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3 22:38:44

关于汉字来历演变的小故事简短(精选五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汉字来历演变的小故事简短(精选五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关于汉字来历演变的小故事简短(精选五篇)

2、汉字的悠久历史十篇

3、汉字的来历十篇

4、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法,它的用处非常的广,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没有了它,人类的生活就仿佛缺少了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能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我认为如果失去了它,人世间就是平淡无趣的,是没有感情的世界。

  汉字的来历是根据象形来一步步推测出来的。比如“车”字,甲骨文的“车”底下像有两个轮胎,上面则是人坐的地方。汉字还有独特的奇妙,“甚至”的“至”添一个部首,又可以组成新的汉字,有“到”、“侄”等。“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山”字一看就知道像高山的样子,“轻”字使人有漂浮在天空的感觉,“重”字一望而沉坠。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撇、捺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就像个智慧的海洋,任我们在里面尽情地翱翔。

  汉字形成的时代从商周到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经过了许多许多的演变,主要载体是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竹简、帛、纸。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

  我坚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汉字将越来越被世上更多的人所珍爱!

  每当我这些方正、流畅、端庄、奔放的汉字,心里总有一种说下出的赞叹之情,它们好像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士兵在纸上走方队,也似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嬉戏。

  中华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替代,更具有观赏性的艺术价值,读起来也是那么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它还可生动、形象、细腻的表达思维情感,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富有浪漫色彩……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学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并用它作出优美的诗歌,倘徉在文学浩瀚的海洋中。

  正是这些富有情感的,变幻无穷的汉字,给予了中国人一种智慧,一种力量,让华夏儿女像这汉字一样奔放,苍劲,有力的走了在世界的前端。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汉字的来历的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

  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训“考”。天下礼仪归于文字,文字必归于六书类。黄帝听后高兴地说:“你将六书更加详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万世之功也。”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古老的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楷体。汉字共分成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几类。

  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由清朝的一个学者王懿荣发现。早期的甲骨文主要是线条构成的图画,均匀而优美;后来逐渐演变成由字的笔画构成的图片,这是当代汉字的基础。能体现汉字有趣的歇后语有哪些 有趣的汉字之歇后语汉字传承的议论文【优秀篇】202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汉字之美【荐读】202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汉字,我爱你【汇总】关于202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汉字,我为你骄傲汉字是传统文化的作文范文精选关于汉字的演讲稿320字【汇总】有故事的汉字读后感范文精选有关汉字奇妙的演讲稿【汇总】关于汉字的魅力演讲稿【汇总】

  在商、周两朝,甲骨文渐渐地变成了金文。西周时期,铸青铜器并用铭文记载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被皇亲贵族广泛应用。又因金文盛行时青铜器的造价十分高昂,所以留存至今的并不多见。

  再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了货币和文字。当时的秦国以小篆作为文字。尔后,一个名叫李斯的人以小篆为基础,又发明了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简化了汉字,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被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1

  汉语历史悠久,这要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从雕刻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到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隶书,再到端正整洁的楷体字,若舞蛟龙的行书。汉语的悠久历史注定它讲文明于世。

  古今中外,多少文明大国羡慕我们拥有这样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古老的汉语读在口中,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娟秀的汉字写在纸上,端庄典雅,正气浩然。而结合古今,汉字在不断进步,不断改善。从魏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到颜真卿《颜勤礼碑》再到柳公权《玄秘塔碑》,无论是字体、字形,都有进步。一折一顿,扭转文化的发展。

  汉语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书法技巧,它的魅力更着重于表达方式。汉语不像其它语种的文字,它写出来有一种小到惹人怜爱,大到巍峨高大的气势,而且更上一层楼,将它的独特魅力建立在了一般语言描述之上,给人山是以巍然屹立,崖高万丈的壮观,水是以大江东去,浩浩荡荡的翻腾......汉语是一种更为具体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有得一词多音,一音多义,让你目不暇接,有的一语双关,让你感受意味深长。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2

  汉字,他们像一群群可爱活泼的孩子;像一位位历经世间沧桑的老人;像一滴滴甘甜的雨露滋润我心……汉字,这种饱经沧桑的古老文字,经过岁月与挫折的洗礼,终于穿梭到了现代,成为了人人珍爱的语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汉字的作文8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汉字的作文800字1“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汉字不仅神奇、有趣,还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每一个中国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传说汉字是由仓颉造的,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年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有一天,族里要狩猎,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就推广开了,就形成了文字。

  汉字形声义俱全,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许多翻译稿,无法准确表达中国文学作品的优美意境。

  汉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学习好汉字,把祖国的文化一代一扬下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汉字的美,像花瓣撒落在我们生活的角落。横平竖直。看似简单的笔画,却隐藏着无穷的奥秘。每一个汉字都是由这些简单的笔画组成,每个笔画仿佛是活的,奇妙的组合起来,魔幻般的诞生出一个个汉字。或简或繁、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领地,看着这些美丽的字,使人赏心悦目。美丽的汉字像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淌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伟大的中华。

  汉字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任你飞翔与驰骋,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汉字书法宝瑰呢?

  小学汉字的作文800字2一提到汉字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纵观世界有哪一种语言是脱胎于自然万物,并且将万物的形体美在一撇一捺之间展现的淋漓尽致,唯有汉字!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展现文字美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更是认为“字如其人”,将字的书写是否美观与一个人的品貌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汉字的推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汉字形式的演变无不显示着中国人对于汉字书写日益完美的追求。无论是一字千金还是古代要当官先要写一手好字,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汉字的推崇。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有幸见识到汉字的美,中国人也在不停的改进造纸术和印刷术。还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去泉城路参加一个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参观凸版印刷术。我们来到了一个“五颜六色”的房间,这个房间不知道是因为昏黄的灯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显得这个房间十分的老旧。房间里有一张大大的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两幅字画,但神奇的是这两幅字画是在凸起来的木板上的。第一块木板旁有一个刷子,油漆是红色的;第二块木板旁也放着一个刷子,只不过油漆是蓝色的。我们在导游的指导下,试着把颜料均匀地涂抹在凸起的字和画上。等涂抹均匀后,拿纸盖在字和画上面,一会木板上栩栩如生的画就被一模一样地复制下来了,木板上的字也被一字不落地复制了下来。

  这个环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得汉字在古代就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多个国家,并且这些国家的文字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通过这种文字的延续与传播,汉字的美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经历了岁月的考验!

  我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第三单元汉字的学习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将它记录在我语文书的第一页:汉字如同国人的骨骼与血液,它是中华五千年深厚文化魅力的载体,它是乡音变化后的乡愁,它是中国人永恒的图腾!

  汉字的美穿越远古,汉字的美尽是自然,汉字的美是对中华魂的追寻!

