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8 21:38:09

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

2、项目风险控制方案十篇

3、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十篇

  风险控制报告范文1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审计人员素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当前,审计队伍素质与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首先是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对审计风险及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现行体制上的原因也没有在外部形成促使审计人员强化风险意识的压力,使一些审计人员感觉不到审计风险的存在。或是虽然有风险意识,但因实践中现实风险的表现不明显,审计人员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重任务轻风险的现象,这是最大的审计风险隐患。二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宽,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加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与审计任务重、要求高的矛盾更趋突出。审计监督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广博的宏观经济和法律知识、较高的审计技能以及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然而由于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又长年忙于审计项目,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因此一些审计人员仅凭经验和财会知识开展审计,监督力度很难进一步深化,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三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由于政治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的态度,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因疏忽造成漏审、错审,或因私利放弃原则,甚至弄虚作假,搞权钱交易。

  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精、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审计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是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保障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声誉,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因为忽视审计风险,不能及时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以及因为审计行为不当引发行政复议和诉讼,不仅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且会损害审计形象,危及审计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审计风险给予应有的关注,自觉地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和发展趋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和计算机、外语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快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需要,提高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三是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职业,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标准来指导、约束和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因此应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尽快完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以规范审计人员职业行为,维护良好的审计职业形象。四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严格把关;实行审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考录制度,以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技能水平相挂钩的机制。

  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实施审计质量监控

  高质量来源于严管理,审计质量管理不严格是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有的执行审计规范不严格,过得去就行的思想比较严重,导致审计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的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说得多、做得少,制度流于形式。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一般而言,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其中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审计行为不规范;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审计质量管理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已经成为制约审计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要通过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来大力提高审计的质量。

  (一)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双向承诺制度,审计机关、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都要依法承诺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坚持实行项目审计质量责任制、业务审定制、质量考评制、审计执法检查等制度。

  (二)推行审计全过程质量监控。所谓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指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制定审计方案,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等;编制审计底稿,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编写审计报告,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三)完善审计复核审理程序。审计复核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必备程序,它对审计项目的事实、证据、定性、处理、程序进行全程监督。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应当按照审计项目的时间进度实施即时的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具体方式。目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事后控制,而对事前和事中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审计组审计实施情况的质量监督和制约,造成一些项目的审计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种情况,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将复核审理工作的着力点前移,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增加必要的审理程序,提高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水平。

  (四)统筹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审计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要保证审计质量,就要对审计项目加强管理,统筹谋划。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树立审计工作一盘棋思想,增强预见性和计划性。每年审计计划下达后,要对计划项目安排进行统筹分析,再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去合理调配审计力量。二是要根据项目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如对审计组长及项目主审,应具有驾驭该项审计工作的能力,除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外,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充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果。还要注意各专业人员的合理搭配,如审计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人员的搭配等。

  三、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促进提高审计质量

  风险控制报告范文2

  一、本次排查工作实施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河XXX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党支部书记XX同志任组长、其它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市政管理部、环卫管理部、园林绿化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工作领导小组。

  (二)分段进行排查整改。一是自查时间从11月6日之日起至11月11日结束。自查工作责任部门有: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市政管理部、环卫管理部、园林绿化管理部、灯饰照明管理部、隧道管理中心等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按照要求,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由上到下、由部门到个人,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特点,采取“自己找、大家提,组织点、相互帮”的方式,认真查找风险点,克服避重就轻,敷衍了事的思想认识,认真填写《企业岗位廉洁风险评估表》,做到边查找边改进,通过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出现腐败行为的风险点、隐患,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进行有效防控,切实追求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效。

  (三)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排查。本次排查是以回归本源、防范风险为目标,为准绳,主要围绕的七种表现形式,排查整治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什么排查什么,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逐一列出问题清单并建档立案,逐项对照整改,严格自查自纠。

  二、下一步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全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廉政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采取定期自查、重点抽查的方法,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监控措施。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岗位职责对党员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实施重点监督,认真查找风险点。

  二是与廉政教育相结合,深化干部职工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并与岗位职责相结合,规范岗位职责,建立长效防范机制。

  风险控制报告范文3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借贷平台;债务人信用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借贷P2P平台深受广大投资者和融资者欢迎,其数量亦呈逐年高速增长的态势。互联网金融为中国大地注入鲜活血液的同时,“风险”也接踵而至。实践中,P2P网络借贷面临诸多风险,如债务人信用风险、P2P平台运营风险等。其中,债务人信用风险无疑是影响P2P平台发展的重大风险。目前,学界对P2P风险管控的探讨多聚焦于投资人决策因素、借款人信誉管理和平台运行风险三方面,对债务人信用风险管控机制、私法机制中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研究甚少。

  本文基于采集的10份典型样本,将从理论层面剖析我国P2P平台运营模式,又通过实践调查探究我国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的私法机制运用现状;具体分析平台的风险控制模式中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以期为关注P2P平台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参考。

  二、调查方法、对象和过程

  方法:此次调查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控制进行的探测性研究。个案研究方法相比定量问卷调查研究方法更具有优势,它更灵活,对事物的了解更深入、详细、全面,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细节和复杂性。[1]且我国P2P平台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风控模式不尽相同,若采用常规的定量问卷调查研究,在变量的确定上存在客观障碍。

  对象:为尽量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以涵盖实践中P2P平台采用的各类风险管控机制,本文综合考虑地域、规模、运营模式等因素,从大量P2P平台样本中选取了10个典型样本:成都易贷网、北京积木盒子、宜信、人人贷、上海陆金所、拍拍贷、重庆贷贷金融、种钱网、安徽德众金融、杭州微贷网。

  过程:初期,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等初步了解我国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运用的私法机制。包括平台的性质;各个产品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平台对借款人的审核程序;平台的项目是否存在第三方机构担保及其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的管控等。

  三、样本平台管控债务人风险模式调查

  初期的网络数据调查得知,P2P网络信贷过程中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借款人使用虚假的身份信息获取贷款;借款人违规、违法使用贷款资金导致物理还款造成的违约;借款人恶意拖延或拒绝还款而导致的信用风险。[2]针对三方面的债务人信用风险,P2P网络借贷平台管控风险的模式主要包括平台附自身担保模式、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等。

  (一)平台附自身担保模式――风险准备金模式

  据调查我国尚存在P2P网络借贷平台向投资人提供平台担保的经营模式。德众金融、积木盒子平台都在宣传中出现“本金保障”、“本息保障”等担保性条款,承诺以“风险储备金”为放款人提供本息保障。该风险准备金是由平台的自有资金、合作机构提供资金以及从收取的手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共同组成,对平台内融资项目风险提供有限金额的担保,并存入银行专门设立的账户内,平台不得随意提取。

  (二)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模式

  调查显示贷贷兴隆、种钱网、德众金融、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第三方担保机构性质多样,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非融资性公司、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担保机构为严控风险,往往进一步建立反担保机制。P2P平台反担保制度的建立则要求线上融资人必须线下提供房屋、车辆抵押等担保。值得注意的是,与种钱网合作的第三方担保机构要求其股东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另外,部分第三方担保机构也有着特殊身份,如:

  1、贷贷兴隆以其母公司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在此种模式下,母公司对借款项目承担主要审核任务,并对债务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2、德众金融采用核心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此处的核心企业通常是指控制着上下游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大型企业。

  (三)债权转让模式

  1、不改变债权性质的直接性债权转让

  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是由第三方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先将资金借给资金需求方,第三方主体再将其所拥有的对资金需求者的债权转让给资金供给者。[3]在这一过程中,按照P2P网络借贷平台不同的作用,具体又有以下三种情况:

  (1)P2P网络借贷平台仅为第三方主体的债权转让行为进行信息、撮合和资信评估的功能,仍由第三方主体与资金供给者签订合同。一旦借款人违约,第三方主体承诺无条件回购债权,如德众金融“债易宝”、“周转易”产品。

  (2)第三方主体先将债权转让给 P2P 网络借贷平台,而后 P2P网络借贷平台再将债权转让给资金供给者;

  (3)第三方主体委托P2P网络借贷平台以第三方主体名义代为转让其享有的债权,且债权转让行为之法律后果全部归于第三方主体;

  2、改变债权本质属性的证券化金融产品之债权转让

  改变债权本质属性的证券化金融产品之债权转让是指采用诸如债权分拆方式对各类债权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形成与原有债权性质不同的金融产品并出售。在该种模式中,债权本质上已经变为债券或其他具有证券属性的理财产品。如人人贷的U计划、陆金所的稳赢安e贷款。

  (四)其他模式

  1、车辆房屋抵押模式。据调查,德众金融、微贷网P2P网络借贷平台均要求借款人向其提供足值固定资产抵押,如房屋、车辆等。但凡经平台合理催告后债务人逾期仍未还本息的,平台将以风险准备金向投资人现行垫付本息,同时将抵押物以折价或者拍卖、变卖方式获取价款,从中优先受偿。

  2、债权质押模式。调查显示,德众金融、人人贷、陆金所P2P网络借贷平台运用该模式管控信用风险,即借款人以其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所设立资金账户中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以获得投放借款标的资格。借贷双方约定,若到期无法足额偿还,借款人以其在平台上的应收账款一次性支付本息及罚息。

  3、严格审核模式。多数平台为管控债务人风险,对于债务人的信息均会进行审核,如积木盒子采取线上与线下审核。但各平台对该模式在管控债务人风险中发挥的作用重视程度却大相径庭。调查显示,此类平台采用社会信用因素审核:与全国多家数据中心合作;将借款人的社交网络资料(P2P网络借贷平台、朋友圈等数据)作为信用测评内容;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运用评价系统自动测算借款方违约成本和违约概率,并确定安全信用额度。

  四、管控模式的合法性分析

  根据上述实践调查结果,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下文将着重分析平台管控债务人风险措施的合法性,即管控模式是否具有法律风险性。平台只有严控债务人信用风险以及其自身法律风险,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明个体网络借贷是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即P2P网络借贷的范围为个体和个体之间,排除了组织之间。但实践中,如积木盒子等既样本平台既存在借贷服务,又提供基金、股票等理财产品服务,显已不属于纯网络借贷平台。

  据《意见》第二类第八项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为“信息中介”。①“信息中介”指平台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的是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而并非增信服务,也不得非法集资。网络借贷属于互联网金融,因此对于网络借贷法律风险问题的分析,应以《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以及商事法律制度及国家政策规范为准则。基于社会调查结果,本文对我国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私法机制运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予以分析:

  (一)平台担保的合法性分析

  根据我国《意见》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性质为“信息中介”。因此平台在法律上只能扮演“居间人”的角色,不应当为债务人在平台上筹得的贷款提供担保或保证。另据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督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可见,作为“信息中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未经批准而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行为显已超出了合法性范畴,与其“居间人”角色相违背。

  但是,多数平台建立的风险准备金预防机制与其本身提供担保不同,并非由P2P平台无条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担保,而是以风险准备金为限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由于风险金通常属于平台所有,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其自有的资金为借款人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在性质上仍然属于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

  因此,平台自担保的行为不仅容易给自身带来资金风险,更是缺乏合法性。

  (二)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的合法性分析

  有些平台采取的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管控债务人风险的模式,即在进行网络借贷过程中,第三方担保机构参与其中为债务人的债务向投资人提供担。这是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性,无法律风险。但凡从事融资性担保的机构均需经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

  (三)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分析

  该模式中不改变债权性质的债权转让,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对此,P2P平台收购逾期债权的做法应当规制。除此之外,第三人(转让人)转让债权又承诺无条件回购债权的做法亦需防涉嫌非法集资等行为之嫌。其判断标准主要为第三人(转让人)是否真正享有债权,是否随意拆分、重组债权。因此,审核第三人(转让人)资质为关键。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P2P平台对于债务人申请前的身份虚假信用风险的措施,平台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审核的方式,减小该风险。且该措施已为大多数平台采取,并且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

  对于债务人是否按照资金用途利用所借资金来带的一种违法、隐性风险。首先平台作为理性经济主体,多为盈利性平台,则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多数不会对该风险采取相关措施。其筛选的部分项目标准是怎样的,以及具体调查的效果如何,均不得而知。并不利于保障债权人利益,减小风险。借鉴国外经验,美国的2007年建立的Lending Club网络借贷平台采取的社交网络贷款,则主要利用face book等网络交际平台集合出借人和借款人,则有利于出借人与借款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4]从而债权人可以自己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对债务人资金用途的监管,减小风险。

  债务人“跑路”的信用风险,上述中平台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机制、平台作为“居间人”的债权转让和债权质押方式等管控债务人风险的模式符合我国《意见》规定的“信息中介”性质。(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2015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成果,批准号:2015-BZX-080

  注解:

  ①《意见》二类第八项规定:个体网络借贷要坚持平台功能,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个体网络借贷机构要明确信息中介性质,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非法集资。

  参考文献:

  [1]王宁.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抽样逻辑[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

  [2]冯果,蒋莎莎.论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异化与监管[J].新视野,2013,(2):33.

  风险控制报告范文4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是公司实现持续经营的保证,风险管理审计是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活动以及风险管理报告进行的审计。本文简要介绍了德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对我国公司在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审计上的启示。

  1.前言

  近10年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公司危机和失败使公众对公司治理、公司风险管理和报告提出严厉批评。回应这些批评,德国管理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公司设立风险早期确认制度(riskearlyrecognitionsystem)。公司不仅要建立相应制度,还要对当前及预期状况进行公开披露,从而产生了公司风险管理审计。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评价公司是否设立了适当的风险早期确认制度、措施是否适当、监测方法是否有效。但是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内容及审计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审计不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德国在1998年制定了“公司控制和透明度法”(lawofcorporatecontrolandtransparency),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内容和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程序作了规定,可资借鉴。

  2.德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法律要求

  2.1.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和风险报告的内容

  风险是在达到既定目标过程中信息缺失导致的,包括策略确定和信息不足两个方面内容。WWw.133229.CoM信息不足缘于因果关系的模糊不清,策略确定是在实现一个或多个既定目标过程中基于对经济行为的分析而采取的成功或失败的策略。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二种理解,广义的风险指背离既定策略的多种可能性的综合,狭义的风险仅指对既定策略的潜在的反向背离,德国的“公司控制和透明度法”采取的是狭义的风险概念。风险实质上危害了公司的持续经营,对净资产、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损害。

  风险管理旨在保证公司的持续经营,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风险的早期检测(风险的界定、分析和评估)、相关信息的收集、风险测量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风险控制实际效果的评价等环节。德国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者采取合适方法,尤其是要设立监测制度对可能危及公司持续经营的开发活动的风险进行早期确认。公司应设立有效的控制制度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控制制度由与业务紧密相联的固定控制措施和独立的控制方法(如内部审计)组成。母公司必须在整个集团内实施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因为危及持续经营的风险可能源自子公司。当局允许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审计职业界在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内容方面也为公司提供了多种方案。

  在管理委员会的报告中披露公司未来开发方案的风险方面,风险早期确认制度是获取、分析和评价风险的先决条件。按有关法律规定,公司必须提供这种风险报告,而且报告的内容必须详细且准确,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经济状况的透明度。风险报告并无相应的国际标准,从2005年起欧盟也要求公司报告“面临的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法规没有具体规定,一些非官方的标准制定团体所作的声明或陈述也可视为风险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包括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rshfa1、德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gas5。gas5适用于集团公司的管理报告,也推荐一般公司在风险报告中采用。按gas5,风险报告的内容包括:风险管理过程的详细描述、按风险种类分类的重大风险的定性和定量数据、风险政策实际或预计的测量表、公司风险状况的预期结果。因此,风险报告应提供比风险早期确认制度能获得的更多的信息。

  2.2.审计人员在监督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德国的“公司控制和透明度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与英美公司的单层委员会不同,德国公司采取双层委员会,至少德国的有限公司要设置监督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聘请审计机构履行监督职责,为保证审计机构与管理委员会无关,德国上市公司由监督委员会指定审计机构。

  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强制设立风险早期确认制度有两个主要目的:首先,上市公司的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必须由独立的外部权威机构审计;其次,监督委员会通过审计报告获取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相关信息以辅助其履行监督职责。审计机构也必须对风险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写出书面的审计报告或意见书表明审计结论。

