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8-01 09:38:58

革命文化对文化的意义革命文化对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分析

本文目录

  1. 怎样弘扬革命精神?
  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有什么作用?
  3.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后面是什么?

怎样弘扬革命精神?

弘扬革命精神方法:

要加强革命精神宣传教育。弘扬革命精神重在教育,贵在宣传。将革命精神教育作为养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抓起,加大革命先辈英勇事迹引入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力度,使人们从小便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自觉树立学习革命先辈们优秀精神品质意识。此外,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加大正面革命题材影视剧播放量,定期定量出版具有红色文化教育性质的报刊杂志,加之通过举办革命知识竞赛、讲座等方式,着力营造弘扬革命精神的浓厚氛围。

要推进革命精神立法保护。如果对革命先烈及革命事迹肆意诽谤、诋毁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造成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形成错误价值取向,丧失革命精神信仰,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专门立法对为国家独立富强付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先辈及其英勇事迹进行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惩处力度,让诋毁革命先烈们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要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坚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保护与开放并重。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包括革命英雄纪念馆、革命发源地、重大战役发生地等,一方面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保护和修缮,严禁随意拆除、破坏,充分体现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原汁原味传承革命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其有教育价值意义的革命文化,加强对外开放。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果一味封闭保护,便失去了其教育价值,应主动对外开放,向公众展示革命先辈英勇事迹,并配备专门讲解员,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们在烽火硝烟战场上视死如归的勇气,在改革开放建设潮流中激流勇进的拼搏精神。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继承传承五四爱国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作为当代青年,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重托,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有什么作用?

文化人,是一个新名词。他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总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它和“知识分子”是近似词。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者;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加宽广,它包括所有有知识、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文化人,还包含另一含义:“文”化成“人”。“文”最早是“纹”的含义,也就是有“纹”的“人”。当今的“文”特指“文化”、“文明”,也是“人”的“文化”、“文明”。能够把“文化”、“文明”融入到“人”当中来,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人的社会关系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人成长的作用,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个人的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而产生作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和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不同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与文化的力量的关系:文化的作用强调文化本身的功能,文化的力量主要是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而文化人就是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外在体现,文化人负责在社会发展中传播文化,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人的三种境界

书籍的作用,其实可以说就是读书人的三种目的,三种境界。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读书人似乎有一种亘古不变的精神,那就是儒家学说中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大师梁启超曾指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现代儒学大师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皆修身之事。”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内修道德和心性,外建学说和事功,具体的功能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种层次。读书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穷不达、半穷半达者,则用知识、理想、道德、艺术等手段去干预社会,影响世界,以达到所谓的“移风易俗”的目的。所以,作为文化人的劳动结晶体的书籍,若从这一原则去衡量其作用和功能的话,就可以区分为三个档次: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是高级档次;讽时议世,移风易俗是中级档次;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是低级档次。

第一境界

高级档次是为第一境界,其独特的景观和表征是:希望自己的言论、自己的著述能上达圣听,化为天宪,变成谕旨,成为指导朝政的政策纲领。这种人对自己期许甚高,即使在野,即使是一名寒士,一介布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像先秦的曹刿一样,即使天下大事有吃肉的人的操心,我这吃草咽糠的平头百姓也要为上面管管闲事。由于立志高,站得也高,看到的东西自然就多些、远大些,尽是些关乎盛衰兴亡的大题目。他们已经跳出了文人学者的心理空间,总以为自己不光是文人,是学者,还应该是山中的宰相,田间的太傅,书斋里的将帅,甚至在心中已窃把君王自拟,在模拟御宇执政,自觉地思考和筹划着统治天下的方略和治道。

第二境界

必须说明的是,那些列为高级档次的文化人及其作品,并非高标孤立,只有经济天下的大内容,实际上,他们是兼有着中、低档次的内容成分的。但是,处于中级层次的作品和作者,却断然没有经济天下的气概和眼光。至于那些修身养性的、独善其身的作品,恐怕连移风易俗的责任也不愿意负,哪还去管治国安邦的大事呢?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文化人,想兼济天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在兼济不了,就只好而求其次,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文章,去干预社会,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

这种人数量最多,这类的书籍文章在我国的书库里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中华民族几钱年的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名篇名著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之中,有的是为了探求真理、力斥荒谬;有的是为了维持正义、谴责无道;有的是为了促进文明、摆脱野蛮;有的是为了奖善褒良、惩恶贬暴......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天人之际,文史之间,莫不是文化人致力奉献的天地,纵横驰骋的战场。按人们的习惯思维定势,可以将这一类庞大繁杂的典籍群,区分为三种:一是求真理、求知识的学术性著作;二是讲教化、讲人心的道德性作品;三是表情感、表艺术的文艺性篇章。这三者可分别概括为理智,道德,艺术。或干脆叫真、善、美。

第三种境界

不当君主而只当君子的文化人就不一样了--勾心斗角的政坛离我远了,刀光剑影的沙场离我远了,野蛮而血腥的争斗离我远了,劳心伤神的谋算离我远了。躲进小楼成一统,书中自有天地宽!你们去争夺城池,冒白刃,流碧血,我却在雅致的书斋里安静地吟哦,在幽静的庭院里闲适地散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永远得宽余!”老子早就洞察了这一人生真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九章)。的确,一个人拥有愈众,包袱愈重;获得越多,负担越重。在人生的旅途,不挑不驮,甩手甩脚地走,岂不轻快惬意、自在逍遥?

这潇洒的行路人,就是本文所说的第三种境界--知足常乐、独善其身的文化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后面是什么?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补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大陆妇孺皆知。一般认为,代表鲁迅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是散文诗集《野草》。

  • 革命文化对文化的意义革命文化对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分析已关闭评论
所属分类: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