  小学汉字的作文800字3大家好,我是汉字,来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在每个人的笔下,我有不一样的姿态;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我有不一样的精神内涵;在外国友人的眼里,我还有不一样的幽默感。

  我的婀娜多姿,你可曾看过?东晋时期,在有着“书圣”赞誉的王羲之笔下,我是一个平和自然、温婉含蓄、美轮美奂的女子,大家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如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我。在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笔下,我是一个气宇轩昂、雄浑有力的男子。在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的笔下,我瘦而有劲,身材匀称,打扮上一丝不苟,可当我伸出我的长胳膊时,神采清秀,在严谨中又带点爽朗开阔,遂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美誉。而这些都仅仅是我千姿百态中的冰山一角。

  我不仅有倾国倾城的外貌,还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大家都知道,我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源头,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比如,我的分身之一“采”字,当我还是婴儿时,“采”字是甲骨文,字形是一只手正在采摘果实,当我是青少年时,字形是一个类似猪扒的工具在采摘果实,等我长大了以后,为了方便书写,就把中间的果实去掉了,成了后来流行的金文、小篆和楷书。这能够让人了解到,中华先民由关注植物的果实,到关注植物的栽培和养育,逐步发展到农耕时代。怎么样?是不是已经被我的魅力折服啦?

  此外,外国友人也因为有了我这个朋友,生活变得无比欢乐。记得有一次,老师为了让外国友人能够完全掌握某些汉字的用法和含义,带着学生去户外教学,恰逢过马路,忽然有一辆车疾驰而过,老师为了提醒外国友人而大声说:“看车!看车!”万万没想到,外国友人居然齐刷刷地停下了脚步,专注地看着来往的车辆。而当老师解释完“看车”的含义不是观察车时,外国友人也为自己有了我这个朋友而捧腹大笑呢。

  尽管我有这么多的优点,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外国语言,而不是我,在此,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介绍给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也能了解到我的魅力,从而传承中华文化的魅力!

  小学汉字的作文800字4中华民族,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

  五千年前,我们和古埃及的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玩儿着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古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也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一千年前,我们也和阿拉伯人一样的富有。我们的对手换了一轮又一轮,但中华民族还是那个中华民族,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能够代代相承?汉字,在这其中功不可没。

  从结绳记事开始,人们对汉字的追求与理解便诞生在冥冥之中。当一串串象形文字深深地镌刻在坚硬的龟壳上,一个个文字便从古人的头脑中迸发出来。从秦朝的纂体,汉朝的隶书,到唐宋元明的楷书、草书、行书,一代代汉字的演变,彰显着汉字的万千变化。

  汉字的形态是方正的,横平竖直,方块大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短短十四字,在竹林中游走的郑燮借助汉字抒发内心的惆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同为诗人的于谦亦用汉字表达着内心的坚定和一身傲骨。在死亡面前,司马迁无所畏惧,浅浅地吟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强权,诗仙李白怒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诗词,展现着汉字中的中国魂。

  中华民族骨髓是坚硬的,可内心却是柔软的。谦和的品德传承千年,让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不论自己的房屋如何富丽堂皇,都会谦称一声“寒舍”,不论别人家的房屋如何简单朴素,都会尊一声“贵府”。还有那经典的七字书信“让他三尺又何妨”。称谓的变化让汉字体现着中国谦和的文化,谦谦君子,谦谦中国,中国人谦和礼貌,在汉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字的审美是独具一格的,传达信息的背后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在汉字中,我们细细品味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戏曲”二字,使方寸的舞台却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二字,使短短的文字却传递着喜怒哀愁。包罗万象的中国字令人拍案叫绝!

  无论世道如何变迁,汉字,永远是中华民族中最当之无愧的传统,悠悠汉字,悠悠千年;悠悠千年,悠悠历史;悠悠历史,悠悠精魂。

  小学汉字的作文800字5博大精深,未成于一朝一夕;融会贯通,亦需要水滴石穿。

  中华汉字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是我国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与表达的智慧,是中华文化不竭的动力与永恒的灵魂。

  中华汉字经历几千年以来的磨练,逐渐由甲骨文演变为小篆、隶书,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如今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简体。即使经历过此番捶打,它也依然拥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刻的意义。

  诵读文章时,一个个方块大气的汉字映入眼中,仿佛每一个字都是成韵的乐章,都是挥洒的墨画。犹记被“沁”而震撼的那个午后。绝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字,但当时读来却大有不同,令人心神激荡,感触颇深。正是雨过天晴的初春,日光照射进窗前的书桌,投到“沁”一字上,顿时令人倍感心旷神怡,“沁”由水与心组成,而这清新的被雨水冲刷过的芳草味,与此刻心下的宁静相碰撞,“沁”仿佛为此而生,甚是美妙。如此是从结构上多做分析,其实于音韵上也具此含义。“沁”读音清脆,音调落在四声,少了几分婉转,却多了几分明亮,心境也忍不住雀跃起来。

  而“鸣”字则让人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由口与鸟组成,令人见时便在耳边生出一声鸣叫来,婉转动人。

  更有另一种字,与声音无关,内涵却更为丰富,写来也倍感有趣。俗语曾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完美地表达出“忍”之内涵,这便是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六书”中的会意。“忍”之内涵即为即使在心上架着一把刀,也要默默坚持。这是从“忍”的结构之上分析而出的含义,而从含义反推也可轻松得到“忍”字。

  汉字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璀璨闪耀,在当今各色各样的文化横流中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结构音节,更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永不过时的深刻内涵。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3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象形文字,是中国唯一的官方文字,也是用作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文字,最早的汉字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古文中的“文字”,可以理解为“文”和“字”两个概念,文指图形,字指形与声相互转化。由此可见,汉字是一个多样的综合的系统,这就决定了汉字在字体设计中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和巨大的可能性。

  汉字的字体设计应该从黑体、宋体两种基本字体人手,掌握它们的笔画造型和设计风格。黑体字受19世纪初英国菲金斯设计的无衬线体影响,特征是笔画粗细一致、方头方尾、粗壮醒目,一般情况下多见于书籍、海报的标题以及包装名称设计上。宋体字确立于明代,是在北宋雕版印刷字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横细竖粗,点如水滴,撇如刀,捺如扫,风格端庄典雅、灵巧活泼,多用于正文或者说明文章。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具有易于识别、规范统一的特征,做字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结构关系和形态特点,遵循形式美法则。汉字的基本笔画为点、横、竖、撇、捺、钩、折、戈,由点、线、面构成笔画,在字形结构中通过形式法则构成字形,外部结构整体上都是方形。由于笔画、结构和形状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变化范围,只能灵活将笔画、结构加以运用,达到设计美化的目的。

