达英国海岸。

  船只失事造就“鸭子舰队”

  据报道,“鸭子漂流记”是从1992年开始的。一家玩具工厂的货船从中国出发,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但是出发6500公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风暴,一个装满2.9万只浴缸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摔裂,令所有玩具、包括海狸、海龟、青蛙和橡皮鸭子等各种玩具漂浮在海面上,由于鸭子的数量较多,因此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随波逐流。

  在最初3年中,其中一批1.9万只鸭子完成了1万多公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沿途经过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11公里。

  艰苦穿越北极南下

  但是,另一批大约1万只鸭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只能缓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3200公里。

  随后,“鸭子舰队”又开始南下,在向南漂流6400公里后,到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浮冰开始解冻后,这些鸭子终于得以解脱,向美国东海岸漂流3200公里。如今,这1万来只鸭子仍继续朝南方漂流。

  明年“入侵”英国

  如今,“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14年之后,正向英国“入侵”。监视海洋残骸的科学家称,这支“鸭子舰队”不久前遇上了围绕加勒比海到英国之间海域的湾流,即将开始漂越大西洋。据预测,“鸭子舰队”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漂流4800公里后,于的某个时候抵达英国海岸。

  六、说板书设计: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

  暖流

  2、洋流的分类

  寒流

  盛行风

  3、洋流的成因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4、洋流的形成模式

  5、世界洋流的分布

  6、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联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的口、眼、手、脑动了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的亮点为活动的设计,采用活动探究和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下获取知识。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环节都为自主探究,而学生的水平能力有限,个别探究活动可能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适时的进行补充与引导,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地理教案-海水运动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

  2.观察实验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没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3.画图

  读图3.11“世界洋流模式图”,结合图2.16“全球大气环流示意”联系大气环流模式,根据信风带和西风带的风向,推出赤道海区和中纬海区纬向的风海流流向,结合陆地轮廓,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描绘洋流模式简化图,并用红、蓝色笔分别标识暖流和寒流。

  4.读图讨论

  读图3.8“钱塘潮(浙江海宁)与杭州湾地形”,认识地形、气候与潮灾的联系,了解杭州湾沿岸防止潮灾的有效措施。试从地形和气候背景方面解释,为什么孟加拉湾沿岸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海啸(风暴潮)袭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和大海湾也是潮灾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逐个作出归纳,得出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及其主要区别。

  2.知道洋流概念和三种洋流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3.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寒暖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5.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绘制全球大气环流、洋流模式图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过程中,养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8.学生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学习了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留下这些疑问:为什么低纬附近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高?赤道附近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低?高纬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低?副热带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为什么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为什么海洋总盐量基本稳定?是什么推动海水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运动?今天,通过从动态角度学习海水的运动,能帮助解答以上问题。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洋流,其主要成因类型是风海流,洋流的基本分类为:寒流和暖流。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 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都有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教师小结: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波浪作用强则海岸线后退、泥沙沉积少,弱则海岸线前进、泥沙沉积多。潮汐是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这是由其地形(口大内小)的特点决定的。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有热量交换、盐份交换等。

  2.关于“洋流的成因类型”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在世界洋流模式图上只有这两种类型的洋流)

  教师小结:风海流是以风为动力引起的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例如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区产生的西风漂流,就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是由低纬信风吹拂形成。洋流的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两个:一是海面风的作用,二是海水密度分布不均。

  动画演示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

  教师小结:由于海水盐度、温度的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海水流动,这叫做密度流。密度流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或者说,密度流从盐度低的海区流向盐度高的海区。你还能列举其它的密度流吗?

  学生回答:从波罗的海流向北海,从亚丁湾流向红海。

  再读图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提问:地中海底部海水怎么流?这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这是补偿流,以补偿大西洋流出的海水。

  教师小结: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产生一些海区减水(洋流流出的海区),而另一些海区增水(洋流流入的海区)的.现象,此时,减水海区将会由另外海区的海水流入补偿,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补偿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

  以上三类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导因素。实际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分布,也都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发生作用。

  3.关于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

  首先复习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黑板上同时对照画出大气环流和洋流模式图。

  教师提问: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受到偏东风的吹拂,怎么流动?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西流动。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赤道暖流向西遇到陆地阻挡,除一小股以补偿流的形式回头向东流外,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流去,形成补偿流。进入中纬西风带,大约在40度海区纬向怎么流?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东流动。也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西风漂流向东遇到陆地阻挡,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是否不论南北半球,都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吗?(出示世界地形图暗示学生,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为什么?

  学生回答:仅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西岸才有洋流存在。因为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

  教师提问:南纬40度附近海区纬向西风漂流依次沟通了哪些大洋?从南极上空看,西风漂流呈什么方向运动?

  学生回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方向。

  教师提问:概括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特点,能说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仅在全球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恰相反。

  教师提问:暖流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一定。中高纬海区的暖流就比中低纬海区的寒流水温低。

  教师小结: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反时针方向,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教师提问: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左下角还有一小图,表示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而正图则表示“冬季”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回答:由图2.20亚洲季风,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风,海水在其吹拂之下,向前运动,形成逆时针的风海流。夏季受向北移动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同样形成顺时针的风海流。

  4.关于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讲述:洋流作为自然现象存在,有它的原因,同时,洋流也在对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指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画出关键词。

  教师提问: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滨,东止红海之滨。沿海气候一定湿润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

  教师提问:寒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学生回答:寒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降低,使底层大气变冷,空气下冷上温,空气层结稳定,降水稀少;暖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升高,空气下热上冷,空气对流强烈,降水充沛。

  教师提问: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天然渔场?

  学生回答:因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盐度、温度、密度差异很大,海水搅动很厉害。将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滋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这一海域成为天然渔场。

  教师提问:为什么秘鲁渔场与沿岸上升流有关?

  学生回答:上升流多半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滋生大量浮游生物,吸引鱼群来此觅食,形成天然渔场。

  教师提问:为什么世界四大渔场大多分布在温带地区?

  学生回答: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海水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而这些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饵料。因而鱼类丰富。

  教师小结,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受洋流影响最大的气候类型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次,是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四大著名渔场都与洋流影响有关。此外,摸清了洋流分布规律,指导航海,可顺风顺水,省时省力。对于海上污染物,洋流既可以扩散污染物,扩大污染面,又能因此加快净化速度。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海水的运动形式,特别是学习洋流的成因和分布,有助于我们理解海洋作为地球上巨大的水分源地、大气热量的能源区,对地理环境的物质输送、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理解洋流对高、低纬度不同海区的海水循环、气候特征的形成、渔场的分布,以及对全球热量平衡、水量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会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运动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更好地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深刻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指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和英国北海渔场的位置,并分别说出形成渔场的寒暖流名称。

  七、板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各组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情况进行点评。

  ------总结理想模式图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结合理想模式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比较实际洋流分布和理想模式图的区别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从理想的洋流模式到实际洋流分布的.转变

  -------认识和记忆实际洋流分布图和洋流的名称

  A、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并没有形成环流,而是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原因:此区域几乎都是海洋,无陆地的阻挡

  B、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

  原因:北印度洋海区海域面积小,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吹东北风,海水作逆时针方向流动

  4.全球海域的洋流运动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课堂总结】略

  【课堂巩固训练】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形成,灵活运用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的思维。)

  【板书设计】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的概念

  2、洋流的性质分类:暖流和寒流

  3、洋流的成因分析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2.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3.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洋流的形成及分布状况

  2.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一个在美国西海岸游泳的人,拾到一漂流瓶,里面装着一位菲律宾小女孩的信。阅读课本57页,《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思考,并回答

  1、漂流瓶为什么会从菲律宾漂到美国的西海岸?造成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漂流瓶可能是顺着哪些洋流漂过来的?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

  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建立的探究活动

  一、洋流的概念

  思考:洋流有什么特点?在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词?