  在公司风险管理中,审计人员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公司风险报告的可信性以及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遵循。虽然管理委员会或其他决策者对考虑到或了解到的与自身有关的风险的反映不是强制审计的范围,但为了评估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相反措施来检测风险。此外,审计人员在进行咨询或在法律规定下可影响公司风险政策。实际上,检测或了解到风险后的反映策略的选择、执行和效果是由监督委员会评估的,监督委员会开会时可请审计人员参加以便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更好的指导。

  从理论上讲,法律对审计主体和审计标准进行管制,但它既不能给审计人员提供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和风险报告的具体内容,也不能提供具体的审计程序。德国的审计人员在风险审计中遵循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但这样的准则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能代替法院的司法解释。

  3.德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3.1.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审计

  (1)审计方法和审计标准

  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和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审计的内容。审计测试的主要种类是内部控制测试,一般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和运行方面的有效性。法律和相应的立法文件即为审计标准,也是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格、方法是否有效的标准。应对公司特定风险状况以及公司管理者和雇员的风险习性进行分析评价,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实施法定审计,审计范围扩大了,不仅要考虑会计和内部控制,而且要顾及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检测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如果遇到数据不足难以对整个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为了减轻审计时的时间压力,集中精力于财务报告的审计,可以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预先进行检测或进行中期审计。

  (2)审计程序

  ①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内容的确定

  公司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文本是审计人员主要的获取审计信息的工具。审计人员应根据文本确定法规的规定是否已彻底全面地在公司存在,并编制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详细目录。文本的缺失或不完整都应引起对制度稳定运行的怀疑,公司不能提供相应文本时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记录下风险早期确认制度,也可拒绝审计。

  ②风险早期确认制度设计效率的测试

  审计人员应就风险早期确认制度中立法者关注的相应措施的效率进行测试,内容主要有:制度覆盖内部和外部风险范围的完整性和弹性;通过合适指标对相应风险进行辨别的完整性、适当性和提前性;采取合适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估计的可理解性;履行法定责任披露必须报告风险的可核性和及时性;内部控制措施的充足性等。

  ③风险早期确认制度运行效率的测试

  在理解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调查其运行效率和在整个审计期内的持续应用状况。应使用分析性程序和抽样方法检测相关的风险处理规则是否一直得到遵守,尤其应评估:风险的识别、分析、估计和报告;以内部控制协会的审计程序和工作文件为基础建立的风险控制系统。

  3.2.风险报告审计的内容

  虽然审计风险早期确认制度时并不需要单独评价管理委员会在检测和报告风险信息上的反映,但在审计公司作为管理报告组成部分的风险报告时这种评价是必需的,因为这样可以确定:风险报告是否与财务报告一致、是否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理解一致、是否对公司的状况进行了公允的表述、是否公允地表述了公司未来发展的风险。

  虽然精确地预测未来的数据是没有可核性的,但审计人员也能保证风险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是诚实的或慎重的。德国立法当局责令审计人员检查预测数据是否有用,预测的前提是否现实,是否运用了正确的预测技术。风险报告审计旨在诚实性、拟真性和透明度,这对审计界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审计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和审计风险报告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一方面,要评价风险报告的公允性必须借助于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理解;另一方面,风险报告又支持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价。因为风险报告必须包含风险处理和预期效果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报告审计涉及到风险管理所有方面。

  3.3.审计结论

  审计人员必须向监督委员会提交书面审计报告,随同公司年报一起公开呈报。审计报告中应表明:公司是否能持续经营、对风险报告的修正、集团公司的风险报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公司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审计结论、是否采取必要程序改进风险早期确认制度。如果没有反对意见,审计报告应简洁。德国的法规和会计准则都不要求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进行描述,也不要求表述具体的改进意见。

  审计意见应就公司管理当局履行法律规定的情况表述最终结论,必须对公司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报告表述的公允性进行评价。对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异议不影响审计意见,除非风险早期确认制度的缺陷导致风险报告或其他财务报表出现令人误解的表述。

  4.德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风险管理审计无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我们很少听说德国公司因风险管理不力而导致公司失败或陷入困境的事例。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或大中型企业因风险管理不力而陷入经营困境或财务困境的比例大幅升高,而且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由于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缺失或滞后往往遭受巨额损失。要改变这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促使公司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德国的经验。

  1.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英美模式是市场竞争模式,股权高度分散,所有权与管理权高度分离,公司治理结构只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不设监事会,董事会既是决策机构,也是监督机构。德日模式股权相对集中,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监事会和董事会具有上下级层级关系:股东会下设监事会,监事会向股东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监事会下设董事会,监事会与董事会有上下位之别,前者是上位机关,后者是下位机关,董事会向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德日模式虽然在决策和经营效率上从理论上低于英美模式,但它使公司经营者接受多方位的监督并形成了一种良性制衡机制,这是德国公司丑闻很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立我国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时,我们要吸收英美模式的经验,更应借鉴德日模式的长处。比如在公司风险管理方面,像德国公司一样将外部审计机构纳入公司治理机构,显然比美国公司单纯依靠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审计优越。

  2.对风险管理审计的重新认识。我国目前的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研究一般都把风险管理审计视为公司内部审计范畴,这与德国将其既视为内部审计又主要作为外部审计范畴是有重大区别的。我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于2004年10月颁布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或是其前身,于1992年发表并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认为,风险管理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上,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coso报告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经理协会(fei)、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五个学会共同组成的treadway委员会颁布,有极强的美国背景,与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如前所述,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同于英美模式,基于coso报告的我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自然存在许多不足,如不能充分利用外部监督资源、公司风险管理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失效导致的风险审计不作为等等。在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参照德国的公司风险审计理念重构我国的公司风险管理审计体系有其合理之处。

  风险控制报告范文5

  摘 要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控制风险,而如何规避体系设计的滞后性及失效问题则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拟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三个动态目标的设计,即动态预警、动态报告、动态调整,并进而探索实现动态目标的路径,从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灵活性、前瞻性及自我修复功能。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动态目标 实现

  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其要素、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不断向系统化、国际化标准靠拢。2008年6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随后的相关配套指引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代的来临。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控制风险,而风险是随时随地不断的在变化中的。市场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针对的是已有的和可能预测到的风险活动,但对于未发生过或未预测到的风险可能存在无法识别或控制失效问题,而内控体系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必要时间的需要更是使这种制度落后于需要的现象弊端层出。那么如何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使之能够灵活应对和处理未发生过或未预测到的风险,则成为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拟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三个动态目标即动态预警、动态报告、动态调整,进而分析研究实现动态目标的有效途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自我修复功能,规避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失效的风险。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体系设计时最重要的是内部控制体系应满足企业一定期间战略发展目标的需求,即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要实现这一点,企业除了要建立管理执行层的日常监督与内部监督部门的定期评价及外部专业机构的独立评价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体系外,还要设计并确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动态目标,即动态报告、动态预警和动态调整,这是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预期效果、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

  一、动态预警目标及其实现

  动态预警是基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有效性,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时预警。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基于两类信息即财务类信息、非财务类信息。财务信息具有非常系统的信息处理、分析、报告的体系,因此重点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经营行业特点对财务类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及风险预警值的设计。其中关键的预警指标包括:现金风险预警指标如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收益率等;应收款风险预警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天数等;存货风险预警指标如超期库存、存货周转率、周转天数等;预付款风险预警指标、负债类风险预警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比率、产权比率等。风险预警值的选取需参考企业外部同行业先进、平均值、危险预警值,并给合企业内的业务特点、企业的风险承受度、风险倾向以及历年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并应依据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发展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指标预警的有效性、准确性。非财务类的预警指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的非相关性,选取难度较大,一般需要通过长期而又系统的信息积累和分析,必要时可通过建立模型确定此类信息与风险的相关性,从而确定风险预警指标。确定预警指标后应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确定预警指标发出的具体部门、人员,将风险预警嵌入至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中,并落实到人,从而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动态报告目标及其实现

  动态报告是基于内部控制体系自身对内控风险点异动信息的敏感性及有效分析所开展的风险预警及对策研究,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信息通道的畅通,信息报告的有效、及时。这需要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既要确保信息报告体系具有严密而又快速的、自下而上的信息报告的渠道,又需要有灵动、及时、由上而下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建立起信息报告的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的信息报告,一是时点和期间信息的报告,这是一种常态报告,在企业中可以通过经营分析、财务分析、营业报表、财务报表等来实现。这其中财务报告体系相对于其他内部控制报告类别是最为成熟和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的基础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政策的制定、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财务信息报告的规范,并通过日常的会计监督、复核、授权审批、财务稽核、不相容岗位分离、内部牵制等形成一个严密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异常信息的报告,是基于常态报告、常识、规律的比较分析而产生的对异动信息的分析报告,是动态报告的重点,是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内容。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对异常信息报告的需求设置报告类型、报告关键点、报告口径、报告渠道、报告范围、报告人。这其中尤其要关注企业财务类预警指标异动报告、行业政策异动信息分析报告、产业发展方向异动信息报告、企业上下游异动信息报告等企业内外部异动信息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报告端口的设计,以及报告路径流向、时间节点设计。

  三、动态调整目标及其实现

  动态调整是基于动态报告研究结果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修正,这也是内部控制体系动态目标设计的最终目标,有赖于内部控制体系机制设计的灵活性。内控制体系设计的动态调整,需要内部控制监督、评价部门在日常内控监督中,注意内部控制控制漏洞、控制失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对控制漏洞、失效事件所隐含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使企业面对风险因素的变化能够及时评估、报告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确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范围。审计委员会应每年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研究确定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这样通过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定期的内控评价,通过内部控制组织机构的动态机制,实现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有效性的持续监督和持续改进,即实现内部控制的动态调整。其中有一点要注意,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即持续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在整个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中,执行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一种是内部控制的独立监督,即由独立于内部控制建设、执行主体之外的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及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充分考虑独立监督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层次的高度,地位、层次越高权威性就越高,权威性越高,就越有利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意见得到解决、采纳和落实。

  内部控制体系的动态目标设计,使企业面对风险因素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机制缺陷,及时调整内部控制体系,调整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范围,及时修正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体系动态目标的实现除了上述内部控制体系自身设计的要求外,还需要与之相区配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载体,组织机构功能定位则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需求,统筹规划企业管理层与业务层的职能定位,根据内部控制体系目标要求分别建立职能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职能管理业务经营之间的协调管控、联动机制,重在灵活机动,形成一个管控层次明晰、职责定位精准、内控衔接有序、反应调整迅速有效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双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分析与对策思考.审计月刊. 2005(39).

  风险控制报告范文6

  论文关键词:ERM,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发展前景

  一 引言

  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关联性越来越强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备受热捧。ERM同时兼顾了不同风险的综合效应,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符合,与企业所有者利益相一致,是一种承担增加公司价值使命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和手段(李社环,2003,张琴、陈柳钦,2009)。它正迅速成为企业的最低标准,成为主导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Stroh, 2005)。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规律,成为企业决胜未来的一堂必修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理解ERM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ERM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②]: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前景,相互糅合在一起,并最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ERM。

  二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的一次保险会议上最早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自此而始。按照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一)早期风险管理阶段

  1952年3月马科维茨发表《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均值——方差理论。他首次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资产组合问题的研究,提出用资产收益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用资产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将风险定量化,为金融风险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同时,他首次引入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给出了在一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使投资风险达到最小化的最优投资组台计算方法,改变了过去常识或经验等定性的衡量风险的方法。与此同时,美国保险统计从业人员开发出了正式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ALM),用于估计和管理寿险公司中长期产品涉及的利率风险。ALM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寿险公司、养老金、银行和衍生产品所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1963年Myer和Hedges的《企业风险管理》最早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1964年Williams和Hans著成《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在均值一方差模型的理论框架下,William Sharpe (1964)、Limner (1965)、Mossin(1966) 分别推导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根据CAPM模型,单种资产的总风险中只有其中的系统风险对资产的预期收益有贡献,投资者不会因资产具有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得到任何附加的预期收益。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企业财务人员,金融界以及经济学界一直将CAPM作为处理风险同题的重要工具,将其大量运用于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杂志铺。1975年Murton提出了多因素C A P M模型对传统C A P M模型予以修正,在市场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其他市场之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期风险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期权定价理论,它为衍生产品设计理论引入风险管理之中以及对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理论与决策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时期风险管理的重要特点是专注于防范不利风险,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险是风险转移的基本方法。风险管理实务主要涉及设立信贷控制、投资与清算政策、审计程序以及保险范围。这些防卫性风险管理实务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二)现代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损失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Value at Risk,VaR)引领了风险管理的潮流。摩根大通将VaR定义为在既定头寸被冲销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VaR的一个更通俗的定义是[③]: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的最坏的预期损失。VaR成功将风险标准化和数量化,因此在金融领域应用广泛发展前景,非金融机构也因此受益量多,VaR正逐渐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规范。而且,VaR目前仍在不断地被改进完善。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风险状况对多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强调风险研究范围的扩展。风险管理的目标由最初的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转变为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 Skipper, 1999)。之后在VaR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风险管理(Total Risk Management,TRM)综合考虑了影响风险管理的三个因素:价格、偏好、概率,谋求在三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计量和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使投资者承担其所愿意承担的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报酬。TRM为完整的企业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时期,另类风险转移(ART)不断涌现,传统的衍生产品和保险不再是公司风险转移需要的完全解决方案。此时,风险管理专注于管理业务和财务成果的波动性,管理方向从纯粹风险向投机风险转变,由保险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基德·皮博迪、巴林银行、埃克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明星企业的危机事件使得企业对营运风险管理的重视骤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Zail et al.(1996),James(1996),Matten(2000)相继提出了经济资本框架(即风险资本框架)的主要内容,掀起了经济资本技术的发展热潮。经济资本技术将风险控制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同时,在其理念下的EVA指标和RAROC指标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以实现风险调整收益最大化。经济资本技术凭借以往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被迅速推广应用于银行、保险、大型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密度。经济资本有效参与业务战略规划。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权衡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平衡,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促使企业深刻反思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业巨子在金融动荡中难逃浩劫的缘故。血的教训使得他们进一步深入考虑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他们逐渐发现金融风险往往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金融风险之间往往具有相互联动性。风险管理不应该是对单个业务的单个风险进行管理,而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理论应运而生。2001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ERM)。在该报告中发展前景,CAS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7个紧密联系的步骤。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新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同时关注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④],明确了主动控制风险的原则,鼓励全面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并把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为两大监管目标之一[⑤]。2004年9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报告强调从整个组织的层面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应该把风险管理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突出了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Harrington和 Niehaus(2004)认为,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ABA则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误认为的风险最小化 ,而是风险与收益的优化” [⑥]。在这一阶段,企业风险管理以主动处理所有类型的风险为特征,以创造价值为管理导向(张维功,何建敏,丁德臣,2008),成为企业管理的进攻性武器。许多公司将ERM看作是一种衡量重大投资的工具,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包括成本可容度、提高收益等指标在内的股东价值战略(Adams,Campbell,2005)。

  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关于内部控制的较早研究来自于审计领域杂志铺。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开创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⑦]:

  (一)以内部牵制为基础

  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审查》的文告,首次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1939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公布了《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文件,在修改的标准化审计报告中首次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的内容。在内部牵制阶段,账目间的相互核对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

  (二)以内部会计和内部管理为基础

  单一的内部牵制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管理需求。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的内涵得以扩展到管理层面。在这段时期内发展前景,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控制和管理活动。

  (三)以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为基础

  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日臻完善的会计制度被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系统、完整的政策程序成为规范的会计制度的有益补充。经济全球化日益开放的格局使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商业环境。巨大的内外压力下,控制环境理所当然的进入内部控制主体的视野。1987年,美国Treadway报告关注避免虚假财务报表和引导公司治理问题的学术讨论,它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这一时期,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四)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为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政府干预逐渐减弱,审计人员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弱势地位,企业的内部控制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转变。两个重要的因素促成了这种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变。大型的关联数据库不断涌现,数据库存取和操作软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意味着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改良,信息的及时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传统的过程控制过时了,控制活动异常活跃起来。科学技术和审计的变化促使控制向组织层面转移,而且,最初政策和程序式的服从被风险语言所代替,在风险系统中,组织高层关注重要的风险。

  1992年,Treadway报告的机构(COSO)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专门强调了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的关键作用。该报告包括了内部控制特点分析和其构建与评估的框架,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⑧]:

  一个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体影响,用于为以下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效力和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1992年Cadbury 报告指出,董事会应该就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效力做出声明,并且审计人员应该就此作出相应报告[⑨]。1994年Rutteman 报告借鉴了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但着重强调了与内部财务控制有关的部分。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为了提供以下合理保证:(1)防止资产未经许可下使用和处置;(2)保留相应的会计记录,维持商业和公共使用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信息的沟通和监控被纳入了内部控制体系。同一年发展前景,COSO对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增补,形成内部控制报告。1995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COCO(Criteria of Control Framework)框架,它提出了控制的定义和一系列评价效力的分类标准。该框架从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五)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

  1998年Hampel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的注意力从财务报告问题上移开,开拓了内部控制新领域。1999年Turnbull报告走的更远。它是第一个强调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关系的文件[⑩]。它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11]。ICAEW在如何实施Turnbull报告要求方面走的更远,它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全结合起来。1999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应该包含风险的识别和应对”。Krogstad et al.诠释新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时提到:内部控制是帮助组织管理风险,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后,在内部控制领域具有权威影响的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杂志铺。报告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运用上的重大突破。内部控制也由最初的“一点论”发展为当前的“八点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这样内部控制框架经历了点——线——平面——三维——立体的发展过程,发展至今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代表着国际上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至此,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已不再是孤立的或是包含的关系,而是完全等价的(陈关亭,2009)。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成为ERM的两大理论来源。

  四 ERM理论发展前景展望

  ERM是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实务上的一次重大转型(韦军亮,陈漓高,王炜,2008),“是要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卓志,2006)。ERM的特性从实践上契合了企业在风险交互影响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更高层次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发展前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FRS)、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等法规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促进了ERM理论的发展和推广。正如James Lam(2006)预测的那样,ERM将不断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行业标准。

  尽管ERM是一种很受企业热捧的战略经营工具,但对很多公司来说,ERM能够得以成功实施的路依然很长[1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有来自企业操作层面的[13],还有来自理论体系层面的因素。这主要表现为ERM理论框架中有诸多尚待完善的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ERM的界定问题至今国内外学术界仍然争论激烈[14],尚未达成共识。在ERM实施过程中,企业上下连什么是ERM都搞不清楚,这显然不利于ERM在企业的全面顺利实施。再加上ERM牵涉面极广,影响极大,ERM的推广和实施困难重重。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将引导ERM的后续发展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ERM体系中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令人欣慰的是,理论研究一直在继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协议指导并鼓励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于一体的各种新模型的创立,实现对全面风险的量化管理。

  参考文献

  【1】Laura F.Spira and MichaelPage. Risk management:The reinvention of inernal control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internalaudit[J]. 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Vol.16 No.4,2003.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1

  关键词: 工程造价风险 监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and the open of deepening, especially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main body of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is diverse, to reduce the cost, the investor, control cost and risk demand more and mor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risk monitoring analysis of key and put forward some monitoring method.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risk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工程造价风险监控的目的

  对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处理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风险监控的目的有三个:

  1是监视风险的状况,例如风险是已经发生、仍然存在还是已经消失:

  2是检查风险的对策是否有效,监控机制是否在运行;

  3是不断识别新的风险并制定对策。

  二 工程造价风险监控的重点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制定了风险防范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

  风险监控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其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其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计划,并对己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风险监控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进行风险监控的重点:

  ①建立风险管理机构

  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涉及规划、勘察、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市政等众多部门,投入资金高达上千万元耗时长达几年的系统工程,其管理目标必须通过良好的组织系统才能实现。在项目开始之前,要根据项目风险识别报告所给出的项目全部风险事件的信息,制定出整个项目风险事件控制的大政方针、项目风险事件控制的程序,以及建立风险事件控制的管理体制。因此,建立相关组织机构非常必要。相关的主要措施如下:

  1)理顺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形成规范、良好的治理环境。 同时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

  2)建立了合理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部门的职责、重要岗位的职责、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据业务流程明确信息沟通途径,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②指定风险管理责任人

  在项目开发中设立风险经理,确定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责任,这是分配和落实具体活动风险事件的控制责任的工作。所有需要控制的风险事件必须落实到负责控制的具体人员,同时要规定他们所负的具体责任。通常要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去确定风险事件的控制责任。将风险管理和监控融合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实行全员的风险管理;作为项目开发经营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经理的位置不容忽视,其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开发经营的成败。风险经理的具体职责为:

  1)检查、预测、确认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分析风险原因,找出风险因素。

  2)统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量度风险可能后果,评价各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3)制定风险管理措施,选择风险管理方案;编制风险管理计划

  4)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全面安排企业各项保险事务。

  5)做好风险处理记录,总结、协调各部门风险管理行动,促进风险管理信息交流。

  6)负责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③制订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管理规划一般通过规划会议的形式制定。风险管理规划将针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制定如何组织和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风险应对计划及风险监控的规划。风险管理规划应包括:方法、人员、时间周期、类型级别及说明、基准、汇报形式、跟踪。

  首先,要找出工程造价风险的触发器。触发器是一种风险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指示器,最好的触发器能在问题发生之前通知风险管理者。

  其次,可用三种基本方法制订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计划:一是预防计划,即提前采取行动,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缓解计划,即在风险发生后,尽可能缓急风险带来的后果。三是应急计划,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应急措施,对风险作出响应。完善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了对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提高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使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复杂的内外环境。

  由负责具体风险事件控制的人员,根据风险事件的特性和时间计划制定出各具体活动风险事件控制方案。在这一步当中要找出能够控制风险事件的各种备选方案,然后要对方案作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以验证各个风险事件控制备选方案的效果,最终选定要采用的风险控制方案或备用方案。风险事件控制方案多种多样,但是从大类上说,主要有风险规避方案、风险遏制方案、风险化解方案、风险转移方案、风险消减方案、风险应急方案、风险容忍和风险分担方案。

  ④实施风险控制方案

  按照确定出的风险事件控制方案,开展具体活动风险事件的控制活动。这一步必须根据风险事件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订风险事件的控制方案与办法。跟踪风险事件控制的结果。收集风险事件控制工作的信息并给出反馈,即利用跟踪去确认所采取的风险事件控制活动是否有效,风险事件的发展是否有新的变化等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指导风险事件控制方案的具体实施。判断风险是否已经消除,如果认定某个风险已经解除,则该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的控制作业就已经完成了。若判断认为风险仍未解除,就需要重新进行风险识别,这需要重新使用风险识别的方法对项目具体活动的方向进行新一轮的识别,然后重新按本方法的全过程开展下一步的具体活动风险事件控制作业。5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法

  三 工程造价风险监控的方法

  工程项目造价风险控制方法是以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和工程项目具体活动危险事件控制为前提的,它是根据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管理的特性提出的。

  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是工程项目已识别风险事件的工程造价。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具体活动的风险性造价以及工程项目不可预见费等预备费。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反复进行的项目风险识别活动、项目风险的造价确定和项目具体风险事件的控制活动。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控制的根本手段是通过对于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间接地达到控制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的目的。通过对工程项目具体活动风险事件的控制,达到消除、转移、化解风险性造价的目的。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的控制自身是一种独立的项目控制活动。这种控制活动的对象就是工程项目的风险性造价。这种控制有自己的方法和程序,也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

  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控制方法的步骤与内容说明如下:

  ①风险性造价控制目标的确定

  任何管理控制活动都必须先确定控制目标,对于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的控制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必须在已确定出的项目风险性基准造价和项目不可预见费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风险识别、造价风险的评估以及风险事件控制等活动所获得的信息,确定出项目风险性造价的控制目标。

  ②对于项目基准造价的控制

  工程项目基准造价是指不包括项目不可预见费等预备费的项目工程总造价。对于这一部分造价的控制,首先要依赖于对具体活动风险事件的控制,但是同时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造价控制活动内容。这一控制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于具体活动的风险性造价本身进行必要的控制。

  ③对于各种不可预见费的控制

  这种控制主要是对于工程项目不可预见费的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因为工程项目的不可预见费是一种项目管理者可以使用的管理储备,所以其基本控制方法也可以采用管理会计的常规方法。它与项目全风险基准造价控制的最大不同是控制主体的不同,项目不可预见费是由项目的业主掌握和控制的,而项目全风险基准造价是由业主和承包商等项目团队成员共同控制的。

  ④对照工程造价控制目标检查风险性造价控制活动的结果

  这一步是找出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控制活动的差距。如果这一步所找出的差距是可接受的,那么就可以回到图5.12中的第2步,继续按照现有的目标开展项重庆大学硕士论文目风险性造价的控制活动。如果这一步所找出的差距是不可接受的,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就需要转入下一步作业。

  ⑤调整风险性造价控制的目标

  当对照检查出的差距是不可接受的时,就需要调整风险性造价控制的目标,或者跳出风险性造价控制的小循环,转回到前面的风险识别作业,去重新识别项目的具体活动风险,然后进一步转入风险性造价的确定作业,然后确定出新的风险性造价控制目标,重新开始新的风险性造价控制作业。

  ⑥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控制活动循环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2

  [关键词] 项目管理;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2006年12月11日,

  三、银行业务项目风险应对

  经过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确定出的银行业务项目风险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项目整体风险超出了银行能够接受的水平;其二是项目整体风险在银行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对于前者,至少有两种基本的应对措施:一种是当项目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很高时,应该立即停止项目或取消项目;另一种是当项目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不多时,由于通过主观努力和采取措施能够避免或消减项目风险损失,所以应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通过开展项目风险监控落实这些措施。对于银行业务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风险回避。虽说银行是靠经营风险而获取收益,但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风险因素的存在是银行业务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风险回避就是通过回避银行业务风险因素,从而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或不确定性。这是从根本上放弃有风险的银行业务项目,从而避开风险。例如:对于信用评级较低的 企业 或个人,银行坚决不给予贷款。但由于风险回避措施通常同时放弃了从事该项活动带来的利益,故采用风险回避措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一些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可控性比较低的风险。

  (二)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设法将银行业务风险连同对风险进行应对的权利转移给第三方。风险转移本身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能减轻风险带来损失的大小,只是将风险损失的一部分转移给另一方。这类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多数是用来对付那些概率小,但是损失大,或者项目组织很难监控的项目风险。例如:银行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即是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银行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银行破产倒闭,不能偿还存款人的款项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进行赔偿。

  (三)风险降低。这类措施是对付无预警信息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之一。例如:银行对于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贷款业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贷款对象进行资信评估、相关贷款抵押品的价值评估来决定贷款风险高低。再例如:银行定期对自身 网络 系统进行检测、维修也是降低自身风险的有效措施。

  (四)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多数是对那些发生概率小,而且项目风险所能造成的后果较轻的风险事件所采取的一种风险应对措施。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的销售对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散、转移银行资产的风险(也属于风险转移),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其销售剩余的风险,银行通常自身承担。

  (五)风险应急。这类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也是对付无预警信息风险事件的一种主要的措施。例如: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要求 金融 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四、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监控

  监控部门要监管一家银行的风险,必须进行大量分析,要考虑到不同的风险类别、金融工具类型以及不同的职能和业务领域。监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机构的业务范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计量模型和内控体系;必须认真评估其风险管理系统中采用的各种定量和定性假设及其风险监控方法的有效性;必须检查机构的 计算 机系统、管理信息报告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能否适应其业务 发展 水平,准确、充分地传递信息,严格做好银行业务风险监控工作。通常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监控的步骤如下:

  (一)建立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监控体制,明确监控责任。根据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报告所给出的项目风险信息,制订出整个项目风险监控的大政方针、项目风险监控的程序以及管理体制。这包括项目风险责任制、风险信息报告制,风险监控决策制,风险监控的沟通程序等。同时,所有需要监控的项目风险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监控人员,规定其具体责任。对于项目风险监控工作必须要由专人去负责,不能分担。

  银行董事会和高管人员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人。建议他们做好如下方面工作:1.识别和评估风险;2.建立相关政策、流程和风险限额管理体系;3.监测和报告限额指标遵守情况;4.清晰描述资本配置和资产组合管理情况;5.制定新产品开发运作的指导原则,把随新产品而来的新增风险敞口纳入现行风险管理框架;6.对既有产品采用新的风险计量方法。此外,董事会和高管人员有责任确保交易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得到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支持。

  (二)确定要监控的银行业务项目风险,明确监控时间。银行监控部门应根据银行业务项目风险识别与度量报告所列出的各种具体项目风险,确定出对哪些项目风险进行监控,对哪些风险转移并放弃对它们的监控。通常按照项目具体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项目组织的风险监控资源等情况确定,包括风险的种类及其大小,银行自身的资产和债务等。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对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监控制订相应的时间计划和安排。因为没有时间安排与限制,多数项目风险问题是不能有效地加以监控的。许多由于项目风险失控造成的损失都是因为错过了风险监控的时机造成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亦可认为是监管者对其业务交易员理森过度信任,导致监管时间间隔过大,放松监控,从而错失监管时机。

  (三)制订并实施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监控方案。银行监控部门根据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特性和时间计划去制订出具体项目风险的监控方案,并找出能够监控项目风险的各种备选方案,然后对方案作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以验证各项目风险监控备选方案的效果,最终选定要采用的风险监控方案或备用方案。另外还要针对风险的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风险监控方案。此外,还必须根据项目风险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地修订项目风险监控方案与办法。对于某些项目风险而言,风险监控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几乎是同时的。例如:银行开发一种新产品项目,其中设计制定一条新的关键路径并计划安排各种资源去防止和解决项目拖期问题的方案就是如此。

  (四)跟踪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监控结果。监控部门收集银行业务风险的监控工作信息并给予反馈,即利用跟踪去确认所采取的项目风险监控活动是否有效,项目风险的发展是否有新的变化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指导项目风险监控方案的具体实施。实际上,这一步是与实施具体项目风险监控方案是同步进行的。通过跟踪而给出项目风险监控工作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去改进具体项目风险监控方案及其实施工作,直到对风险事件的监控完结为止。

  如果认定银行业务某个项目风险已经解除,则该具体项目风险的监控作业就已经完成了。若判断该项目风险仍未解除就需要重新进行项目风险识别。这需要重新使用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对项目具体活动的风险进行新一轮的识别,然后重新按本方法的全过程开展下一步的项目风险监控作业。

  参考 文献 :

  [1]邱菀华. 现代 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 科学 出版社,2003.

  [2]戚安邦.项目管 理学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涛,崔浩,张飞涟.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j].基建优化,2006,(5).