  中国书法是汉字独特的艺术表现,被描绘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用毛笔作为书写的工具,线条更加富有表现力,笔式雄健洒脱,艺术性强,常用于中国传统的设计作品之中,对于设计者来说,传承民族特色,吸收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其实也是种创新。中国古代的标志设计与汉字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最初的雏形开始,中国的标志设计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印章古时候也叫“玺”,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它是因其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也是中国最早具有标志性质的具体事物之一,由于中国古代的篆书形式奇特、笔画复杂,字形优美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故印章篆刻上较多采用篆书。同时印章纹饰题材运用楷书也较多。今下的现实生活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达,虽然大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子文稿,但签名还是要亲力亲为的,一个漂亮、设计感强的签名不仅代表着个人品位而且具有识别个体的特殊意义。翻阅史籍,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古人也有自己的“签名设计”。如山人失落皇族书画家朱耷设计的“山人”特殊签名就别具一格,四个字一气呵成,上下连贯,既像“哭之”又似“笑之”,明确表现了他不愿与仇人合作的态度。同样宋徽宗赵估的签名也是经过了设计,把拆字游戏融入其中,把“天下一人”四字连贯在一起,表明自己既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在艺术造诣上又是天下第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媒介,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货币,但是汉字始终是货币设计中的最重要元素。楚国、齐国、赵国等货币几乎都是用篆字进行装饰处理的,秦统六国后统一了货币,钱文汉字样式和编排形式一直沿用了两千年,清朝末年虽然货币加入英文,但是汉字仍然是设计的主体。直至袁世凯政府规定圆为货币单位,1935年民国政府发行法定币制,从此以图形为主的纸币在货币流通领域中占主导地位。汉字商标、牌匾、银票、幌子契约、借据等都可以考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商标,设计采用汉字,很好的体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民国时期,由于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装饰主义的影响,中国汉字设计出现了很多中西结合、装饰性强的美术字设计,多用于报纸、海报、舞美设计中。建国之后,劳动人民的审美形式被重新关注,红色时期的中国平面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时代,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字体设计与之逐渐紧密,数字化多媒体动态字体设计更多运用在电脑、手机中,达到了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由个体参与感受之美转化为多数人互动的体验之美。汉字的创意设计近年来也逐渐流行起来,作为设计者,对汉字的设计需要静下心来细心研究和体会,更好地理解汉字魅力对字体设计的影响。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4

  1、让少先队员在社区中实施雏鹰行动,激发少先队员积极参加雏鹰达标争章活动的兴趣,提高队员自学能力。

  2、让队员懂得祖国文字的悠久历史,明确正确书写和使用规范汉字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3、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二、活动准备

  1、阅读书籍,学习有关"汉字"的文章。

  2、根据需要,编排小型文娱节目。

  3、编制"纠正错别字"比赛试题。

  4、制作"纠错字小能手"小旗、臂章。

  三、活动地点

  东园小区居委会与东园小区社区内

  四、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的 自我查错

  1、队员集合,履行队会仪式。

  2、主持人上台,向少先队员提出明确目的。

  少先队员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汉字就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热爱汉字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有责任正确书写和使用规范汉字,争当纠正错别字的小能手。

  3、各小队通过各种文娱表演的形式,汇报交流活动前的学习情况。

  ⑴第一小队 表演形式:快板书

  内容简介:我们懂得了汉字的悠久历史。我们目前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它多是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商朝灭亡之后是周朝,主要文字是金文,又叫“钟鼎文”,大多铸刻在青铜器上。西周晚期到东周前期的金文逐渐向大篆过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文字统一成小篆。而另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也在这个时期孕育产生了。汉朝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又产生了三种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并很快为人们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⑵第二小队 表演形式:相声

  内容简介:有个学生又笨又粗心。他忘记了“日”字的解释,急忙去查字典,碰巧看见一个“曰”字,他惊奇地说:“哎呀!三天不见'日'字,竟胖成这个样子,几乎认不出来了。”

  ⑶第三小队 表演形式:新闻报道

  内容简介:广州市颁布了这样一条命令:各街道、商店的广告牌上的汉字必须正确规范,如有错字或不规范汉字(如繁体字等),须在规定时日内改正过来。逾期,每个错字或不规范字每天罚款50元。

  ⑷第四小队 表演形式:小品

  内容简介:小明作业太马虎,奶奶发现了他作业中的错别字,他却不以为然。通过奶奶的教育,小明懂得了: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写好汉字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写好规范汉字入手。小明立刻认真订正作业当中的错别字。

  4.各小队少先队员认真自查、互查作业。

  (二).开展比赛 争当能手

  1.给每一位队员分发"纠正错别字比赛"题。

  2.队员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人人争做纠错小能手。

  3.辅导员核对答案。每小队评选出两名“纠错字小能手”。

  4.颁发"纠错字小能手"小旗、臂章(奏响优美的音乐)。

  5.各小队派两名队员代表谈谈今后的打算。

  (三).走上街头 为民服务

  1.辅导员明确目的,安排路线,提出安全要求。

  2.各小队队员在评选出的“纠错字小能手”带领下,挥着小旗,走上街头,寻找并正学校附近的街道上、商店里的错字和不规范汉字。

  3.在商店里,队员们找出错别字,通过查字典加以确认,与售货员友好交换意见,以便及时纠正。

  4.在规定时间内,队员们安全返回学校。

  (四)交流实绩 形成习惯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5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诗词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唐诗、宋词就是其中之一。

  诗词与中华汉字就像一对好姐妹,,总也分不开。中华汉字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远古时期,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象形字,并在龟壳、坚硬的骨头、象牙等上记录,这就是甲骨文。有经过了许多年的演变,终于变成了如今的汉字。在古代,也有一些书法家的字流传到了如今。如王羲之,他的草书豪放大方,具有英雄魂魄的气质;欧阳修的楷书秀丽端庄,字中透出一股秀气。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继承它。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魅力四射,慢慢品读,细细咀嚼,便觉得余味留香,韵味十足。走进唐诗吧!去体验古人的送别情怀,王维在渭城送元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送杜甫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唱古今,汪伦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人感受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去感受诗人常年在外的思乡之情吧!李商隐因思念妻子,动笔写下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白躺在床上,皎皎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他望月生情,写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孺妇皆知,家喻户晓;王维在异乡,重阳节到来时,心头不禁生出了悲情,笔下便泻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了这几句话,何人心上不涌起思念家乡的伤感?

  诗是古人抒绪的一种方式,我能在其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诗如画,在那具有魅力的唐诗中,我们仿佛身在其中;诗富于哲学,聪明的古人在诗中蕴含了各种人生哲学,使读者受用无穷。

  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前宋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写得词《声声慢》表现了她难以言传的凄楚悲伤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用一连串叠字表达了这种凄苦的心境,更是千古流传。岳飞的《满江红》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词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苏轼的《浣溪沙》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我们要拥有乐观阔达,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词是我国的文化之一,不仅能说,还可以弹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品味宋词!

  唐诗宋词,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必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地一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感到骄傲!我们不仅要读,还要品,更要让我们去传承它,保留它发出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让我们传诵中华唐诗,流唱千年宋词!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6

  关于汉字延续数千年的原因性:“如果我们消除汉字,用拼音取代汉字的拼写,中文和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汉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它就被铸造在中华文明人和华夏后裔的血液和生活中。汉字隐藏着中国人的民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独特的符号体系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汉字伴随着中国文明发展的每一步,中国人提供了思想交流,许多汉字还浓缩了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芳华是永久的,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解读它,探索它在过去5000年中的持久活力和民族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魅力,在朝代的变迁中感受它,寻找它的灿烂光芒。

  。从甲骨文到青铜器,从铭文到小篆,从草书到楷书,从现在起,我们离不开对中国象形文字的解读和运用。汉字可以分为现代人物和古代人物。这个分水岭的特点是汉代汉字的官方变化。此外“汉字”这个名字也是在汉朝确定的。从那时起,所有华夏的孩子和孙子孙女听到这个词都会情不自禁地涌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六书》中汉字的形成也源于象形文字。对许慎《说文解字》中许多人物的解读不仅是人物的意义,而且为我们理解先秦社会文化提供了一条途径。因此,汉字的表意文字特点使汉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可读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逐渐发展为表意拼音文字,但汉字的注释往往是暂时借用的,因为汉字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字的大多数单词或语素是单音节的。随着现代汉语双音节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单音节意义和双音节意义变化不大。第二,汉字是重字,不怕读音的差异。在汉字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几千年来汉字的物理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方言对同一个汉字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并不影响词义的统一。即使在