  二、洋流的性质分类

  1、读图: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寻找

  A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B组: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

  C组: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归纳探究:

  ⑴、它们分别处在大洋的哪一岸?

  ⑵、从纬度的角度上看,它们分布在哪个纬度的海区?

  ⑶、从图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寒暖流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

  让学生在地图中寻找三组洋流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并归纳寒、暖流概念,引导学生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

  学情预设:学生对中低纬度的海区,副热带海区等名词比较陌生,读图时学生会出现方位上错误,所以在引导读图的问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对比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信息提取时间,对洋流分布形成总体印象

  ⑷、寒、暖流概念的总结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学情预设:由于课本的洋流分布图是一个平面的空间概念,用来归纳寒暖流的概念,只能体现大多数洋流的流动方向,归纳的概念不甚完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北赤道暖流的流动方向,让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提醒学生,让学生从相对温度的角度上归纳洋流的概念。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

  2、知识应用:等温线地图上判定寒、暖流

  探究二: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太平洋的洋流运动方向,完成课本57页的读图思考:

  ⑴、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洋流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⑵、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

  ⑶、在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完成1、2题。此时教师板图,绘出太平洋为中心和大西洋为中心的两种世界大洲空白轮廓图。

  2、小组讨论,并归纳洋流的运动方向,请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3、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大西洋海区,画出大西洋中心为海区洋流分布。

  学情预设:课堂用的是在大西洋海区为中心的空白图,与学生课本上的地图有所不同,因此这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板图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

  采用板演的方式,在演示大平洋洋流的流动方向和分布大致的位置。

  学生动态的板演大西洋海区的大

  洋环流的分布和运动,以学生实践来印证洋流的分布规律。

  探究三:洋流的成因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

  学情预设: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分层次的提出阶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讨论、评价等方式的探究活动,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的运动的能量来源于那里?

  2、教师板图:在黑板上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的空白图。

  3、学生调板:将气压带和风带补充完整。

  4、观察东北信风与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5、教师解释:盛行风对洋流的驱动作用,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师说明北赤道暖流的形成过程,并在洋流模式图中画出北赤道暖流。

  知识链接: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风海流开始运动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表层海流流向偏离原风向45?左右,(南左北右)。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去的方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6、学生思考:在西风控制地区,风向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模仿第5小题画出西风漂流。

  7、观察洋流分布图中的赤道逆流的位置,在洋流模式图标出位置。

  8、结合《洋流的分布图》和已有的洋流分布规律,让学生画出大洋的环流模式图

  学情预设:1-3小题,由于是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比较完整。5、6两小题是洋流成因的关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模仿来突破难点,完成洋流成因的教学任务。

  知识链接:大洋的环流模式图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可用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9、读《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和《大洋的环流模式图》,思考:

  ⑴、为什么南北球中低纬度的洋流运动方向不一样?

  ⑵、为什么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的运动方向和中低纬的不一样?

  ⑶、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而形成了绕极环流?

  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的方向和南极大陆绕极环游方向不一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

  知识链接:在南极大陆周围,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属极地东风流,它和西风漂流共同构成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流,其中还是以西风漂流为主体。

  ⑸、根据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归纳大洋东西两岸的寒、暖流分布规律,在模式图中用红笔标明暖流的位置。

  10、教师讲解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1、教师说明赤道逆流的成因;利用地图册中的图片,以秘鲁寒流为例了解补偿流,以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讲密度流。

  学情预设:让学生明确洋流运动的成因往往不是单独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的成因是风海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2、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2、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考虑大陆的轮廓情况进一步分析描绘全球洋流分布,熟记主要洋流名称。

  教学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故事]展示泰坦尼克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吧!它沉没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纬40度撞上了冰山,导致船体进水而沉没。我们都知道在北纬40度的海域是不可能发育这样大的冰山的,那么这座冰山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的力使它到达这里而造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呢?”

  那我们来复习今天的课文,第三章的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新课学习】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的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常年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洋流的形成原因:盛行风(主导)陆地形状轮廓地转偏向力

  什么是盛行风:一个为三圈环流的六个风带,另一个为受季风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

  受盛行风的影响联系三圈环流的风带图画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化面积。

  赤道地区受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的影响形成自东向西赤道暖流。

  中纬地区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直观讲授法

  地图册

  2 课时

  第 1 课 时

  地图册P47练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3.2海水的运动

  (板书)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下图1示)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 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关系, 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 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 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运动的第三种形式 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 ,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问:曼 德海峡会不会是 密度流? 提问:海峡两 侧.海水怎样流?

  印度洋表层海水流向红海,红海底部海水流向印度洋。

  密度流分布规律: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明显。

  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3、补偿流—海水的连续性,补偿流失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由于海水连续性要求,补偿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形成与风海流,密度流紧密联系。

  可分垂直补偿流主要发生在沿岸地区,在海岸附近,海水受风力作用发生运动,受离岸风或迎岸风的影响。

  a、受离岸风影响 由于离岸风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导致邻近海区海水流速来补偿海水缺失,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流(低纬信风带大陆两岸)寒流。

  当表层海水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水聚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下降流。

  影响:上升流能把底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上升流海区往往形成重要的渔场,比如秘鲁渔场得益于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世界海洋上还有其他海区也分布着上升补偿流,地图册P25如加利福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洋流的形成除了受上面这些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迫使洋流在运动过程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洋流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使洋流的分布很复杂,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洋流形成的三种类型。洋流的成因风力最主要,其次是密度差异。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运用示意图、生活实例等多角度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明确世界洋流的大致分布,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纽芬兰渔场的案例,明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渔场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展示科隆群岛的位置和景观图,提问学生: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年平均气温约21℃,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寒流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

  (1)什么是洋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2)按照世界洋流分布图中的表示,洋流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

  (1)海洋中的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关键词是“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等。

  (2)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师生总结】一般来说,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需要注意暖流不一定从低纬流向高纬,要看洋流与流经海区海水温度的对比。

  2.洋流对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和“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1)从图中找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思考哪些海区容易出现渔场?

  (2)根据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分析大渔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说一说给你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寒暖流交汇处容易产生渔场。

  (2)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形成大的渔场。

  (3)曾经辉煌一时的纽芬兰渔场因过渡捕捞,使得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提示人类在开发时注重对海洋生态的保护。

  【教师总结】寒暖流交汇的区域容易形成渔场,提供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是对于海洋生物的开发,要做到节制与适可而止,才能可持续发展。

  3.洋流对海洋航行与海洋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三个案例:

  案例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程用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饶了一个大圈,却仅用了20天。

  案例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案例三:20xx年1月6日晚上8点,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和一艘散货船在上海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油轮全船失火燃烧,经过8天的燃烧后沉没。“桑吉”油轮沉没后附近海域溢油情况非常严重,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

  根据三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1)结合案例一和案例二,分析洋流对海洋航行有什么影响?

  (2)结合案例三,思考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利弊。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5分钟。

  【学生回答】

  (1)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但是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2)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教师总结】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可以概括为顺行加速,逆行减速。海洋污染物会随洋流扩散到其他海域,给污染物的处理也加大了难度,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海洋污染,一旦出现污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提出疑问: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年平均气温约21℃,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说明洋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暖流增温增湿,洋流降温减湿。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讲授法

  [教具]

  地图册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地图册P47练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板书)

  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下图1示)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关系,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运动的第三种形式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问:曼德海峡会不会是密度流?