  [4]闫果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6,(8).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3

  1.增强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项目涉及单位及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做好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前提。管理人员首先应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安全角度结合行业的特性加大对员工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在项目进行前的人员选择和安排上,根据工程大小、技术要求、工艺难度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人员,从而降低因管理人员自身知识、技术以及经验等的不足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同时,要对项目具体实施的可行性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源,对项目风险开展讨论分析,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全面识别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点

  要进行项目风险管理,首要步骤是对项目所面临的风险点进行全面的识别,明确项目风险所在。其目的是为石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和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提供操作性依据。因此,在整个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认真识别,分析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有效控制、转移和管理风险。风险识别的越早越全面,防范措施越及时越合理,风险管理成本就会越低,相应的项目收益成效就越显著。风险通常是比较隐蔽的,在进行风险点识别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石油工程项目具体操作中,可以将风险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识别。先说内部风险,顾名思义,“内部风险”主要是指发生在项目内部的风险,与参与项目的人员挂钩,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员风险以及经济风险等。尤其是技术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最大,因为石油工程项目的技术性非常强,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如果一旦因为技术不合格,而导致了风险事故发生,就可能造成人员方面的伤亡,后果非常严重。外部风险所包括的因素较多,例如来自行业的竞争、自然环境条件、石油市场变化,都可能对项目造成影响。相比于外部风险而言,内部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但同时内部风险也是最好管理与控制的,外部风险一般都具有不可控性,往往只能尽可能的规避外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但不论是外部风险还是内部风险,都必须要在风险管理中对它们做好全面的识别工作,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具体识别进行可以将项目配套、物资采办、作业施工、工程安全、环境环保、后勤支持、对外协调以及法律事务等各个方面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专家组,共同分析讨论项目开始实施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合理识别,提出风险防范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出风险预案随时对项目实施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但需要注意,在风险点识别过程当中,必须要体现出客观性,不能主观臆断,要对项目相关的资料、档案进行大量的收集,并根据项目建设各个工作岗位的特征、经验,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确保识别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3.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是确保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措施,如何制定这套方案,也是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前期的项目风险点识别,是制定风险管理方案的基础条件,因为它能够为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确保方案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在方案制定中需要注意,应当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评估经验,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制定风险预警、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应急等方案,保证在石油工程项目进行中准确及时把握和快速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当前,我国石油系统全面推行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体系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HSE体系强调的是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在现代石油系统的管理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系统的规范、流程、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的内部管理监控体系。这两大体系在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制定和实施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时,要将这两大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为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辅助与保障。

  二、结语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风险;风险管控;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控工作相关内容

  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控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包括了比较多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项目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工作是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前提,需要风险管理人员积极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只有在充分识别项目风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应对和管理风险;第二,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如果需要对风险进行深入的管控工作,必须要对项目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是分析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产生的后果等等;第三,风险的应对,完成对项目风险的分析和评估之后,就需要针对项目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降低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第四,风险的控制,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之后,需要进一步控制土木工程的项目风险,确保能够按照应对措施,有效地降低或者消除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第五,风险的监督,在项目风险管控工作进行过程中,需要考虑风险应对的实际效果,还需要考虑风险应对之后,该风险是否还存在后续风险、风险是否发生变化等等。

  二、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一)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土木工程项目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项目,因此构成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因素比较多,而且其中很多因素会对土木工程项目形成重要的影响。影响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自然灾害的风险,由于土木工程项目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自然灾害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影响比较大,成为了构成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因素。例如:施工现场连续暴雨有可能造成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断,从而影响项目的工期,等等。但是,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拒的力量,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自然风险因素控制起来也比较困难;第二,国家政策法律带来的风险,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很可能使得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支出增多,项目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等等,这些对土木工程项目都造成了一定的风险;第三,合作商的违约行为,在土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合作商家提供土木工程的材料,但是有时合作商会产生违约行为,这样就影响了土木工程的项目工期,而且很多合作商家为了获取高额的利益,提供劣质的建筑原料,也是造成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由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复杂度比较高,工期比较长、合作商家比较多,影响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因素构成比较复杂,这就使得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控工作具有更高的难度。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土木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必须要建立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模型:首先,按照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估、风险的应对、风险的控制和风险的监督将风险管控工作分为几个部分;其次,按照风险管控的划分,每个部分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产出,这些产出之间相互关联,最后与风险管控工作汇总到土木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部门中;最后,为了使得土木工程项目更好地应对一些不可抗力的风险因素,可以让土木工程项目购买一定的保险,从而将土木工程项目的风险转移出去。

  三、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

  (一)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在土木工程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识别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专家调查法,通过专家对土木工程项目的预测分析,将其中容易出现故障的领域标注出来,从而引起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视;第二,通过对土木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而确定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在考察过程中,还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咨询和问卷调查,从而更好地收集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在对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进行充分地识别之后,归纳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将风险因素进行整理,从而方便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分析。

  (二)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由于大部分土木工程项目都存在施工周期比较长,涉及部门和人员比较多等情况,所以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复杂,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控工作中,必须要做好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评估:首先,根据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清单,列出相关的风险影响因素,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对影响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因素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列,从而归纳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次,对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主要是评估这些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对土木工程项目产生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得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评估结果尽量准确。

  (三)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应对之策。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管控工作还包括风险的应对,风险应对能够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使得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促进土木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土木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应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工作内容:首先,需要根据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制定多个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并从中选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施性的应对策略,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土木工程项目的风险;其次,根据风险应对方案制定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的计划,从而有步骤地实施风险应对方案,同时需要根据风险应对方案的实际实施情况,不断修改风险应对方案的实施计划,确保风险应对方案的有效实施;最后,制定风险应对的备选方案,当风险应对方案出现错误或者问题时,需要及时对风险应对方案进行调整,及时地采取备选方案,从而确保风险应对工作的实施。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5

  《经济》:为了降低影视风险,一般情况下,影视开始筹拍之前都会先进行风险评估,这个风险评估流程是怎样的?

  陈鹏:首先要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明确衡量某部电影存在的关键风险因素,接下来评估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然后确定项目团队或投资方承受风险的能力,判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消减和管控风险的对策。这种评估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全流程、分阶段的。

  在风控体系中主要是按照影视的项目运作流程进行研究,首先从IP创意入手,评估故事本身的风险和价值等级,然后对后续影视项目的制作、宣发、放映、映后等各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评级,最后根据风险模型构建出风险区间,并且在此过程中通过信息量不断丰富来缩小这个区间,以求得出更精准有效的结果。

  《经济》:宏观来说,可采用哪些方式降低影视风险?

  陈鹏:首先要能识别风险,并极力去避免,对于不可控因素要尽可能去降低风险等级。然后采用替代的方式减轻风险。

  替代主要指3个方面,第一是投资方面的风控替代,即投资方在投资电影前,需要专业第三方影视风控团队代替传统自有团队进行项目风评,在投资决策中参考相关报告提供的风险评级及相关策略优化投资方案。

  第二个替代是项目执行中防止拍摄团队超期超支和人员意外的监控替代。过去出品方会委托制片人或执行制片人代表出品方监控剧组的运转,保证剧组按照计划和周期完成相关工作;而现在可以更多引入保险公司的完片担保方式,由承保的保险公司派出专业团队进行摄制监控,通过专业第三方的方式保证影片制作按照计划完成,对于发生的风险由保险公司分担相应风险。另一方面,在摄制中可能涉及一些主创人员的意外风险,这部分风险也需要由保险公司根据摄制方式、拍摄环境、人员身价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并进行投保。通过这种替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控影视剧制作的超期超支和人员意外风险。

  第三个替代是相关主创人员替代,也就是主要的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需要有相应的替代方案,选择和原有人员能力、特长等相似的人员作为备选方案,在错开档期的基础上,预备使用。剧组实际运转中,磨合期的人员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大问题,各种矛盾都会使剧组拍摄停滞不前,如果到后期矛盾不可调和时再进行演员替换,则使得前期拍摄的素材也大都成为了废品,不仅造成浪费,更可能会超期超支。同时,相关主创人员还可能因为各种意外和个人因素(如涉毒影星问题)而导致拍摄或上映受阻,这种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出现问题后的备选方案和执行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员风险。

  《经济》:目前国内影片降低风险的方式是什么?好莱坞影片的方式是什么?是否可借鉴?

  陈鹏:尽管目前风险管控问题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重视起来,但通常影视剧行业防控风险还是依赖传统的三大法宝:经验判断、押宝明星、团队默契。在冗长的立项、摄制、发行过程中,影视剧投资方、制片方、创作团队往往依托以上3个方法来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制作效率。但这些传统方法基本上是依托主创团队的经验,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的盲目性。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6

  《资本市场》:深圳能源何时开始有意识做内控?期待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赖粤江:企业管理和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管要求驱使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深圳能源)较早的开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升咨询项目(以下简称为深圳能源风控项目)。

  2007年12月,深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更名为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体上市后的深圳能源的资产规模、综合经营实力快速增长;公司机构设置、人员聘用与市政府用人3项制度改革融合在一起,变化很大;公司在完成业务、机构、人员整合后,几乎是零时间衔接推行制度整合;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如燃煤市场和燃油市场供求和价格、燃料运输价格等因素处于不稳定状态,经营风险不断累积;同时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管要求越来越细致、明确、严格。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司管理层在2008年初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在适当时候借助专业咨询机构力量进一步厘清风险,进行内部控制梳理,为新上市公司未来发展以及满足监管要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资本市场》:做内控前,企业内部已经具备的成熟条件有哪些?欠缺之处呢?

  赖粤江:公司高管层强烈的风险意识,企业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强烈要求是深圳能源开展和推动风控项目最根本的原因,满足上市公司和国资局的监管要求是一个契机。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前期进行了广泛和认真的调研,制定了一个可行的工作方案。业务承办部门审计管理部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对当时市场上开展和实施相同和类似项目的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充分了解这些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与多家知名咨询公司专家多轮讨论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业务部门也不断集体讨论;工作方案也广泛征求公司管理层和高管层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将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融合起来做,项目一期选择一些业务非常重要的或风险相对较大的公司。

  选择一个合适的咨询公司是保证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深圳能源按照以下四个标准初步筛选4家咨询中介:咨询中介有国际性咨询机构背景或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近年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同类或相似咨询项目的成功经验;项目团队成员的结构、背景与经验;对公司情况相对熟悉。公司并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及公司内部的招投标程序最后选定甫瀚咨询公司。

  欠缺之处是在项目实施初期公司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且人员配置也不够,因此前期调研、沟通时间比较长,项目实施初期必须或较多依赖咨询公司,这可能是或将是所有企业开展风控项目时存在的普遍现象。

  崔楠:先谈一下企业内部已经具备的成熟条件。深圳能源实施内控工作的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配合集团整体上市后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现状,进行内部管控优化;二是满足国内各级监管机构对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提出的监管要求。深圳能源的管理层和风控工作组对上述项目动因和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因此对项目的整体规划、目的和工作范围等胸有成竹。甫瀚咨询给深圳能源做内控解决方案的时候,充分运用了管理层在项目上的领导力和资源投入,使得项目整体规划可执行性强、并得到各级人员的配合。此外,得益于高级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甫瀚咨询在工作计划中提倡定期沟通机制,使得项目的进度和难点能迅速有效地传递至适当管理层,有效协助项目推进。我们常说“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一把手工程”,高级管理层的重视和推动力为这个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能源的欠缺之处,则与多数国内企业相似。深圳能源在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之时,尚未具备足够的有内部控制经验的人员,相关的内部控制业务管理机构尚未设置。因此,项目初期工作中需要着力开展理念建设、知识培训和架构设置,为内控工作正式开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资本市场》:能否具体谈下专家做了哪些工作来帮助企业完成内控合规?

  赖粤江:首先,在项目前期调研中,与多家咨询中介交流有关项目方案时,当时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还没有出来,甫瀚咨询公司的一些项目专家本身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工作委员会的资深专家,提出了一些很有前瞻性的建议,对当时完善工作方案有很明显作用。

  其次,我们的方案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起来做,同时加入了企业管理层明确的管理需求,同时整个集团在进行大规模的制度建设整合,推进ERP信息系统,个别咨询公司表示工作方案和工作环境都较复杂,建议我们单项目推进,我们通过与甫瀚咨询公司多位专家多次沟通以及他们所做项目的实地调研,坚定了我们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起来做的决心,同时加入管理需求,突破项目单一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合规的目标。从风控一期项目实践看,首先虽然我们做项目方案时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市国资局的风险管理要求以及近期颁布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没有出台,但我们方案实施的结果基本能满足多方监管要求;二是两个项目融合起来做,重大风险识别和评估与内部控制措施初步对接,有助于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内部控制梳理也突破单一财务报告相关风险与控制流程梳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内部控制真正延伸到了战略、重大经营风险、法律和市场等重大风险的控制;第三,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两个项目融合起来做,相比分开由不同业务部门在不同时间实施,有效节省人力费用和相关费用。

  再次,能源在风控一期项目实施初期,咨询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对项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客观公正全面的反馈到高级管理层,为管理层真实、全面了解企业情况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企业集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独特的环境。

  崔楠:我们与集团成立的风险管理项目管理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风控工作组紧密沟通与合作,在以下方面有序地协助企业开展内控工作:

  一、在项目建设期,依据企业文化和现有资源对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给予建议;

  二、项目开始即建立沟通机制,定期汇总总部及各下属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进展情况,并将需要总部统一解决的问题提请总部相关部门回应,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渠道,促进项目实施成果的落实;

  三、在项目各个阶段开始前提供对应的业务技能培训。针对中高层主要目的为保持和提升其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认知;针对执行层主要目的为介绍工作方法,实现知识转移;

  四、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内部控制合规范围,并与企业的外部审计师充分沟通项目范围和实施方法,取得一致;

  五、对范围内的关键业务进行梳理,对不符合内控要求的控制点位提出改善建议,与流程负责人讨论建议的可行性,并在随后的改进实施过程跟踪落实状况;

  六、协助风控小组编制年度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资本市场》:在业内,深圳能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崔楠:深圳能源的最大的特色是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投入,以及把内部控制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两块业务融合起来推进。

  第一,管理层的重视和投入在项目建设期已经凸显出来。为有力推动风控业务的开展,建设期集团成立了以董事长为主任的风险管理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项目进行统一领导和部署;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的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推进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并下设审计管理部为项目工作办公室,负责该项目的日常协调和具体工作的开展。并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保持与高层的沟通。

  第二,深圳能源是深圳市国资委系统中第一家把内部控制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两块业务融合起来推进的企业。我们认为内部控制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的融合是明智之举,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内部控制,能抓住关键问题有的放矢地建设内控体系,避免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正是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资本市场》:双方在沟通中有无意见相左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协调达成一致的?

  赖粤江:应该说,从深圳能源已经完成的风控一期项目和二期项目前期,公司与咨询公司人员沟通都是比较顺畅的,咨询公司充分了解国企文化和主要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工作中双方并无严重意见分歧。

  在工作中,我们会站在深圳能源管理习惯和需求的角度对咨询公司提出的方案进行挑战,这种挑战对于项目的开始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咨询顾问的工作方案是按照最佳做法和他们以前的工作经验提出的,虽然已经考虑了深圳能源的实际情况,但是相较而言,不如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情况和需求。

  在深圳能源风控二期项目前期,我们针对风控一期项目的一些经验以及监管机构新的监管要求,对二期项目提出一些优化建议,如集团管理层对重要业务和高风险业务深化管理要求、企业特殊的管理需求、风险评估进一步量化、风险应对措施进一步与内部控制有效衔接、增加新的监管内容等,所有建议经充分沟通基本都被咨询公司采纳。

  崔楠:甫瀚咨询团队与深圳能源的风控工作小组、管理团队和业务流程负责人的沟通非常畅顺。沟通的畅顺有赖于双方对项目目标建立了共识,并且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专业性。加上上述提及的,在项目开展之初,我们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沟通机制,进一步避免因沟通障碍带来的摩擦。

  在工作中,深圳能源会站在企业管理习惯和需求的角度对甫瀚咨询团队提出的方案进行挑战,这种挑战对于项目的开始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甫瀚咨询团队的工作方案是按照最佳做法提出的,虽然已经考虑了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不如深圳能源的项目小组更加了解企业本身的情况和需求。

  《资本市场》:内控咨询后,甫瀚咨询观察到深圳能源的进步有哪些?

  崔楠:深圳能源在内部控制工作上的成果和进展是十分显著的。这些进步体现在常设机构的设置、人员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业务推进速度以及集团总部和下属公司的配合等方面。

  一、2009年下半年,审计管理部下设风控工作职能和对应岗位,作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常设岗位,管理和促进内控工作的推进落实;

  二、经过一年多的项目“实战”,深圳能源风控工作小组的成员积累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务经验;加上各成员通过甫瀚咨询培训、个人学习、兄弟单位调研等渠道不断汲取更新、先进的企业内部管理知识,深圳能源已具备一批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才;

  三、通过内部控制梳理和改进,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单位的业务流程得以进一步厘清,并通过缺陷改进活动提升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整个集团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取得共识,营造了共同提升、合作推进的氛围。

  《资本市场》:整个过程中,内控建设的难点是什么?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来克服的?

