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03 03:42:12

反问句写古诗

本文目录

  1. 忆江南王安石译文?
  2. 曾记否什么意思?
  3. 结尾带反问句的古诗词?
  4. 古诗中的反问句与疑问句?
  5. 初中古诗中的反问手法?

忆江南王安石译文?

望江南/忆江南

[宋代]王安石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

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望江南/忆江南翻译

【注释】:

作者在这首《望江南》序中说:“仆既为宋壶山说其自说未尽处,壶山必有答语,仆自嘲三解。”宋壶山,名自逊,字谦父,号壶山。工词,有《渔樵笛谱》,已失传。这首词是宋谦父寄戴新刊雅词后,戴读其自说生平《壶山好》后而写,是三首为自己解嘲的《望江南》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极罕见的、以词论诗的作品,继承了 辛弃疾《贺新郎》论杜叔高诗的传统,颇感可贵。词中肯定了 贾岛、 杜甫的诗歌,对讥刺杜甫为“村夫子”的西昆体诗人,提出了批评,又流露了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词的语言朴实,但词意却曲折婉转,“诗乍一看,非常浅显,其含意却很深刻。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这种婉转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反说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上片,“田舍子”与“诗人”对比。词的起首“石屏老,家住海东云”,以平实的语言,点明自己的住处和出身,对自己隐居故里、生活清贫感到安然自得。但是竟被称为诗人,而作诗是“无益费精神”的事。这是自我解嘲,一则表现了自己的一种懊恼心境,二则流露了对自己作诗人的自负。运用对比反说,似直而实曲。

其次,“富”“贫”对比。“千首富,不救一生贫”,是上片的注脚,是下文的起始,承上启下,合情合理。物质贫乏,精神富有,是自己处境的写照,又是贾岛、杜甫的写照。表达了对贾岛、杜甫的同情,对自身境况的感叹,“不救”透露了一种愤慨之情。“富”又包含着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富”“贫”并用,互相映照,似浅显,含意却深远。

再次,贾岛、杜甫的“瘦”“村”与西昆并提,形成对比。贾岛一生凄苦寂寞,他的诗以善于锤炼字句取胜,以苦吟著称, 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杜甫也一生贫穷困顿,漂泊转徙,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受人赞赏,而西昆体诗人 杨亿却贬他是“村夫子”(见 刘攽《贡父诗话》)。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一“瘦”一“村”,组织成句,其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瘦”、“村”既是贾岛、杜甫在形模、言语上的特点,也是他们诗作的突出风格,“元自”、“不妨”二字显示出作者对这两种风格的肯定。诗人固穷,穷是诗人的生存状况,正是“穷”,成就了诗名。“谁解学西昆”,为什么不去学呢?原来西昆体诗歌,内容空虚,形式上追求对仗与华美,不过摭拾典故、堆积词藻而已。似乎是不“瘦”不“村”,其实是华而不实。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反问句,构成了对比,对西昆体的否定,就包含了对贾岛、杜甫的肯定。造语平直含义却是曲折婉转,耐人寻思。

总之,这首词以自我解嘲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情怀、见解,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气质,词中暗含着对自己诗作的自负,又对贾岛、杜甫诗和西昆体表明了态度。运用对比反说的写法,尤其巧妙增强了说服力,使词情趣横生,旨意深刻,耐人寻味。

曾记否什么意思?

曾记否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是否还记得过去的事情。这个成语源于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里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话传唱下来后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成语。曾记否提醒我们要珍惜过去的经历和记忆,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为过去的遗憾或错误而苦恼,要向前看,积极面对未来。

结尾带反问句的古诗词?

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中的反问句与疑问句?

古诗中的反问句,例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诗中的疑问句,例如: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初中古诗中的反问手法?

《行经华阴》一诗以反问结尾,别具神韵。其以反问的手法向旁人劝喻,“何如此处学长生”,其实就是“不如此处学长生”,曲折含蓄的同时却使苦于追名逐利想要修习长生之道的愿望表达得更为强烈。反问是古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则用反问来突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激发人们对战士们的敬意。

反问常分为肯定反问和否定反问。

肯定反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如王安石的《叠字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一反问语气冷峻辛辣,指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命吗?”很明显,“卷土重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同样,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实际上是“少人回”甚至“无人回”,突出战争的残酷性。

否定反问则表示肯定的意思。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用否定的反问来强调“必定忆江南”。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则以否定式反问,在淡淡的春意中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古诗歌中的反问,有时与其他手法一起使用,表达方式不再直白,但情感却表达得更为强烈,并且更具有艺术韵味。如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借反问语气传达出如同明月不可掇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比兴与反问同用,这样的表达,既寓情于理,又以情感人。

  • 反问句写古诗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