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6 07:08:47

迢迢牵牛星翻译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迢迢牵牛星翻译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翻译的过程就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翻译审美主体作用于翻译审美客体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迢迢牵牛星译文及注释

2、迢迢牵牛星翻译十篇

3、迢迢牵牛星原文及翻译

  译文

  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注释

  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伸出。素:洁白。

  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弄:摆弄。

  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去,离。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一说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一水:指银河。

  间:在……中间;空间。

  脉(mò)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迢迢牵牛星翻译篇1

  关键词:音韵 翻译美学 审美观照 动态模仿 《迢迢牵牛星》

  一、中英诗歌音韵比较

  音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汉字字音的声、韵、调。”英语中与其对应的概念是“Rhyme or Rime”。音韵是诗歌韵律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指出,“所谓‘韵’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音节中的元音(韵母)相同,元音(韵母)前的辅音(声母)不相同’,元音(韵母)后的辅音(声母)相同’”。[2]这就为实现诗歌翻译中音韵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中国的古典诗歌必须要押韵,而且都押尾韵。押韵是字母中同韵的部分的重复。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中的“斜”(xia),家(jia),花(hua)的押韵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极强。英诗在押韵上和汉语相比要复杂些。英诗除押尾韵外,另有押头韵和押中间韵,共三种韵位。如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worth 的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中: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在该诗节中,主要使用了押尾韵的方式(ababbb)。在诗行当中,也有押头韵,如high和hill,beside和beneath,同样也有压中间韵的方式,如host和golden。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叠音的运用相当广泛,本文把它也归入音韵一类加以讨论。叠音指的是字与音的叠用。叠音可以增强视觉和听觉上的印象。基于汉语的特征,叠音在汉语诗歌中运用极为普遍,因而对汉语的音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英语诗歌中这种类似于叠音的丰富程度和使用频率远不如汉语。但偶尔也会出现在诗歌的开头或者结尾,如“Break,break,break,on the cold grey stones,O,Sea!”(Alfred,Lord Tennyson)。另外,在英文诗歌中使用更多的是头韵,其修辞效果跟中文中的叠音也是十分类似的。如:“O 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Percy Bysshe Shelley),“Silent,and soft,and slow. Descends the snow”(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二、在翻译美学原则指导下实现中国古诗音韵的转换

  诗歌中的音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音韵可以使诗歌的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特别是在汉语中,音韵和谐是构成音美的重要条件。但在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象。那么,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时候是否有必要实现音韵的转换呢?

  英国译者唐安石(Rev. John Turner,S,J.)在《我怎样译中国诗》一文中写道:“把中国诗译成‘自由诗’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诗的押韵及诗律格式,在一切诗中要算最精炼优美。”[3]许渊冲在《“三美”和“三似”的幅度》一文中也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使两种文化都得到提高,而不是开倒车,向落后看齐,反而降低了原来的文化水平。所以,即使免韵是近来写英诗的主流,但在翻译中国诗词的时候,也决不能把古典诗译成现代派的自由诗。”[4]

  由此可知,中国古诗英译中要转换音韵美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翻译美学为古诗英译中音韵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诗歌的翻译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它如诗歌的原创过程一样,也会有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等组成要素。[1]翻译美学把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看作是翻译的审美主体,把翻译的对象也就是原文看作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的关系,对立统一于一次翻译实践当中。翻译的过程就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翻译审美主体作用于翻译审美客体上,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和转化,从而产生出译文的过程。翻译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译文、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审美关系。

  本文要探讨的是在翻译美学指导下实现中国诗歌英译的音韵转换的问题,这就关系到翻译的审美理想问题和翻译审美再现过程。“文艺创作中的审美理想可以说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原则;而翻译的审美理想则是翻译家对如何体现原作美的一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也可以说是翻译家对待翻译艺术实践的原则主张。”[2]译者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主张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就是进行翻译审美再现的过程。

  在进入审美再现的过程之前,审美主体首先要完成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观照(contemplation)。“审美再现的起点,应该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观照的终点。”[2]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指的是翻译审美的全程,即“从感觉知觉出发来审视原文的美,凝神专注地搜求其审美信息,并运用想象、联想、分析判断、推理,凭借直觉、思维、情感,领悟原语审美信息的特征(形式要素)和本质(非形式要素和风格)”。[2]诗歌的音韵属于翻译审美客体语音层的审美信息。在这个层级中,翻译审美主体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中英诗歌用韵的消长有深入的研究和领悟,分析审美客体呈现出的语言层的审美信息,目的是要使得原文与译文在语音美上达到形式对应或者效果对应。

  完成了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观照,审美主体就具备了开始审美再现过程的条件,即进入了再现的构思过程。那么艺术作品的审美再现要靠什么来实现呢?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模仿说”:“有一些人(或凭艺术,或靠经验),用颜色和姿势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同时,像前面所说的几种艺术,就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6]翻译作为一种艺术,也同样需要模仿。刘宓庆指出,“翻译审美再现应该以模仿为主要手段。翻译中所谓模仿,指模仿SL三个层级的文学美。”[2]本文论述的是运用模仿的手段实现音韵的转换问题,因此只涉及文学美的第一个层级―外在形式的模仿。根据奈达提出的动态对应(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刘宓庆提出了动态模仿(dynamic imitation)理论。该理论综合了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和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的长处,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在可以以原语为依据时以原语为依据进行模仿,在以译语为依据更佳时以译语为依据进行模仿,一切取决于优选,因此动态模仿也叫做“优选模仿”(optimized imitation)。[2]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音韵转换时,动态模仿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在对审美客体进行语音层的审美观照之后,在可以以原语的音韵形式为依据时就以原语为依据进行模仿,在以译语音韵形式为依据更佳时以译语为依据进行模仿。与单纯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和单纯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相比较,动态模仿要求译者有更大的应变能力。在该理论中,模仿被视为一种变通优化的手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

  综上所述,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以及进入审美再现过程后的动态模仿理论对实现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音韵美的转换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对原文的音韵美的要素进行分析之后,按照动态模仿理论,使译语读者能够得到类似或相近于原诗读者得到的对音韵同样的感受和享受,就可以称作最近似的展现了原诗作的音韵之美。

  三、对比分析《迢迢牵牛星》英译的音韵的转换

  下文以汪榕培先生英译的《迢迢牵牛星》为例,说明在实现古诗英译音韵美的转换上,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动态模仿理论是如何体现的。

  《迢迢牵牛星》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该诗叙述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对情人分离的伤感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全诗如下:

  ?摇?摇?摇?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摇?摇?摇?摇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摇?摇?摇?摇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摇?摇?摇?摇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摇?摇?摇?摇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首先,按照翻译美学的理论,在进行审美再现过程之前,要对原文进行审美观照。汪榕培在“今人译古诗”这篇文章充分论证了《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方面与一些英文诗歌相通,表现手法与一些英文诗歌相似,把其译成地道的英文,为英语读者所接受是有坚实的基础的。[5]在论证的过程中,他还分析了原文形式层和非形式层的审美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审美观照的过程。现在我们具体来看《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在音韵上有哪些审美信息。在《迢迢牵牛星》中,音乐节奏的重复和变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首诗充溢着和谐的音韵之美。该诗在音韵的使用上有两个特点:第一,全诗押ü韵(女nǚ、雨yǔ、许xǔ、语yǔ),而且都用汉语的三声调,使得整首诗细腻婉转,质朴清丽;第二,全诗大量使用叠音,包括“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和“脉脉”,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全诗意蕴深沉,风格浑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押韵和叠音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韵之美,也强化了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跃。

  汪榕培的译文:

  Far,far away resides the Cowherd Star,

  Fair,fair the Weaver Maiden Star.

  Slim and soft are her tender hands,

  Click and clack sounds the loom that stands.

  She stops and drops the shuttle time and again,

  Shedding tears like pouring rain.

  Clear and shallow is the Milky Way,

  That keeps them miles and miles away.

  Surge and surge the waters from north to south,

  She loves and loves but has to shut her mouth.

  在对诗歌原文进行审美观照之后,译者就进入了审美再现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译文是如何使用动态模仿理论实现音韵的转换的。动态模仿理论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本乎或基本上本乎原义。模仿不能违背原文的主旨性原义:语义可以融合,但不能短缺或相悖;第二,灵活地处理原文的外在形象美,不执着于文字表层的对应,努力寻求在译文中的平行对应或代替。[2]首先,译文在语义上是基本上本乎原义的,每一句同原文都存在语义上的对应,符合动态模仿的第一个特征。那么在音韵的转换上是如何实现“平行对应或替代”的呢?原文全诗押ü韵,由于英诗一韵到底的情况比较少,译者就采取了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译文采用了英诗常见的押韵形式,即aabbccddee韵式,非常符合西方读者的接受倾向。在叠音的转换上,动态模仿手法的使用更加突出。考虑到“迢迢”、“皎皎”、“盈盈”、“脉脉”分别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这种方式的叠音手段在英文诗歌中也会出现,可以以原语为依据进行模仿,而且不会妨碍到西方读者的审美体验。因此,译者就将这类叠音直接转换成“far,far”、“fair,fair”、“surge and surge”、“love and love”,可以近似传达“迢迢”、“皎皎”、“盈盈”、“脉脉”的韵律,在目的语读者心中产生美感。对于“纤纤”和“札札”两个叠词,目的语中虽然有对应语,但如果只关注形式上对等,而将其译成“slim,slim”和“click,click”,也许只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单调的感觉,而不是美感。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则采用了英诗中使用更多的押韵方法――头韵,译成了成对的近义词“slim and soft”和“click and clack”,所引起的美感才会和汉语的叠词相同或近似。在“终日不成章”一句中,原文并没有使用押韵,而译文则使用了押中间韵的手法,表现为“stops and drops”。在这里,译者也是考虑到了西方读者的审美感受,采取了变通优化的手段。总之,译文完全符合动态模仿的特征,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成功地转换了原文的音韵之美。

  四、结论

  音韵的转换问题在诗歌翻译中是不容忽视的。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古诗英译音韵美转换的问题上,可以将翻译美学原理中的审美观照和动态模仿理论同翻译过程结合起来。在熟谙古诗和英诗音韵之美的基础之上,对原文进行审美观照,分析原文的美学要素,明确哪些需要以原语为依据进行模仿,哪些以译语为依据进行模仿为更佳。事实证明,只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美学修养,要译出音形义皆美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刘华文.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p61-82.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p.99,311-336.

  [3]唐安石.我怎样译中国诗[C].诗歌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p.145-146.

  [4]许渊冲.“三美”和“三似”的幅度――《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J].外国语,1982,(4):p365.

  迢迢牵牛星翻译篇2

  一、

  选择

  1.下列关于诗句中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纤擢素手”中“纤”的读音是“qiān”,“素手”的意思是白皙的手。

  B.

  “阳春布德泽”的后一句是“万物生光晖”。

  C.

  “载客载饥”中“载”的读音是“zǎi”,意思是承受。

  D.

  “花重锦官城”中“重”读“zhóng”,“花重”的意思是沾满水的花显得沉重。

  2.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

  李贺

  诗佛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杜牧

  诗史

  C.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

  杜甫

  诗圣

  D.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唐

  范仲淹

  唐宋八大家之一

  3.表达作者坚强不屈,保持高尚情操的诗句是(

  )

  A.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思想感情上表达相同的一项是(

  )

  A.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B.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C.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

  D.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5.

  上联: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猜一猜,上面对联中的老人现今多少岁?(

  )

  A.130岁

  B.81岁

  C.71岁

  D.141岁

  6.下列节日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7.下列诗句按照比喻、对偶、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④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A.

  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二、

  填空

  1.

  小红暑假和妈妈去西北旅游。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慢慢西沉,一户农家屋顶上冒着炊烟,一条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王维的一首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晚,她看到起伏的群山,空中月亮弯弯,月光下的沙漠好像下了雪一样,小红真想用李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

  2.

  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藏在哪里,我给你糖吃,给你银子,知道吗!”可小英雄昂着头挺着胸说他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反动派不让鲁迅发表革命文章,但革命的春天是关不住的,真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习主席在出席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会,讲到变革创新时,他引用了《淮南子》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5.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花了很大精力,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如愿;而不知何时不经意的一件事却会顺利的得到好结果,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作者在听到失地收复时喜极而泣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我们可以借用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赞美老师对我们的教育。

  8.

  刚刚发生的四川地震让很多小朋友失去了学校,失去了家园。我们要鼓励灾区的小朋友学会坚强,请你用《竹石》中的一句诗给他们写张明信片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按要求填词语

  1.