  ★ 中学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

  ★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 高一学期地理的教学反思

  ★ 海水运动知识点精编

  ★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一 地理教学论文

  ★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 初三地理教学反思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1

  1课程标准及解析

  1.1课程标准原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课程标准解析: 课程标准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做了以下要求: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一个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局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既包含着成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又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个体倾向还不稳定。从思维能力上看,高中阶段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能力上正处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急剧转化的时期。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之前也学习过相关的知识:风带、气压带。针对这一事实,在设计时应让学生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可选取“模拟洋流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联系第二单元全球风带的分布,边讲解、边画图,简单推导全球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3.2知识结构关联图:如图1。

  3.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确立及依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的确立和依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4课时安排:基于对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将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一个课时。在45分钟内引导学生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和图文资料讨论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5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本节属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范畴,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本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性质分类、洋流的形成原因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为后一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的预备。

  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洋流的主要成因,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学生能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根据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激发学生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3)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2.1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法、读图分析归纳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2.2主要教学方法的运用

  (1)通过对洋流的模拟实验,让学学生知道什么是洋流,体会洋流的主要动力。

  (2)教材中有多幅图片,这是文字部分的重要补充。通过分析这些图片,学生们更加容易清楚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3)针对洋流的影响,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在多种活动下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 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 通过引用生活中的现象及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关注

  度。

  3、 教学中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讨论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以及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现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4、 在最后的案例分析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本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2

  关键词:海洋平台;极限强度;有限元;石油勘探;石油开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01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006

  1 概述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日益提高,同时陆地石油不断减少,海洋石油开发成为热点。平台工作水深不断增加,传统海洋平台运动性能和定位方式难以满足要求。固定式平台因自重和造价等因素也不能适应深海环境,所以研发新型的适应深海的浮式海洋平台。分析、设计、制造能适应多种水深、多种工作环境的海洋平台十分必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平台的设计研究较多,而对平台的结构强度及可靠性分析不够,而且多数研究仅限于简单板、加筋板或固定式平台结构,对平台结构的复杂的节点结构、关键的横撑构件等极限强度研究不够。

  本文将利用船体有限元分析方法,根据相关资料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对平台的整体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按照结构的实际情况确定有限元网格的规模和单元的类型,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

  2 环境载荷

  对于工作地点在大海中的海洋石油平台经受的外界环境载荷主要包括风、波浪、海流、冰以及地震海啸等,本文主要考虑风、波浪和海流三大主要环境载荷。

  2.1 风载荷

  海洋结构物设计过程中,风载荷对稳性、定位系统和局部结构强度等的影响必须考虑。目前工程界对脉动风的描述,一般有稳定部分和变动部分。海工界经常使用的是NPD谱和API谱。

  2.2 海流载荷

  海流存在于距离海平面的一定深度,因此对于水下构件以及海底构件会产生力的作用,同时影响着平台方位的选择以及船舶靠岸等。

  潮汐流和风浪流是海流两种类型,前者是由于天体运动形成的引潮力引起的,后者是由于气象、水文等因素引起的。余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风海流。

  对于海洋平台所受的风和流载荷,通常是通过风动试验来取得其载荷的大小。

  2.3 波浪载荷

  海洋结构物在波浪作用下产生的作用效应有:(1)拖曳力作用,这是由于流体不是理想流体而引起的粘滞效应;(2)惯性力作用,这是由于附加质量效应引起的;(3)散射效应,由于入射波受到结构物阻碍引起的;(4)自由表面效应。

  结构物界面的特征尺寸和波长是影响波浪载荷对于结构物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两者之比小于等于0.2时,主要考虑附加质量效应和粘滞效应;当二者之比大于0.2时,主要考虑绕射效应、附加质量效应和粘滞效应。其计算原理也有所不同,Morison方程用于前种情况下的波浪力计算,三维势流理论用于后者波浪力的计算。

  根据工作经验以及相应船级社规范规定,最主要关心的平台波浪载荷的六个力。它们分别是:浮箱间平台撕裂力(Split force between pontoons):FS;纵向剪切力(Longitudinal shear force between the pontoons):FL;横向水平轴的扭矩(Torsion moment about a transverse horizontal axis):Mt;甲板位置的纵向加速度(Longitudinal acceleration of deck mass):aL;甲板位置的横向加速度(Transverse acceleration of deck mass):aT;甲板位置的垂向加速度(Vertical acceleration of deck mass):aV。

  由于大量的钻井和起重等设备与平台甲板可变载荷集中在甲板箱上,而且甲板上质量的加速度会在甲板箱与立柱,立柱与浮箱之间的剪力以及相应的弯矩,所以甲板箱上质量的惯性力是平_总体结构强度和局部强度校核的重要载荷之一。

  3 算例模型

  3.1 平台模型

  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模型中运用板单元和梁单元来模拟平台的主要结构。运用Compartment和Equipment单元来模拟平台的压载水,其中部分平台质量以及平台的调平是通过Equipment单元来实现。对平台的水动力进行分析,本算例平台的三维结构模型布置的主要尺寸参数如下:浮箱长90米,浮箱宽15.2米,浮箱高7.6米,双浮箱外板间距71米,主甲板高度36.5米,甲板箱高度30.5米,大立柱直径10.6米,小立柱直径9.7米,工作吃水19.81米,自存吃水15.24米,拖航吃水9米。有限元模型包括面元模型和Morison模型,其中面元模型运用绕射理论来求解,Morison模型是运用Morison方程来求解。由于面元模型与Morison模型在浮箱与横撑部分重叠,为了不影响到模型总的排水体积,并能够正确地运用Morison模型来修正平台的粘性阻尼,把Morison模型尺寸进行了缩小100倍,而拖曳力系数进行相应放大。

  3.2 环境模型

  自存工况(Ultimate Limit States,ULS)是指平台能够承受的最大环境载荷。对于自存工况环境组合应不少于百年一遇环境条件。根据挪威船级社DNV-OS-C101规范中的规定,自存工况包含下面不同环境条件的组合。

  本文根据DNVGL-OS-C103 Structureal design of column stabilised unitsCLRFD method中的规定,平台的极限强度分析(Ultimate Limit States,ULS)中载荷系数为两种工况组合ULS-a与ULS-b应该进行考虑,其中ULS-a侧重于考虑平台的静载,而ULS-b侧重考虑了平台的环境载荷。

  对于结构屈服强度校核时,ULS工况下结构的材料系数取1.15。对于屈曲强度校核与螺栓连接的材料系数以及焊接处的材料系数在ULS工况下,见相关的规范。

  进行模拟分析平台运动响应时,半潜式平台与锚泊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也需要进行考虑,这是目前工程界公认的做法。

  4 结语及展望

  极限载荷校核是根据DNV相关规范执行的。如图可以看出除了热点及有限元引起的局部应力奇异,整体等效应力都在许用应力范围内。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月池附近的梁和主甲板上。

  图1和图2是从软件中扫描出的最大等效应力。ULS_b的应力结果偏大,故以ULS-b情况为主。

  通过对海洋平台极限强度的建模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浮箱结构的等效应力都在许用应力的范围内,除了局部的硬点外平台的总体结构强度能够满足规范要求,针对结构硬点可以再进行细化分析。

  文中研究内容与成果对半潜式平台结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工程项目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对接国家战略,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创新发展[J].船舶与海洋工程,2014,(2).

  [2] 鲍莹斌,李润培,顾永宁.张力腿平台系索疲劳可靠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24(1).

