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17 15:27:14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解锁未来学习的无限潜能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自由教育?(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
  2. 引导教育的意思?
  3. 什么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他有什么特点?
  4. 教育的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
  5. 三感教育是什么?

什么是自由教育?(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

引言:中国通常把这一时代的“自由教育”意译为“通才教育”或“文雅教育”﹐以别於学习各种专门知识的专业教育。当前欧美有些国家的教育学者正对高等院校究竟应实施专业教育还是自由教育﹐进行争论。蒙台梭利是举世闻名的幼儿教育家,她主张自由教育,强调儿童的自选自导的学习和自助教育。这对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非常有利。

多年来,传统的教育,习惯于教师"教",不注意幼儿主动地"学",强制性的灌输,忽视孩子的兴趣需要,教师是主宰,幼儿被动学习。进几年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在活动中教师"辛辛苦苦"地"控制"着幼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从表面上让孩子操作摆弄教具,但实际上还是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孩子一步步被动地参与,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束缚着孩子的手脚,他们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经验。

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使我们了解到教师的职责所在,那就是建立常规和排除儿童自然发展的障碍,观察儿童的表现和了解儿童的需要,以更好的承认、培育和保护儿童自身的能力,并给予间接的帮助。幼儿园应该是能够使幼儿的身体得到自由活动和游戏的,并为他们提供能满足其智力、道德和社会性需要的"有准备的环境"。这与《规程》和新《纲要》的精神完全吻合。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索的精神、求知的欲望和乐趣。从而领会到自由教育的实质、和自由教育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一、 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是实施自由教育的前提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儿童在环境中发展自身的自然能力,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

有准备的环境指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感知的、能自由取舍、自由选择的环境。幼儿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中,可以自由的参与到环境中来,而无须受到任何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的学习、游戏,孩子在学习游戏的过程中,从中获得自主发展。

这种环境对于幼儿来说,首先,是非常愿意接受,并能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中获得主动的发展。其次,环境中渗透着教育,幼儿可以通过选择取舍、动手操作,积累掌握某种经验或技能。再次有序的环境本身,就渗透着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不需要老师去提示,而是让幼儿自觉的领悟,变成一种内需,这对幼儿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二、 隐性指导是自由教育的继续

幼儿自主发展的同时,家长和老师的另一种担心由然而升。就是孩子能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老师的教育价值如何体现,蒙台梭利认为,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教师要以儿童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老师应仔细观察儿童,并充分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的活动。教育内容的组织应以教具为中心,教具是依据儿童各敏感期设计的,其顺序性很清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不需他人指定。这就要求老师要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将教师的指导变成隐性的教具的提示与指导。

蒙氏教具虽然很全面,囊括了五大方面,但对于不同的幼儿来说,仅仅从蒙氏教具中获得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挖掘教具的教育功能,为幼儿源源不断的提供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具。如:标记的指导、教具的层次性、规则的建立等等都是指导。教师的语言指导要注意鼓励在前,引导有度,干预要正确,而不能指责或改变幼儿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发展自我,培养独立、自信、自律、自足以及自我管理的活动习惯。

三、 自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我们所培养的幼儿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自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蒙台梭利教具共有五类,其中感官教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她认为感官活动是一切智能发展的基础,感官领域教具的直接教育目的是使儿童的感官敏锐,间接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判断、区别、比较、归类等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除此之外,自由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敢想、敢问、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空间,这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蒙台梭利强调自由教育、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对儿童天生的自发、自动、自我教育的信念上的教育,教育最终效果是把儿童的这种内在潜能发掘出来。

引导教育的意思?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设法和孩子一起发现和运用其内在潜能的沟通方式。其前提是相信并依靠孩子的内在潜能,作为教育者的父母,需要具有和孩子一同感受和面对问题的立场以及高质量且具有建设性提问的能力。

  什么是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设法和孩子一起发现和运用其内在潜能的沟通方式。其前提是相信并依靠孩子的内在潜能,作为教育者的父母,需要具有和孩子一同感受和面对问题的立场以及高质量且具有建设性提问的能力。

  “引导”初始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当日本社会因NEET(啃老族)的出现而大伤脑筋的时候,“引导”成为其解决方法之一很快在社会上盛行起来。没有热情的孩子,没有指令就无法行动的孩子,无法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耐性、无法过正常人生活的孩子……

  最初,“引导”是在家长和老师们这样的担忧中盛行起来的。

  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态度

  父母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呢?

  第一,父母相信孩子自己拥有前进的能力。他们认为,即使是不做指示或命令,孩子们也能自己行动起来。

  第二,杜绝指责和抱怨,要建设性地看待问题。

  引导式教育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原则1: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里的“无限”可以理解为“数不胜数”。但人总是习惯性低估自身的能力,常常认为“我不可能做到”——这是不敢挑战——或者“以后有时间再做吧”,用这样的理由来拖延时间。父母相信孩子的各种可能性,并激励着孩子。

  原则2:答案不在父母那里,而在孩子身上。

  这里的“答案”是指孩子的“可能性和能力”,也就是说,“相信孩子能做好”。很多人一提到教育,就认为是拥有正确答案的父母或老师来指导孩子。孩子从小就开始跟大人学习各种知识和技巧,掌握生活的方法,没有得到教育就无法成长。但只是接受指导的孩子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要想充分发掘孩子所拥有的可能性,就必须以孩子自身的“愿望”为前提。人只要有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即使没有人指挥也能主动行动起来;一个人没有想做事的愿望,即使是派给他再优秀的指导者也是没有用的。

  原则3:父母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找出答案。父母该做的不是指示孩子该怎么做,而是帮助孩子拥有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这里的关键就是孩子自己能做到多少。

什么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他有什么特点?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素质临的任务,素质和个别差异,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贩妥善解决,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是人生中最不平凡的时期,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性成熟问题,经常困挠着他们,因此,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教育的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

教育的本质本身就是培养人,所以他说是培养人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教师肩负“激发孩子无限潜能”的使命,实现“做全球最具竞争力教育集团”的愿景,教师是关键。在博实乐,每位教师都被尊重并不断提升。

三感教育是什么?

丿以“三感教育”服务行业和国家

“三感教育”内涵丰富,强调自省和内化,旨在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新时期,使命感主要指培养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自觉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不断激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责任感包含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自我责任感指大学生在处理自己的学习、健康、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指大学生在所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对国家、民族、集体、他人所承担的责任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荣誉感则为正面激发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潜能,是实现自我前进、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

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来看,加强“三感教育”,培养学生“三感”情操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作为社会一员的个人必须认清自身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个人意志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个人利益应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就必然要求每个人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具体到各行各业的个人则会自觉衍生出对本行业、本岗位的使命感,由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的建立,个人为实现社会、国家及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荣誉感也就油然而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更好地激发社会中的个人,主动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反之也对个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解锁未来学习的无限潜能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