  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1)(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忽如一夜(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6)(

  )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地名。

  (1)晓看红湿处,花重(

  )。

  (2)即从(

  )穿(

  ),便下(

  )向(

  )。

  (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

  )。

  (4)(

  )(

  )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5)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

  )。

  (6)但使(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四、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____________

  怜:_______________

  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短浸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写古诗(不可重复填写)

  1.写出带有一下文字的古诗

  带“山”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水”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花”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月”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鸟”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表达以下感情的古诗

  思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描写四季的古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连线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韩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范仲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诗十九首

  清平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经

  竹石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郑燮

  江上鱼者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黄庭坚

  采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杜甫

  迢迢牵牛星

  七、判断

  1.《清平乐》、《浣溪沙》、《卜算子》都是宋词,这三个词语分别对应三首词的题目。(

  )

  2.《游园不值》中“值”的意思是“值得”。(

  )

  3.《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4.“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

  5.《采薇》描写的内容是关于爱情的。(

  )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

  7.“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这里的“君”指的是孟浩然。(

  )

  八、古诗猜谜。

  1.

  疑是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打一个自然界事物:____________

  2.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打一种小昆虫:________________

  3.

  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如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

  打一种鸟类:__________________

  4.

  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

  打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5.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打一个自然界事物:_____________

  九、看图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

  1.

  D

  解析:A选项“纤”的读音应该是“xiān”;B选项“晖”应改成“辉”;C选项“载”的读音应该是“zà

  i”,意思是“又”。

  2.

  C

  解析:A选项李贺被称为“诗鬼”;B选项这句诗选自李白的静夜思;D选项范仲淹是宋朝诗人

  3.

  C

  解析:A选项是告诉我们要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B选项是思乡情;D选项是作者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伟大情怀。

  4.

  A

  解析:题目的抒发的感情是要我们珍惜时间,同A选项相同;B选项是对朋友的祝福;C选项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好事物,对春天的赞美和留恋;D选项是告诉我们不要浪费。

  5.

  D

  解析:花甲指60岁,三七是21,花甲重逢是60*2=120岁,再加21,即141岁;

  古稀是70岁,一度春秋是1年,古稀双庆是70*2=140岁,再加1,即141岁。

  6.B

  解析:①是八月十五中秋节;②是九月初九重阳节;③是公历四月份,清明节前1-2天;④是春节,一月初一

  7.A

  二、填空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徇旧

  5.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按要求填词语

  1.

  春蚕

  春江

  春潮

  春风

  春城

  春宵

  2.锦官城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皇都

  京口

  瓜洲

  钟山

  黄鹤楼

  扬州

  龙城

  阴山

  四、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

  等闲:平常

  经过千锤万遭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

  3.

  但:只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4.

  应:大概,表示猜测

  怜:怜惜

  小:轻轻地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被别人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

  5.

  短浸溪;初生的芽草浸润在溪水中

  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泡进了小溪水中,

  松林间小沙路清净无泥。

  6.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的行踪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五、按要求写古诗(不可重复填写)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连线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韩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范仲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诗十九首

  清平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经

  竹石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郑燮

  江上鱼者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黄庭坚

  采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杜甫

  迢迢牵牛星

  七、判断

  1.×

  解析:“清平乐”“浣溪沙”和“卜算子”都是词牌名,不是题目。

  2.×

  解析:“值”的意思是“遇到”

  3.√

  4.√

  5.×

  解析:《采薇》描写的是戍边士兵的艰苦与思乡之情。

  6.×

  解析:这句话出自《周易》

  7.×

  解析:这句诗出自《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所以“君”是指鲍浩然。

  八、古诗猜谜

  1.

  月(月亮)

  2.蜜蜂

  3.鹦鹉

  4.风花雪月

  5.云(云彩)

  九、看图写古诗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都可)

  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迢迢牵牛星翻译篇3

  今年,我省高考继续实行“3(语文、数学、英语)+X(文综、理综)”。自2004年以来,我省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实行自主命题已八年。从2006年起,结合湖北省实际,我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这三科考纲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公布了今年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明确了试卷结构和难度设计,并提供示范题型。今年语、数、英各科总分、考试时间不变,作文仍执行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与去年相比,主要是“题型示例”有调整。

  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我省的高考方案都保持稳定,从2009年开始,我省便注重在高考命题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考核,高考题型不会超出“题型示例”的范围。更多相关内容可参看2011年1月号的《湖北招生考试》杂志。

  华师一附级教师严育开提醒,“题型示例”也是高考说明的一部分,今年的语文“题型示例”中增加了一些新题,如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第44题,要求考生仿照示例拆拼汉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的第5题,考查了文体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新题考生应重点关注。

  本周六(1月15日),本报将举办大型公益名师高考报告会,来自我省数所高中名校的特邀名师,将为考生解读考纲,提供备考建议。报告会由本报和武汉新东方学校联合主办,报告会地点及赠票点将于明日公布。

  去年高考,我省有49.2万人参加考试,预计今年高考生人数为40余万人。

  考纲解析

  语文:作文每错3字扣1分

  【考纲摘要】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

  一、试卷结构

  共设计23道题。

  1.试卷内容及其赋分情况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约27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约6分

  古代诗文阅读,约27分

  现代文阅读,约30分

  写作,60分

  作文应书写规范,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如下:

  单项选择题(约占24%)

  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约占76%)

  二、难度控制

  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附录一

  2011年语文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10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陈情表李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25首)

  氓《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山居秋暝王维

  蜀道难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将进酒李白

  蜀相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琵琶行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

  锦瑟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题型示例有增减

  华师一附级教师严育开

  【考纲解析】

  湖北省高考语文命题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坚持湖北特色。除“题型示例”稍作删削和增补外,几乎没有修改。

  命题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难度控制不会改变,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没有变化。考生不必过度焦虑。

  【备考建议】

  突出能力立意是湖北语文卷命题的一贯原则。高考是部级考试,必然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鉴赏等五种不同层级的能力。选材会贴近生活,无论是基础知识题、现代文阅读题还是作文题,一般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考生必须关注现实。

  迢迢牵牛星翻译篇4

  其一,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栏目定位。《百家讲坛》并不是一开播就这么火热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栏目因为没有找准位置,节目专业性太强等因素,收视率几乎为零。后来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从制片人到主讲者都十分看重观众的兴趣和需要,栏目定位比较科学合理,从选题到演讲风格都是根据观众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最终确立了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同样,语文课程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找准方向,有的放矢,确定具有个性化的、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具体到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我们不能说当今学校没有以学生为本,而是认为有些学校对传统的东西保留得过多,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从课程体系和内容来看,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陈旧,翻阅各种版本的新课标语文教材,总体上并未突破“文选型”的教材编写模式而转之为国外语言教材常常采用的“活动型”、“专题型”的教材编写体例。新教材编写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内容,虽然学生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师资力量不够、学校条件所限。一些学校要么不能开展,要么虽然开展,但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其二,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所学决定于教师所教,教师教什么,学生跟着学什么,大多老师擅长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来提高学生能力,不太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必须让位于“以学生为本”、“方法和能力本位”的课程,注重学科的思维分析和方法的介绍和运用,注重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甚至是同学之间有效互动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教师的教决定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能否学习与愿否学习,而后才能设计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研究了解学生身心成长中有关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用以改进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自然成为现代教师的主要任务。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又何愁吸引不了学生呢?

  其三,把学术性强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雅俗共赏是《百家讲坛》成功的另一秘诀。这是栏目制作人和主讲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纵观《百家讲坛》创办以来邀请的主讲专家,无论是从事哪一个领域研究的人物,他们演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演讲风格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中间还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主讲人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和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讲授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高深的学问从过去束之高阁的象牙之塔走下来,走近大众并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共鸣,也给许多老师带来了很大启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有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专家,他们既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素养,也要有相关的技能素养。对在语文教学中用到的专门技能都要学习和掌握,如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和书写、编制教学课件与演示都要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再现”生活情景和场面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易中天之所以受到大批观众的热爱和追捧,主要在于他用通俗的语言翻译正史,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韩信是待业青年”、“诺,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通过他简单的举例就可以让观众理解接受。在点评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时他作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当时的刘备和诸葛亮像什么呢?刘备像一家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有一点资金,有一点经验,也有一点点产品,但是找不到主打品牌和营销线路,他缺一个CEO。诸葛亮呢,像一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他就是给人家做总经理的。他自己没有产业,也不开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所以这两个人见面那真是叫作一拍即合,如鱼得水。”像这种通俗搞笑、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易教授的讲课中时有出现,让人在忍俊不禁中饱受教益。

  从“百家讲坛”到“三尺讲台”,如果我们能像易中天教授一样的“讲”,还怕学生不认真听吗?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要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与时俱进,也能像易教授那样把现代流行语录灵活运用,一定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许多。例如,有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上阕教学完毕,在简单介绍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后,豪情满怀地说:“美景衬英雄,果然,英雄周瑜闪亮登场。”顿时,教室一片哗然,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化用歌词问:“谁的眼泪在飞?”学生们露出会心的微笑。在讲《触龙说赵太后》时,以现代视角进行分析:“人嘛,通常都是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会理智,比如说买件衣服,你能够花上一整天的功夫,从价钱、款式到颜色,什么都能比较个半天,结果最后还是买不下来。可是在那些决定性的事情上,却往往不理智,头脑一热,决定就下来了,比如赵太后,就是典型。”在翻译《唐雎不辱使命》的时候,故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译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令人忍俊不禁。王蒙说:“幽默是一种成人的智慧,一两句话就把那畸形的、讳莫如深的东西端了出来,既包含着无可奈何,更包含着健康的希翼。”这样生动、活泼、风趣的课堂,情趣横溢,充满了愉悦,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去探索、理解和掌握知识。它就像一座桥梁,让教师可以便捷地把教育意图直接导向学生,既密切了师生关系,融洽了交谈气氛,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四,《百家讲坛》根据演讲的内容首先设置一个总的悬念,通过节目播出前的预告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具体讲述中又设置层层的悬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演讲者一层一层拨开迷雾,将观众牢牢吸引在电视机前。例如,在讲到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作为辅佐对象时,易教授设计了如下问题: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否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和条件呢?诸葛亮既然有如此条件和能力,那么他为什么隐而不出,他到底在观望什么呢?刘备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殊魅力使诸葛亮看好他呢?

  同样,“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提问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常规教学方法,它具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等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是十分必要的。有人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堂好的问题教学课,此言不为过也。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先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经过筛选,保留了以下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装在套子里的是什么人呢?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套子?是谁把他装在套子中的?今天,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种套中人?这几个问题是解读文章的核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恰如走进悬念丛生的迷宫,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激情。

  迢迢牵牛星翻译篇5

  冰棍5分钱一根时,有一首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这可爱的香格里拉,我深深地爱上了她,这理想的家……”陈年留声机式女声,软绵绵黏糊糊、乎肉筋筋,听不清前后上下,只有香格里拉四个字不断重复。

  歌其实说不上好听,四个无奇的文字,却凑在一起制造出出奇的暧昧,无限超越了其音译词的本意,说不清道不明,又遥远。又理想,又神秘,又美好。与油盐酱醋无关,与吃喝拉撒无关,与所有凡俗的破事儿都无关,跟“普罗旺斯”一样。跟“香榭里舍”一样,臭屁得无以复加。这一点。即使我们还是小屁孩儿,即使我们是最迟钝的小屁孩儿,都明戏。

  消失的地平线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珠胜的地方,是河畔的香格里拉。”

  藏文资料中。记载了一个隐藏在雪山中的神秘王国,国中居民不执、不迷、无欲,历代神圣的国王,为未来的世界保存着良知与文明的有生力量。

  不知道是否源于这个典故,1933年,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成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大约60年前,几个英国人为逃离印度的一场骚乱,意外来到中国滇北藏区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有雪山环绕,有无尽的金矿。人们惊人地长寿,凡世的诸多规则在这里都失去了意义,包括生死和时间。这里流行的是泛神论的朴素信仰,多种宗教并存,所有人在所有领域遵守着“适度”的哲学美德,人们尽情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对峡谷里的黄金却不屑一顾――“任沧海横流,我仅取一瓢饮”,横竖一派共产调调。

  这个白日梦一般的地方就是香格里拉。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在英语词汇中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1944年,好莱坞的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小说搬上银幕,那首在中国跟5分钱冰棍并存的歌,就是电影主题曲《这美丽的香格里拉》。然后,此歌载着一幅乌托邦的幻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传遍全球,然后。香格里拉广为人知。《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为西方文化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概念。而这个貌似是东方文化神秘核心的所在,从此作为“世外桃源”的象征,成为“乌托邦”的代名词。

  可遇不可求的桃花源,一旦离开,再没有重返的可能。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詹姆斯希尔顿留下的谜团几十年来让人心痒难耐。

  由于书中明确提到香格里拉在中国云南的藏区,那么现实中只有一个可能的所在,就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印度人硬着头皮说香格里拉在他们印度,好吧,印度与故事确实有关系,但却是主人公一开始就逃命跑出来的地方。

  1996年,云南人实在憋不住了。省政府一声令下,组成官方调研组,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证,为期一年研究并寻找香格里拉。1997年9月14日,调研组巴掌一拍说――爱谁谁,它就是我们迪庆这旮的!