  [3] 许滨,申仲翰.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极限强度分析[J].海洋工程,1994,12(3).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3

  关键词:泥沙 水质模型 环保疏浚 预测模拟

  中图分类号:P33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提高,开展了许多河流整治综合项目, 其中就包括河道的疏浚工程。河道疏浚能降低河底高程, 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可清除碍航浅滩, 增加通航能力,同时还可降低淤积河段二次污染的风险。常规疏浚主要以增加水体库容维持航道深度为目的,忽略了疏浚过程中对水环境的影响,并危及当地的敏感区域,而环保疏浚除了常规疏浚的作用外还以清除存在于底泥中的污染物为目的。因此,环保疏浚区别于常规疏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考虑到了施工过程中的水质污染,并为污染源扩散的控制创造条件,同时与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相结合,实现对水域环境的双重改善。总的来说,环保疏浚比常规疏浚的疏浚精度更高,这就要求其环保疏浚必须在比较仔细的条件下进行。在疏挖过程中由于底泥的凝聚力被破坏,部分底泥由于受旋转或直接切削运动的作用而进入悬浮状态,进入悬浮状态的物料数量取决于挖掘时所施加的能量以及将物料提升到水面的方法,所以对疏浚污染物的控制必须建立在疏浚悬浮物扩散控制上[1]。下面就在环保疏浚中的应用主要介绍几个典型的泥沙水质模型。

  1.1一维模型

  在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底泥中被扰动起的悬浮物(SS)是影响水质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必须对其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 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及保护措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没有将悬浮物SS作为常规因子列出,也未对SS预测模型做专门介绍, 导致环境评价工作中套用非持久性污染物衰减模型预测SS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是不合理的[2]。学者辛小康,等[3],从悬浮颗粒物的运动机理出发,针对衰减模型预测方法存在的不足建立用于预测河道疏浚施工活动对周围水体悬浮物质量浓度影响的数学模型,提出基于泥沙运动方程的预测模型,模型方程:

  (一维泥沙运动方程)

  式中:S-为含沙量; Q-为流量;B-水面宽度;a=泥沙恢复饱和系数;,S*-泥沙沉降速度和挟沙力;-水的动力粘度;d-泥沙粒径;-泥沙密度;-水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h-断面平均水深;k,m-水流挟沙力系数,须根据实测资料或设计部门提供。

  常规的衰减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SS在水中呈现一种不断沉降与上浮的状态,上覆水泥沙浓度是动态变化的,即难以反映SS真实的浓度变化,因此用此模型对环境影响评价并不准确,而笔者所提出的基于泥沙运动方程的预测模型预测疏浚施工过程中悬浮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建立在水流对泥沙作用力基础之上。一般认为, 一定水流和泥沙条件下水流能携带的泥沙量为定值, 这个定值就称为挟沙力[4],当水中含沙量大于挟沙力时,水中的含泥量处于饱和状态,泥沙发生沉降,反之发生冲刷悬浮。从运动机理上讲,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悬浮物在水体中的沉降再悬浮过程,并将其运用于工程实践对深圳经济特区罗芳村附近深圳河施工时污染状况进行预测和模拟,在不同水文条件下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进行模拟,其模拟结果能够反映泥沙运动的真实情况,并已用于深圳河治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中,效果较好。

  1.2二维模型

  郭珊,等[5]针对海洋疏浚产生悬浮物的主要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悬浮物输移扩散模型,其模型结构包括二维水动力模块和二维泥沙输运模块,根据施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 提出了满足环境要求的施工工艺和溢流口的合理位置, 达到有效规避疏浚悬浮物对工程区环境敏感点影响的目的,其二维泥沙运输模块:

  (平面二维悬沙输移扩散方程)

  式中:d-为水深,m; s-垂向平均含沙量;Dx,Dy-分别是x、y方向悬沙扩散系数;-底部泥沙的干容重;悬沙造成的冲淤厚度变化值;-海底泥沙冲淤函数;-泥沙源汇部分,(包括水面抛入泥沙形成的悬浮泥沙和海底被冲刷再悬浮部分以及沉降到海底的部分)。

  通过该模型对施工过程中悬浮物扩散和浓度分布进行预测,通过预测结果对吹填区溢流口位置与疏浚施工船的类型进行比对和筛选,有效的规避了在施工过程中所引起的悬浮污染物对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实际工程中,不同类型的挖泥船都有着不同的功率和适用的范围,所以在不同的海域和不同的水环境条件下,选择适应各种施工环境的挖泥船和与之相对应的悬浮物迁移扩散模型是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1.3三维模型

  另一位学者,匡华,等[6]通过ECOMSED三维近岸水动力泥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三维悬沙输运-扩散数学模型,并对山东烟台凤城港附近海区的潮流场进行了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其模型基本方程:

  式中:k为泥沙的分类,k=1,2;边界条件:

  式中:CK-第k类泥沙的浓度,k=1,2代表粘性泥沙和非粘性泥沙;U,v,w,AH,KH-动力学模型系数;EK,DK-表示泥沙的悬浮和沉降通量。

  针对模型区域网格划分,该模型在垂直方向采用普通坐标,而水平方向采用曲线正交坐标,能较好地拟合近岸海域复杂的底地形和岸线,保证近岸浅海区较高的网格分辨率。该三维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虽然较为复杂,但却能够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并且根据的疏浚施工特点,通过引进WAVE模块准确地模拟疏浚时施工区域底泥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且较为准确的描述了航道清淤过程中,泥沙浓度空间的分布状况,同时对泥沙输运过程中沉降再悬浮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不同施工条件下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施工过程中污染物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晴波.环保疏浚极其控制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柴恭纯,马萍章.单项涡旋内消能工的试验研究(二)[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93.

  [3]辛小康,叶闽,王凤.河道疏浚工程悬浮物影响预测模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31(1):8-10.

  [4]谭颖.抽水蓄能电站取水口水力学的基本问题[R].北京: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198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4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5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6

  【关键词】核电厂;温排水;数学模型

  0 前言

  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将大力发展核电,核电厂址将会日趋集中,核电厂温排水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为此,研究核电厂温排水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平面二位水流温升场数学模型,以某核电厂温排水为例,重点阐述了数学模型[1]的建立方法、计算条件的选取、数学模型的验证等内容。

  1 平面二维水流温升场数学模型

  1.1 水流数学模型

  2)边界条件:水流数学模型的计算边界为开边界,计算时给以潮位边界条件;固定边界采用可滑动边界条件,即?坠U/?坠n=0(U为边界水流合速度,n为固定边界法向单位向量);对于两岸边滩,则采用动边界方法处理。电厂取、排水口均给以恒定流量边界条件,其进、出口流速随潮位涨落而变化,由程序自动计算得到。

  1.2 温升场数学模型

  1.3 数值计算方法

  平面二维水流温升场数学模型中含有非线性混合算子,可以采用剖开算子法进行离散求解。这一数值方法根据方程所含算子的不同特性,将其剖分为几个不同的子算子方程,各子算子方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数值方法求解。剖开算子法能有效地解决方程的非线性和自由表面问题,具有良好的计算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2]。

  2 计算条件的选取

  2.1 计算区域及网格布置

  某核电工程所在渤海湾海域岸线较为复杂,包括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等三个大海湾,既有小清河口、黄河口、海河口、滦河口等河口地区,也有岛、葫芦岛等几十个大小岛屿,潮流受水下地形、陆域岸线及u屿等的影响较大,在黄河口和秦皇岛附近水域还存在M2分潮的两个无潮点。

  为较好地复演厂址附近海域的潮流运动,兼顾海洋站点的设置情况,应采用大、小区域嵌套方式进行计算分析,由大区域模型为小区域模型提供水流(潮位)边界条件。

  2.2 计算水文条件

  利用原型观测水文资料作为水流数学模型验证的水文条件,根据全潮水文原型测验,选取大潮和小潮2个冬季典型实测水文条件。

  典型水文条件主要是温排水影响预测所需的不利水文条件。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及本专题技术任务书的要求,根据厂址附近黄骅港海洋站2010年~2014年预报逐时潮位资料,统计出该站的日均潮差(每天1个潮差值)值,得到黄骅港海洋站日均潮差统计频率曲线。根据上述潮差特征值,反查潮汐报表,得到不同潮差的发生日期,由此得到计算采用的典型水文条件。