  赖粤江:首先是要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因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流程梳理、缺陷整改,工作涉及面太广;难度大,改变风险理念和管理流程需要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决心和推动,否则项目效果严重打折扣。能源集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前期工作、项目方案完善、项目实施中的坦诚访谈、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公司管理层都给予大量的支持,使项目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比较好的工作成果。

  此外,风控项目企业自己团队成员的量和相关工作经验对项目后期顺利开展和有效日常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能是所有企业将来面临的问题。能源集团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团队成员,但在整个能源集团分子公司中如何有效培养团队成员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日常化以及有效自我评估将是一个挑战。我们集团拟在分子公司设置风控兼职岗,采取多形式培训和多方式实践形式快速提高工作技能。

  崔楠:内控建设的难点,普遍在于内控改善活动的“落地”。虽然现场工作中各流程负责人非常乐意与我们分享内控工作的现状和难题,然而到了需要实施一些与现行流程不一样的活动以应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环节,流程负责人需要更多的决心、精力和变革管理能力去落实甫瀚咨询提供的改进建议。在以下情况,改变显得尤为艰难:

  一些缺陷点尚未完全暴露出其危害性,或者未能充分显现出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流程负责人的重视程度需要通过多次跟进和讲解来逐步提升;

  改进活动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助推进,或者需要由集团统筹安排的,所需改进时间会更长;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7

  关键词:房地产;成本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93.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房地产企业的高速崛起,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成本控制已日益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工作,但目前我国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工程造价管理的各阶段相互脱节现象。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效降低整体工程造价,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工作。

  1.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1.1工程招标阶段成本控制分析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安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通过确定参加投标单位及资格审查、承发包模式、合同计价方式、编制标底及标底价格审查、评标方法、开标、评标等方面对成本进行控制。

  确定参加投标单位及资格审查 根据国家计委令第3号《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第七条“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总投资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属于依法必须招标项目。本项目受北京市标办监管必须进场交易,根据标办要求需通过资格预审确定最终投标单位,只向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通过资格预审方式可以大大简化招投标、评标工作量程序,避免投标单位过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对控制招投标活动本身成本进行优化。本项目采用合格制审查方式确定资审合格单位,根据本项目具体规模、结构形式等,设置必要合格条件审查和附件合格条件审查两个阶段以最终评审和打分情况确定合格投标人。

  1.2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影响因素控制

  在设计的阶段,成本的节约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定夺好设计的方法,可以提高施工阶段乃至施工结束阶段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不仅能够让工程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关于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管理因素的控制,主要分为三点:首先是利用设计招标选择具有相当实力的设计单位,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择优选择,从中选择设计质量较佳的设计单位,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总体的设计方案可以分阶段委托设计,以深化设计方案的内容。其次是实现严格的限额设计,在设计之时,加强技术的沟通,对设计内容展开详细的定量分析,用数据综合分析技术的可行性,充分考虑施工的经济性,凡是技术应用时所涉及的材料和设备等,都要尽量采用高标准化设计,另外除了要确保设计功能具备实现的可能性,还要严格控制设计方案的不合理变更,避免限额设计方案不会在施工中出现额度超标现象。再次是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查工作,工程的变更对成本的影响首当其冲,设计图纸的审查,可以克服设计方案的缺陷而造成施工成本费用的增加。

  1.3对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仔细地审核

  在项目施工组织方面,存在着建设单位对各个施工方案缺乏协调,造成施工密度不均衡,出现施工干扰或窝工现象,这不仅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也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正式开工前,还要对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仔细地审核,不仅考虑其自身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各个施工单位之间的施工方案的前后顺序,避免冲突。从管理模式上着手,建立建设监理制,追求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1.4工程设备材料价格的控制。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是投资的主体,需要严把设备、材料价格关。积极推行并开展 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工作,增强竞争的同时,对提高材料设备质量有积极影响。对市场常见的设备材料价格变动情况通过建立价格信息网或者动态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掌控,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工程变化。对设备材料的进场验收把关,需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质量监督和审查。

  2.房企项目工程的经营成本风险管理

  2.1在进行经营成本控制时,为了降低经营风险的概率,房地产企业要根据实时的市场物价信息,及时关注同类建筑的成本波段情况,选择那些成本低且易实施的方案来进行。房地产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价值。房地产项目开发工程要控制好经营成本风险,使得经营成本风险保持不变而提升价值。例如,在某个开发项目工程,本来这栋房屋原本打算做住宅用,然而通过市场人员的分析,这个地方具备商业潜力。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相应地增加几套商业办公写字楼,减少一些住宅。这样一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成本风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扩大了项目工程的价值。还有一种方法提升价值,那就是不断降低经营成本风险。例如,在一栋多层房屋中,原本使用短螺杆桩基,但是开发人员对当地地质实际情况进行了勘探,发现这种桩基不适合,使用了天然深基桩,这能满足其要求。这样一来,成本降低了,但是价值没有变化。但是这栋房屋的相对价值提升了。房地产企业可以对经营成本风险的预算,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能全面提升项目工程的价值。我们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研究,仔细的分析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可以降低经营成本风险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要针对本地区同类型房屋进行调查,以便论证,找出其中一些影响成本以及利润的因素,制定应对方案,克服盲目性。

  2.2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在房地产投资开发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决策者对房地产开发各环节决策不当而带来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涉及投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通过后期的开发来验证当初决策正确与否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对各环节所做的决策风险极大。由此企业决策层必须由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经营、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专业、综合知识和风险识别、判断、处理能力,有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熟悉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 规范性文件规定。简单地说就是会经营、懂管理、知法规,唯如此才可能避免投机、 政策、担保等风险,才可能妥当地处理风险造成的后果。

  2.3注重应对管理方法的组合

  无论是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还是风险自留等,每种风险应对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需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做出多种方案,按照优先等级排序,避免单一方案无效带来的措手不及。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合理把控房地产项目工程经营风险,控制成本。在不断降低工程经营风险的同时,逐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不断创新思想,针对市场的把握和房地产需求及相应理念,运用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体系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的经营风险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加文献:

  [1]翁益郎.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成效因素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9年10期:29-30.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8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评估

  一、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概述

  (一)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含义

  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是指为防止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管理财务目标而采取的预先控制措施。预控借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会计资料,融合金融、财会、统计及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及因素风险等方法,来达到尽早发现电力工程项目财务是否出现恶化征兆,能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这一目的。

  (二)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主要功能

  笔者认为,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实施,企业可以尽早预测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及发生程度;其次,通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实施,企业利用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在不断观察、计算和分析的过程中,对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随时监督,有效把控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财务偏差,并尽早制定出防范措施来阻止财务偏差向着不利方向发展,将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危机降到可接受的范围内,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最后,通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实施,企业可以根据其财务分析资料,进一步评价和总结类似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行为,为日后类似项目的财务风险预控提供参考。

  二、电力工程项目具体财务风险分析

  (一)电力工程项目资产管理疏忽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人为疏忽而造成的,具体体现在:1.物资管理纯粹依靠人力,没有采用现代化物资管理技术(如物资管理系统)而导致物资丢失的现象屡屡发生;2.工程物资的存储、分类及领取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极易出现工程物资乱堆乱放、工程物资随意领用、工程物资没有按用途进行分类等问题;3.没有配置专门的物资管理人员,物资采购、保管及派发等岗位人员的职责没有明确划分,极易出现舞弊的现象。

  (二)电力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受到施工现场、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索赔情况(如部分承包商以低价获得承包合同,为弥补损失而在施工中寻找机会来进行索赔),如果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则可能引发较大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合同中没有对付款的条件和具体方式进行明确规定,导致无法科学控制付款进度和付款金额;

  2.合同的签订比较随意,甚至部分合同是在电力工程项目竣工后才进行补签,导致合同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控制作用无法有效发挥;3.企业在签订合同前,没有就合同的条款进行认真分析和修正,导致部分合同条款自相矛盾,极有可能给工程的财务管理造成法律风险;4.合同中注明了包工包料条款,但依然存在承包商向发包方领料的现象;5.企业没有严格根据合同规定来对付款时间和付款金额进行审核,导致资金管理失控,严重时可能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

  (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不力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成本控制是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不到位将导致项目投入使用后经济效益的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首先,电力工程项目决策的成本控制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决策阶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电力工程项目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但决策定下的问题却直接关系着后续图纸设计、项目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的成本费用的高低。当前,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工程项目时并不重视决策的成本控制,只重视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一开始做策划报告并没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而仅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而对项目进行了包装。所以,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在收集材料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分析计算过程的规范性,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指标选择的合理性,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其次,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成本控制没有得到重视。多年来,很多电力企业在制定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时,几乎都是套用一个框架性版本,按“工程概况介绍、施工现场布置、质量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施工进度计划”等内容编制,却忽视了在其中进行成本控制方案设计,缺少了考虑成本控制这一重要因素。这样的施工方案,自然很不完整,使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控制目标、控制路线、控制方法和控制措施,导致项目部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算,甚至干完再算,发现问题无法补救的失控状态。

  (四)电力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不合理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多是沿用将财务核算和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任务委托给财务部门的做法,但由于财务部门并没有深入到项目实施的一线工作中,对工程的实际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和分析,因此更多地是根据收支情况进行财务核算,缺少一套责、权、利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涉及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监督管理等各个部门,因此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来进行财务核算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传统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制度

  笔者认为,要从如下方面构建完善的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部门及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预控中应具备的职能及原则、工作业务范围、拥有的权力、应尽的责任、应得的利益等联系实际整理成文。1.分别对合同预算员、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材料员、机械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等制定财务风险预控岗位职责,如健全原始记录与统计工作制度,对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费用开支等都必须做好及时的、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2.明确各部门业务范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序;3.定期对财务风险预控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仅要让参与财务风险预控的每个人能够及时掌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而且让他们都能意识到加强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使财务风险预控的各项工作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有效地贯彻和实施。

  (二)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准备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1.企业要选择科学合理且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认真研究和分析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并且对设计图纸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确保技术资料、施工顺序、机械设备选型、施工方法等都要和设计方案相适应;2.对施工队伍班、组的工作进行认真分解,详细编制联系劳动定额、技术组织措施和材料消耗定额的节约计划;3.在认真分解工作任务和责任的基础上,分解农网改造项目的预算明细,并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所需人数来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其次,加强电力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人工费等进行控制。例如各班组和施工队伍可以配备专门的材料员来实行物资的班组包干,根据班组的实际需求来发放物资,从而节省时间费用;2.通过指标和包干等手段来降低生产项目以外的开支,财务人员每月定期计算工程成本,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间的偏差进行分析并作为责任考核的依据;3.认真做好发生费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且每个包干班组的责任者在月底自行对实际费用和预算费用间的偏差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内部纠正,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偏差造成的后续影响;建立对外经济档案管理制度,对物资供应的厂家进行定期、经常性的检查,并且建立备用合作伙伴,一旦发生不能保质保量的情况可尽量避免延长工期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企业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1.在编制合同前,要提前分析可能发生的索赔事项,并在合同中以清晰的条款进行规定,为日后处理索赔提供合同依据;2.在建设过程中做好索赔准备,一旦发生索赔事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处理的合法性和公平性;3.建设过程中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变更洽商、现场签证、材料代用、额外用工和各项预算外费用,对必要的变更要及时计算因工作量变更而发生增减的费用,同时及时掌握项目费用额度;4.在竣工验收时,构建完整的审查档案,督促承包商积极配合审价单位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审价,然后根据工程最终审价报告进行工程款的支付。

  (四)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

  根据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现状,可将其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公司管理层次对项目财务风险预控负责领导、组织、监督、考核责任;第二,项目管理层次(项目经理部)对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预控进行全权负责(如项目的成本降低率、项目成本);第三,岗位管理层次根据不同岗位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预控责任来实施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控措施(如按时报送有关报表和材料、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控措施)。

  四、结语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内存在诸多风险,其中以财务风险的表现最为明显和突出,它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然而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没有对财务风险预控给予足够重视,从项目资金审批到实施财务风险预控都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故笔者希望以本课题的研究来引起大家对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重视,从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参考文献:

  [1]汪念,杨兵.电力工程财务管理风险及防控[J].财经界,2015(18)

  [2]许咏芳.工程财务管理实践与风险防控分析[J].上海电力,2011(5)

  [3]吴琳.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19)

  [4]刘翠.电力工程资金审批工作流系统开发与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3(27)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9

  关键词:造价风险;风险识别;策略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供电需求不断加大,电网建设任务日益繁重。由于电网建设项目投资大、外部环境复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可预见因素,如果不严加防范,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造成工程造价大幅提高,投资效益明显降低,国家利益遭受损害。因此,对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工程造价风险的基本特征

  通常来看,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通过实践,发现工程造价风险有着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2.1全程性项目实施整个周期内,造价风险无处不在,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这是造价风险最基本的特征。2.2客观性建设项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人为因素以及项目所处的环境因素等都会给工程造价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造价风险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2.3管理能动性虽然我们不能够完全在事前消除各种风险,却可以通过对造价风险科学合理的管理,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减少损失程度,因此造价风险又具有管理能动性。2.4动态性及其他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工程造价风险又具有质和量的可变性,这也决定了造价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随着近年来工程项目规模的扩大,周期的延长,决定了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呈现多层性、复杂性、偶然性和被动性等诸多特征。

  3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

  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是在对项目系统风险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罗列出整个工程项目具体活动中存在的全部风险事件,分析各风险事件的概率大小及分布规律,确定各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对造成工程造价风险的事件进行识别,风险识别是进行项目风险性造价管理的第一步,只有识别出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才能找到造成造价风险的根本原因,确定采取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方法去回避、化解、转移和消减这些风险及后果,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4工程造价风险的应对

  4.1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对策

  由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来源于项目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因此对建设项目造价的风险处理也应转化为对建设项目造价的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而不是直接对建设项目的造价进行控制。本文结合目前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在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后,总结出了应对建设项目造价风险的主要处理对策。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工程造价风险发生的概率比较高,并且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时,企业主动终止或放弃该工程项目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这在所有的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是最彻底的一种造价风险处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风险回避的处置方法时,要尽量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实施,一定要做到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准确估量,否则后期的项目实施与调整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适当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大的项目,应加强计划工作,选派得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注重责任落实,提高参建人员风险意识。在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无法消除的风险,比如工程损坏、第三方责任、人身伤亡、机械设备损坏等可以通过购买工程保险或寻找工程担保的办法解决。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是从财务的角度为风险作准备。目前,其他项目清单与计价表中的暂列金额实质上就是一种风险准备金。

  4.2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策略

  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策略是辅助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建立处理项目风险的策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在项目的开发中规划风险管理,尽量避免风险;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监控风险因素;建立风险清单、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建立风险反馈渠道。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包含在项目的整个管理中,也可以组织一个独立的风险缓解和管理计划。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风险评估。在项目实施前,只有进行了全面充分的风险评估,管理者才会对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关键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采取措施控制已预知的造价风险。完善项目内外部控制环境。良好的项目内外部环境,有利于项目成员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是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的基础。完善项目内外部控制环境,尤其是内部控制环境:一是提高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尤其是项目经理和造价专责的素质,项目管理者在项目的整个管理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高素质的项目管理者不仅能够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还可以节约成本;二是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可以按照业务流程设立控制活动,并对重要的业务环节制订详细的控制措施。加强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信息沟通不仅包括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项目内部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包括组织成员与项目外部环境以及项目内外部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可以使项目的组织成员在履行职责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将掌握的信息反馈给组织的其他成员。加强项目的内部监督。降低项目的工程造价风险,要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规范的决策程序,加强项目内部监督,必要时可建立专门的造价风险管理机构,同时指定风险管理责任人,全过程对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5业主方各阶段造价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在工程项目中有些风险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风险是不能避免的,对于可控风险要做好提前预测和有效规避;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使风险降到最低。

  5.1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

  投资决策阶段带来的风险。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该阶段决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方案、设备选型、站址选择等重要事项,其中任何一项决策的失误都有可能给工程造价控制留下隐患。由此可见,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以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的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设计阶段带来的风险。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工程造价各阶段控制的重点。有些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过高追求安全系数,有些设计部门过高追求设计标准,忽视经济目标,特别是在现行设计收费标准与投资密切关联的情况下设计方追求投资最大化。招投标阶段带来的风险。项目招投标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招投标过程中的招标文件不规范、工程量清单不准确、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晰等都是造成工程造价风险的重要因素。施工阶段带来的风险。项目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对建设项目造价影响较大的风险主要有工程变更签证和不可抗力。目前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设计考核体系是设计变更屡见不鲜的重要原因,而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的、不可避免的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造价影响非常大。

  5.2工程造价风险的应对措施

  投资决策阶段造价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是方案比选必须充分。备选方案的数量应满足三个以上,只有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选择最优方案,才能做到优中选优,降低投资决策风险。二是投资估算必须准确。项目投资估算应做到方法科学、基础资料完整、依据充分,并且全面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对投资的影响,起到控制总投资的作用。设计阶段造价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是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避免设计部门以提高工程造价为代价,保证设计工作便利或是加大设计安全系数保护设计不出问题;同时通过典型造价对比分析,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控制造价指标;运用限额设计的手段预防造价风险发生。二是推广设计竞赛。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出台《输变电工程设计激励约束机制》,2012年提出的招标和设计竞赛相结合的设计单位选拔手段更是别出心裁,将设计竞赛推广至招标过程,提高了设计水平。三是运用设计监理。设计监理是控制工程造价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设计监理监控设计质量、规范设计变更、防止设计粗糙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处理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招投标阶段造价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是规范招投标文件编制。加强招投标文件审查力度,清单招标工程要严格审查工程量清单和投标报价,避免招投标文件出现漏洞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提高合同条款严密性与完善性,合理确定合同价格允许调整的条件、范围和程序,避免由于合同不严密造成经济损失。二是严格限制过度不平衡报价。不平衡报价是投标人在投标报价时常用的策略,投标人过分不平衡报价必然会损害业主方和其他投标人的利益。可以通过在招标文件中增加限制条款,规范投标单位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时不敢过分低价或高价。项目施工阶段造价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是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成本。工程项目在实施前要制定可行的技术节约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达到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二是加强变更和签证管理。充分发挥造价监理和业主项目部造价专责的作用,全过程管控工程造价。造价监理和造价专责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全面跟踪,对经济技术变更及时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进行预测和分析,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签证。三是加强设备、材料管理。根据项目的功能要求选择设备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及性能,提高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对于设备以及价值大的大宗材料应由甲方提供,一般的材料由乙方自采,但是必须由甲方提出标准要求,并经过严格的现场验货,杜绝以次充好或是擅自提高材料标准。

  6结语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性的管理体系,单纯、机械地依赖一定的管理方法是绝对不够的。它要求项目管理者研究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侧重点的管理好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措施,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成功管理项目风险、控制工程造价风险,更能体现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有利于提高项目业主或开发商的工程造价风险意识,掌握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技能和方法,达到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减少风险危害的目的。

  作者:史哲 王镝 刘靖波 单位:国网辽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潘绍强.浅析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门窗,2012(8).