  对传统文本的理解中,某些方言的发音也会比现代汉语更接近古代的发音。例如,“濯如芙蕖出绿波”一句中的绿色单词读作“鲁”(曲声)。不同的发音并不影响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发音千差万别,但它能写出同样的单词。我们可以直接阅读不同方言地区的文献,了解甲骨文、二十四部历史、唐宋诗和明清小说。汉字受西方拼音文字的影响。胡适等人创造了拼音方案,根据国际拼音字母表和拉丁字母拼音拼写汉字,并在将汉字转换为音节字符方面毫不动摇。拼音有很好的辅助帮助作用人们最好拼写汉字的声音。

  (2)方形汉字

  继

  对秦朝的《书同文字》的政治规范,以及汉代对《隶变》的统一和简化之后,汉字走向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汉字的结构不是单一的左右式,而是从左到右、上到下、内到外的多种方式。甲骨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我们仍然可以直接解读日本、山、雨、天和家庭的文字。经过碑文、巴文、隶书、楷书的演变,汉字的图形特征已变为直线,但汉字广场文字的特征逐渐增强,汉字笔画更加严谨,侧面部件更加固定和紧凑。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刻字和碑文,从产生到成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十分普遍。不用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象征“舞动的北京”借用了中国印章和书法的表达形式,这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形象,也是汉字“文本”的字体。这张图片来自夏洛克·秦朝的小篆书。自现代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以来,省略了多余的组件笔划,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普遍性和认受性,改善了汉字难以记忆和书写的缺点,更多的底层人士学会了阅读汉字,为中国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汉字广场汉字的平衡、对称和完整性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汉字的发展和定型中。

  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字体已经成为今天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书法。同时,在汉民族和中国文化中也形成了对中文文字的崇拜。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和畹鹊鹊氖樘逡恢北煌的电源?六艺中的“书”是汉字的书写能力。由于广场人物笔直、性格稳定的特点,中华民族追求正直、忠诚、和平稳定的生活与汉字广场人物的特点密不可分。因此,汉字方格的独特魅力不仅是汉字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无论在哪个时期,在社会动荡和外来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都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坚守自己的文化初衷,吸收和容纳外来文化,体现文化的包容性。在元朝、蒙古和民族统治中国,满族在清朝统治中国。当时,蒙古语和满族语并没有成为共同语言。统治者积极倡导学习中国文化,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百家争鸣,到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到唐宋以后以四书五经为重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以及现代汉学的兴起。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学者的重要性以及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历代的风风雨雨孕育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也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较为成熟的汉字发展形式。然而,由于音节的攻击,现代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文字的大国和文化的影响,如中日本强行推行日语学习在抗日战争,汉字吸收了其中的一些文字,形成了一个新的汉字,这使得汉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汉字和中华民族是血肉相连的。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为汉字的不断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和成长环境。汉字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汉字已经成为维系全球华人的主要纽带。历史上的帝王们一直没有找到,但他们统治世界的政治思想为中华文化和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包含两个重要基础:统一的意识形态和统一的领土。今天,“统一民族战线”仍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秦朝嬴政统一了世界,建立了秦朝。卡尔与书同文同轨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秦朝以来统一的政治和思想体系导致了汉字的统一和规范化发展。在强大的官制驱动下,汉字不断演变出适应时展的字体形式。从宫廷贵族的祭坛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在汉字的帮助下,许多贫穷的儒家学者可以从政,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报效国家。作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和大一统深深地印在我们国家的生活中。统治世界的国王和普通民众都是希望国家领土统一和稳定生活的政治理想。统一的政治统治也促进了汉语向前发展的趋势回顾过去,开拓未来。夏商周的著作可以通过甲骨文来证实。当王子们争夺霸权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附庸国之间被写得不同。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后,书籍和文字的政治手段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了简化汉字,李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将汉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秦朝的倒台,汉武帝建立的西汉王朝走上了历史舞台,将文本确立为“汉字”,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离书使汉字从古代汉字发展到现代汉字,奠定了汉字的书写形式和审美意义。北魏政权建立后,围脖楷体更接近成熟的汉字系统。唐朝气度恢宏、政治开放、草书、行书、楷书等书法字体繁盛流传至今。可以看出,汉字的每一次重大演变都是建立在统一的政治制度基础上的。中国领土的封闭和稳定也是建立统一帝国的基本条件。这也反映了汉字随着一个统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和思想中独立成长并趋于成熟。统一的政治思想是历经五千年沧桑的汉字的生命力,也是汉字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

  。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其他古代文明早已灭绝。汉字和中国一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中华文明与汉语保持着连续的联系,深深扎根于于华夏儿童的血液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字体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汉字经历了这些字体的演变和朝代的更迭,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这背后的原因是离不开汉字的核心,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汉字不仅是文字符号,而且代表着中华的历史和文化。对铜刻文字和碑林石碑文字的解读,都反映了中国人重视传承的人格特征。我们的祖先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生活场景再现给后代,将自己的精神文化留给后代。汉字在古代历史上经历了佛教文化的巨大影响。面对如此强大的思想和文字碰撞,中国人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继承汉字的发展,吸收外来文化文字的内容。“一刹那”和“蒂芙尼早餐”等词是汉字从梵语文字吸收并转换成汉字的词。古代中国的权力意识继续延续到鸦片战争,汉字也随着古代中国的繁荣而延续。外来字对汉字的影响不大。汉字不仅存在于文人的书画生活中,也存在于汉字。春节贴对联,清明祭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传统的节日祭祀仪式、诗歌和赋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字崇拜意识。他们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字的发展历史悠久。从贾湖遗址到几千年的沧桑,汉字依然以崭新的姿态在世界汉字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抽象符号字符。汉字的发展与中华文明形成了一条连续的直线。汉字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是因为汉字是一个稳定的表意文字。从外部原因来看,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也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过错。中国文化与汉字是血肉相连、相辅相成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与地域的统一,为历代汉字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汉字的出现的基础上不断成熟。中国在古代是世界大国。汉字可以继续保持中国的实力直到今天。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历史传承和传统节日,将汉字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汉字史与中华文明史有着深刻的关系。分析这些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汉字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国力。

  引用了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的文明古国。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经历。抗日战争、虎门销烟、九。一八、七。七事变多历历在目。但我国的历史也有光辉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发明了汉字。很久以前,古人并不会写字、记事,有人想出了绳结记事法,但是太麻烦了。就有一位叫仓颉的人发明了甲骨文。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千古绝句;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亲;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有那些着名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写的《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我国还有美丽的大好河山。长城是我国古代人们的一个骄傲,长城全长6330公里,在太空上,用肉眼看是一目了然。珠穆朗玛峰高达8444。43千米;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高达4718米;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峡谷,深6009米……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8

  晚上我们在长治坐上火车,第二天一早就到达北京西站了,出了火车站,有一个圆形的红颜色的建筑,它的名字叫做“火凤凰”,它代表着热情好客的北京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

  我们乘车来到了北京市郊区的军营体验军人的生活。我们与军人在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习军人最基本的军姿。体会军令如山的含义。

  在军营生活了两天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回到了北京的市里游览。

  来到北京的第三天上午,我们游览了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我们迫不及待爬上了长城,手扶着这历史悠久的古墙,脚踏着历史悠久的古砖,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长城可真壮观啊!总长一共有5千万米以上,历时2000多年,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我今天终于看到它了--世界上伟大奇迹之一的长城!人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们就来体会它真正的含义。登长城确实很苦,爬到一半的时候就爬不动了,双脚象灌了铅似的抬不起来。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爬到了长城的好汉碑那里,我太激动了,我终于爬到长城顶端了!