  2.3 计算组次安排

  根据核电项目六台机组的取水量和排水量,2种设计工况,得到温排水数模计算组次:6(六种典型水文条件)×2(两种设计工况)=12。因此,温排水排放数值模拟研究的计算组次共计12组。

  3 数学模型验证计算

  结合冬季原型水文观测资料,对上述建立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综合分析计算结果,可见:

  1)潮位验证结果良好:高、低平潮的潮位误差基本小于5cm,潮时误差基本小于10min;表明计算得到的潮波运动与实际潮波吻合良好,本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工程所在海域的实际潮波运动情况。

  2)流速(向)验证结果较好:实测潮型下各点流速误差基本小于0.05m/s,流向误差基本小于15°,涨、落潮发生时刻误差基本小于10min;表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厂址附近海域潮流主要为往复流、流向基本与岸线垂直的水流特性。

  3)流量验证结果良好:实测潮型下断面流量计算值与实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各点流量误差基本小于5%;表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附近河道的水流变化特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核电所在海域及主要入海河流的水(潮)流变化规律,可以满足《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S/231-2010)的要求,其计算结果是可信的,水流计算参数是合理的,可以利用该数学模型进行核电温排水排放的计算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同类核电项目温排水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7

  关键词:人教版;地理教材;知识储备;海水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86-02

  一、知识储备与教学顺序

  知识储备是学生在接触某一具体知识之前所掌握的相关辅助知识,可以是在本课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所学的内容,甚至还包括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课内外知识储备,在学习某一新课程时,这些之前储备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工具。如果学生并不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此时的课程教学就必须回到教材的具体编写顺序,通过调整不同单元、不同内容之间的组合方式,利用前面讲授的内容作为后续内容的知识储备来解决这一问题[1,2]。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阐述知识储备与教学顺序之间的关系,现以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进行分析[3]。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纽带。本章以地球上的水循环开始,介绍了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最后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结束。“人水关系”成为构建本章知识主体的脉络。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要素之一,所以本课在本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目标展开。

  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洋流的形成原理,学会利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模式。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创设问题情境,结合之前所学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归纳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锻炼学生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知识迁移与类比、思维综合的能力。

  3.教学重点。①运用气压带、风带解释世界表层洋流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模式。②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教材分析

  1.案例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洋流概念,并按其性质进行分类,讨论了洋流成因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析洋流的动力机制,最后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不同性质的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北大西洋暖流和秘鲁寒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虑洋流等相关知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较少,因此学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可以对本课内容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即先讲授第二部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案例对暖流和寒流产生感性认识;再进行第一部分的知识讲解,学习洋流的产生原因、主要驱动力和分布模式。

  2.教学过程设计。①导入。利用玩具鸭子海上漂流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新闻报道,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强调洋流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稳定性。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用PPT展示几处同纬度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景观,使学生直观感受洋流对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再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分析具体情况。得出结论,洋流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降湿。其次,介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指导学生从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上找到寒暖流交汇处,学习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再次,利用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遇冰山沉没的事例,介绍洋流对航海的相关影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导出结论――洋流影响航海,顺流航行船速快,逆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大雾,对航行造成不利影响。最后,结合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污染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向学生介绍洋流会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把污染带到别处,扩大了污染的范围。③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首先,通过对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复习,学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形成洋流的重要原因。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在赤道两侧,南北半球的信风分别驱动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陆地阻挡,一小部分回头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向较高纬度流,至中纬度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到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折向高纬度,加入极地环流,一部分折向低纬度,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全球形成了分别以副极地,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次,介绍不同性质的洋流,向学生说明中低纬度大洋东侧是寒流,西侧是暖流。中高纬度反之。最后,介绍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方向在冬夏季节会发生转变。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环流,冬季逆时针环流。④相关拓展。洋流深刻地影响了地理环境,同时洋流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1998年中国南方地区洪水的相关案例,引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以此加强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为今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五、小结

  由于初中地理中对洋流这部分的知识涉及较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系统的概念。因此本次课在教学顺序上对原教材进行了一定调整,先进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和案例的介绍,再转到洋流的成因、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洋流系统模式,学习如何利用洋流的性质和特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和灵活掌握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8

  关键词:海水养殖;规模化;规模效率;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13

  海水养殖业是人类通过水产养殖技术与设施,根据养殖对象习性与海域条件对海产品进行养殖的一种经济行业,是一种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海域面积上,处于世界第4位,邻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且沿海滩涂宽广,在海水养殖行业的发展方面具有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随着人们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要求,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化逐渐取代传统粗放式海水养殖模式,对海水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当前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还存在一些问题,规模效率也较低。如何推动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提升其规模效率是当前海水养殖业重要课题。

  1 我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现状

  1.1 养殖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海域面积宽广,海水养殖业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但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在滩涂与20m等深线以内浅海利用率方面分别为20%与0.5%,海水养殖利用率较低,整体规模较小,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从我国海水养殖业整体发展情况看,其中75%为家庭承包制经营方式。在该种经营机制下,海水养殖规模普遍为每户1.33~2hm2,海水养殖连片面积相对较小,养殖成果50%以上采取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地分散式海水养殖与经营,对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益有直接影响。

  1.2 经营管理粗放,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开放式与粗放型养殖阶段,突出表现在养殖者缺乏先进海水养殖经营管理理念,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较低。从近年来对海水虾类的养殖情况来看,当前在养殖模式上,大部分地区均采取“广养薄收”,这一养殖模式在成分方面相对较低,但在产量、效率及效益方面却并不高。且大部分海水养殖在设施建设上现代化水平比较滞后,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研发程度低,很多高精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如水质传感器等,而海水养殖智能控制软件等应用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1.3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完善产业风险保障机制

  我国海水养殖业在产业化程度上还较低,当前形成商业化订单经营模式企业还较少,产业链条短,至今尚未出现有代表性的养殖品牌。另外,海水养殖场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在产出能力方面较弱;在渔业良种体系与水产苗种场设施方面还不够健全,规模效率低;在海水养殖技术与理论方面整体还比较滞后,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代价大。与此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在风险保障机制上也不完善,渔民和渔船是我国渔业当前主要互保对象,涉及海水养殖业的险种较少,海水养殖户缺乏损失风险保障,而灾后重建因工程期较强,往往需要很多启动资金,导致很多海水养殖难以持续发展,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缓慢。

  2 推动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对策

  2.1 推进产业化运营,加快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经济步伐

  要改变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现状,提高规模效率,就必须加强产业化运营,推动我国海水养殖行业现代化进程。对于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发展来说,质量是重要决定性因素,而提升质量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海水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在标准制定方面,各级政府与相关行政部门为主力军,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海水养殖标准化的制定,对海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制定和推行。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还必须树立品牌化经营意识,需要具备品牌竞争意识,打造高品质的产品与售后服务,实施多样化品牌营销策略,严格控制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需要明确发展规模对于品牌竞争的重要性,适当地扩大各项海水养殖规模,借助规模优势提升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我国海水养殖还应推进系列化加工,建立加工基地,对加工产业带不断巩固和提升,促进海水产品加工基地转移到海上等。我国政府部门应为海水养殖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提升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与保障,加强海水养殖市场竞争立法,完善其市场体系,健全评估与检测制度,开展人才培训与引进等。通过海水养殖行业产业化运营的实现,拓展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经济。

