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23 22:25:18

李绅的悯农感人至深的诗歌之声

本文目录

  1. 悯农三首原文和译文?
  2. 唐诗悯农三首注音?
  3. 一粒米一滴汗诗歌?
  4. 悯农 孟郊?
  5. 李白的锄禾全诗?

悯农三首原文和译文?

1、《悯农》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悯农》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悯农》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释义: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唐诗悯农三首注音?

作者: 李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释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译文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一粒米一滴汗诗歌?

李绅《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是两首传诵千古、妇孺皆知的诗歌。

这第一首通过描写一粒种子的成长过程,十分形象地概括、揭示了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劳动、还要饿死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的不平等。

诗的前三句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再到无闲田,层层递进,说明农田的开垦、粮食的丰收正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最后一句笔锋一转,说出了一个与前三句逻辑上完全不相通的事实:四海丰收,农夫却要饿死。这犹如一声霹雳,让人震撼:这是为什么呢?诗的主旨尽在不言中了。一个“犹”字,蕴含了诗人对剥削阶级的强烈愤慨与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首诗的头两句描绘了两个极为触目的画面:正午的烈日,照射在锄禾的农夫身上,农夫那一滴滴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洒落在他劳作的土地上。这是通常说的“一粒米一滴汗”的最形象、最生动的说明。

后两句笔锋一折,改为议论:这世上又有谁知道这盘中的米粒是农夫用辛劳的汗水换来的呢? “谁”是指的什么人,当然是那些不劳而获者。“谁知”与“粒粒”,一个是愤慨,一个是由衷的怜悯与同情。

在今天,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小诗,已成为我们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爱惜每一粒粮食的座右铭。

悯农 孟郊?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是儿童时候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孟郊也是唐代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大家最熟悉的他的诗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白的锄禾全诗?

李白没有写过锄禾这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绅。古诗《锄禾》全诗带拼音版:《锄禾》(或《悯农》)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明快、上口,流传极广,妇孺皆知。其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国传统的“治家格言”,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成果。

  • 李绅的悯农感人至深的诗歌之声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链行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