  北京之行使我收获太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到北京,好好建设我们的祖国!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9

  ——神龙笔记

  【最早国都帝王之城】

  华夏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在国人心目中神圣而又伟大。龙图腾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封龙山的美丽传说,蕴含着人们对龙的无限崇拜之脉络。

  很久以前,封龙山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海边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村里一封姓老汉,心地善良,一生修桥补路,尽做善事,可惜膝下无儿女,经常苦恼烦心。

  一天中午,封老汉正值午睡,忽见一蛟龙盘旋屋顶,瞬间变为一白胖小子,悠悠晃晃落其炕上,老汉大喜,上前抱起小儿,又喊又叫,猛然坐起,醒来是梦。

  心想事成,一年后,封老汉的老婆真的生下一胖小子,取名“封龙”。小封龙十二岁那年,一场大风刮了七天七夜。风停后,封老汉与村民下海打鱼,连续四天,一条未获。第五天,封老汉把船摇到很远的地方打渔,收网之时感到分沉重,拉上来一看,网里一条鱼都没有,却有一个红葫芦。

  回到家来,小封龙见到葫芦感到稀奇,打开一看,里面有一纸,上面密密麻麻爬满了像蝌蚪一样的文字,便拿给爹看,老爹不视,又问多人,无一认识。最后找到一白发老翁,老爷爷看后说,这不是纸,是鲛帕,上边的蝌蚪文是一个叫太行恶龙的写的,七天七夜的大风,是它兴风作浪所致,海中无鱼也是它搅的。这一代百姓要想过好日子,就需按文字要求,送百头牛、百只羊、百头猪、百石米供祭它,并且从今以后不准百姓下海打鱼。

  小封龙听了老爷爷讲后,气愤地说:“那咱们去杀死这条恶龙。”老爷爷说:“万万不可!龙是天上的神物,弄不好会把村子淹掉的。”

  又过了三年,恶龙作崇,人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这一年又逢大旱,人们喝水都很成问题。小封龙再也忍耐不住,决心学习本领,惩治恶龙。他按照白发老爷爷“要尽访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能人,方能学到本领”之言,拜辞双亲,蹚过五七三十五条大河,翻越六八四十八座大山,华阳道人吕洞宾教了他避水术,泰山真人神力王传给了他千斤力,张天师赐他一柄利剑。小封龙学到本领,返回家乡。手执利剑,口念避水诀,与恶龙交战七七四十九天,战胜恶龙。小封龙日夜监视恶龙,寸步不离。时间走过千百万载,小封龙和恶龙都变成了石山。人们为了纪念封龙,把他变得山叫“封龙山”。从此,“封龙化太行”的美丽传说世代传颂。

  当然,还有许多封龙山来历的传说,虽为民间颂词,足以说明人们对封龙山的崇拜。

  然而,证据凿凿的考古物证,有据可查的文史资料,证实封龙山确实人文历史悠久。以封龙山深厚文化底蕴孕育的元氏,古有“帝王之城”美誉。

  公元前约2000年先商民族开始在封龙山麓定居。

  公元前约800年西周王朝在山南麓封軧国,因濒临泜水(今槐河)而得名。

  1978年春和2010年春,两次在封龙山南的西张村和郭村,发现西周古墓及大片的商周遗址遗存,据考古学家研究考证,这里是商代早期都城所在地,商代中期才定都河南洛阳。一下子把元氏作为国都的时间提早了500——800年。由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国都至今尚是千古之谜,那么,元氏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都。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汉军,一场“汦水之战”,在今槐河之畔灭掉赵国,从此元氏一带纳入汉朝的版图。 汉朝时期426年间,恒山郡、常山郡、常山国都与现在的元氏共为一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登基于常山郡,汉明帝刘庄诞生于封龙山东南万年村。元氏县因赵王公子名而得名,至今长达2200余年。2011年元氏县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千年古县”称号。

  元氏,这个千年古县,山川钟毓,人杰地灵,古老的山川土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代代英才。帝王将相,文臣武官,名士贤才,代不绝书。安邦定国,建功立业,彪炳青史,为人称颂。

  华夏名山封龙山,正在加快开发步伐,逐步恢复夕日的风采 ,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京南旅游胜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百闻不如一见,心动不如行动。来吧,朋友,热情好客的封龙山人欢迎您!

  汉字的悠久历史篇10

  关键词:羌族民歌;羌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7-02

  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古老民族,据说也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从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来看,远在三千年多前就已有羌人活动的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的一支由我国西北部迁徙至岷江上游一带,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羌族。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等地,据2005年统计,现有人口约32.65万。羌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语言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族盛行神物崇拜,至今仍保留“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一、悠久的羌族民歌,灿烂的羌族文化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孕育一种文化。千百年来,羌族人民在岷江上游这一特殊的地区生产生活,世代繁衍,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羌族民歌,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姿的羌族文化,发展了社会经济,推动了社会进步。羌族民歌的形成,与羌族人民农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人们自古就喜欢用唱歌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互之间进行交往。在羌族村寨,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劳动生产、节日聚会和婚丧嫁娶都要唱歌,青年男女更是多以唱歌来进行社交活动。在羌民歌中,酒歌、情歌、山歌、劳动歌为数最多。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与悠久的历史,使羌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古朴、深厚、独特的民歌。羌族民歌使得羌族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通过口耳相传的口头传承形式代代相传。羌族民歌曲目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古朴,保存了较多的传统风貌,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形式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从而经久不衰而保存至今。羌族民歌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历史、道德情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羌族民歌作为羌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艺术土壤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羌民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所以历史悠久、口传心授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羌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色

  羌族民歌的表达方式多样,大多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野外,在山上还是在田间,在田边地角还是在宽敞的坝子,你都能听到羌民在唱歌。