  2.2 通过技术创新与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海水养殖规模效率

  要推动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国就必须坚持对相关科学与技术的研发,为海水养殖行业品种选育、饲料、疾病控制、产品深加工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我国加强海水养殖技术创新与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安全的海水养殖设施、自动化的海水养殖装备与智能化的海水养殖管理等,是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证明。我国应加大对海水养殖技术研发的投入,将国家项目作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地方、企业资金向海水养殖技术研发方面流入,促进海水养殖技术在投入资金方面的渠道更加丰富化;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还应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树立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现代海水养殖行业涉及多种行业,如水产、食品、工程以及生物等,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可加大对龙头企业及水产企业集团的关注与建立,在海水养殖生产经营体制上积极改变传统家庭承包制,采取综合性生产经营体制,即向“龙头企业+基地+渔户”模式转变,推动海水养殖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不断提高海水养殖行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集约化水平。

  2.3 完善海水养殖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其规模化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持续性发展,我国应加大对其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政府专项引导资金,对海水养殖行业风险投资基金与政策性保险进行发展,为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提供保障。现代海水养殖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具有高技术与高风险特征,企业发展规模成长期风险往往较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早期介入,能有力地帮助海水养殖企业快速走出风险,实现进一步发展。我国可对政策性保险进行发展,借助政府信用担保以及资金支持,动员社会对海水养殖风险进行分散,改变面对风险时海水养殖经营者孤立的窘境,这也是推动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我国还应加大海水养殖行业中“政保企”对接力度,提高海水养殖行业高科技保险服务质量,对科技保险理赔绿色通道进行建立,对开拓科技海水养殖企业融资保险产品积极探索和开拓,促进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化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生,房瑞景,乔娟.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2-77.

  [2]王端岚.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94-98.

  [3]王军,韩家波,王志松,等.辽宁省海水工厂化养殖业现状调查[J].河北渔业,2013(5):45-48.

  [4]张成,张伟华,高志平.我国水产养殖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6):38-45.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9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甩挂运输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了推动甩挂运输行业发展应大力倡导、扶植具有创新意识和规模化经营的集团性运输企业,推广一车多挂的模式,力图对甩挂运输这一先进的道路运输运营方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甩挂运输是指带有动力的机动车将随车拖带的承载装置,包括半挂车、全挂车甩留在目的地后,再拖带其他装满货物的承载装置返回原地,或者驶向新的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也可简单理解为一辆带有动力的主车,连续拖带两个以上承载装置的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方式具有组织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管理信息化等特点,是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改善运输组织结构和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对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推动甩挂运输的发展是当前道路运输行业不断向现代物流方式延伸的重要课题之一。

  用于甩挂运输的车辆称为“半挂牵引车”和“挂车”。其中,半挂牵引车是指装备有特殊装置用干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辆(俗称半挂拖头)。其种类包括:专门牵引挂车无货厢的专用牵引车、半挂牵引车、鞍式牵引车。挂车是指就其设计和技术特性需由汽车或拖拉机牵引,才能正常使用的一种无动力的道路车辆,用于载运货物和特殊用途Ill

  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又将挂车按用途分为:普通半挂车、厢式半挂车、罐式半挂车、平板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白卸半挂车、特殊结构半挂车等。

  1甩挂运输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贸易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外口岸和交通枢纽的货物吞吐量也不断增大,特别是伴随集装箱在现代化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甩挂运输方式。作为公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甩挂运输的产生及应用将以往传统公路运输中的多种散杂货物、多种包装形式、多件不同规格和重量的货物进行编号,统一成标准货组,实现集装箱化,使货物在各种不同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间不拆分装卸就进行衔接运输,弥补了散杂货运输中劳动强度大及效率低下的缺陷,达到了速度快、费用低、损耗少的现代道路运输要求。因此,甩挂运输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代运输生产中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运输组织方式‘2]

  甩挂运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对大量散件杂货的运输争取有效的工作时间,快速周转车辆运力;能够减少对物品的破损和公路的占用;能够提高货物装载容积和吨位利用率;能够保证散件杂货运输过程中的防盗和防污染;能够实行货物堆放零库存,提高仓库利用率;能够采用站点接驳,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能够遵循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宗旨,降低油耗,保护环境;能够运行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平台调度,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等诸多甩挂运输的优势。

  据国家权威部门估算,在道路运输中采取甩挂方式,可提高车辆运输效率30%一50%,降低成本30%一40%,油耗下降20%一30%。如我国现有运力全部实行甩挂运输,整体运输能力将提高40%以上。

  2甩挂运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已逐步受到道路运输行业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提倡和支持。近年来,在车辆管理政策上调整了牵引车与挂车使用同一块牌号的限制,实行头尾分开上牌,为甩挂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甩挂车辆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约有牵引车23万辆,挂车30.2万辆。牵引车与挂车比达到1:1.3,但与世界发达国家1:2.5以上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甩挂运输的发展依然缓慢,大型的集团性、规模性运输组织方式少至甚少,从甩挂运输现状看,在甩挂运输的发展和推动中仍存在着相关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tat,主要包括:公路规划与运输站场的布局不配套,道路设施限制多,影响了道路货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能源消耗;车辆管理制度不完善,各地规费征收政策、标准不统一;牵引车、挂车检测时间不同,使年检次数频繁,占用大量生产时间;牵引车无固定牵引挂车,出车时携带较多证件,交接、保管繁琐;挂车利用率低,且报废年限设定过短,导致资源浪费;技术标准不完善,车辆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箱体与挂车尺寸标准不对称等问题较突出;法规不健全,市场不规范,违法无照经营、扰乱运输市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效益下降等问题突出,外挂车辆、假牌套牌等非法经营行为,加剧恶性循环;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小、散户多,建立运输网络覆盖能力有限,组织化程度差、市场结构薄弱、管理手段落后、运输工具档次低、经营形式单一等因素导致运力分散,以及诚信服务缺失等的情形,致使先进性运输组织优势弱化;管理部门缺乏对道路运输整体的布局和调控,同时运输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竞争意识薄弱,缺乏调研分析和融入市场的适应性能力。

  3甩挂运输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1978年9月,随着上海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的开航,甩挂运输也开始起步,当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76标准箱。进入90年代初,上海经营甩挂运输的企业已发展到15家,甩挂运输车辆拥近500辆,约占全国甩挂运输车辆总数的25%。随着上海集装箱运输能力的提高,到2007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为适应港口集装箱和其他甩挂运输需要,上海发展应用了港口集装箱、危险品货物箱、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以及超大型的甩挂运输业务。

  目前,上海甩挂运输企业已发展到40家左右,甩挂运输车辆约2.35万辆。但牵引车数与挂车数相比仍偏少,二者比率为1:1(同期相比深圳达到约1:2),有的企业甚至存在头多尾少不对称现象。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甩挂车辆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车辆规模上,100辆以上规模的单位占总单位数的0.017%,车辆数占总数的43% ; 100辆以下车辆规模的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总单位数的99.983%,车辆数占总数的57%0

  由于本市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比重较多,甩挂运输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化程度过低、物流服务的低层次,这一现状与推动运输行业发展,优化公路运输,搞好“三个服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目标不相协调。

  为加大对甩挂运输的支持力度,促进甩挂运输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经贸委、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联合发文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开展集装箱牵引车甩挂运输。交通部在2001-2010年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运输效率,大力鼓励发展厢式车、半挂车、特种专用汽车及 重型车,并对推荐车型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特大型交通枢纽和港口贸易城市,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甩挂运输行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阶段,为此提出几点基本设想:

  3 .1政策支持鼓励甩挂运输发展

  根据国家积极提倡和鼓励甩挂运输发展的政策指向,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加大鼓励措施,在政策、行政许可、培植骨干企业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运用杠杆作用体现鼓励甩挂运输开展的力度,包括:对甩挂车辆在规费征收政策上制定优惠措施,统一确定征收标准和计量标谁,并鼓励运输企业使用推荐的车型,促进运力结构调整;降低挂车的购置税征收标准,降低企业发展甩挂运输中因挂车数量多而产生的较大成本支出;选择优秀的、有创新意识的骨干运输企业进行试点示范,相关企业可享有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此提高企业的信心,调动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引导运输企业加快发展甩挂运输。

