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21 21:13:54

清平调·其一李白李白清平调·其一全文鉴赏及解析

本文目录

  1. 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
  2. 乐乐课堂古诗李白清平调其一?
  3. 清平调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整首诗?
  4. 我需要李白的《清平调》整首的意思?
  5. 李白写清平调三首时的场景?

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

李白 清平调 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亭北倚阑干。

鉴赏:这三首诗都是诗人在长安做翰林时所写的。据说,唐朝皇宫内种有很多牡丹。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于宫中观赏牡丹,戏子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鉴于“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于是唐玄宗命李白写新作。因为喝了一夜酒没醒,李白便随手写了这三首诗。唐玄宗很喜欢,重赏了李白。这三首诗把牡丹与杨贵妃交融在一起,人花一体,共沐皇恩。

第一首将读者带入群玉山瑶台的空间世界。第一句将衣服比作云霞,将容貌比作花朵,将杨贵妃的美丽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用“露华浓”来形容花容,充实上句,同时将君王的恩泽比作雨露,表现人花受宠幸。接着,诗人开始调动丰富的想象力,飞到西王母住的群玉山瑶台,将杨贵妃比作嫦娥和仙女,写法精妙。这其中,诗人多处用了比喻。虽然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等字眼比较朴素,却不露痕迹地赞颂了杨贵妃如牡丹样美丽的容貌。

第二首将读者带到楚襄王和汉成帝的时代。第一句既写天然的美,又写承恩露的美;既写颜色,又写香味。第二句借用楚襄王的故事,将第一句的花比作人,写使楚王断肠的梦中仙女,根本就比不上面前的美人。三、四句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的美丽只是依靠新妆,也无法和不施粉黛的杨贵妃相比。所以,杨贵妃是真正的国色天香。通过贬抑神女和赵飞燕,诗人褒扬了杨贵妃的容貌。

第三首承接前两首,把现实中的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唐玄宗糅合,融为一体:第一句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美人联系在一起,“倾国”是形容杨贵妃。第二句中的“带笑看”将牡丹、杨贵妃和唐玄宗结合在了一起。第三、四句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他们倚着栏杆看栏外的牡丹,十分优雅和风流。“春风”即唐玄宗

乐乐课堂古诗李白清平调其一?

你好,《清平调》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总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其一》。以下是《清平调其一》的全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皎如飞电素披身,依在山峰光似银。

朝游四带嬉游子,夜盼东吴梦旅人。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量烟景出,萧散胡儿楼。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地不是寻常草,惟有佳人才可留。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饮长江,抚景感流涛。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绿水青山,常驻天年。

清平调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整首诗?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我需要李白的《清平调》整首的意思?

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其二

唐代: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清平调·其三

唐代: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杨贵妃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常使君王带笑观看。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双倚靠着栏杆。

李白写清平调三首时的场景?

       清平调三首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据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曾经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太真(杨贵妃)则乘了一乘小轿,一同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即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玉环兴趣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赏(欣赏)歌,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每到一首曲终之际,都要延长乐曲,重复演奏,尽兴方止。杨贵妃饮罢美酒,听完妙曲,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这段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也许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成份。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

  • 清平调·其一李白李白清平调·其一全文鉴赏及解析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会议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