  一切靠谱不靠谱的理想。终将落到实处。

  香格里拉从这里开始

  一直到张家界九寨沟的每根草都已经被人翻遍了,香格里拉仍在大山里隐而不彰。

  它一直不是一个很主流的旅游地,因为它实在缺乏具体。即使一个迪庆州。从大中甸到小中旬,从香格里拉县到德钦,面积也有那么那么大。可去的地方也有那么那么多,究竟走到哪里,才算来到了香巴拉?

  我们权且把香格里拉县城作为香格里拉的起点,至少在逻辑上这样很方便。

  像所有有点小骄傲的地方一样,去往香格里拉不是太容易,一路要盘很多座山,是那种光秃秃的很一般的山,而这里告诉你的香格里拉,是在翻过这些山之后。就像在超女的海选现场突然听到莎拉-布莱曼,浑浑噩噩的山路转过一个弯,景致突变:

  沟壑壮阔,以缓和的姿态大起大伏,不再有树。却绿草如茵,山坡上矗着几栋白色的藏式木屋,一圈矮矮的木栅栏,几只黑色的牛或卧或立,闲散吃草。门帘掀起,牧人剔着牙端着碗出来,随意在某牛肚子下面接了牛奶,咕嘟咕嘟地喝了,最后一口漱了嘴……安静的小河一直流到很远的地方,尽头地势平缓,仍是无尽的绿草,天上的云很低。最低的那一朵在一处山坡上泻下来成了雨,一道清晰的彩虹在太阳下面奇异升起……

  算了,就说这么多吧,像这种地方,说天堂乐土太没创意,说人间仙境又太过老土。说什么都是废话。一路坐车坐到傻的人此时目光迷离,全无焦点,忘了拿相机,忘了合上嘴,一身的鸡皮疙瘩,恨不得扑倒每一根草,亲吻每一头牛……事后想来。纵使之后的香巴拉之旅历尽美景,终究没有这一刻来得震撼。

  泪眼朦胧中,撇见路边一块灰头土脸的石头。上书:香格里拉县界。

  黑黑的扎西

  从香格里拉县城客运站下了车。手里还没来得及拿上行李,已经被塞上厚厚一打的司机名片,所有的车都是捷达。所有的师傅都叫扎西,不是扎西××,就是××扎西。扎西们都很黑,只有晃来晃去的两排白牙让你知道他一直在笑。

  直到几天以后,才弄明白“扎西”一词其实含义广泛。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叫卓玛。反正一半以上男人都叫扎西。丈夫或男人也都可以叫做扎西。简单说就是:“我的扎西”等同于“我男人”。

  跟一堆扎西你来我往手舞足蹈地说了半天,对彼此的确切意图仍是不甚了了。好在县城不大。不管到哪儿都是5块钱。香格里拉的古城,也就是独克宗古城,位于县城中心,是相对独立的城中城。基本上,所有的客人都是往那儿去,无论跟谁走,终归差不了太远。

  跟着一个扎西上了他的车。我们问,如果坐他的车从这里到昆明要多少钱,扎西想了想,说:“我不去昆明,因为我没有文化……”

  什么都改变不了香巴拉的扎西和卓玛过他们的香巴拉日子,包括一批又一批大呼小叫来了又走的背包客。

  几乎与《消失的地平线》出版同一时间。20世纪30年代,奇女刘曼卿遍历康藏,在《康藏征召续记》中描述了她初见中旬净土时所感:“忽见广坎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撑。再行则城市俨然,炊烟如缕,恍忽武陵渔父误入桃花源仙境,此何地欤然地广人稀,富藏未发,民性勤俭朴实,不尚虚华,更无非分之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世事。”

  她笔下的便是我们眼前这些中旬雪山群中分布着的广阔的甸子,大、小中甸草原,纳帕海草原、迪吉草原,它们构成了雪山谷地碧草铺就的乐土。源于索取的“适度”。自然在这里蓬勃生长。并返还给人类丰厚的红利。迪庆的物产是最丰的,迪庆的物价也是云南最低的,在吃喝不愁的香巴拉人眼里,松茸好像白菜。虫草不过是大葱,仅松茸一项,

  迪庆每年出口近千吨,而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这东西显然都是论两卖的。

  那个时候我们懒得想,像我们这些坐了八九个小时的车。一边痛恨漫长的颠簸一边贪享沿途美景,跃跃欲试地踏上这块土地的人。除了让扎西们赚到了一些“5块钱”,并没有给这里带来半点好处。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来,扎西们是否需要这些“5块钱”也未可知。

  傍晚时踏入独克宗古城,快要落山的太阳照着凹凸的石板路,到处是散射的光线,只有背对着阳光,才能视物。拖着脚下长到陌生的影子,香格里拉从这里开始。

  在月光城舞蹈

  历史就像心软的大妈。从不决绝。即使时间如潮汐稍纵即逝,一切繁荣最终荒芜,沙滩上却总能留下片段残骸。该修的修,该补的补,加几块砖,添几片瓦,还是一座城。

  似水流年独克宗

  独克宗是建立在梦想上的一座城。更神秘的传说是:独克宗是以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为蓝图而造。我们不知道理想国在哪儿,只知道独克宗位于香格里拉县城。

  大龟山是独克宗城的制高点,山上的喇嘛庙刚刚装修一新,因为太过光鲜而貌似轻浮。倒是那个巨型转经筒很有气势,个头大得像奥特曼,在傍晚的阳光下金光灿灿,煞是堂皇。

  独克宗是滇藏茶马古道进藏后的第一站。也是全线重镇。滇藏茶马古道从云南普洱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察隅、左贡、拉萨、亚东、日喀则、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沿途经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雅鲁藏布江,还要翻越5座50D0米以上的雪山,一个来回往往要一年时间。对于马帮们来说,独克宗更像一个五星级大客栈,是一路风尘的人最惬意的歇脚处。到了这里。人是放松的,马蹄也是放松的,住进藏人温暖的木板房里,喝上一碗喷香热乎的酥油茶,心里暖和了,还能和喜欢的女人嬉笑怒骂。

  今天,马帮不知所终,那些漂泊的故事和惊世的传奇所知者寥寥,石板路上深深的马蹄印,是他们曾经经过的唯一信物。而独克宗原地不动,已经老了。

  “独克宗”在藏语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比起大理和丽江的古城,独克宗更小,破败而温暖。从白天到黑夜,始终有乐声飘荡。

  只要不下雨。每晚7点半开始。藏民、生意人、游客……越来越多的人会聚集成偌大的队伍在四方街上跳锅庄。除了节日或庆典。中间并没有想象中的篝火,周围也没有因为这场舞会增设特别的照明,除了嘻嘻哈哈的游客。正经舞者的态度都很端正,最里面由藏族老妇人组成的一圈甚至可以称的上肃穆,他们恭敬地跳着仪式般的舞蹈,于暗夜中,彰显出宗教般的力量。

  夜更深的时候,漫步在石板路上,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一家音像店里还亮着灯,呢呢喃喃,佛乐绕梁,坐在门口的主人正打着手鼓。夜游人闲逛至此,搂过一只手鼓学打,越打越高兴,笑得像花卷一样。

  松赞林寺艳若桃花

  到松赞林寺之前,从没见过这么鲜艳的寺庙。

  从中旬县向北望去。能看见草原尽头的山上一片集镇规模的建筑群,松赞林寺宫殿一样矗在那儿:红通通的柱子,金闪闪的瓦,梁上处处雕花,墙上处处描画,到处都是颜色,每一种颜色都无比纯正,好像立邦漆的广告,艳若桃花,甚是体面。

  松赞林寺全称噶丹松赞林寺,又称规划寺,于公元1674年,由五世达赖奏请康熙皇帝批准后选址修建,是藏区十三林之一,也是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藏区多少高僧大德皆出于此。

  松赞林寺有僧侣700余人,但上午时分进寺,早起的喇嘛也许正上早课。寺里走动的更多是虔诚的信徒。各殿里燃着昏暗的酥油灯,藏香袅袅中,佛教造像面容各异,大多令人生畏。只有佛祖象个大户人家的生意人,衣着体面,模样亲民,一看就是专门从事普度众生工作的。

  听闻藏传佛教寺庙规矩多多,在佛殿中拍照是肯定不被允许的,指指点点更是大不敬。传说有亢奋的游客在拉萨游布达拉宫时因为指这指那,被生气的喇嘛掰断了手指一所以,进寺之前很是忐忑了一阵,两手紧攥。生怕断送某个没见过世面又举止轻浮的指头……

  一队又一队的旅行团涌到寺里。说说笑笑,又摆又拍,喧闹得令人忧心。好在喇嘛们并没有传说中那样喜欢生气,他们诵着自己的经,做着自己的事,大多时候,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无限远的地方,这一尺之外的喧嚣,也许从未落在他们的视线里。

  出了寺院大门,心里暗自得意――照片拍得了,指头仍还在。

  错过纳帕海

  去过中甸的还有没游过纳帕海的么?有,我们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扎西有好扎西坏扎西厚道扎西和狡猾扎西。去纳帕海时,我们遇上的是最后一种扎西。

  欢天喜地上了捷达,欢天喜地准备拥抱一片天堂草甸。然后被扎西拉到了一片马场。被告之:“纳帕海需从此处骑马前往。”旁边贴着一张专供理解能力有限者使用的线路说明图――出发地××,第一站××,第二站××。第三站就是纳帕海耶!也好,当然要骑马,否则怎算来到草甸!

  遂翻身上马,有扎西前面牵着。

  问:能纵马驰骋像风儿一样不?

  答:不行,一松手。小马乖乖它就会跑回家。

  于是,骑着恋家的马儿,蔫头耷脑行进中。途中景致倒也对得住眼睛,但我那颗浮躁的心啊,只想拥抱“天堂草甸”。

  半小时后。貌似到了重要地方。马儿开始吃草,扎西开始聊天,大家都不走了。疑惑中下马。努着劲四周看了半天,倒算是一片牧场,倒也有几头牛,可观赏指数与一路走来看到的几乎差不多,距想象中的“天堂”相去甚远。

  问:这是纳帕海?

  答:#%*$&#@#%*$――关键时候的关键内容,没听懂。 也许这个季节没有水――可以理解,旱季嘛;也许这个季节草不够绿――可以理解,旱季嘛;也许现在的牛群数量减少了――可以理解,整个地球的动物都少了嘛――也许,我们来得压根不是时候。

  10分钟后马儿吃饱了草。人被招呼上马,又半小时。回到了出发的地方――原来,天堂草甸不过如此。

  一天后,我们离开中甸前往德钦。大巴驶出县城不远。突然看见一片浩瀚的绿色洼地,有一潭一潭珍珠一样的水塘,有星星点点蚁群一样的牦牛。那动人心魄的绿啊,无边又纯粹,就像“天堂草甸”。

  我:这是哪里,这不比纳帕海美太多么。

  乘客甲:说什么呢,这不就是纳帕海么!

  曾有同样经历的倒霉蛋说:旅行这回事,从不能圆满,势必要留些遗憾,这样才有了牵挂以及再来的理由。貌似也只能如此了,此行与纳帕海的因

  缘,就在这惊鸿一瞥间,了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你百爪挠心又怎样?