  [2]王岩莉,赵春花.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因素分析[J].建工论坛,2010(30).

  [3]逄涛,杨德翠.浅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风险[J].建设监理,2011(9).

  [4]吴素丹.工程造价管理过程的风险探讨[J].四川建筑,2009(1).

  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篇10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多种学科。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随时监视项目的进展,注视风险的动态,一旦有新情况,马上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行动。

  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流程实施的具体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各个流程的具体执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将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方法汇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适用范围,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快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目标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方法体系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分析与监控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用来确定风险来源和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作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分类和分组的依据也不同。

  房地产开发项目其主要风险有:预测风险、决策风险、高层战略风险、技术设计风险、计划风险、实施控制风险、政策性风险等。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估计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将风险按照高、中、低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编制风险列表,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专题风险研究的过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分析的范围比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范围要宽,应该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来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是对风险应对计划执行情况的修正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风险监控应该随着项目的深入,对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对风险应对计划进行修改,即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和再识别的循环过程。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的化解策略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风险回避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另一种是改变活动方案,或改变工作方法。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虽然能避免损失,但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所以,在选取风险应对措施时最好慎用风险回避这种防范手段。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风险控制从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入手,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风险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措施成本低、效益好,不会产生不良后遗症,应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所采取的措施。风险转移是将开发活动中风险可能所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是将风险转移出去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

  (四)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房地产开发者自己承担风险事件所致损失。在房地产开发中,对一些无法回避,难以控制和转移的风险,或者因为冒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在不影响开发者根本利益、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常采取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地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己经保险或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

  (五)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指开发商利用人们惧怕风险、追求安全的心理,通过参与确实存在风险的开发活动,依靠自身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兴利抑弊,谋求自身最大收益的行为。风险利用是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对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有效利用。

  四、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应对中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应具有针对性

  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制定应对措施时不可能照搬现有的模式,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的条件和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制定应对计划时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为了减少费用支出,不对风险做有效的防范。

  (二)注重应对管理方法的组合

  无论是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还是风险自留等,每种风险应对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多种方案,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避免单一方案无效带来的措手不及。

  (三)注意应对管理的经济性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管理;作用

  1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加,煤矿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煤矿开采环境比较恶劣,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进而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影响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煤矿之所以发生非安全事故,其根本原因在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未能有效把控安全风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新时展的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它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将其运用到煤矿生产中,可有效保障每项安全工作有序进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介绍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了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管理方针以及综合管理七个部分。该体系中,风险预控管理是核心,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是重点,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是基础,保障管理、管理方针以检查审核与评审是支撑,最终以信息化系统作为运行平台,将各个环节有效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安全管理是核心工作,因为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往往就是造成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对此,只有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煤矿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可控、不断改进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安全隐患发生[1]。

  3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

  煤矿是煤炭资源开采的地方,一般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煤矿开采安全事故,一旦煤矿出现安全事故,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做好煤矿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风险与预控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煤矿的具体特点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3.1危险源的辨别

  危险源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引起安全事故的起因,可以说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源,这也决定了危险源辨别的重要性。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危险源的辨别。在煤矿危险源的辨别中,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煤矿的特点,做好煤矿危险源的辨别,然后根据分类结果,综合运用企业人力、机械设备和环境支持等方法,对煤矿危险源进行检测。同时,要对煤矿开采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利用技术手段对煤矿开采各个环节的危险源分析,从而找出一切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危险因素。同时,管理者还可以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按照危险源类型制定相应的防范方案。

  3.2风险评估

  在煤矿危险源辨别后,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因此,做好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在风险评估中,管理者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矩阵,对煤矿危险源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这些危险源所在生产环节和区域,评估这些危险源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一般而言,企业需要结合煤矿生产特点,制定风险评估初稿,将其传达给各个科室、各班组及基层主要管理人员,并让他们参与到风险评估初稿的审查,对风险评估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按照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案执行生产。

  3.3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

  在煤矿生产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想有效规避风险,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危险源辨别与风险评估目的就是提炼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制定出管理标准和风险防控措施,可以说,风险防控措施是风险防控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以及行业在安全生产中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相应的危险源。在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时,要以危险源辨别和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出全面、科学的风险防控措施,进而更好地指导现场安全生产。

  3.4风险源监测

  风险防控措施只能够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检测、评估的风险进行防控,但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突发情况,如,机械设备突然故障,进而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还必须对煤矿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把控危险源。危险源监测包括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测和风险控制过程监测[2]。危险源的状态监测主要是监测危险源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风险控制过程监测的重点是风险控制的执行效果。

  3.5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风险预警,可以有效规避煤矿生产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煤矿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的风险进行预期性评估,设定相应的风险预警等级,并根据危险源动态监测中暴露出的各种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警示,以便管理者及时处理风险[3]。

  4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危险源的辨别,可以掌握煤矿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了解煤矿安全管理现状;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掌握每一个危险源发生实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通过风险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把控危险源,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通过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以及检查审核与评审,可以有效扼杀危险源,防止煤矿风险的发生。

  4.1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

  人作为煤矿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煤矿危险源之一,如果煤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高,不具备规范的作业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包括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企业需要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煤矿开采技术,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开采煤炭资源,进而提高煤矿生产的科学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4]。

  4.2保障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

  在煤矿生产中,机械设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机械设备,可以完成许多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煤矿生产效率。但是,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损耗和故障,进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机械设备处于可控状态下,这种可控包括了设备运行前、运行中以及运行后的管理控制。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煤矿企业需要对机械设备性能进行调试,并分析其相关参数,是否满足煤矿生产需要,在不满足的情况下,需要更换设备[5]。同时,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机械设备是由专人操作,且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发生故障时,控制中心就会发生警报,进而降低故障发生。

  4.3营造安全的煤矿生产环境

  煤矿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如,在井下作业,作业人员的视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视物不清,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监控煤矿生产环境极为重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煤矿企业可以辨别煤矿生产环境中的危险源,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然后根据辨别结果,做好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从而保障煤矿安全生产[6]。另外,煤矿企业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煤矿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当煤矿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可由信息技术系统发出警报,进而警醒作业人员远离危险源。

  5结束语

  综上,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生命线,是煤矿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安全生产的危险源包括了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而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侧重于人与管这两个层面,无法全面把控煤矿风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虑到了危险源辨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注重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的评估与控制。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煤矿企业可以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入手,进而全面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芦志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究[J].石化技术,2019,26(03):271.

  [2]曾培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采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20):65+67.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2

  基于风险预控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属于一个过程式的管理模式,不过根据不同煤矿自身的特点,又可以将安全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险源辨识

  对于整体煤矿系统而言,危险源会对煤矿生产稳定性以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直接的影响,属于一种危害的状态或者是根源。在煤矿生产管理中,危险源是一切事故发生的起因,在建设、生产以及改造煤矿企业各个环节中,危险源都是存在的。所以,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死辨识危险源[1]。在辨识煤矿危险源时,应该基于煤矿自身特点,做好危险源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综合环境、设备、人力等方法,检测煤矿危险源,并且要求对于煤矿生产全过程的危险源都要进行检测,再做好相应的汇总分析。

  (二)风险评估

  等待完成辨识危险源之后,就应该开展风险评估,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矩阵,通过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风险触发的可能性来确定风险的具体等级,然后再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形成最初的风险管理表格。各个单单位需要将制定的初期风险表格上报,然后由专业的科室组织相应的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以及各个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补充与完善处理,通过修改、反馈与审核等多种措施,最终将稿件确定。随着煤矿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地评测与改进危险源的便是以及风险评估,促使其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这样也可以样PDCA管理模式体现出来。

  (三)制定相匹配的管理标准及措施

  通过辨识危险源,就可以将相应的管理对象提炼出来,针对管理对象,就可以制定出相应匹配的管理标准与措施,这样也可以将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的危险源控制并消除,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当然,所制定的管理标准必须满足企业、行业以及国家制定的标准,也只有满足标准规范的要求,才能够将相应的危险源消除;管理措施是针对管理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更多的是要符合现藏的实际情况,如此才能够对煤矿现场安全生产加以指导。

  二、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体系的作用

  相比传统的煤矿管理措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所拥有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流程之后,就应该明确风险预控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只有认清作用,才能够让风险预控体系更加贴合煤矿安全管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提出的要求[2]。

  (一)有利于科学安全管理流程的建立

  通过对安全生产系统、工作岗位以及作业环节等方面不安全因素的全面辨识,就可以将安全管理对象确定出来,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然后将煤矿安全管理每一个环节的重点之处确定下来;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再配合上实际的安全生产过程,就可以制定出安全防控体系。所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就有利于煤矿科学安全管理流程的建立。

  (二)有利于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通过全方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就可以细化分解体系当中每一个管控元素,将责任落实到任,才可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安全体系。在横向方面,通过辨识危险源,可以将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将安全管理责任从原本的安全管理部门下方到业务部门之中,这样才有利于部门业务保安的实现;通过辨别岗位危险源,才能够刚岗位安全责任明确,这样也可以实现全员覆盖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在纵向上,就需要将集团、矿区以及区队的安全管理责任相互的管理加以明确。

  (三)有利于超前预防管理的实现

  通过辨识危险源以及风险评估的全面开展,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标准与保障措施,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从原本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风险的辨识与评估-风险的控制与降低-事故的预防与消除” [3]。另外,通过信息网络,也可以将支撑系统建立起来,通过自动预警等功能,就可以实现跟踪管控各种危险源,如此才能够实现超前的防范,实现全新的主动式管理以及风险预控的全新模式。

  (四)有利于风险控制的突出

  第一,将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作为主体,做好相应的辨识与评估,就可以将整体的整改措施加以落实,避免特大事故的发生;第二,将区队、班组以及一线操作人员作为主体,就可以辨识与评估岗位上的危险源,这样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五)有利于闭环管控体系的建立

  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严格执行,建立出从管理对象开始,一直到管理目标实现的一整套闭环管理、自动循环、螺旋式提升的长效 机制,就可以将管理体系当中各个子系统相互的衔接起来,并且又能够让其独立循环,有利于持续改进机制,将闭环管理形成。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安全;管理;PDCA

  0 引言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是我国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新型模式,也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就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全面辨识煤矿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杜绝一级非伤亡事故,实现事故为零”的风险管理目标。

  1 风险预控管理术语定义

  危险源:直接的或间接的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和状态。

  根源危险源:指能够引发危险、事故的载体,比如本单位所有的岗位、机器设备、环境、管理。

  状态危险源:指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的缺陷,状态危险源总是依附于根源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风险预控: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事故树:指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一层一层地逐步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用逻辑图把这些原因及其逻辑关系表示出来的树形图。

  2 体系结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

  2.1 文件、记录要求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建设手册》、《考核评分标准》、《风险管理手册》、《岗位风险提示卡》、《岗位风险手册》。

  2.2 风险预控管理

  辨识煤矿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分类、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并对危险源监测预警,实现危险源的闭环管理,进而消除或控制煤矿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

  2.3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通过对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分析,制定、落实相关的控制程序与制度,从而减少矿井各类人因事故的发生。

  2.4 保障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晰的机构职责、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同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实现员工安全的自我管理和团队互助,达到人―机―环―管协调统一。

  2.5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对各生产系统要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制定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与制度,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使各生产要素时刻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2.6 综合管理

  通过对安全生产其他环节的精细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4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174-01

  一、体系建设背景

  某露天煤矿位于中国偏远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气候恶劣,环境较差,煤矿开采工作受环境、地址、设备、人员、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危险因素种类多数量大。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积极推动该露天煤矿的安全发展,对企业长期安全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一套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框架,因此,在该露天煤矿全面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基层企业落地实施成为企业安全发展的关键。

  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础内容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要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其核心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检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1】。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改变煤炭行业安全形势的迫切需要。

  三、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危险源预防控制”,将煤矿安全管理关口前移,能够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危险源与事故之间的关系,通过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并且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并可以从根源上控制事故隐患,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逐步建立安全自主管理、自主控制的状态,从而有效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四、体系建设关键步骤

  参考井工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步骤,露天煤矿体系建设同样主要遵循以下七项步骤【1】:

  1.领导决策与准备

  管理者的决策是体系建设的开端,是体系顺利建设和实施的关键。管理者持有的态度、决策行为、对体系建设的认可态度,可直接影响体系建设和运行实施的成败。煤矿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做出坚定的决心和郑重的承诺,方能顺利建立并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2.体系策划与设计

  体系的策划和设计,明确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方针、目标、职责分工等,为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这项工作是体系建设实质性工作的基础,至关重要。对于初次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煤矿企业来说,必须制定相应的方针、目标、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文件框架结构等内容。

  3.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是安全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体系建设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这项工作中,关键环节是: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评估和危险源控制,明确知道露天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危险源及危险源存在的具体形式,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4.体系试运行

  5.内部审核

  根据国家相关的规范,对体系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符合性、合法性等进行审核,为管理者后期采取的措施提供依据。

  6.体系运行绩效模糊评价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绩效模糊评价的目的是从员工的主管感受方面来检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多方面的建设成果,不断的发现问题,制定对策,解决问题,推动风险预控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7.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主要是煤矿的最高管理者就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有效性以及方针、目标的贯彻落实进行评价,总结管理体系的业绩与缺点,从而不断改进。

  五、体系建设与执行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解决措施

  1.体系建设原则不明,未与现行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

  不同的露天煤矿资源赋存条件、采掘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自身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不可照搬照抄,而应充分适应、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与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以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流程为基础,取其精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适合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

  2.体系建设程序混乱,建设过程进度缓慢

  由于规划设计不全面、参与建设的组织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责任不清、顺序混乱等多种问题,从而导致体系建设进度缓慢。

  (1)制定体系建设的计划,加强计划执行力度,推进体系建设。

  在体系建设准备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合理制定体系建设计划,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建设过程的顺利推进。

  (2)为了使参与建设的人员能够深刻理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内涵、体系建设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深度掌握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应开展多种类多次数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人员体系建设的能力。

  某露天矿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多项培训,部分相关培训的内容和应达到的目的如下,各煤矿企业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展开培训和学习。

  ①针对全员开展关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构成、特点、运行模式等基础内容的培训,让全体职工了解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内涵;

  ②针对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关于体系建设的意义、基本要求、主要内容、体系建设关键步骤的培训,全面了解体系建设的要点和步骤;

  ③针对抽调的文件编写人员开展关于体系文件的框架结构、编号规则、文件的编写目录及编写技巧的培训等等。

  (3)配备必要的人力,参与体系建设的人员关键在于“质量”,尽量抽调具有露天煤矿安全管理、现场生产工作经验的人员。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和媒体支持。