  1.羌族民歌的分类。羌族民歌从形式上可分合唱、独唱、对唱三种。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歌、酒歌、山歌、劳动歌、风俗歌、时政歌、巫师歌、耍山调等八类。①情歌,在羌语中称为“柔西”,它是羌族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民歌,主要是羌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时所唱的歌曲。羌族青年男女常常对答互唱,以表达男女间高尚纯洁的爱慕之情。情歌有试探歌、求爱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等种类,例如《郎上山来姐下河》等。②酒歌,在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是羌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歌唱形式。羌族生活中的喜、庆、婚、丧、节日等都离不开咂酒。“有酒歌儿多,无酒不起歌”。演唱时,主人和客人轮流对饮对歌。其旋律优美,节奏缓慢,歌词较长,或表达祝贺、吉祥之意,或叙述家史、追忆祖先的业绩。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等。③山歌,在羌语中称“拉那”或“拉索”,是羌族人民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的歌曲。它有抒情山歌和劳动山歌两种,数量极多,节拍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对唱、独唱。羌族山歌,语言简练,具有鼓舞劳动情绪,使人充满劳动的喜悦之情。抒情山歌婉转优美,带有浓厚的抒彩,例如《龙窝山上云重云》等。④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民歌,有犁地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皮歌等。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其中有的节拍规整,接近歌舞曲,有的节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独唱、齐唱和对唱等形式。有的节奏舒缓,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对于羌族民族来说,歌声是劳动的伴侣,劳动离不开歌声。⑤风俗歌,主要是指葬礼安魂、祭祀和婚礼祝愿时唱的反映民俗、礼仪方面的民歌。祭祀歌由巫师说唱,曲调单纯沉闷,婚礼祝愿歌又称喜庆歌,内容大多是吉利、祝愿的词语,单调古朴淳厚。⑥时政歌,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一种表现,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腐朽,诉说羌族人民的悲惨生活。它的歌词鲜明深刻,一针见血。如《卡普歌》。⑦巫师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如《永别歌》。⑧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按羌族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青年男女上山游玩,俗称耍寨子。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现存的羌族民歌以1~5类歌曲为多,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它正好说明了人类社会生活与民歌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民歌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具有独自的审美情趣,浓郁的民族特色。

  2.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①调式独特。羌族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属我国民族调式。采用调式以羽或徽调式为主。②音阶主要有3种,它们是四声音列、五声音阶、五声性六声音阶,多用五声、六声音阶。③旋律中广泛使用中立音和“音腔”,以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④演唱形式上,可分为“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重唱”“男声重唱”“男女对唱”几种,其中又以“合唱”“重唱”等形式最多。⑤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有四言、七言诗体两种,其中四言诗体较常用。⑥羌族民歌在旋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独自的特色。它源于生活,人们不断地从纯洁而真实的民歌中得到欣赏、启示,这是作曲家笔下的作品不能和民歌相比拟之处。羌族民歌正是以它独具特色的特点和风格,为羌族民间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  汉字的来历篇1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来历的故事:

  “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

  在我国的古籍《尚书》中曾有“岛夷皮服”的记载,意思是说,当时有海岛上的居民向中央进贡由皮做成的衣服。由此可见,我国远古的先辈们的确有穿兽皮的事实。既然远古的人们有皮衣,那么当时出现用兽皮做的被子也就不足为奇了。皮在古代是专门用来指有毛的兽皮,如果除去了毛就称为革了,毛皮温暖舒适而且比较容易获得,作为远占人类的御寒工具是再合适不过了。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曾解释道“大被为衾,小被为寝衣”,说的是大小不同的“被”的名称。“被”在最初是和“衾”对立的概念,“衾”专门用来指大被子,而“被”专门用来指小被子。这可能与被的材质有关系,一张兽皮如果从面积上来看,不正好就是一床小被子吗?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证明,被在最早的确是用兽皮制成的。

  汉字的来历篇2

  鸟,长尾禽的总称。象形字。鸟的足形似匕,所以字形采用“匕”作边旁。所有与鸟相关的字,都采用“鸟”作边旁。

  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就像唐兰先生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由此可见,汉字是由图画衍生出来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对于象形字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象形字还保留实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用图示法和比较法讲解字义,巩固字形,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教学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汉字的来历篇3

  【关键词】王凤阳《汉字学》内容评价

  王凤阳,语言文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教授古代汉语。王凤阳先生从50年代中期开始便矢志于汉字学的研究,历经30多年的时间,《汉字学》于1989年末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主要著作有《汉字学》《古辞辨》等。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一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字体论、体系论、改革论和字形论。书的最后附录象形字释例和后记。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四章,是全书的总纲,主要内容有汉字学与汉字改革、文字和文字的发生、汉字和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历史面目。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汉字学以及为什么将这门学科称为“汉字学”。王凤阳先生肯定了许慎对汉字研究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传统许学遭到冲击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了总的论述。

  字体论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主要内容是汉字字体的演进、线条与笔画。作者阐述字体演进史,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是人根据书写的生理习惯去改进最初的描摹物象的文字的历史,是缩短写字时的运笔线路的历史。作者证明了笔画就是手对线条的选择,归纳了篆书线条改造为隶书笔画过程中的“趋直性原则”和“反逆性原则”,论证了笔顺的总规律――“最短线路原则”。关于字体的更替,作者扬弃了流行很广的直线发展观,而代之以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阐述了同一时代存在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字体是文字体系与书写时的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与交际功能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应用体以其简易、实用而取代标准体,就是字体的变易。

  体系论部分包括第七――十九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文字体系、汉字体系、图画提示文字、象形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象声写词法、形声写词法、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记号表意文字、记号文字的记号化、记号文字符量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记号文字能记与所记的矛盾、汉字的改进等。作者认为,只看到文字体系内部的量变,所以无法揭示文字发展的内部规律。《汉字学》明确提出了自己对文字体系及其变革的理论观点:文字是体系性的,文字发展史的核心部分是体系的变革史,体系变革的核心是基本符号的写词法的变化;文字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体系发展之中,文字体系的记录原则体现在基础符号的写词法里。

  《汉字学》第二十章讲述了汉字的改革问题,包括汉字改革的内在根据、汉字改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汉字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王凤阳先生指出,改革必须顺应汉字发展的规律、文字发展的规律,不应超越历史条件进行宣传和促进。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改革论”应该是体系论的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文字改革是当前的现实课题,所以独立了出来。

  字形论部分包括第二十一――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有行款与汉字字形变化、书写生理与汉字字形、字形的“同化”与“异化”――演变中的字形的交互影响、字形的“简化”与“繁化”、字形的分化交替与归并以及字形演进中的变易与规范。首先,作者探讨了汉字行款的形成,以及所引起的字形变化。其次,作者从手的书写运动,解释了最初来自对客观事物描摹的汉字,如何引起了在线条或笔画上的搭配组合的变化,分析了汉字“自上而下”和“自左而右”的书写给汉字字形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了“趋直”“反逆”“串连”“并连”在字形变化中的作用。最后指出字形演进中的“变易化”和“规范化”是字形演变中的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它们互相制约,贯穿在字形发展的全部历史之中。

  《汉字学》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并把汉字放在使用汉语这样一个中国社会的环境中加以考察、研究,认为汉字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过程是受汉民族语言和汉民族历史双重制约的,从汉字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上,多角度研究、探讨,颇有新意。同时,作者将汉字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去研究、考察,这样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只研究字的形、音、义的局部限制,而将视野放得更远、更开阔。

  此书不同于以往的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研究汉字历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著作。在整本书中到处可以找到辩证法的痕迹,例如作者在字体论部分谈到:“字体不是直线发展的,各种字体不是齐头并进的。字体变化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它在自身的矛盾统一中作螺旋上升的运动。”这种辩证思维是值得我们提倡、学习并且应用到研究实践当中去的。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倾注了作者30年的心血,总约76万字,内容及其丰富和全面,且在语言上循循善诱,尽管内容庞杂却并不难懂,王凤阳先生在后记中提及写作此书的坎坷曲折,更是令我钦佩。我有幸经恩师推荐得以阅读此书,从中获益匪浅,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参考文献】

  [1]王凤阳.汉字学[M].1版.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2]张克.王凤阳的《汉字学》及其汉字学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78-80.