  此事古难全。

  雨崩赠我蒙汗药

  如果说人间真有天堂,那一定就是梅里雪山深处的雨崩村,它的美丽令人迷不知返,它的神秘令人顶礼膜拜。

  雨崩是梅里雪山神女峰脚下一个藏族自然村庄,行走其间颇有旷世桃源之感,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的缩影。雨崩神瀑历来是藏传佛教朝拜的圣地,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佛教信徒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千里迢迢赶来朝拜。

  雨崩村约有二十几户村民,这里不通汽车也没有手机信号,通往外界必须徒步翻越一座很陡的山。山路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一米左右。神山环绕中,十月的雨崩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美景,是去登山大本营和冰湖、神瀑的必经之地。而到了十一月后,大雪封山,村子便完全与外界隔绝,直到来年春天。

  雨崩村海拔4000米,进山可以从西当村租骡子,但大多数人为了感受纯粹的登山体验。为了表达朝拜神山的虔诚,还是更愿意徒步翻山,我们便是如此。

  斗志昂扬地起程,山路崎岖,又是刚下过雨,非常泥泞,雨崩之旅一开始就无比艰难――浑身汗湿,剧烈的气喘让胸口疼得几乎裂开,根本无暇观望山中美景。每逢遇见下山游客的“加油”鼓劲儿,甚至没有力气回报一个微笑。

  走了两个多小时,体能达到极限,坐在路边大石头上休息,虽然虔诚之心有,但已经吃不消了,正后悔没骑骡子上山,对面下来一对游客对我们说,“加油啊,现在是最好的路。前面可有得受了!”瞬间身心完全崩溃。

  硬着头皮踉踉跄跄地又走不久,进入云杉林中,路上湿滑陡峭,满是泥泞,路面呈z字形,人从上面望下去。仿似行走悬崖边,一个不留意,随时可能掉下去。人的精神瞬间紧张起来,赶紧凝神专注于脚下。并向神山祈祷。

  这时候。在一处山口,远处的神女峰闪着耀眼的雪光。出现在视野中。震憾的美景让人忘掉了疲惫和恐惧,在悦耳的驼铃声、鸟鸣声的伴奏中,所有的登山者举起相机,对着远处绚烂的雪山、身边苍翠的原始森林,狂热咔咔中。

  一路走了近七个小时,终于进入与世隔绝的雨崩村,筋疲力尽的人们仿佛获得了重生,从此时起,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桃源村落。

  现在的雨崩村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原始,村里经营着很多客栈。我们在上雨崩找到了可以看到神山的客栈,此时已是下午,太阳的金色光线在神山背后,巍峨得如同幻境,葱葱郁郁的原始森林,黄澄澄的小麦地,淙淙流动的水――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就在窗外。

  太阳落山后,雨崩朦胧的夜色更具魅力,静谧得如同月色中的昙花。渺远得好像远古时的神话。我一边贪享这美妙的夜色,又时刻害怕这渺远的神话如昙花一现。永远地消失。

  传说,很久以前,雨崩还不被外界所知的时候,梅里雪山后有一个老人常到澜沧江边的西当村借粮,西当村的人谁也不知道老人从哪来,即使派人跟踪他,可总是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当老人再来借粮时。西当村人说:“这次不借给你青稞,也不借麦子,借给你小米。”他们在帮老人将口袋扛上肩时,乘机在口袋上扎了一个洞。小米一路流着,村民们一路紧跟,找到一块巨石下时,小米没有了。诧异的西当村人掀开巨石,通过巨石下面的通道,竟然发现了一个村子。从此,世人方知雨崩。

  第二天清晨。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推开窗瞥见神女峰,金光普照,祥云浮绕,美得摄人魂魄。神女峰顶全现,白雪辉映着蓝天,清澈相衬,搭配得恰到好处。她近旁的一座山峰也展露全身。神女峰秀丽挺拔。如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天仙。充满着灵性与柔和之美;而这座山峰刚直而立,魁梧的身躯透露出宽广的心怀,充满壮丽和刚强的美。如同英姿飒爽的将军,拥抱着无数虔诚的子民。两座山峰都被祥云环绕,而雪山前几座较矮的山与山之间飘出薄薄的、淡淡的雾,如同一层白纱,和浓厚一些的、如棉花的祥云交相层叠,再加上清澈、水灵的蓝天,错落有致,极富有层次感。

  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被一层金光笼罩着,宁静平和。村民吃过早饭去干农活,悠悠的背影从容拖在身后;马儿驮着物品,缓缓地行进,清脆的铃铛声和牵马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还有动听的鸟鸣声。飘荡在山谷中。汇成一曲优美轻柔的田园旋律。

  得以流连于如此诗情画意的仙境,哪怕只几天,夫复何求。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分布着20多座终年积雪的山峰,其中6000米以上的有8座,那巍峨耸立在群山之上、直插云霄的,便是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

  在藏区,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民们认为万物有灵,在他们的心中,卡瓦格博是神,雪山之神,而且是藏区的神山之首。每逢秋末,尤其是藏历羊年,前来转山的人络绎不绝。那些带着牛皮围裙和护掌的叩长头的人趴下、起来无数次地重复着。用身体丈量着神的土地。

  据说十世班禅大师到访时,梅里雪山云遮雾绕不露真容,大师祭祀时,做法把矿泉水瓶里的水念过经后洒向雪山,梅里雪山立刻露出全部真容,日照金顶:2006年,十一世班禅来德钦,当时整个卡瓦格博雪山被云雾笼罩。班禅大师按照藏传佛教仪轨,率随行的众活佛诵经、祈祷。刹那间雨住云散,卡瓦格博神山露出了它那洁白的身影,顷刻所有的人俯地朝拜。

  飘扬在屋顶上的经幡。高高低低的玛尼堆。圣洁肃穆的白塔,这一切梅里雪山的象征让我心生虔诚。近在咫尺的梅里雪山展露着迷人的光彩,神山的姿态端庄无比,那美丽的躯体躲在云层后面,只微微地露出姣好的面容。该如何形容呢?词穷了。

  90年代,梅里雪山引来众多科学探险者和登山健儿。

  迢迢牵牛星翻译篇6

  天门山距张家界市区南侧约8公里,山顶南北宽1.93公里,东西长1.96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1518.6,它以发育较齐全的岩溶地貌区别于武陵源的砂岩峰林景观,是一座四周绝壁的台形孤山。

  天门山东汉时称嵩梁山,三国时因山壁洞开一门,吴王孙休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更名为天门山,并拆武陵郡置天门郡。天门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经历海相沉积上升为陆相沉积,形成高山,并经受亿万年风雨剥蚀,尤以三迭纪燕山运动为最甚。白垩纪末,大规模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天门山进一步抬升,分别被两条断层峡谷切为孤山,使高山与谷地拉开极大高差,几公里之内高差达1300多米,从而造就了天门山孤峰高耸、临空独尊的雄伟气势。

  天门山气象独特,门洞奇绝,植被丰富,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与佛道文化的神秘载体,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为了加快张家界旅游开发的进程,天门山正处在规模的开发建设中。有的景点尚未正式开放;世界最长的天门山索道以及天门山寺正在筹建之中。

  (天门洞)在天门山1264米高的绝壁之上,生出一个南北洞穿的天然门洞,洞底至洞顶131.5米,宽37米,纵深30米。洞北面顶部边缘,有倒垂的龙头竹,它的根像龙头,树叶像凤尾,因此又叫凤尾竹。东侧是高约200多米的沟槽,有泉水从上面飘散,落下点点梅花雨。据说谁能张口接下48滴梅花雨,便可羽化成仙。天门洞口,经常能看到岩燕飞舞,山鹰盘旋。随着天气的变化,天门洞有时候吞云吐雾,有时候明朗似镜,构成循环往复、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

  那么,天门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地质学家覃功炯先生认为是“漏斗”溶蚀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天门洞东侧地形微向西倾,西侧地形微向东倾,向斜的核部正对天门洞道。东西两壁为两条走向320度左右节理所切,同时有一条走向40度的节理在天门洞处与其相交。洞顶的两处岩溶漏斗也对岩溶过程起了重要作用。雨水落下后,地表水顺地面斜坡向漏斗流动,一部分涌入土中的水,顺着地层的层间裂隙朝着向斜的核部汇集下流,长期不断的溶蚀过程使局部崩塌,最终使两组溶洞并为一体,形成了天门洞。

  但是,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天门洞照此理形成,为什么洞的底座是一块巨大的平台,这些岩石能平展展地“崩”出洞外吗?所以说,天门洞的形成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天门山寺)天门山寺最早建于唐代,古称云钵庵、灵泉院、嵩梁堂,明代时,因择址不当而屡遭风摧又常遭水荒,才将天门山寺从东部山顶迁移至此。以前这里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古寺门楣上刻有“天门仙山”四字,大门两边的对联是:“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传为李自成部将野拂撰书。进门为大佛殿后面有观音堂,两边六间平房,最后一栋是祖师殿,规模宏大。民间概括为“三进堂、六耳房,砖墙铁瓦锅如圹”。山寺原建筑十分讲究,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并塑有佛道神像菩萨等。还有大鼓一面,千斤大钟一口,一座七级石塔和一个大化钱炉。据碑刻记载,自清乾隆至民国五年的163年间,天门山寺共修葺过七次,香火曾盛极一时,湘鄂川黔边境十多个县的信徒络绎不绝,都来这里进香拜佛。现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大规模地修复天门山寺,昔日的繁华又将重现。

  (龙头岩)这叫龙头岩。以前在石塌上安有石雕的可以转动的龙头。龙头岩面临百丈悬崖。据说过去有不少香客为表示求神拜佛的诚意,手抱龙头绕悬崖转一个圈,只要心诚,保你无事。后来,龙头被人掀下悬崖,现只能看到安放龙头的石坑。龙头岩是观日出去海的最佳观景台。明代岳州知府李镜有天门山唱和诗咏赞:

  小山历尽到高峰,万仞天门咫尺通。

  仰望蓬莱红日下,远瞻庐阜白云中。

  苍崖突兀松杉古,曲经迢遥马迹空。

  欲造最高峰上立,飞腾须是仗天风。

  (赤松峰金水池)这个小水池,长约1.3米,宽0.6米,深仅几公分,无论怎样干旱,池水终年不涸,据说这是远古时期神农皇帝的雨师赤松子炼丹的金水池。北面绝壁下有一形如丹灶的山峰叫丹灶峰,峰顶时有云雾缭绕,像灶膛升起的青烟,相传是赤松子炼丹用的灶。前人有诗:“荒烟杳露处,昔有仙人处。遗迹留丹灶,还疑常来去。”丹灶峰下有雷洞和电洞,传说赤松子炼丹,除了用金水池的水,还要借助雷、电才能达到一定的火候。

  (野佛藏宝处)天门山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儿,说不清道不明,其中有四大古谜,代代相传,没有人破解。一是天门洞开之谜,二是鬼谷子显影之谜,三是山顶翻水之谜,四是野佛藏宝之谜。传说这大榉树下就是当年野佛藏宝处。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天门山”篇有这段文字“明季野佛自夹山寺飞锡此山。野佛为闯贼余党,事发,削发为僧,竟逃天诛。”

  (鬼谷洞)相传李自成部将野拂当年上山时,带了100多人马和许多金银财宝,雇乘九只木船逆澧水秘密潜入大庸境内,神不知鬼不觉上了天门山。野拂这次出家,并非真正要“立地成佛”。而是每日“枕戈待旦”,“拔剑登坛”,准备有朝一日“恢复中原”、“扫平寰宇”。但形势急转直下,农民军土崩瓦解,清廷建立,野拂终于忧患成疾而逝。据说,临死前,他将带来的财宝全部分散秘藏于天门山中几个秘密去处。并用毒酒将藏宝民工全部毒死。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江洋大盗、香客和天门山的神秘僧人都借故上天门朝拜,实际上是为偷窥地形,寻找宝藏,但都空手而归。财宝究竟藏在哪里?始终是个谜。

  站在这里远望300米开外的百丈绝壁上,有个倒梯形的山洞,洞口有树,并有瀑布向洞外飞洒,飘渺如烟。相传战国名士鬼谷子曾在洞里面壁学《易》,潜心练功,创立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又藏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后人就叫此洞为鬼谷洞。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术的创始人。其主要着作《捭阖策》被称为奇书,是研究从政治上、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手段搞垮对方的学问。史学界评论说,一部战国乱史就是从鬼谷洞演绎出去的,足见鬼谷子其人了得。清人罗福海有《鬼谷洞》诗一首:“桃花流水去飘然,笑入云深访洞天。隐逸流多埋姓宇,纵横术竟出神仙。道书壁上文留篆,丹决炉中火化铅。满耳恍闻钧奏乐,一条瀑泻万峰巅。”得鬼谷神功真谛的山脚西溪坪、官黎坪一带,是有名的硬气功之乡,气功大师赵继书曾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各国,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从古到今,闯荡鬼谷洞的勇士不知多少,都没有探出个名堂来,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天门山南麓赤松村有位退伍军人李光玉曾先后六次缒索下洞考察,一次探洞时他偶尔用相机拍到了鬼谷子面壁学《易》的头像。这是一个侧面像,五官轮廊,清晰可辨,与至今流传甚广的鬼谷子画像有异曲同工之妙。鬼谷子的影像如此维妙维肖,是偶然还是巧合,抑或是上苍有意的安排,又成为天门山的一个难解之谜。