  3.2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优势

  上海属于沿海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公路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高效和集装箱运量增长稳定持续发展,从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层面看,据预测到202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00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好似催化剂,将进一步提升甩挂运输需求量的比重。

  同时,上海的大型骨千运输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经济实力雄厚、运输资源保障有力等优势,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甩挂运输车辆数量规模,开展一车多挂运输,实现牵引车、挂车比例达到1 : 2--1:2.5的运力。

  3 .3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指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海、陆、空、内河)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的一体化货物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运输组织方式,将组织货物连贯街接运输而途中不需要换箱和装箱操作,减少货物因换装卸时对货物的损毁可能、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供门到门的运输服务。上海的海运、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应当强强联手,形成合力,加快甩挂运输的多式联运业务的发展,把甩挂运输的优势做大做强。

  3 .4规范运输市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依法加大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整合运输队伍,提倡诚信经营,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公路运输市场秩序,提升运输组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资质、服务、诚信考核体系,营造运输市场良好氛围。

  同时,积极引导一些经营规模小、散户多、运力分散的甩挂运输群体向现代运输模式转型,通过大型规模性骨干运输企业的培植,加快营运模式的转变,使这部分甩挂运输群体逐步实现合理可行的现代运输模式,从而带动运输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3.5科学规划路网布局,建立信息平台

  对于公路建设,应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增加高等级公路建设,提高路况质量,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建立以公路运输为枢纽的现代物流园区,促进公路建设和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发挥路网规模效益与公路交通运输的优势。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道路运输发展,建立以公路网络为依托的运输组织信息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强统一管理、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整体优势,推进甩挂运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3.6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鼓励和推进甩挂运输发展的宣传工作,借鉴试点示范经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运输企业了解甩挂运输的优势所在,增加透明化,引导鼓励运输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促进甩挂运输的有序发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甩挂运输行业的现状及 发展 趋势的分析,阐述了推动甩挂运输行业发展应大力倡导、扶植具有创新意识和规模化经营的集团性运输 企业 ,推广一车多挂的模式,力图对甩挂运输这一先进的道路运输运营方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 参考 和推动作用。

  甩挂运输是指带有动力的机动车将随车拖带的承载装置,包括半挂车、全挂车甩留在目的地后,再拖带其他装满货物的承载装置返回原地,或者驶向新的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也可简单理解为一辆带有动力的主车,连续拖带两个以上承载装置的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方式具有组织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管理信息化等特点,是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改善运输组织结构和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对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推动甩挂运输的发展是当前道路运输行业不断向 现代 物流方式延伸的重要课题之一。

  用于甩挂运输的车辆称为“半挂牵引车”和“挂车”。其中,半挂牵引车是指装备有特殊装置用干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辆(俗称半挂拖头)。其种类包括:专门牵引挂车无货厢的专用牵引车、半挂牵引车、鞍式牵引车。挂车是指就其设计和技术特性需由汽车或拖拉机牵引,才能正常使用的一种无动力的道路车辆,用于载运货物和特殊用途ill

  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又将挂车按用途分为:普通半挂车、厢式半挂车、罐式半挂车、平板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白卸半挂车、特殊结构半挂车等。

  1甩挂运输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 经济 建设和贸易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外口岸和 交通 枢纽的货物吞吐量也不断增大,特别是伴随集装箱在现代化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甩挂运输方式。作为公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甩挂运输的产生及应用将以往传统公路运输中的多种散杂货物、多种包装形式、多件不同规格和重量的货物进行编号,统一成标准货组,实现集装箱化,使货物在各种不同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间不拆分装卸就进行衔接运输,弥补了散杂货运输中劳动强度大及效率低下的缺陷,达到了速度快、费用低、损耗少的现代道路运输要求。因此,甩挂运输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代运输生产中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运输组织方式‘2]

  甩挂运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对大量散件杂货的运输争取有效的工作时间,快速周转车辆运力;能够减少对物品的破损和公路的占用;能够提高货物装载容积和吨位利用率;能够保证散件杂货运输过程中的防盗和防污染;能够实行货物堆放零库存,提高仓库利用率;能够采用站点接驳,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能够遵循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宗旨,降低油耗,保护环境;能够运行 网络 化、智能化信息平台调度,提升管理 科学 化水平等诸多甩挂运输的优势。

  据国家权威部门估算,在道路运输中采取甩挂方式,可提高车辆运输效率30%一50%,降低成本30%一40%,油耗下降20%一30%。如我国现有运力全部实行甩挂运输,整体运输能力将提高40%以上。

  2甩挂运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已逐步受到道路运输行业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提倡和支持。近年来,在车辆管理政策上调整了牵引车与挂车使用同一块牌号的限制,实行头尾分开上牌,为甩挂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甩挂车辆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约有牵引车23万辆,挂车30.2万辆。牵引车与挂车比达到1:1.3,但与世界发达国家1:2.5以上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甩挂运输的发展依然缓慢,大型的集团性、规模性运输组织方式少至甚少,从甩挂运输现状看,在甩挂运输的发展和推动中仍存在着相关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tat,主要包括:公路规划与运输站场的布局不配套,道路设施限制多,影响了道路货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能源消耗;车辆管理制度不完善,各地规费征收政策、标准不统一;牵引车、挂车检测时间不同,使年检次数频繁,占用大量生产时间;牵引车无固定牵引挂车,出车时携带较多证件,交接、保管繁琐;挂车利用率低,且报废年限设定过短,导致资源浪费;技术标准不完善,车辆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箱体与挂车尺寸标准不对称等问题较突出;法规不健全,市场不规范,违法无照经营、扰乱运输市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效益下降等问题突出,外挂车辆、假牌套牌等非法经营行为,加剧恶性循环;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小、散户多,建立运输网络覆盖能力有限,组织化程度差、市场结构薄弱、管理手段落后、运输工具档次低、经营形式单一等因素导致运力分散,以及诚信服务缺失等的情形,致使先进性运输组织优势弱化;管理部门缺乏对道路运输整体的布局和调控,同时运输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竞争意识薄弱,缺乏调研分析和融入市场的适应性能力。

  3甩挂运输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1978年9月,随着上海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的开航,甩挂运输也开始起步,当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76标准箱。进入90年代初,上海经营甩挂运输的企业已发展到15家,甩挂运输车辆拥近500辆,约占全国甩挂运输车辆总数的25%。随着上海集装箱运输能力的提高,到2007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为适应港口集装箱和其他甩挂运输需要,上海发展应用了港口集装箱、危险品货物箱、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以及超大型的甩挂运输业务。

  目前,上海甩挂运输企业已发展到40家左右,甩挂运输车辆约2.35万辆。但牵引车数与挂车数相比仍偏少,二者比率为1:1(同期相比深圳达到约1:2),有的企业甚至存在头多尾少不对称现象。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甩挂车辆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车辆规模上,100辆以上规模的单位占总单位数的0.017%,车辆数占总数的43% ; 100辆以下车辆规模的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总单位数的99.983%,车辆数占总数的57%0

  由于本市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比重较多,甩挂运输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化程度过低、物流服务的低层次,这一现状与推动运输行业发展,优化公路运输,搞好“三个服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目标不相协调。

  为加大对甩挂运输的支持力度,促进甩挂运输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 发展 。国家经贸委、公安部、 交通 部三部委联合发文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 企业 开展集装箱牵引车甩挂运输。交通部在2001-2010年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运输效率,大力鼓励发展厢式车、半挂车、特种专用汽车及重型车,并对推荐车型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特大型交通枢纽和港口贸易城市,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甩挂运输行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阶段,为此提出几点基本设想:

  3 .1政策支持鼓励甩挂运输发展

  根据国家积极提倡和鼓励甩挂运输发展的政策指向,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加大鼓励措施,在政策、行政许可、培植骨干企业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运用杠杆作用体现鼓励甩挂运输开展的力度,包括:对甩挂车辆在规费征收政策上制定优惠措施,统一确定征收标准和计量标谁,并鼓励运输企业使用推荐的车型,促进运力结构调整;降低挂车的购置税征收标准,降低企业发展甩挂运输中因挂车数量多而产生的较大成本支出;选择优秀的、有创新意识的骨干运输企业进行试点示范,相关企业可享有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此提高企业的信心,调动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引导运输企业加快发展甩挂运输。

  3.2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优势

  上海属于沿海城市, 经济 比较发达,公路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高效和集装箱运量增长稳定持续发展,从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层面看,据预测到202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00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好似催化剂,将进一步提升甩挂运输需求量的比重。

  同时,上海的大型骨千运输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经济实力雄厚、运输资源保障有力等优势,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甩挂运输车辆数量规模,开展一车多挂运输,实现牵引车、挂车比例达到1 : 2--1:2.5的运力。

  3 .3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指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海、陆、空、内河)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的一体化货物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运输组织方式,将组织货物连贯街接运输而途中不需要换箱和装箱操作,减少货物因换装卸时对货物的损毁可能、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供门到门的运输服务。上海的海运、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应当强强联手,形成合力,加快甩挂运输的多式联运业务的发展,把甩挂运输的优势做大做强。

  3 .4规范运输市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依法加大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整合运输队伍,提倡诚信经营,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公路运输市场秩序,提升运输组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资质、服务、诚信考核体系,营造运输市场良好氛围。

  同时,积极引导一些经营规模小、散户多、运力分散的甩挂运输群体向 现代 运输模式转型,通过大型规模性骨干运输企业的培植,加快营运模式的转变,使这部分甩挂运输群体逐步实现合理可行的现代运输模式,从而带动运输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3.5 科学 规划路网布局,建立信息平台

  对于公路建设,应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增加高等级公路建设,提高路况质量,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建立以公路运输为枢纽的现代物流园区,促进公路建设和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发挥路网规模效益与公路交通运输的优势。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道路运输发展,建立以公路 网络 为依托的运输组织信息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强统一管理、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整体优势,推进甩挂运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3.6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鼓励和推进甩挂运输发展的宣传工作,借鉴试点示范经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运输企业了解甩挂运输的优势所在,增加透明化,引导鼓励运输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促进甩挂运输的有序发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流的形成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洋流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能够说出主要洋流的名称和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中油污扩散方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油污能扩散到其他海域。

  讲授新课:

  结合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7页内容,找出答案。(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归纳的能力。)

  教师总结:洋流的定义,洋流的性质分类,洋流的成因是什么?(学会简单判断寒、暖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过渡:既然盛行风是洋流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要掌握洋流的运动,就要知道地球表面盛行风的分布。

  自主探究:

  结合导学案,以及课本58页的活动,复习前面学习的风带的知识,结合分析学生情况总结理想模式下形成的世界洋流模式图。

  【活动探究】:

  展示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印度洋海区洋流分布,比较实际洋流分布和理想模式图的区别,形成对比进而总结大洋分布规律及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并分析北印度洋海区洋流不同季节的大洋环流。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范围,增强目的性。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并掌握归纳的一般方法。)

  第①组:以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第②组:以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第③组:以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第④组:以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第⑤组: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

  第⑥组:北印度洋冬季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

  各组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我对各组情况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后作业】:

  识记洋流名称及其分布

  【课后反思】: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第2课时,教材从四个方面阐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对航海的影响及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其中对前两个方面的讲述较为详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突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阐明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凸显出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至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熟悉的“厄尔尼诺”现象,则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给出了关于厄尔尼诺的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分析和思考。有些问题,可以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找材料、思考。可见,教材设计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我校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知识面较窄,且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概括能力;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所加强。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类地图的判读,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教学课件、《世界洋流分布图》(空白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历史上也曾经有一个故事,就是小鸭舰队的故事。这个小鸭舰队的故事,这群小鸭子是1992年中国运往美国的一艘轮船上面的一些塑料鸭子在海上遭遇了风暴,2.9万只鸭子进入了海洋,随着洋流在漂泊,最后在xx年7月份登陆英国。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历程:

  时空之旅第1站:遭遇捕鱼船

  展示北海道渔业丰富的图片,学生分析渔场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渔场的成因并详细分析每个渔场的具体形成。

  小结:渔场形成的原因:1.寒暖流相交汇: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2.上升补偿流:秘鲁渔场。

  教师详细解释上升补偿流的形成过程。

  时空之旅第2站:遭遇冰封。

  展示摩尔曼斯克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图片,分析两个港口的不同。

  小结: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时空之旅第3站:与轮船碎片的对话

  展示泰坦尼克号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小结:洋流对航行的影响:①顺流加快,节约燃料;

  ②逆流减速、海雾、高纬冰山威胁。

  时空之旅第4站:体验大航海时代。

  教师提出问题: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沿①线用了37天,第二次航行沿②只用了20天,②线比①线远,但少用了17天的时间,为什么呢?

  小结: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时空之旅第5站:遭遇石油污染。

  小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①扩大污染范围②加快净化速度

  时空之旅第6站:和漂流瓶的偶遇

  通过学生对漂流瓶的漂流线路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洋流的分布和流向的记忆。让学生更加熟悉世界表层洋流模式。

  时空之旅第7站:神奇的厄尔尼诺。

  教师解释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给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理念。

  【课堂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航行、海洋生物、污染的影响

  【板书设计】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

  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海洋航行: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

  【课后作业】:学生画洋流模式图和渔场分布图,加深学生对世界表层洋流模式的理解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理解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目标

  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3.解决办法:

  (1)联系旧知;

  (2)按要求画示意图;

  (3)读图讨论,总结概括;

  (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课时安排:l课时

  四、教学过程:

  意图/操作

  教师活动(讲解/操作)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目的

  导入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二战时,有一对情侣被迫分开了,女孩去了日本的东京,男孩去了美国的旧金山。女孩苦苦思念,于是她将自己的思念装进瓶子当中,希望大海能够将她的思念带给彼岸的男孩。

  请问女孩的思念是否能带到大洋彼岸的男孩那里呢?

  思考问题。

  用一个美丽的故事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板书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承转

  好,请同学们学完我们今天的内容之后,告诉我这个美丽的故事的结局将会怎么样?

  讲解基本概念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几个基本的概念:1.洋流;2.分类(根据性质分为寒、暖流)。

  对比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联系风带分布引出洋流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地形阻挡、地转偏向力等。

  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学生自己总结洋流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洋流分布图

  小组讨论、思考北半球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

  课件演示

  洋流与盛行风的关系。

  经过思考后,对比老师的,看看有什么区别,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总结归纳洋流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4.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提炼洋流分布模式图

  后面详细的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根据表层洋流分布图提炼。

  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承转

  我们前面详细地分析洋流的特征、分类、分布规律。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洋流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

  分析洋流的影响

  1.对两岸气候的影响

  2.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

  3.海洋航行

  4.海洋污染

  活动

  1.解决课前“美丽的故事”提出的问题。

  2.假如你要环游世界,请你设计一条最省燃料,最快的路线!

  看能否80天环游世界?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让学生活学活用。

  小结

  归纳这部分内容以及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二、洋流的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三、洋流的成因:盛行风

  四、洋流分布规律

  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12-0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07-20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评优课教学设计11-0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反思06-2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07-13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11-20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反思12-06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01-1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范文03-19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08-06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