  3.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措施不全面

  (1)危险源辨识是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危险源控制的基础。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突破传统的露天煤矿的危险源辨识,应从制度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的缺陷与不足)、观念危险源(安全文化缺乏和安全氛围淡薄等)、物态危险源(机器设备和环境方面的危险源)和行为危险源(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等多方面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全面合理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为了科学有效、全面的进行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可根据生产工作实际情况,对露天煤矿根据某特定的原则(例如,生产工艺环节、组织机构、设备类型等)划分为多个单元,全面覆盖露天煤矿的危险源存在范围。某露天煤矿根据本矿的实际工作情况,根据职工工种对该煤矿的行为危险源辨识单元进行划分, 根据设备类型及矿山责任区划分对物态危险源辨识单元进行划分等等。

  (3)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估,须全员参与。煤矿企业可发动全体职工参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环节,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全员参与,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将危险源辨识更加全面、管控措施更有效。

  六、结束语

  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露天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落地实施也成为企业安全发展的关键。综上所述,各露天煤矿企业可参照相关标准,吸取行业先锋经验,结合企业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性的体系,并运行实施,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长远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现飞,李新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201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1、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内涵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主要指其实践生产运营阶段中基于风险管控原理、预警、处置危险科学方式,借助研究、分析、识别、衡量、评估设备系统、电网运营、操作人员、消防管控、交通运输各环节安全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创设出预防管控风险的科学策略,营造高效、经济、良好的管控、抑制风险手段模式。通过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电力企业可有效预防生产运营实践中人员伤亡、安全隐患事故的频繁发生,进而辅助电力企业实现安全管控、持续运营服务的综合指标。电力企业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阶段中,体现出了显著特征,即服务范畴较为广泛,涉及到社会工业生产、农业建设、交通运输与国防事业等,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同百姓人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对其安全生产风险进行科学管理预防则尤为重要。倘若处置问题事故不及时,便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连锁作用,令分布广泛的电网体系中断服务、瘫痪。同时,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需求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其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认真、细致、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并应对各类电力管控运营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全面掌握,能快速的对突发系统问题、故障现象做出准确处理,进而抑制事故隐患的进一步扩大。再者电力企业集成了配电、发电与运营输电等重要服务职能,因此对于系统资产与风险预防能力提出了更尖端的要求,只有强化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才能令其核心服务价值全面发挥,并创设显著运营效益。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模式与实践内容

  风险管理可将其细分为一类管理理论学科,主体针对管控技术与引发规律展开系统研究。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阶段中,实施风险管理,应树立系统工程科学管控理念,基于识别、评估、监督管理与科学控制处置风险,确保电力服务、生产运营的安全、高效、经济合理。同时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目标,降低事故发生机率、减少经济损失。再者应注重事故预测体系的研究开发,进而优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效果。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对风险的识别为起点环节,可对电网体系中潜在危机进行准确核准认定;评价是认定核心环节,借助定量定性研究实施风险量化;控制则是管理重点,应通过适应性策略、技术的引入预防事故的产生与发展;监督管理则是电力企业降低风险的保障,其对上述风险综合管控环节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风险管控环节的具体分析,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科学实施风险管理,应注重各项管控内容的常态化运用,充分引入风险控制于日常生产运营环节中,进而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效能,实现优质、持续与全面发展。

  3、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科学策略

  3、1优化电力企业现场生产风险管理

  电力企业应由现场生产环节入手,强化风险管理,对实践作业中隐含的各类危险因素做好预先研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预防管控措施,降低安全事故不良影响。应在管理实践中明晰主体管控对象,即针对现场生产人员不安全操控行为、现场机械设备不安全运营状态、有害的不良现场工作环境以及现场管理存在的隐患缺陷进行综合管理,降低负面作用影响。对于存在的违章作业指挥、系统设备缺陷,应借助概率统计分析、严重等级评价、风险预估创设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对于重要电网设备应做好全寿命周期科学分析,对有可能引发不良事故的危险成因进行科学识别、深入挖掘,进而尽早的进行预防与管理消除。可采用事故发生严重程度、频度与探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与等级分析,进而创设良好管控方案。

  3、2科学创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运营阶段中,为提升风险预控效能,应科学创建综合管控预防体系,基于本质安全理念建立识别、评估、预防风险与监督管控风险水平的一体化信息数据库,令风险职责、控制措施清晰明确,并基于危险控制点位,借助图片展示、讲解等综合方式进行系统标识,便于工作人员全面的了解、良好学习与清晰掌握。具体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细化分解为管控单元,即安全管理、评估风险、应急管理与处置事故、作业环境调控、安排管理生产工具、综合生产管理、职业健康体系、技能水平培训、审核检验等。应通过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各个具体任务工作细化分解,实施全面评估分析,找到风险值明显高出其他因素的环节进行全面控制,应秉承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科学观念。通过对轻微问题、未遂事项、疾病事故的区分处置,明确应合理预防管控的主要环节与严重事项,进而令电力企业真正构建自我完善、监测、更新优化的综合管理机制。再者,应利用信息数据库对现场电力企业生产风险与服务机械设备风险展评估研究、综合划分,令其细分为丰富等级,同时可依据等级差异创设相适应的管控措施方案。可引入半定量SPE评估与半定量SPD评价方式针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作业与设备机械风险实施针对性评价。对于控制管理风险方案的应用,应科学参照个体预防、全面消除、有效降低的科学流程原则实施。对于生产设备机械进行风险管控,应科学采用规避风险、预防控制与转移风险模式,有效降低发生事故频率以及探测度,将其风险隐患合理消除。

  3、3完善实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与风险管理监督评价

  生产与安全保持着有机统一的既定关系,生产离不开安全环境,只有优化安全生产监督,方能创设安全环境,确保电力生产服务的有序进行。监督管理中应科学引入现场核查、不定期抽查方式,并配备专职监督人员。同时应在电力企业生产班组内部设置辅助监督管理人员,通过有效协同合作完善监督管理效果。实践管理中可科学组织争先创优、安全管理、探究危险点等丰富活动,避免安全监督单一、片面、流于形式。应通过多元化监督管理,树立风险管控意识,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运营水平。针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践管理,应实施科学监督评价,树立准确的评估目标,进行风险识别、研究的监督控制,明确其具体实施执行状况,安全生产管控责任履行水平。可依据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创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完善、科学监督体系。对其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管理运营、安全生产状况展开综合评估。同时应依据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对管理实践计划、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展开评价与控制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进度、效率应实施系统规范的定期评估。对于生产运营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不规范操作、处理相关事件效果也应进行综合评估调查,进而确保实践风险管理的规范有序,实现良好预期目标,优化综合管控效果。

  4、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明晰其特征内涵,运用科学风险管理模式、创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现场风险管理、完善实施监督评价,才能真正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控制风险能力,降低安全隐患不良影响,提升其生产运营效益,发挥核心行业价值,进而实现良好、持续、科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飘.浅谈南方电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2]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1).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电力;安全管理

  一、前言

  风险管理是电力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管理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管理的水平。

  二、电力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对其实施安全管理的措施,是对一系列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控制不安全因素,消除风险的过程。

  电力生产管理,是在电力生产过程对整体的设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的管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处理,将安全隐患遏制在摇篮中。电力生产管理特别强调事前的预防工作,合理运用风险控制方法,使电力行业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高效的发展。

  三、风险控制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风险控制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动态性特点,对电力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整合和评价,及时发现事故并进行修复处理,对电力生产活动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对整个电力生产进行有效的安全保护,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危险系数。风险控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事故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能够及时的对突发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风险管理指导着电力生产的整个流程,同时能够更好的满足电力生产部门的需要,促进电力行业的稳步发展。在进行风险控制的时候,电力部门制定详细的计划列表,并委派总负责人,总负责人可以委任下级部署,经过层层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提高了电力生产的效率。电力部门在进行风险控制的时候,也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的平台,这样电力生产的可靠性可以大大的改善,也保障了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四、风险管理内容及特点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

  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施工作业进行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

  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

  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五、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

  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

  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

  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

  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的方式,使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

  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六、电力系统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

  在电力系统生产管理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要遵守一定的流程,要对相关的电力系统知识进行培训,这样在操作的时候才能避免出现更多问题,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在思想和认识方面保持一致。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要对其风险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进行培训,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在电力系统风险识别方面,进行识别的目的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同时在进行控制前要对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进行必要的掌握,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

  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时候,对风险事故出现的种类也进行必要分析,对可能会发生的风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这样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风险衡量也非常必要,而且,在进行风险衡量的时候,对可能出现的概率以及损失大小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同时也可以依靠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判断。

  在对电力系统风险控制方面,进行风险控制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出现的风险,因此,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的时候,风险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上述要点引入风险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案,将可预期的风险进行控制,将风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七、结束语

  在当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来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事业更好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耀财.如何建立供电企业现代安全管理体系[J].广东科技,2010,5(03):55-56.

  [2]赵明.如何做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J].科海故事博览,2011,5(12):15-16.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C

  1 前言

  结合相关定义,风险是指对危险性进行衡量的指标,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具体来讲,工业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辨识、分析和评价风险,对各种风险管理技术进行组合和优化,有效控制风险,对风险导致的后果妥善处理,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如果风险可以接受,将这个状态保持下去,扩大效益。如果风险是不可接受的,那么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风险,并且对降低风险的效果进行跟踪和监控,在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系统中进行反馈,以便促使动态的风险控制得到实现。

  2 煤矿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1)风险辨识:对生产各环节中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只有做好这一项基础工作,方可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构建;要系统和科学准确的进行风险辨识,就需要合理选择风险辨识模式和方法。我们对煤矿生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将生产专业――管理对象――风险类型的风险辨识模式提出来,按照生产专业的不同,来划分煤矿,对于每一个生产专业,都从三个角度来对各个类型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辨识。点方面,主要是设施和设备;线方面,主要是作业过程和工艺;面方面,主要指的是作业岗位和操作。

  (2)风险分析与评价:第一步是风险分析,科学辨识风险,主要结合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要求,来对辨识结果进行科学的评审、整理和修改,进而再进行辨识,部分风险分类,存在着重复交叉问题,进行解决,以便更全面和准确的进行风险辨识。风险特点分析,就是采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各个类型风险的属性和特点,结合具体情况,设计风险评价模式和方法。

  其次是风险评价,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不是静止不动的过程,它是需要循环改进,经过一次性动态评价,很多风险因素无法被辨识出来,这就需要做好动态评价工作。因此,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风险评价方法、模型和标准等进行合理设计和构建。

  3 煤矿风险预警机制

  要预防事故的发生,促使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得到提高,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风险管理的预警技术。要大力研究风险的预警技术和方法,这样才能促使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得到实现。煤矿企业在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构建的同时,不仅要保证健全的系统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还要结合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特点,来有效预防和预控生产事故,就需要对预警机制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1)风险管理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是指对作业场所风险水平进行分析,提前信息警告或警报那些危机或危险状态。将自动或者人工的手段应用进来,通过实时监测煤矿所有潜在风险因素的风险状态,对它的风险等级动态评价,并且将相应的警示信息提供出来,风险预警部门结合确定的风险预警等级,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给应用进来。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给应用进来,结合煤矿企业具体情况,对支持风险预警实施运行和循环改进的平台进行构建,这样风险管理预警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系统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强化;并且要结合煤矿生产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程序及文件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以便正常运行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将风险预警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2)事故危机预警:具体来讲,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主要是将生产各环节中潜在危险因素监测出来,对风险等级进行确定,将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用过来。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的时候,要充分结合风险概念来进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煤矿事故风险,突发性都比较强,无规律可循,且如果发生,后果较为严重。过去通常采用的是经典的风险状态监测预警,这样就无法准确的监测,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有很多重大事故风险存在于煤矿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事故危机预警进行构建,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状态和事故征兆进行预警和监控。通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状态进行监测、识别和诊断,做出报警动作,在对事故状态进行预防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将预警分析的结果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降低事故发生率。

  (3)煤矿企业在风险管理及预警机制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分析煤矿现场生产状况和环境要素,要充分重视前期的单元划分、风险辨识和分析模式,要对煤矿的具体特点全面的分析,对相应的模式和方法进行选择,以便保证风险管理具有可操作性,预警机制足够的可靠。要对一系列的程序和文件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煤矿生产,属于劳动集中行业,并且设施设备非高度自动化,那么就需要人工管理操作现场的风险管理和预警实施,为了保证能够有效落实风险管理及预警,就需要对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以及文件体系等进行构建。最后,还需要对风险管理及预警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为了更好的对煤矿生产重大事故风险因素进行防控,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对生产自动监测和监控的力度和范围进行增大,并且对危机预警和预测预警及时进行适当的整合,以便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风险预警管理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一项技术,可以对风险状态进行动态的评价。因为煤矿生产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就需要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来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构建和实施,促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孙斌,田水承,常心坦.事故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3,2(1):123-125.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电网动态安全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电网运行环境;电网设备状况;专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4-013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4.067

  1 概述

  定西电网地处甘肃中部,在甘肃电网中网架结构极其薄弱。定西电网中有8座110kV变电站和37座35kV变电站不满足N-1方式下正常运行,8座110kV变电站为单变或单线供电运行,各县供电公司普遍存在串糖葫芦运行及单线路供电的35kV变电站共有12座,网内35kV及以下配变布点不足、供电半径长等问题,导致供电可靠性较低。同时随着风电、水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加之定西地区近年来地震、洪水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对电网设备造成较大损毁,给电网运行带来较大风险,安全生产压力大。

  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针对定西电网以上特点,结合电网检修、施工、调试等作业引起电网运行方式发生变化以及电网运行环境、设备状况发生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压力,公司完善年分析、月计划、周安排、日管控的电网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以“调控中心牵头分析、专业部门组织落实、安监部门监督闭环”的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工作机制,实施各专业部门与调控部门间协同开展风险评估、预警管控的横向协同联动,按照“分级预警、分层管控”原则,超前防控电网运行安全风险。

  2.1 专业管理的范围

  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管理范围涉及安监部、调控中心、运检部、建设部、营销部、信息通信公司、变电运检室、输电运检室、配电运检室和各县供电公司,涵盖了安全生产系统的主要部门和单位。

  2.2 专业管理的目标

  深化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机制建设,规范工作职责、流程、内容、措施和要求,强化各部门、各单位间的业务协同,抓好风险预警管控措施的闭环管理,不发生七级及以上电网事件,不发生对公司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电网事故(事件),确保电网安全风险可控在控。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1)公司管控实施七级及以上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率100%;(2)地、县电网风险预警率100%;(3)预警单风险防范控制措施落实率100%;(4)确保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全面完成。

  3 主要管理做法

  3.1 电网运行风险全过程管控流程图

  电网运行风险全过程管控流程图见图1。

  3.2 主要流程说明

  3.2.1 风险评估。

  第一,建立月、周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评估电网运行风险。由运检部门牵头,每月组织召开由公司分管领导主持,调控、运检、建设、安监、营销、信通等部门参加的月度停电检修计划平衡会,在统筹考虑电网建设、技术改造、市政建设、用户设备、发电项目、状态检修、周期性检修等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下月设备停电检修的安全风险,梳理达到预警条件的重大停电项目(地调梳理六级以上电网安全事件风险、县调梳理七级以上电网安全事件风险),并以文件形式《月度停电检修计划》(包括电网运行方式、负荷预测、电网运行风险预警、检修工作安排、检修方式下风险及相应的预控措施要求等)。公司各专业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提前做好相关措施落实的准备工作。

  第二,调控部门根据月度停电计划,组织开展周检修计划编制和平衡,结合电网运行情况,重点对非月度计划的周停电安排进行安全校核分析,动态开展风险分析评估。相关专业部门据停电计划和电网检修、施工跨越、重要客户保电、基建接入、灾害天气等情况,通过安全生产日例会和周检修计划协调会等机制,及时向调控部门提出电网运行风险预警需求,协同调控部门开展风险评估。综合月度检修方式下电网运行风险,对列入周计划的检修作业,达到预警条件的,适时提出预警。