  (空中园林)请大家留意,游道两边有许多裸露出地面的石芽和石林,高高低低,形态各异,像是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天门山岩溶地貌的又一显着特征。山顶有多处成片的石芽和石林,分布于密林中间,形成独特而又原始的空中园林,它们像一座座迷宫,又像是朴朔迷离、变化万千的八阵图。游人穿行其增,情趣无限。民间相传,谁要是能顺利地穿过这些迷宫,也就能畅通无阻地闯过佛家所谓的四十八道众生关。朋友们,不妨现在就试一试,我祝大家的人生之路畅通无阻。

  (李娜小木屋)这栋七字形木屋,就是着名歌唱家李娜的房子。1997年5月,李娜唱罢一曲《青藏高原》;不久就突然消失了。新闻媒体到处找不到她,原来她上天门山来了。住了几天之后她被这神奇的天门山吸引了,震撼了,很快作出两个决定:一是正式把户口迁到天门山所在的张家界市永定区;二是在天门山顶上为自己修栋房子。1997年6月6日,李娜正式成为永定区的市民。听说李娜要在天门山修屋,老百姓高兴极了,二话不说,把一根根木材、一匹匹砖瓦从山下,从悬崖峭壁上抬到了1500多米高的山顶上,一个月后小屋便建成了。李娜在她“窝”里,又作出了让世人震惊的第三个决定:出家!不久,李娜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山西五台山剃度学佛,并改名释昌圣。离开天门山之前,李娜特别为侍候她近一个月的看山人胡大婶献唱了一首《嫂子颂》,接着又放开歌喉,面对群山沟壑演唱了她的助手为她“量体裁衣”创作的高三个半八度的《天门山》,以此告别她的第二故乡放父老乡亲。

  《天门山》

  走近你,为那亘古不变的誓言,

  走近你,为那遥远如初的梦幻,

  是什么让我的心如此安宁,

  我终于看见了天门山......

  朋友们,关于李娜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在天门山安家?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还是由你自己去破译李娜的这个人生之谜吧。

  (吊索溶)传说当年鬼谷子第一次上天门山就是从杆子坪经老道湾,从悬崖峭壁吊索上到山顶,然后才下鬼谷洞的。在这悬崖之下,至今还残留着一串铁链子。

  (俯视天门)站在这里可以俯视面向北面的天门洞,以及天门山公司正在修建的通天大道。1999年11月世飞赛期间,中央电视台6号机组正是在这里拍摄飞机穿越天门惊人场面的。这儿距天门洞垂直高度200多米。

  (原始次生林)天门山与张家界一样,同属国家森林公园,植被非常丰富。山顶保存约500亩原始次生林。据考察,这里天然分布着维管束植物134科、353属、532种。其中95%是阔叶林。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珙桐、香果、连香、金皮槭、血皮槭、杜仲、红榧、银雀等。在这片原始次生林里,沿这条游道走,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珍稀树种。这是血皮槭,树干表层的皮层血红色,秋冬季节,稍老一些的树,表层的树皮大块大块裂开,附在树干上,薄薄的像抖开的鳞甲。这一片是鹅耳枥。鹅耳枥是地球植被种类的新家族,1998年由中南林学院林原旺教授在天门山首次发现,被国家林业部门的权威机构命名“大庸鹅耳枥”。这是株被称为“鹅耳枥王”的千年古树,需两人合抱。鹅耳枥树质坚硬,可做农具家具,可提取拷胶,种子能榨油,浑身是宝。

  (珙桐湾)珙桐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树种,尤其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之巅成群落分布更是罕见,但在天门山、八大公山发现了规模很大的珙桐群落。眼前这一片珙桐有100多株,所以这里又叫珙桐湾。珙桐花像鸽子,六月花开时,树枝上像站满展翅欲飞的鸽子。林间还有天麻、黄莲、当归、七叶一枝花等珍贵药用植物。1984年,林场工人在这一带发现过头上只长一只角的独角兽,全身麻灰色,有小牛一般大。山上还两次发现米猴,身长约10-13厘米。史载:米猴,又名哈吧猴,此猴体小,可藏于袖内。

  (灵泉院即云钵庵遗址)灵泉院背靠云梦山,坐东北朝西南,原建筑两进三间,背风向阳,环境非常幽美。唐末五代时,处士周朴归隐于此。1975年在遗址前的古树下,挖出龙首带铭文的七星铜剑,铭文为“天门山玄帝祖”,一起出土的还有四个铜菩萨,经鉴定系唐代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玄帝应为道教,据传天门铜剑是唐肃宗李亨时,旦子和尚所藏,为镇山之宝。旦子和尚据传是天门山佛寺的第一任住持,由此可佐证天门山本有佛道一体的先例,市内普光禅寺则是佛儒道合流的典型。

  (云梦绝顶)云梦绝顶东、西、北三面都是万丈绝壁,边缘有三个天然以观景台。在这里俯视,张家界城区的房屋街道,仙人溪两边的沟壑群峰都历历在目。还有西北面的朝天观三姊妹峰,以及更远处的永顺、慈利、沅陵境内的群山也清晰可见。真有“一览众山小”、“澧水瘦如肠”的感觉。雨后初晴,在这里观云海将是一大享受。那不停翻滚着的云团,犹如排空巨浪,汹涌澎湃,给人以一种征服高山的豪迈和远离的尘世的超脱。

  (周朴墓)周朴是五代后晋处士,慈利人。他学识渊博,为躲避当时的战乱,隐居天门山灵泉院,以耕读为娱。当时割据南方的楚王马殷、马希范父子,慕其才学,多次请周朴出山,都被他婉言谢绝,后老死天门山。他的墓被一圈天生的环状石牙包围着,前面有三台石砌的弧形拜塌,塌后是墓。周朴墓是山上的重要古迹。周朴在天门山着有《灵泉诗集》行世。其中有一首咏天门山灵泉院的诗:

  华亭参后最幽玄,一句能教万古传。

  猿抱子归青嶂外,鸟衔花落碧崖前。

  虽知物理无穷际,却恐沧溟有尽年。

  为抱五湖云外客,何妨来此老林泉。

  (大榉恋石)榉木是现代建筑装修材料中的首选材料,十分珍贵。这棵大榉长在一座两米见方的大石上,几条硕大虬曲的树根,顽强的从岩石顶部伸向四周,然后插入地下,树根与大石紧抱之状,堪称奇观,也发人深思,于是,有人便给它取了个“大榉恋石”的名字。榉木在日本被奉为神木。

  (山顶涌水之谜)这里是个方圆约半亩,深1-2丈的天堰,平常无水,长满树木花草,可说不准哪一天,天池里突然涌出一股泉水,溢出天池,从天门山顶飞下万丈绝壁,形成壮丽奇特的瀑布景观。瀑布先急后缓,渐渐而成细沙,时间一般约15分钟,有时长达半小时。飞瀑时,啸声如雷,地动山摇,10里之外的城区市民们便奔走相告,争睹奇观。

  关于天门山涌水,地质学家覃功炯另有一番解释。他在天门山进行一个多月的考察研究后,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岩溶泉水涌水现象--从地质特征来看,由于天门洞处于一个向斜的核部,加之两边的地形都比洞顶地面高,洞顶有2个岩溶漏斗,终年有细流不断涌出。降雨时地表水顺两边山坡流向漏斗,暴雨时地表水夹泥沙较多,可能一时将漏斗底部堵塞而发生积水现象,以至有一个渗入、淤积、疏流的过程。一旦经过了这些过程,各方面汇集而来的地表水,包括岩溶漏斗中和积水向向斜翼部渗入的地下水都将从洞顶倾泻而出,于是这洞顶涌水的奇观就发生了。

  但是,覃先生之说仍有些牵强,因为天门绝顶涌洪水,基本上是五荒六月大旱发生,以上所举实例,都是在中午太阳如火的时候发生。因而说,天门山顶涌水之谜等于没有被人破解。

  迢迢牵牛星翻译篇7

  在上

  1990年初春,作为一个以梦想为生的诗歌写作者来说,我深深地陷入一种宿命似的幻觉之中,以为远去离天最近的,可以听到我梦寐以求的声音――我近乎迷信地认定,只有在才能听到这种声音,它来自“上面”,或者说更接近“上面”;并由这个声音引导着,变成介于祭司、巫师和游吟者之间的那种人。说得形象一点,这声音犹如一束光,自上而下,笼罩肉体,最终使自身得以逐渐地焕发。我自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而这样的诗人,是不可能在低处,尤其是在容易积聚污泥浊水的低处产生的。我相信“人往高处走”这句老话,它自有它最朴素的道理;我也喜爱这个成语:远走高飞。

  当神圣的却是往日的并有着“火舌般的金色屋顶”的宫殿,在我的视野里越来越清晰时,我不禁双手合掌,为小小的愿望祷告。同时,深深地感觉到原本在我身上不多的汉族血统,由于整整二十年的潜移默化,已几乎成为我外表与内心的主宰了。也就是说,在我重返我的出生之地的时候,我无异于一个陌生人了。

  实际上,早在1966年,在旧貌换新颜的拉萨,在白昼里嘈杂、轰响的革命之声渐渐低落的某个仲夏之夜,一粒种子看似无意却显然是被从未止息的、在佛教里喻为“业风”的力量带到人间。从四岁以前的照片来看,那个穿着小小的藏式长袍的孩子,总是以那座著名的旧日宫殿为背景,在繁花盛开的草坪上,做出沉浸在红色童年之中的各种姿势(的一本语录和一枚像章是必不可少的道具);被持久而灼热的阳光烤得通红的脸颊,甚至在黑白照片上也晕染得分外明显。那时候,她是一个多么地道的孩子啊,也是一个已经被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孩子。

  二十年以后,当她乘着银灰色的金属翅膀如愿重返拉萨时,却有些睁不开眼睛。从一个巨大、炽烈、邻近的球体那儿放出的万道光芒,像一万支看不见的小小银针,生硬地扎着她的肌肤,起先很疼,但马上就麻木了,――“这一微妙的伤害难以察觉,”她在每一封发往内地的信中都写了这句话。而且,那春天里漫天乱卷的风沙啊!透过窗户往外看去,整个拉萨像是陷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之中,一个巨大的隐形魔鬼狂呼乱叫,横扫一切。

  但在那一天,那暮色四合的时分,一个奇迹发生了。

  白日里的风暴已经止息,在由浓郁的桑烟所散发的奇异香味酝酿的气氛里,我第一次走向所有藏人心目中的圣地,确切地说,是圣地中的圣地――大昭寺。

  晚霞堆积在天边,变幻着各种奇异的图像,美得惊人;广场上牵着放生羊转经的入和做买卖的人掺和在一起,却互不干扰;几只狗拖着曳地的长毛东跑西窜,不时轻吠几声;一群乡下孩子手拉着手边跳边唱,乐呵呵地看着扔在地上的帽子里堆满了硬币和角票;那七八个盘坐成一圈摇铃击鼓、慢声低吟的尼姑,看上去不过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子,风尘仆仆的旧袈裟却遮掩不住她们澄澈、宁静的目光。掠过她们落净了。但与此同时,理智告诉我,我莫名其妙地激动的样子是可笑的。现在想起来,那庞大而幽暗的寺院里,一盏盏微微摇曳的灯火、一阵阵低低诵经的声音、一尊尊默默无语的佛像显然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染力;还有那混合着酥油、青稞与梵香的气味啊!可是,究竟是什么真正地击中了我?