  汉字的来历篇4

  关键词:汉字传播模式;韩国;中国文化

  汉字是表意体系自源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具有表音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说汉字的最大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传播的信息载体。汉字在韩国的传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因为韩国不仅是汉字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正式使用汉字的4 个国家之一。汉字在韩国传播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深思,其成功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汉字传播与汉文化

  汉字传播是以汉语为先导、以汉文化为基础、以汉籍为传承媒介的,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影响。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这是汉字传播的地理优势,但是与中国毗邻的国家并不只汉字文化圈国家,因而地理因素只是初级有利条件。历史上,中韩两国之间的交往一直非常密切,汉字在韩国有着绵长的传播史。汉文化对韩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古代很多汉字类文献的灵魂。韩国现代仍尊崇儒学,保留大量儒学文献,这对汉字传播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佛道文化也是经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对朝鲜半岛影响颇深。宗教类经典也是用汉字记录的,现在韩国人诵读的佛经有汉字记录和颜文翻译,人们在接受宗教教义的同时也自觉接触、接受汉字。随着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韩国现在对汉文化的需求更是达到一个新高度,学习汉字的人不断增多。

  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记录,韩国之所以对汉字的接受度这么高,首先是其对汉文化的认可。文化是先导,因而汉字向世界传播不能仅局限在汉字形音义的本体,一定要融合进汉文化的整体领域中。这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可以本末倒置。中国有着绵长的边界线,与东亚、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密切的往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都曾是汉字、汉语、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各国要与中国在许多领域广泛合作、共同发展,汉字无疑是重要沟通的桥梁。汉字与汉语、汉文化捆绑传播模式为汉字传播带来巨大机遇。

  二、汉字传播与本土文化

  汉字传播到朝鲜半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朝鲜王朝后期诞生的汉字类文献都是中韩文化融合的典范,汉字传播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异,原有的形音义以及文化内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更适应当地民族的审美取向,反映其文化内涵。

  韩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汉字为通用文字。有了汉字,韩国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历史文献《三国遗史》《三国史记》《朝鲜王朝实录》等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的借入和长期的使用,对韩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的存在是以中国的语言为背景的”。汉字是适应于孤立语――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韩语属于粘着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和独特的语音规则的符号系统。因此,借用汉字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民族不断探索各种文字本土化的方法。韩国俗字就是汉字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变异形体之一。

  三、汉字传播与汉字教育

  如果说过去汉字传播是一种自发的状态,现在汉字传播已进入主动模式。这就需要加强汉字教育,制定标准化的条例,确保汉字传播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汉字传播有赖于教育的实施。韩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汉语、汉字人才的培养。三国时期,高丽王朝最早建立太学,设置平民学校――扃堂,所用教材为中国的《史记》《汉书》《玉篇》《字林》等。现在传播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将汉文化传承开来,汉字传播速度也更为迅猛。

  为了更顺利地推行汉字教育,也要制定统一标准。汉字在传播过程中,适应本土化,产生变异,形成不同的形态。在信息化的时代,这种差异给交流带来不便,这就有必要走汉字共通化道路,字形必须标准化。字形标准化对汉字教育、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有重大作用。计算机系统中的中日韩超大字符集的运用也更好地推动汉字传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汉字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汉字的传播,实际上是汉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的汉字传播都有赖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中外文化交往,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载体和教育渠道。如何充分考虑汉字本土化过程,使汉字得到有效的传播,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陆锡兴.汉字传播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汉字的来历篇5

  最近,有论者在《北京晚报》倡导“汉字节”,我以为这确实是个好的建议,无论叫“汉字节”还是“汉字日”,这种对于中国和东亚的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有其重要的意义。汉字,当然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也是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的书写的方式。它既有历史的传承和延续的意义,也有当下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征,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的书写的方式,它对于中华文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东亚各国人民共同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宝贵的一部分。今天,中华文化面临着“走出去”的重要的课题,也面临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本土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的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于自己的书写方式汉字的珍重和爱惜,也需要我们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沿革有更多的了解。汉字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的生命的表达方式。因此,对于汉字文化的宣传和对于中国式的书写方式的倡导依然是守候自己的文化记忆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文化的新的未来的需要。

  这里,“汉字日”或者“汉字节”既是知识的传播,也有相当的实践性。随着电脑的普及,过去人们常说的“字是出面宝”,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他的性情和修养的传统的书写已经面临着实用性的巨大挑战。汉字的书写开始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虽然还使用汉字,但传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汉字在现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的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这次变革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书写的理解,也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另一次就是电脑的普及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这使得笔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淡化。两次变革都带来了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我们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汉字节‘可以让我们体验和了解传统的书写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汉字当然也经历了简化字的变化。最近,对于“简化字”的争议相当热烈。但其实汉字的简化也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在现代以来的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因此,简化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现代中国的值得珍重的重要文化资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不能一笔抹煞。同时在文字的电子输入中,繁简转换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实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使用简化字,在诸如古籍和文献的整理以及书法艺术等特殊领域里给予繁体字空间,让一般人能够“识繁用简”,其实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简化字当然也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汉字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我们既要高度尊重传统的繁体字具有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简化字的现实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代的传统。其实,今天主张废除简化字的意见,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理由和思考,但其实是对于这样的历史脉络缺少必要的了解导致的文化焦虑的结果。因此,“汉字节”也会让人们对于汉字发展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对于汉字文化的独特价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华文化的传统的同时,对于现代中国的先驱者普及文化、发展文化的努力也有更多的理解。

  当然,“汉字节”的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创造,了解东亚各国人民对于汉字文化的重要贡献。让世界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宝贵资源。以一个“汉字节”或者“汉字日”的方式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是今天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对于人类共同文化做出贡献的一部分。

  汉字的来历篇6

  关键词:字体演变;汉字规范;启示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传统汉字学着眼于汉字的字体变化,把汉字的历史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但是,把3400多年的汉字历史只分为2个阶段,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因此有学者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不同形体为标准将汉字划分为四个阶段。

  1、大篆:从广义上讲,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都属于大篆。商周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且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该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烈的图画性,线条自然,随体诘屈,字形多变。

  西周时期,出于实用和审美的需要,人们常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此被称为钟鼎文,又叫金文。其内容是关于当时祭典、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与甲骨文相比,金文仍具有图画色彩,且异体字较多、字形讹变严重。

  战国时代,汉字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几乎丧失殆尽,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

  2、小篆:许慎《说文・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采纳李斯等人的意见,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据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所讲,小篆并不是由籀文省改制定出一套文字,而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但李斯等人的确为小篆的形成做出很大贡献。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规范汉字结构和汉字笔画、统一了汉字书写风格。无论是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还是小篆,都还具有图画色彩,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刘又辛先生这一阶段为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

  3、隶书:在秦系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画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画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字具有了浓厚的隶书意味。隶书到了汉代成了正规的字体,就是所谓今隶,也叫汉隶。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最为重要的一次变革。隶书解散篆体,改曲为直。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变为平直的笔画。隶书笔画带有波势挑法,形成了一套由点、横、竖、撇、捺构成的笔画系统。汉隶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楷书:隶书之后,汉字形体虽出现了由古隶草化而来的草书、行书和复归端庄的楷书,这只是汉字不断简化和符号化的结果,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刘又辛先生认为这一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汉字经历了由图画性表意文字到符号性意音文字的演变。汉字形体的发展历程,简化是总的趋势。