  3.2.2 预警。调控部门按照周检修风险分析结果编制《电网运行风险预警通知单》(以下简称“预警通知单”),包括项目停电计划安排、风险分析、预控措施等主要内容。主管负责人审核后,在周生产调度例会或日生产协调会上预警通知,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书面签收,同时由调控部门下发至承办部门(专业室)。安监部门将责任部门签收后的预警通知单,在安监一体化信息平台挂网。六级及以上电网运行风险预警按照省公司要求上报省公司统一,七级及以上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由各部门制定详细管控措施,公司分管领导签发后正式。

  3.2.3 预警承办。按照“谁签收、谁落实、谁反馈”的原则,相关责任部门(单位)组织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并在安全生产例会上反馈落实情况。

  第一,相关责任部门(单位)在预警通知单签收后,立即组织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向下级承办单位(专业室、县公司、班组),以《电网运行风险专业管控措施落实反馈单》(以下简称反馈单)的形式,提出本专业具体风险管控工作要求。

  第二,承办单位(专业室、县公司、班组)接到预警通知单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一步评估、确认风险,按照上级专业部门反馈单提出的风险管控工作要求,制订细化风险管控措施,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员、控制措施、完成时限,在停电前2个工作日将反馈单反馈至上级专业部门,准备组织实施。

  第三,相关责任部门收到下级承办单位(专业室、县公司、班组)反馈单,确认各阶段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审核通过后,于停电前1个工作日反馈至调控部门,同时在安全生产日或周例会上反馈落实情况。

  第四,调控部门在收到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均已落实到位的反馈后,下达设备停电操作指令,否则推迟或取消停电计划。

  第五,对于计划检修停电工作,停电前的管控措施要在设备操作前落实到位。停电检修期间的管控措施,各级责任部门和安监部门要监督检查措施落实情况,确保落实到位。

  3.2.4 预警解除。根据预警通知单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计划时间,电网检修、施工跨越、基建接入、系统调试等任务结束后电网恢复正常运行方式,自行解除电网运行风险预警。预警解除后,根据风险管控执行情况,由安监部牵头组织,从安全管控、计划执行、影响范围等方面开展风险预警后评估。

  3.3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为保证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机制有效运转,成立了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为组长、各副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公司安监部、调控中心、运检部、建设部、营销部、信通公司等部门为成员的电网运行风险管控领导小组,组织研究电网风险预警管理涉及的重大技术问题,监督检查安全措施和技术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协调和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3.3.1 调控中心根据停电计划对所辖电网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提出电网风险预控措施要求,发出预警通知单,跟踪预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组织落实优化电网运行方式、调整安全稳定装置等控制措施,针对电网运行风险编制电网事故预案。

  3.3.2 安监部负责编制(修订)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理规范,组织电网安全应急准备措施,监督、考核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理执行情况,向上级部门和政府进行电网运行风险事件报备。根据需要对六级以上安全事故风险向省公司报备。

  3.3.3 运维检修部负责分析重大检修、设备状况等安全风险,指导、督促相关运维检修单位落实风险预控有关内容和要求,组织落实设备巡视、维护、消缺和安全防护等控制措施,对涉及电网安全的重要输变电设施,加强巡视监护,落实防外力破坏措施,根据需要对重要变电站恢复有人值班。

  3.3.4 建设部负责分析施工跨越、基建接入、系统调试等对电网运行设备的安全风险,组织落实基建施工、现场防护、系统调试等控制措施。执行上级预警通知单中相关要求,重点防范建设工作对临近带电设备的影响,实施电网运行风险预控。

  3.3.5 营销部负责组织落实需求侧管理、供电服务、重要客户保电等控制措施。对于重要通道满载、重载或电力资源不足,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和供电能力的,组织落实有序用电,做好重要客户保电。

  3.3.6 信息通信公司负责组织落实电力光缆、通信设备、信息安全防护等控制措施。

  3.3.7 各业务支撑机构负责参与电网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运转,根据职能部门要求和各供电公司需求,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3.4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

  公司将电网安全事件、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安全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通过奖惩激励机制,层层传递压力。另外,通过开展春(秋)季安全大检查、专项检查、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对各单位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检查和月度电网风险预警统计分析,对由于电网运行风险预警未、预控措施不力导致的电网事件纳入公司月度奖惩考核兑现,并在月度安全分析会通报各单位执行落实情况,保障电网运行安全风险预警管控措施的全面落实。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煤炭行业;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代表了风险,可能阻碍企业价值创造;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能够抵销不利影响或者为企业带来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管理,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原则有五项,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的要素有五个,一是内部环境,二是风险评估,三是控制活动,四是信息与沟通,五是内部监督。

  (三)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两大工具,各自经历了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实务操作的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由分散的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作为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二、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很复杂,从原煤开采、原煤运输、原煤加工、到成品煤销售等等步骤,容易受到地质条件、生产环境、管理水平、工人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例如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安全意识不强或安全管理不到位,有可能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工人的责任心不强,质量管理不善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增加销售难度等等,其中人的因素是造成生产过程风险的主要因素。

  (二)煤炭企业资产管理的风险

  煤炭企业的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煤炭企业预算控制的风险

  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中应当编制全面预算。如果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经营。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四)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控制风险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日渐成熟,但是各种风险也伴随其中。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三、煤炭企业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对策

  (一)加强安全生产,减少安全生产风险

  近年来,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层出不穷,安全生产风险成为煤炭企业风险控制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和意识,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管理水平,使安全生产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每一位员工从心底自觉遵守安全规程,按章办事,不违章作业,例如生产部门的手指口述就是很好的控制风险的方法,每一位员工能熟练掌握自己的操作规程,将自己的工作通过讲述表达出来,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

  (二)加强资产管理,减少资产经营风险

  煤炭企业的资产主要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存货保管制度,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将清查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对于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置。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都是大型设备,必须制定目录,进行编号,建立卡片,严格执行日常修理和大修理计划,消除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还应当加大技改投入,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淘汰落后设备,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应当加强自己的品牌建设,加强声誉管理,通过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等多种方式,不断打造和培育主业品牌,维护和提升煤炭企业品牌的社会认可度。

  (三)加强预算管理,减少预算控制风险

  煤炭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编制年度的全面预算,在预算执行环节加强预算管理,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运用财务信息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持预算的稳定性,不随意调整预算。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建立严格的预算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

  (四)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减少信息系统控制风险

  煤炭企业的信息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必须加强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环节的控制。真正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企业应当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修改、变更,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和用户管理制度,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定期备份数据。

  总之,煤炭企业面临着众多的行业发展风险,特别是煤炭投资热潮持续高涨,产能过剩,资源日益缺乏的现状,更加显示了煤炭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煤炭企业只有严格按照控制措施应对风险才能保证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专项设计及审查论证体系;施工安全风险监控平台体系;

  预警应急响应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6.39.060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是指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的交通方式,包括地铁、轻轨、快轨及有轨电车等。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特别是地铁日益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主流发展方向。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41座城市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26座城市建成并正式运营通车了1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达3618公里。其中仅2015年,中国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就高达4448公里,其中地铁3790公里,全年完成投资3683亿元,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发展的“地铁新时代”。

  二、国内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国内地铁建设规模大、发展快的客观事实加上地下工程严峻的安全形势决定了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大规模、高风险”的工程特点在地铁建设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地下工程具有隐蔽性大、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不准确、施工技术复杂、作业空间有限、作业环境恶劣、施工周期长、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和对社会环境影响大等特点,而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更具有这些显著特点,并且绝大部分地铁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区即周边环境复杂,各种建筑物、地下管线多且对施工变形控制要求高。因此,施工难度大、工期压力大、社会影响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特点,都集中表现为地铁工程的高风险性。由于这些客观原因,加上对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的认识不客观,风险管理不科学,风险管理的投入不到位等主观原因,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中,事故频发,形势非常严峻,令人堪忧。随着轨道交通工程规模的快速增长,安全事故总体呈上升趋势,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7年南京地铁发生地铁施工导致燃气管断裂,引起燃气泄漏发生爆炸引起大火的事件;2008年杭州地铁发生基坑坍塌事故,造成21人死亡,10余人受伤;在经济损失方面,上海地铁4号线越江隧道坍塌事故最为严重,虽然报警及时、人员疏散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逾人民币6亿元。面对国内地铁工程的安全形势,传统的经验型、事后型、人盯人的安全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进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及相关标准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国内安全风险管理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虽然刚起步,但是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自20世纪末已陆续开展。2005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研讨会,推动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的全面开展。2007年,建设部编发了《地铁与地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控制导则》及《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初步实现我国地铁及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 1则作为我国首部工程风险管理规范,其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近几年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方面,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地铁建设方面,新建地铁项目大都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估,北京、广州及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另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开始发展,如上海地铁依托“安程地铁工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基于网络传输、无线通信、网络数据库、数据分析以及自动预测预警等技术,综合了施工、监理、监测、管理以及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已在上海地铁工程中得到应用。2012年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在总结大型水电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经验基础上,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建设期间风险管理的要求,开发完成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施工工况录入及回放、监测原始数据采集、第三方监测与施工监测数据比对,实现了风险源的、更新、跟踪等功能,并在杭州、宁波、福州、南昌、武汉及郑州等地铁建设城市应用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部分成果已服务于各大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但并没有达到“风险管理化解地下工程建设之痛”的程度。

  三、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内容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是参建各方单位,对工程建设各阶段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并贯穿于自身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中,以一定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工程实践总称。2010年,广州地铁受住建部委托牵头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评估试点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研究、应用、创新和总结提炼出“六评六管一平台”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都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监测和第三方风险咨询单位,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构建风险管理责任体系

  建立以建设单位为龙头的矩阵式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工程参建单位遵循法律责任和相应合同s定的工程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开展了基于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风险管理工作。

  (二)构建专项设计及审查论证体系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均开始实施地铁安全风险分级。基于地铁工程与周边环境的接近程度、工程影响分区、周边环境的重要程度、工程地质和水文对不同工法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划分风险等级,进行专项设计。同时,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三)构建施工安全风险监控平台体系

  国内开展地铁建设的城市,基本上都通过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协助业主单位进行安全风险咨询、评估、监控与监测管理。借助于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建立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建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监控的多方协作、全方位的科学化、信息化风险管理模式。

  (四)建立预警应急响应体系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一般采用两类预警,即单项预警和综合预警。各类预警均设置S色、橙色及红色三道预警标准,并相应建立预警管理体系,按照分层分级管理的响应模式,严格把控。一般情况下,还会结合配备专业的救援队伍,一旦出现综合预警或突发险情,启动应急救援模式。

  四、国内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随其所处阶段和地域的不同,相应的风险也不断变化。虽然国内各大城市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关经验,但对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仍存在许多误区和实施中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相关技术标准、规范需进一步完善

  现有的规范有的已落后于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对实际工程已失去或部分失去指导意义。实际工程表明,在某些风险等级较高的地下工程施工中,常会出现现有规范中的某个控制标准取值偏松,导致预警滞后;而有些工程的控制指标取值又偏严,常常出现“狼来了”的假象。即使同一控制指标,也不一定适用于各种地质环境。因此,编制地下工程施工不同工法的技术规范,研制不同城市、不同工法适应不同岩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的风险控制标准已是当务之急。同时,风险分级也有待统一认识并进行科学划分,使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达到经济、工期、质量和安全间的平衡。同时,分级体系应充分体现地区的地质、环境、工法、风险事故等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在安全管理方面,建设单位普遍设立了专门机构(质量安全部或安全监察部)对在建的轨道交通工程进行安全管理。但在人员配备及经验积累的要求上把关不严,很多城市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上无法满足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的要求,而且专业素质上参差不齐,多数为一线现场管理岗位淘汰下来的技术人员。此外,部分建设单位管理层对专职安全机构的授权不够,职责划分不明晰,导致这些部门难以正常履职。

  (三)第三方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国内对安全风险管理咨询评估的从业单位和人员没有明确的资质管理,许多工程实践中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还停留在由院校科研单位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承担,对于工程安全风险咨询评估工作的内容、质量评价标准、咨询工作的责任认定、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法律地位、风险管理档案及成果移交等都没有统一的管理,使得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进行风险评估的专家队伍水平不够,可以想象,再好的风险监控体系也不能保证全线工程的安全。

  (四)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化程度不高

  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安全风险控制的趋势,目前各地铁建设城市已经开始应用安全风险信息平台,但在实际应用效果方面存在不足,大部分信息平台还只是立足于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缺乏针对地铁建设施工的主要风险兼具的监控预警、分析处理、总结交流等风险事务处理功能。同时,大数据时代还应将工程参建各单位紧密结合,自动收集、分析、汇总涉及监测数据、巡视数据等各方面的监控信息,进行预警信息上报、、处理、消警全过程的综合性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

  五、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理发展建议

  近年来,安全风险管理的思想逐渐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者视线,利用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梳理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源,并对风险源进行预报、跟踪和处置是目前各大城市常见的做法。但是,如何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全风险体系基础上,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安全风险控制的精细化,是我们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事故频发问题的一个新思路。从技术保障层面,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适合本地区的风险指标管理体系

  目前,许多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刚起步,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各参建单位常参考国家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及行业和区域相关规程规范,提出监控指标的参考值。但各城市地质条件与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市区周边环境错综复杂,当前所制定监控指标值,与各城市的实际条件不一定相符,极有可能造成控制的失误以及建设成本的提高。此外,若要制定一个通用的指标控制值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监控指标值均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及工程本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制定,指标本身应带有明显的地域和地质特殊性。因此,结合本地区的地质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实测积累的数据,统计分析当地类似工程受力和变形规律,进而提出并确定监控指标值并应用于后期工程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南昌市区大部分地区属富水砂层地质条件,大部分为赣江冲积平原地带,且车站基坑和隧道下层处于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与砂砾层的交接部位,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特性,国内已有或可借鉴的地铁施工经验和控制参数基本不能直接利用。正是由于1号线初始的缺乏本地区的经验数据,照搬上海的盾构施工经验,1号线第一台盾构机的选型和参数设置不是很科学合理,导致最终采取竖井吊出,更换盾构的惨痛代价。到2015年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后,施工现场通过多种监测项目,采集了大量的有用数据,为研究形成具有地质适应性的、符合南昌地质及环境条件的、综合考虑基坑及盾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监控指标体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详见下图)。

  (二)对于重大风险源的应对措施应考虑冗余的设计理念

  建立了基于本地区的风险指标后,根据地铁工程与周边环境的接近程度、工程影响分区、周边环境的重要程度等综合因素,划分工程风险等级,开展专项设计,也是各个城市的通常做法。但是很多专项设计往往局限于结构本身的安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考虑欠缺。南昌地铁1号线穿越中山路的围护结构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对周边建筑物的保护措施,但未将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类区别对待,导致有的建筑物保护措施不够,或者现场实际情况难以实施保护措施,后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施工措施费用。同时,对一些围护结构外是市政主要道路的部分,也没有考虑加强措施,仅仅考虑一道防线保证深基坑的安全,本身也是一项重大风险。因此,参考机电设计的冗余概念,在面对重大风险源的情况下,专项设计的标准也应当适当提高,从技术层面上多方位地保障自身结构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

  (三)严格执行施工阶段重大风险源的条件验收

  在重大风险源实施前,根据经过专家论证的专项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参照工程验收的基本程序,开展一项前置条件验收工作,是南昌地铁一项基本经验。也是检查现场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四)深入开发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南昌地铁的信息化平台目前已经从单纯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发展成兼具监控预警、分析处理、总结交流等风险事务处理功能。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监测数据依然依靠人工被动上传,不能做到自动采集、分析、汇总同步,导致有的时候预警滞后;视频传输系统经常性地损坏严重,不能及时修复。因此,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一套系统的、贯穿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并开发一套符合南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特点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平台,综合应用于南昌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是全面并有效地控制工程风险,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有序,强化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并为后期南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积累经验,深入开展“南昌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及应用”项目的研究,建立南昌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并开发与之配套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必定能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为避免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系统地提出了南昌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风险分级原则、风险工程划分、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等方法与手段,提出了全面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建立了包括安全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安全风险责任体系、风险技术管理体系、预警告警及其响应体系、第三方风险管理保障体系在内的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南昌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奠定了基础。同时,体系建设中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网络通信传输、无线通信传输、网络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综合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多方信息,及时进行风险分析、预测、预警、报警,协助工程的各级管理部门及参建各方及时掌握地铁施工的安全状况,并对报警事件进行处理,有效规避或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为南昌地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风险控制报告范例6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办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