  我看见那些人,那些与我的主要血脉相同的牧人、农夫和市民,那些在生死流转中彼此骨肉相关的凡夫俗子,将双手合掌举过头顶,从顶到额再至胸前,继而跪在地上,继而全身伏在地上,如此三次,或更多次;更多的人,在供奉清水和酥油的长案前驻步,轻轻地把双脚靠拢,把右手扶在泛着岁月光泽的供台边沿,然后,轻轻地,沉重地,把前额低俯到象征觉悟者的佛像跟乌发、形状优美的头颅往上望去,高高的寺院顶上的那一对金光闪闪的小鹿,双膝弯曲,相向而卧,以一种极其温顺的姿态蹲伏着,仿佛在专心地聆听着什么,而在它们中间矗立着的一轮象征永远转动的转轮,此刻也披上了炫目的色彩。

  我从一位老人手中请了一条洁白的哈达,随着朝佛的人流缓缓步入寺院。突然间,一种非常奇特而复杂的感觉,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在心底弥漫开来,犹如一滴墨汁落在一张质地毛糙的纸上。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喉咙哽塞前,霎那间,我再也无法忍住的泪水一串串地滚落下来!

  我甚至失声哭泣!

  啊,今生今世,我从未像这般痛哭过!

  可我是这样一个不纯粹的藏人!尽管我已经抵达了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即便我已经听到了梦寐以求的声音,但那声音,对于我来说也毫无意义,因为我惘然无知,如充耳不闻。

  什么时候,我才能像他们一样,时时坚持那发自内心的祷告,平静地接受无数次轮回中的这一次轮回呢?

  藏人答道:鸟落在石头上,纯属天缘。

  ――然而没有飞翔,哪有落下?

  ――然而最初,我只能在茫茫黑夜里飞翔。

  我在左手腕上套了一串念珠:前定的,圆满的,一百零八颗;背包里装着经幡、“隆达”(印有经文的五色彩纸)和“桑”(香草),满怀激情地踏上了迢迢转经路。天气寒冷,天色黑暗,我的一颗心却是滚烫的。我知道自己很干净,我已经在清水下沐浴过,在家里崭新的佛龛前许了愿,像是从未长大过,又像是重新换了一个人。

  我走着。最初我以为是独自走着。但独自在长夜里跋涉的感觉,对于自小患有眼疾却听力敏锐的我来说,就像是太大的冒险。黑夜里充满各种奇异的声响,那是些在被机器垄断的白日里彻底消匿的声响,似有野兽的尖啸,凄厉,凶狠;又似有无名生物飘来荡去,或不住唏嘘,或阴森森地私语,无异于孤魂野鬼。渐渐地,莫名的恐惧随着悔意滋生心头,我一点点地失去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可我已经走了很久,往回返的路上同样危机四伏。我自然而然地忆起了一句真言,那是每一个入从小就会念诵的六字真言。于是我快速地默念着,努力地观想着嘴角含笑的观世音。这时候,从我的身后,幽灵似的,忽然出现了一个人,一只手举着一盏摇曳着微弱火苗的酥油灯,一只手转动着略显沉重的转经筒。这是一个男人,年纪很大,却步态轻盈,无声无息。而风,一阵阵地刮过,为什么吹不灭一盏小小的酥油灯?难道他那沾满油污的藏袍能够阻挡风的力量?我尾随着老人带来的光明,先前不安的心得到了抚慰,并得以正视周围的黑暗,那黑暗像漩涡一样翻卷着、蔓延着、深入着,竟吞没了人世间多少细微的乞求和啜泣啊!看来,这个老人是专门引领我的;可他是谁呢?一个保持着“格隆”(比丘)品质的居民?一个来自偏僻乡下的贫穷香客?或者,他根本就是“坚热斯”(观世音)的化身?

  我走着。内心里对这同行的人儿深怀感激。而那座永远不倒的往日宫殿,在深夜,在远处闪烁着依稀可辨的几点灯火,愈发地突出了 它的寂静、寥廓。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这是那年的第一场泪水!我走着。我终于目睹了光明那缓慢却不可阻断的历程。而且,从黑夜里走出来的人原来是那么多,宛如一条历经千转百回的河流,我融入其中,也就融入了另一种生活的芬芳气息里。

  有一样渴望的生命朝着一样的方向聚拢了。那是右绕的方向,是一圈圈永无止息的“廓拉”(转经路)。在一片越来越响亮的祈祷声中――啊,光,格外的光焕发了,它照耀着那纷纷展开的顶礼的姿势,犹如照耀着一朵朵盛大而美丽的鲜花!

  我因而相信,我和一个秘密将在右绕的时候,在转“廓拉”的时候,在那格外的光中真正地相遇!这个重大而婉转的秘密,包括了一串口耳相传的真言、半夜饮泣而遁的背影、几种花朵般的手印、几块生锈的“妥伽”(天降石)吗?

  当我以本族的口音不甚准确地念诵着“蕃”()、“唯色”(光芒),这两个名词仿佛是有了两只翅膀的鸟(它的羽毛有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美;它难道正是藏人所敬畏的神鸟――鹰鹫?),要把一种与灵魂有关的无形的物质携往那最美妙、最神秘的所在!

  ――且让我的身体追随那飞鸟掠过的痕迹;那是空中的投影,在大地上形成若隐若现的路线,其间布满繁星似的原初建筑,形状古朴,色彩强烈,宛如一粒粒珍贵的红宝石,更如一个个鲜明的标志,引导着所有渴望解脱、追求觉悟的众生。甚至辽阔的雪域大地,其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巨大的寺院!

  换言之,当人在路上,心向光芒,某个注定的秘密,终究将与你不期而遇!

  我终于知道这一点。

  因此,且让我走在的大地上!

  八廓街:喧哗的孤岛

  黎明尚未来临,天色依旧黑暗,拉萨城里尤其是东边的那一条老街已经苏醒了。纷纷走出家门的多是老人,他们总是那样,念珠和转经筒从不离手。有的还牵着小小的哈巴狗或长毛拖到地上的卷毛狗;有的身边,紧跟着眼神竟如人一般含情、身上染着红颜色的羊,这是些再无宰杀之虞的放生羊。许多人都带着像褡裢一样的小白布口袋,上面绣着吉祥图案,垂挂着彩色穗线,两边各装有糌粑、青稞和香草,那是供奉给神佛的最早的食物,沿途的转经路上都有盛放这些食物的祭盘――白色的香炉或者途中某一处特殊的地方。而被称为“八廓”的转经路啊,多少年来,在每一个日子,以它最接近大昭寺里的觉阿大佛的神圣位置,最先迎接的便是这样的人流。

  在从前修建“祖拉康”的时候,观世音的化身松赞干布带着两位度母王妃,就住在这朝暮可闻水声的“吉雪卧塘”湖畔,壁画上犹如堡垒似的石屋和篷帐是八廓街最早的雏形。像曼陀罗一样的房子建起来了,无价之宝的佛像住进去了,自称“赭面人”的吐蕃人像众星捧月,环绕寺院,纷纷起帐搭房,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和诸佛的理想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炊烟与香火,锱铢与供养,家常与佛事,从来都是相依相伴,难以分离……

  在一幅从前绘制的着色的拉萨全貌图上,不算那些零零星星的白房红庙,整座为河流和树木围绕的城郭之内只有两大部分:高踞于山巅之上、有着“火舌般的金色屋顶”和千扇红框窗户、数百级迂回阶梯的法王之宫――布达拉官,以及右边仿若坛城之状的大昭寺。这幅具有传统绘画风格的拉萨之图,全然是一个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化的二度平面空间,美若仙境,其实仙境也不过如此。但在大昭寺的周围,从一群如蚁般大小的来自远方的商贾身上,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热烈人间。

  人们都说,八廓街不仅仅是提供转经礼佛的环行之街,而且是整个社会全貌的一个缩影。

  太阳渐渐上升了,大昭寺广场上的香炉里冒出的桑烟依然袅绕不绝,八廓街似乎每天都一样,似乎今天也和昨天一样,中间从未有过中断:转经的转经,游荡的游荡,买卖的买卖(这些角色常常是会相互转换的)。从过去到现在,还是那些人:“土著”和“他乡之客”,而不一样的似乎只是各人的面目,各自的装扮;还是那些满目的琳琅,仿佛少有变化,甚至充斥各个小摊的氆氇和卡垫、长刀和火镰、银杯和木碗、“嘎乌”和灯盏、铜佛和唐卡、法号和白螺,仿佛过去就摆放在那里,至多有一些褪色或锈迹,这更增添了一种亘古岁月的沧桑。各种各样的声响:喃喃低语的诵经之声,叫卖货物的吆喝之声,叮呤当啷的满身首饰,叽叽喳喳的各地语音,混杂着从地摊上、小店里传出的咦咦呀呀的印度流行歌曲、交插着藏语和汉语的现代歌曲以及被称为“囊玛”的从前的宫廷音乐,以及用吐字铿锵的康方言说唱的没完没了的格萨尔。而在由这些声响汇聚而成的可以命名为“八廓交响乐”的乐曲声中,像华彩一般出现的激越、清烂酒 钟彪

  卢三重新介入我的生活,已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

  卢三那时已当上柯梅村委会主任,与我所在的糖厂相距二十几公里,十天半月难见上一面,毕竟我们各自的职业风马牛不相及,即便二十年前我们曾经有过两年的同窗情谊,见了面除了叙叙旧,拉拉家常,没有更多的话题可谈。不曾想,后来我和卢三曾有过一段频繁的接触,以致我的生活秩序几乎因此完全被打乱。

  我与卢三的接触始于我的主动。

  一天,县里主管工业的朱副县长和主管农业的吴副县长一同到糖厂来找我,他们说,小钟啊,你这个厂长怎么当的,都投产快两年了,还留下这么一个种蔗专业户,怎么老不解决呀?

  我一时听不明白,愣了愣。

  朱副县长说,你愣什么,就是那个柯梅村嘛。一株甘蔗也不种,搞什么名堂?空着土地不说,还懒坏了人。那个村子属于你管的蔗区,你不要置之不理,农务是糖厂的第一车间嘛,种蔗的事你也要管,而且要管好!

  种蔗的事历来归农口管,乡镇长直接在下面抓,糖厂只安排砍运计划,所谓“农务是糖厂的第一车间”,指的便是糖厂与蔗农在砍运方面的配合。想必是主管农业的各级领导都在柯梅村那里碰了钉子,无奈之下,把工业方面的领导也拉出来助阵。

  两位副县长都出马了,表明这项任务非同小可。于是,我在处理毕糖厂公务之余,几乎每周总要抽出一两天赶赴柯梅村,决意要让它附近荒芜的土地都变成葱茏的蔗海。

  记得第一回,中午就同卢三通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头一个劲地说:你来吧,你来吧,我什么时候都在家,在家等你!

  凭着他这句话,进村时又恰是中午歇工时分,我也就直奔卢三家。1986年的柯梅村已经开辟了街道,一横一竖呈十字状,把全村分割成四个四分之一的区域。东西南北四个路口替代原先四个隐伏于芒草丛中的小路口,接通了村外的公路,这种变化,卢三称之为“全方位开放”。我发现村里很难见到茅屋了,即便有也显得不伦不类:泥巴抹的墙,却用水泥瓦盖顶,也有用琉璃瓦盖顶的,绿莹莹的和树荫融为一体。唯一不变的是全村所有的酸梅树上仍悬挂着咸鱼,只是大小不一,品种繁多。也许因为 村里开辟了街道,拓展了气流疏散的空间,咸鱼气味闻起来没有先前那么浓烈了。卢三曾指着树上的咸鱼向我侃侃而谈:“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民族传统里面也有优秀的东西,当然要保亮、婉转的最高音,是那些磕着等身长头终于来到拉萨的远方藏人发出的。他们挨肩接踵、义无返顾又不乏喜色地扑向八廓街的地面犹如在做最后的冲刺,那手中已破的木板与大地相摩擦的巨大声响,和那饱受风霜的身体倒在大地的沉重声音令人怦然心动。人们纷纷为之让出一条路来。各种各样的气味:真假难辨的古董的陈旧气味,美丽丝绸的幽幽香味,梵香、藏香、印度香等香料之味、有人家的窗户里或附近的茶馆里飘出的咖喱味儿和甜茶味儿,混合着擦肩而过的羊皮长袍和狐狸帽里的动物膻味,以及游客尤其是金发碧眼的老外身上的浓郁的体味和扑鼻的香水味儿,而在这所有的气味之中,无所不在的是酥油味,仿佛所有的东西都是从酥油里取出来的,所有的人和物,只要从这条街上经过,都会染上酥油那奶香浓郁的味道。这就是白日的八廓街,从来都是熙熙攘攘如故,喧喧哗哗如故,一直到夜幕降临。

  八廓街啊,它紧傍着寺院,却坦然地洋溢着一种世俗的快乐。

  我曾经说过,八廓街具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感,足以让人在轻微的晕眩之中忘记现实。说起来,晕眩的感觉十分美好,类似于陶醉,是非常空灵的陶醉。而生活中,有许多的事和物会令人晕眩,八廓街更是将之集中纷呈。像一些这样的首饰:一枚镶着红珊瑚的银戒指,一只刻着六字真言的银手镯,一条系着微型的转经筒的银项链,一副从康巴少女的耳朵上取下的长坠摇晃的银耳环;像一些这样的衣物:一件曳地的长裙上用金丝银线绣着异国的花卉,一块窄长的围巾上垂落着无数挽结的细穗,一顶织有彩条的氆氇小帽使人一戴就交了模样。还有,像一方旧绸缎,一张旧地图,一个旧面具,一幅旧唐卡,一串不卖别人却低价给我的旧的骨头念珠。还有,突然生起的对印度或尼泊尔这些似比更加神秘的地方的迷恋,它体现在一盘不知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每隔几秒才发出“空”的一声的磁带上,体现在九块钱十小盒的纯粹是熏迷之香的鼻烟上,体现在一包用植物磨成的可以将头发染出炫目的却不易察觉的美丽之红的颜料上,体现在那些充满异域情调的小餐馆里悬挂着的绘有佛眼或当地神像的纸糊的灯笼上。

  还有,那些数不清的小巷深处,通通半垂着白底蓝图的门帘里,一群人或者喝着甜茶笑逐颜开地看着会说藏话的孙悟空降妖伏魔,或者津津有味地吃着汉人带来的凉粉、回回人带来的拉面、尼泊尔人带来的咖喱土豆;调皮的半大少年们在弓着腰打台球,把巷口堵得死死的,使很不容易开进来的车无法调头。有时候,走着走着,旁边突然出现一个幽深的大杂院,门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拉萨古建筑保护院”,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往里瞧瞧,有搓羊皮的,有洗衣服的,有晒太阳的,显然是许多人家安居之处。有时候,又会突然看见一座庞大的废墟,颓垣断壁上的几根残梁笔直地刺向天空,跑来两个小孩,莫名地执意要领你们去看废墟里紧靠在墙上的塑像,可那不知是什么神灵的像除了泥土、草垛、木棍,仅剩下无数只残缺不全的手臂,那时是黄昏,金黄的光线下,每一根弯曲的手指倒很完整,似乎会说话,似乎很是可怖。

  还有,那些依傍着巷落、民居不易被发现的小寺院啊,我说的是“木鹿宁巴”。我喜欢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听僧人们诵经,他们的声音很像是十分深情的倾诉,叫人难以相信这些年轻的男孩子竟藏着如此丰富的感情。有些经真的是一念就能弓l起内心的悸动。有时候,我会和做罢法事的他们一起清扫殿堂,因为这里主要供的是护法:乃琼护法和班丹拉姆,所以,在两位护法的塑像面前各供着一个巨大的杯盏,里面盛满了青稞酒或白酒。奇怪的是,酒在这里仿佛涤尽了刺鼻的味道,只留下一缕淡淡的芬芳。僧人们都很端正,俊气,个头儿也差不多一般高。他们的名字是:益西,索朗,巴桑,拉巴。他们总是给我一遍遍地添茶,还会坚持端来一碗米饭或是一碗面条,让我同他们一块儿吃。这些饭菜都很简单,因为这段时间正在修观世音的法,要念两个月的“嘛呢”,必须戒荤。实际上,一戒荤他们基本上就没什么可吃的了,寺院的厨师好像只会做白菜或青椒。然而该戒的时候就戒了,他们一点儿也不贪求,说到肉,口气很平常。经常有外国人走进来,也像我一样,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在低沉而婉转的唱诵中,鼓一直轻轻地敲击着,唯一的一对铃铛一下下碰着,突然,如裂帛般的长号长鸣起来,似要卷走什么。――是卷走俗念还是恶业呢?都好,都好。

  今天在八廓街上,似乎无论何时都可以看到外国人。尤其是住在八廓街上不少价格低廉、具有风味的小旅馆里的“散客”。大多装束怪异,竭尽夸张之能事,或者长发乱卷,浑身披披挂挂,皱皱巴巴的衣衫没有一件不嫌太大;或者光头锃亮,皮衣马靴,很酷的神情中有着一份故作的冷漠。更多的人喜欢穿各式各样的藏服:男人斜襟镶金边的氆氇短上衣,或女人颇有风情的飘飘绸缎长裙;卫藏的,康巴的,安多的;可是没有一个能穿好,不是拖在地上就是露出了瘦骨嶙峋的赤脚,有的甚至是边地牧人那系着碎松石的满头发辫。这部分人最有意思,表情和蔼,笑容可掬,个个都是自来熟,但得注意,他们多会说藏语,而且说得很好,随便和你聊上几句,你反倒露了马脚,这下该轮到他们嘲笑你了;有的人简直就是通,如果还有念珠在手,那说不定还是修行不浅的佛教徒,至少谈起这个或那个教派来,也是头头是道。当然,也还有打扮整洁、体魄健壮、轻装简囊、一副职业旅行者模样的年轻人。

  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瑞士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八廓街上,似乎可以看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而对于人来说,他们统统都是“哈罗”。八廓街上的小商小贩指着那些真假难辨的古董,颇为得意地告诉你:“‘哈罗’来了,全部没有了。”

  常常是这样,当你漫步在八廓街上,从这些和你擦肩而过的老外脸上,你会隐约察觉到纯属观光者的好奇中含着一缕恍惚。这是一种恍若隔世的神态。即使充斥拉萨城里的各种现代化的车辆正在飞驰往来,使他们不得不相信这已是二十世纪末的拉萨,但他们还是要努力地使自己保持这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你于是猜想,今天的拉萨,对许多外国人而言,是深深的遗憾,因为他们再也无法体验到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他们的祖父辈们(相对而言,其实寥若晨星),在这块曾经被封闭的禁地上品尝到的难以比拟的刺激和快乐。从如今翻译过来的许多游记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那些老外,那些兼具各种身份的传教士、旅行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自然学家甚至秘密间谍或军人甚至佛教徒的外国入,是多么渴望一睹遥远东方的那一块有着天堂高度的人间秘境。这一高度既是地理上的天堂高度,也是人文上的天堂高度,因此其难以想象的诱惑力使他们甘愿拿生 命去冒险,在地图上形成了从的所有边缘努力地伸入腹地的无数粗大或细小的箭头,一些人甚至一去不回,永远地留在了路上。

  混杂着野心的幻想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这一块广大而未知的地带,外国人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个人的,群体的,政府的。单纯的猎奇逐渐地演变为以宗教、商业、政治、军事为目的。无论怎样地依恃着强大的天然屏障和顽固的人为屏障阻挡着,但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的大门终究还是被现代化的枪炮轰开了。首先是1903年,由英国人荣赫鹏率领的名为使团实为武装侵略军的千人队伍挺入拉萨,“中世纪的军队在二十世纪残酷的兵器火力面前溃败了。”这是针对的所有冒险史上最令人厌恶的一幕。因为所有的武力下都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暴露了人性中最丑陋、最阴暗、最残忍的一面。

  但今天,外国人渴望在冒险的幻想已像肥皂泡沫一样消失了。然而他们的追念还在。这种追念反映在他们特意古怪的外表上,和依然不懈的对的一切的热情上。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有一位植物学家,在拉萨东面的山上发现了蓝罂粟,那是传说中最美丽的花朵,他把它移植在他英国老家的花园里――“这令人难以忘怀,”著有《闯入世界屋脊的人》一书的英国作家霍普柯克这样感叹道。今天,对于的态度,在类似的世界大同的言语中,似乎已由往昔的激烈转变得平和多了。实际上,冒险的诱惑始终是存在的。因为还在。冒险的诱惑就是的诱惑,而的诱惑即使对于一个被异化的藏人也同样存在,抑或更为深重,具体表现为绵绵不绝的“八廓情结”。我说的是我自己。当我在的腹地生活多年,渐渐发现这种诱惑宛如那美丽的蓝罂粟,人们都会为之深深入迷。然而,真正的蓝罂粟只存在于古老的传说里,人们满怀喜悦地摘走的不过是酷似它的花朵而已。仅仅如此。

  夜幕降临。但必须是在深深的夜里,八廓街上才会万籁俱寂。

  在深深的夜里,我和亲人们静静地走着,静静地环绕着八廓街,充满心底的悲哀渐渐地平息下来。曾经是我们中的至亲至爱的一位,三天前突然离开了我们,一去不回地踏上了轮回的长途。所以在这个深夜,依照我们的风俗,我们要来为他送行。我们高高地举着大把燃着的香,默默地持诵着祈请诸佛的经文――是的,我们在心中一遍遍地祈请诸佛:当我们的亲人,那个饱受苦难的好人,他在这个世间的光明已谢,正在独自前往我们谁也无法知道的地方,诸佛啊,请以慈悲之钩抓住他,不要让他落入恶业的支配之中,请护佑他,使他免除中途的险境。啊,诸佛,请让我们和他来生相遇,来生还是骨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亲人……

  在深深的夜里,八廓街是那样的黑暗,那样的寂静,那样的深藏不露。手牵哈达的人们在急急地奔跑着,快快地跑向每一个路口,要赶在看不清道路的灵魂到来之前,用洁白的哈达挡住所有的歧路――灵魂啊,脆弱的灵魂,请沿着转经路的方向旋转。

  在深深的夜里,我们走到了八廓街的尽头。那是终点也是起点。那是大昭寺,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庇护之所。一盏盏酥油供灯点亮了,祥麟转轮四周的风铃摇响了,觉阿大佛慈祥的微笑绽开了,我们的亲人他真正地安息了,解脱了,而我终于悲喜交加,泪如泉涌……

  我的德格老家

  老家越来越近了。我的德格老家。越来越湿润的空气中,隐隐地混合着一股熟悉而又亲切的气息。这是属于个人的气息,秘密的气息,仅仅与亲缘相关的气息。这样的气息,哪怕在人为的强制之下――以地理上的疏远,或心灵上的隔绝――仅剩下一缕,也足以弥漫一个人的整整一生。几天来,我久已压抑的感情,在远眺马尼干戈童话似的屋舍时,在凝视玉龙拉措泪珠似的湖面时,似乎悄悄地得到了一些慰藉,一些舒缓,然而老家越来越近了,我再也忍不住了。

  我的德格老家,最先是以路边的一堆玛尼石的形式出现的。玛尼石的颜色很单纯,或青色或涂满绛红色的石板上深深地刻着各种真言。在玛尼石的周围,几根碗口般大小、布满节疤的原木,犹如支撑一顶帐篷的木杆,由上至下,环绕一圈,悬挂着帏幔似的重重经幡。而那白色的薄纱上印满淡黑色的文字,即使风欲静止,这些字也会鼓动经幡轻轻地翻飞、招展;这些字因为一个个满怀虔诚的人儿已经有了生命。有几个人在附近刻着玛尼石。是藏人,德格的藏人,我仿佛从他们脸上认出了什么。我仿佛从他们刻着的玛尼石上认出了什么。我默默地看着他们在石头上刻玛尼。我含着泪水,等着他们把刻好的玛尼石交给我。我对自己说,这是为我的亲人们,为我的已经故去的亲人们刻的。然后,我抱着一块块刻好的玛尼石,放在那敞露在路边的玛尼帐篷里,一共九块。

  我再也忍不住了。当小城在黄昏中渐渐露出明晰的轮廓,果然是绛红色的小城啊,我的德格老家,我仅仅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来过一次的德格老家!我怎能忍受在绵绵无尽的怀念中写下的诗,转化成比现实更让人心碎的现实?对于我来说,德格从来就不是一个地名;它只是那几个人的名字,那几个,亲人的名字。因此,意思是永恒的光芒。这个名字,在藏人中不算常见,多为男人所用。我还偏爱另一个名字――仁增旺姆,是在仓央嘉措的诗歌里找到的,那可是一首意境优美而深远的诗歌:在东方的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美丽的仁增旺姆,燃起祝福的高香。

  (仁增旺姆是谁?是人间的,还是天上的女子?)

  我一直以为,名字可以对抗血统。或者说,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让人知道自己是谁。而且,通常换了名字,人会有一种重新出生的感觉。改名易姓,抑或隐姓埋名,这是一桩可以在现时中发生的不寻常的事件,富有戏剧性。可无论再生多少次,那如影随形的,除了业力还会有什么?

  就像学藏文,作为母语的藏文就像是遗忘在茫茫脑海之外的东西,不管如何费劲去打捞总是难有所获,注定了此生只能在方块字的框框里活动。何况至今我仍然保存着方块字带给我的最初的喜悦,虽说我已忘记认识的第一个方块字是什么了。啊,许多方块字都似有魔力,比如“梦”这个字,它多像是森林中的一条暗河里的小鱼,或森林中的一只精灵的眼睛。

  另外的,像对琵琶这种乐器的热爱,每每听到弹拨琵琶之声,总觉得那一声声全入了心里,因此也就理解了心弦这个词。有时会涌上泪来,似是被一种无名的忧愁带往某个很熟悉、很亲切却早已丧失的地方。那是前世所在的地方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藏文书中形容内地的说法――彩缎产地,还是形容西域的说法――豆蔻之乡?

  不过,即便是名字确实可以与血统抗衡,但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名字,尤为关键的,得看是谁给的名字。藏人习惯在孩子生下来以后,抱着孩子去寺院,请有名望的喇嘛或仁波切赐予孩子一个名字。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给孩子起名。许多人也许说不出究竟,但他们会遵从这个不知从何时起便约定俗成的传统。许多人的名字因此 是一样的,雷同的,像多吉(金刚)和卓玛(度母),是最常见的。在藏地肯定有成千上万个多吉和卓玛。对和人缺乏了解的人们或许会觉得如此多的重名很可笑,殊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它与转世的观念有关。它就像那流转的灵魂上的一个表记,需要发现,并在重新被发现的时候再一次予以肯定。

  可不可以这样说,它像一条隐蔽的河流,只要溯源而上,便能到达真正的老家或故乡?

  可不可以这样说,有了这样的名字,血统便算不得什么了?而我一直蹉跎到四年前才有了这样的名字。

  几年前,当我的心开始转向的时候,我近乎迷信一般,几乎遍请有幸遇上的每一位仁波切赐名给我。这些仁波切,有成就的喇嘛上师,总是慨然应允,总是注视我半晌,然后给我一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很动听。每一个名字,多么巧合啊,都有灯盏的含义。有的是佛灯――确尊,有的是神灯――拉尊,有的是获得解脱之灯――朗尊,总之都是供养之灯――尊。说不定,从前,我就是供在佛菩萨跟前的一盏灯。而他们一定认出了我。这些喇嘛上师们,一定认出了从前的一盏供灯。所以他们给我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静静燃着火苗的酥油供灯。感谢这些喇嘛上师,让我终于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愿意做这样一盏供灯,愿意永远做一盏佛前的供灯,常燃不熄。

  渐渐地,我也知道了我的老家或故乡在何处,实际上,老家或故乡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无法落在任何具体的地点上,即使似有一、两个地点,比如拉萨或德格,那也只是因为涂染在这些地点上的颜色是绛红色,――所有颜色中最美的颜色。如此而已。假如非得找一个确实的地点不可,那就是拉萨,那就是德格,或者说,整个。

  在德格,我寻找着令我倍觉亲切的老式民居。哪一幢房子,曾经盛放着我的亲人们的喜怒哀乐,梦想和创伤?

  自从父亲离世以后,我开始沉浸于在遥远的亲人时时浮现,面对就在他面前的已有异族血液的儿女们,他总是对他们说,要记住,你们姓程,你们是程家的后代。他多么希望他们能够永远地记得源自他身上的那一半血脉啊。

  从家中珍藏的几本发黄的照相簿上,可以看到,那个形容清癯、个子不高的汉人,始终是一袭长袍马褂加身;在他的周围,群山广袤无边,寺院庞大,多么年轻、秀气的奶结松石,藏袍曳地,我那还是少年的父亲眉头紧锁,身体单薄。似乎长子的重担已早早落下。

  实际上,后来,大约在六十年代初,他曾重返过一次老家。那里还有他的结发妻子和两个女儿。但她们最终也没能挽留住如同被换了血液的他。他显然已无法适应在流逝的光阴中转变的一切了。说什么物是人非,其实物亦非物了。他的归宿已不在汉地而在德格了,在那个飘曳着袈裟、回荡着法号、弥漫着桑烟的小城。想当初,他没有姓氏,没有原籍,没有亲眷和朋友;他起先是一个人,内心惶恐,两手空空,身上有伤,匆匆而至;渐渐地,一种东西安慰了他,容纳了他,平息了曾经烧灼着他的功名心,它是否包括一个康巴女子、一个重新获得的家庭和阳光一般普照整个藏地的宗教呢?所以,他要回去,终究还是要回去,回到他那长长的因缘链上的其中一个故乡,真正的故乡――德格。尽管那时候,我奶奶离开人世已经十年了。

  至于我的父亲,从他穿上过膝的军衣起,他就不是作为个人而活着,他几乎就没有作为个人而活过。因为他是军人,服从命令为军人的天职,而他几乎当了一生的军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说穿了,他就是一个移民,他的生活就是一个算术问题,他使他的家人都成了这样。他带着他的日喀则妻子,三个儿女,从已经变成红色而非绛红色的拉萨出发,在藏汉混杂的地方绕了一大圈,绕了整整二十年,最终,恰是一个再也无法抑制的秘密,让他返回了拉萨。这秘密,啊,这难以言传的秘密,催促着他,使他匆匆地完成了这道算术题。匆匆地,早早地,完成了,却留有一个余数,一直延伸到来世,来世他将以一名比丘,作为这余数、这抽象符号的完美体现。而这正是他在离开从来就不自主的现世之后,由藏医院的天文历算所的喇嘛卜算出来的。

  有谁会想到他此生除不尽的是这样一个秘密呢?那还是多年以前,在的边境上巡逻的时候,他看到,像是悬在半空中的山洞里,一个衣不遮体的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正在盘腿修行;一些异常珍贵、仅在壁画和唐卡里见过的动物围绕四周,或卧或立,却不喧哗。一切显得如此地宁静、祥和,他也轻轻地打马离开。从此,做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人成了他毕生的愿望,这愿望如此隐蔽而又美妙,说给谁听谁都会以为是场梦。这样的愿望,现世根本实现不了,唯有来世,来世他才能自由自在,圆圆满满。

  那么,就让亲缘,那隐而不见的亲缘,牵引着我内心的命中之马,把我带往那绛红色的房子吧,那才是我的家园,我唯一的、永远的家园。我知道,在我绛红色的家园里,我的亲人们早已换上了绛红色的衣袍,正静静地等候着我。

  ……从小,我就困惑于故乡这个概念。

  如同困惑于我的血统。

  我常常这么想,即便在一个地方消磨了一生,又能说明什么呢?因为有些东西,譬如血统,它一旦混杂就不伦不类,难以挽回,使得人的真实处境如置身于一块狭长的边缘地带,沟壑深深,道路弯弯,且被驱散不尽的重重迷雾所笼罩,难辨方向。而终生踯躅在这样一块边缘地带,这本身就已经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这边的人把你推过来,那边的人把你推过去,好不容易站稳了,举目四望,一片混沌。多么难以忍受的孤独啊!犹如切肤之痛,深刻,又很难愈合。

  一个人的血统,是否就是累世业力的化现呢?

  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但我同时深信,一旦找到故乡,便如叶落归根,就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这真是好笑又矛盾,这时候,我竟忘却了血统那致命的影响力。

  当我终于回到拉萨,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即换上一生下来就有的却很少使用的藏名――唯色。全名是茨仁唯色,是我父亲起的,的藏东有我的家园、旧屋这一颇为伤感的情结之中,尽管那里早已人去楼空。此时当我四下寻找,我才发现,连空楼亦不复存在,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是国营相馆和商店,但我还是确信留在那里的、已经故去的亲人在等待着我。因此,我去另外一个地方,去远处半山上,那淹没在萋萋荒草里的坟地,与他们相见。

  真的,连空楼亦不复存在了。我所看见的,不论多美的建筑,都是陌生的建筑。而我的亲人们,早就迁移了,他们弃下老房子,如弃下躯壳,皮囊;如今,在一座青山的怀抱中,那黄土和石块垒就的另一种房子里,恐怕只是一堆白骨了。

  应该说,在藏人的丧葬习俗中,虽说有土葬,以及火葬、水葬,但普遍是天葬。很早以前盛行过土葬,比如吐蕃时代,由于连接人间国王与天国之间的绳梯在战斗中被砍断,从第八位赞普起,以方形坟墓的形式来存放赞普们的遗体。直至今天,在的南部,还保留着一大片被称 为藏王墓的墓群。后来(只能泛泛地说是后来)整个开始流行天葬的葬俗,不仅仅出于把尸体奉献给秃鹫的这一利益众生的佛教行为,从密乘的教义来说,秃鹫被认为是十方空行母的化身,在有些秘密的经书中,它们被称作是“夏萨康卓”,意思是食肉的空行母。据说在天葬时,如果秃鹫井然有序地降落,将尸体吞噬干净,则有利于死者转世;相反,甚至更糟的是,秃鹫根本就不降落,这表示死者生前的业障很重。

  不少人认为天葬很残酷。其实,葬俗中,再也没有哪一种比天葬更能让人了悟生死。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今生今世的肉体不过是一件旧衣服,当那包裹在里面的,那隐形的,那本质的,或者说,魂要飞,魄要散,在这时候,将旧衣服弃之何足以惜!

  我倒是很乐意在我死后把我送去天葬。

  我希望把我的多少年来自珍自爱的肉体奉献给秃鹫。我希望秃鹫――这上面的、神秘的使者,带着我的骨肉飞向唯有喇嘛上师才知道的一个美妙的所在。

  但是在德格,我指的是县城,似乎更习惯于土葬。事实上,康区有许多地方都有土葬的习俗。不知是亘古以来就这样,还是中途发生了变化,比如与汉人早在一个世纪前的涌入有关,据说晚清统辖康区的大将,那杀人如麻的赵尔丰就曾经明令禁止天葬和水葬,力倡土葬。总之,县城东郊的几乎满满一片山坡上,全是高低错落的坟茔,但不似汉地的坟茔,因不兴垒砌得又高又大,只能是一小土堆,上面铺放着刻有经文的石板;而且,旧时,在土葬前,要请喇嘛卦示出殡和入土的时间,并察地点穴。

  我是和表姑及她的女儿一起去上坟的。除了她们,我在德格就没有别的亲戚了。表姑的父亲是陕西人,因为做生意来到这里,并娶了藏女定居下来,过着富足的生活。表姑德秋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很早参加了革命,均是国家县、地级干部,留下她随“”期间被赶到乡下的父母一块务农,直至父母双亡才在几年前搬回德格。表姑完全是地道的康巴女人的模样,汉语说得很费力,见到我,她哭了,她说我长得真是太像我的父亲了。

  几十年了,爷爷和奶奶的坟在哪里,表姑不清楚。她于是请来一位和表姑父沾亲带故的人,叔叔扎西多吉。他是藏区有名的大学者,通晓佛教中的显、密二续,擅长医术和星象学,曾教授过许多仁波切,已圆寂多年的第十世班禅大师还专门接见过他。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其实是一位和喇嘛上师相当的大居士。许多人还请他为去世的亲人占卜,在坟茔重重的山坡上选择地点。我的爷爷和奶奶的坟地就是他给看的。六十多岁的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们埋于何处。

  有幸的是,我还请到了仲巴仁波切。仁波切亲赴坟山为先入修法,这对于我和我的亲人是多么大的恩德啊。  迢迢牵牛星原文及翻译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爱情画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迢迢牵牛星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迢迢牵牛星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全文翻译:

  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

  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

  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

  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

  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迢迢牵牛星》原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翻译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迢迢牵牛星》注释

  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素:洁白。

  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弄:摆弄。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去,离。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一说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一水:指银河。间(jiàn):间隔。

  脉(mò)脉:含情相视的样子。一作“默默”,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迢迢牵牛星》赏析

  此诗描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大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可见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诗中原句的结构。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迢迢牵牛星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迢迢牵牛星原文及赏析08-22

  迢迢牵牛星翻译及赏析08-22

  迢迢牵牛星原文拼音版08-22

  迢迢牵牛星原文赏析与注释08-22

  关于迢迢牵牛星诗歌赏析08-22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翻译08-13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08-08

  《李贺作诗》原文及翻译08-16

  屈原《卜居》原文欣赏及翻译08-08

  《屈原列传》原文及白话翻译01-20


迢迢牵牛星翻译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翻译的过程就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翻译审美主体作用于翻译审美客体上迢迢牵牛星翻译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迢迢牵牛星翻译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