  二、历史中重要的汉字规范行动

  汉字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但文字靠自身却不能形成内部的系统性,历史中两次重大的汉字改革对汉字发展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秦朝的“书同文”运动:秦朝整理规范文字,以期在文化领域内适应政治上的大一统。秦朝的“书同文”运动,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重大举措。首先,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都有秦朝严酷的法律作保障。其次,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将这一系列字书作为社会用字的规范。再次,秦始皇巡行天下在各处刻石记功,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铸刻在权量上颁行全国各地。这些文字成为当时文字使用的样板。

  “书同文”运动结束了战国时期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虽然秦朝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客观上确实起到了规范文字、促进文字健康发展的作用。同时对其后历代的文字规范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不过由于秦朝二世而亡统治时间不长,秦朝疆域又空前辽阔,加之又没有学校教育加以推广普及,所以“书同文”运动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2、建国初的汉字简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评价的主流思想仍然是承袭前人的“汉字革命论”的传统,认为汉字繁难,不易学会、掌握,妨碍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汉字改革综合了前30年的经验,落实了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行简化汉字的三大政策。制订出了《汉字简化总表》,积极推行简化字。简化汉字是汉字自汉代隶书、楷书正式定型后约两千年来最为重大的一次改进。这种改进的前提是不改变汉字整体形态风格,对结构繁难和笔画过多的汉字进行简化,目的是使汉字在书写使用时更为便捷,更易掌握。

  三、汉字演变应遵循汉字的自身演变与人为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1、应约定俗成 深得民心:文化的发展变化受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制约,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因此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汉字结构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变化,当秦丞相李斯奉命整理统一文字,这是一次人为促进汉字演变的行为,短时期内小篆被推广,六国文字退出历史舞台,但后来小篆并没有长久坐在汉字王国的宝座,而是像创造它的人们一样,消逝在历史之中,相反,由人民大众创造的隶书迅速赢得民心,成为汉字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汉字改革依托于用字群体,更服务于用字群体,没有群众的支持和传承,何谈改革?汉字改革应当考虑它的实用性和人们大众的可接受程度。

  2.顺应历史发展大势:(1)遵循汉字发展的一脉相承性。汉字已经使用了三四千年,是中华文明史的载体。汉字在被人们创造之初就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汉字自传说中仓颉造字到现今,都是一脉相承的。自汉代隶书出现之后的两千年间,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基本笔画代代相传,虽有变化,民间也总是创造并流行更为便于书写的手写体(即俗体),但总体其方正端庄的汉字形体是薪火相传的。(2)遵循汉字简化是必然趋势。汉字简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隶书是篆书的简化,楷书是隶书的简化,现代汉字简化是对楷书进行简化的继续。中国的汉字简化有其长远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达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由谁主观、人为地搞起来的。汉字简化符合汉字演化发展由繁趋简的总趋势,符合人们在使用文字时避难趋易的心理要求。简化汉字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并且为一些国家所采用,这是不能忽视和无可改变的事实。

  中国的汉字不可能不再简化,但今后的汉字简化必须极其谨慎,不能常简多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汉字的形体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以利各方面应用。(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5

  [2]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 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5] 施安昌.论汉字演变的分期[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

  [6] 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汉字的来历篇7

  [关键词]汉语思维;中国现代文学;内在影响

  近年来,在我国的文学界中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汉语关系的研究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并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在这一过程中,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却一直受到忽视,研究的成果甚微。对此现象,要大力的开展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理解汉语是否具有独特性的问题,并且汉语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也需要阐释。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要深刻的探究汉语思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并且要分析在外来文化对汉语思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汉语思维具有独特性

  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语言具有差异和独特的性质。历史中各样的现象都能够表明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差别所在,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汉语无论是历史发展时期的古文还是现代的文字,它的独特性是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在世界历史上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次还有巴比伦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以及埃及使用的图画文字。这个时候汉语的独特性就得到了凸显,在大部分的民族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都处于拼音文字时期,汉字却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表达方式,注音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历史的发展时期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实现了保存。中国的文字相对与西方国家来说,在视觉体验上就具有优势,它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方块字。正因如此汉字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汉字独特性和汉语思维的关系

  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在表现方式上中国语言属于形象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就是展现声音的语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表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具象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巩固了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地位。

  汉语思维主要是指思维的具体方式和思维产生的具体影响两个方面,思维方式和思维影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汉语思维注重整体的观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思维方式,在认识和理解的方面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当中,语言思维并不是决定一切基础,但是其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印度和中国具有整体上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汉语思维形式的不同,印度形成了以拼音文字为基础的宗教,而中国由于象形文字的方式出现了诗歌中简化的佛教思想。

  近年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思维依然保存自身的独特性,从根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从传统的意义来说,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来说,汉语思维即使表面上发生了改变其本质也不会改变。汉语思维的方式一致是传统和现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進行创新的同时是给予了传统新的意义,而不是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汉语思维和西语思维的碰撞,是中国文化本质和西方变相的联系。汉语思维对人类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或许深刻或许浅薄,但是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依然是基础的地位。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思维的方式会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基本的形式不会改变。

  3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

  首先汉语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和思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要关注传统的汉语思维的研究,避免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现代作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在西方思维中会进行汉语思维的渗透。在进行西方渗透意识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汉语思维、文化与西方所传播的自由、解放等思想相遇时,中国现代作家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比如在描写女性解放的过程中,女主角的思想和性格的解放路程都困难重重,这就是汉语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在面对西方意识的渗透时,会得到与历史思维方式相互碰撞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渲染时,其自身的传统没有被改变。

  4总结

  汉字的来历篇8

  汉字生动形象,汉字字体是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更是风舞龙翔。远看草书好象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看恰似龙虎相争,互不相让,但字体却很流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汉字五千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1在商朝,人们都十分相信鬼神,还特喜欢占卜,他们占卜是先将龟甲和牛骨修整好,再在背面挖若干椭圆形凹槽,接着将燃烧的木头紧紧抵住凹槽,由于剧烈受热,龟甲和牛骨会产生许多裂纹,占卜的结果就靠这些裂纹来判断,汉字中的“卜”、“兆”就源于这种裂纹。占卜完毕,人们会将占卜的何时、何人、何事、何结果都用甲骨文记录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名称的来历——刻在甲骨上的文字。

  除了记录占卜的结果,这些甲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向祖先提问,这也是占卜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当人们使用甲骨的时候。人们把问祖先的问题写在甲骨上面,因为他们想知道将来是怎样的问题,可能是关于狩猎或者战争,或者之类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关于私人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出生和他将来的生活。

  但有一点,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通,那就是:但这些用于记录的甲骨都被藏了起来,可记得内容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为什么要藏起来呢?难道还有什么特殊的秘密,是我所不知道的?

  原来,商王和贞人(就是占卜师)他们所守护的不仅仅是占卜的内容,而是与祖先沟通的权利,尤其对商王来说,这种权利是统治王朝必须的手段,因为人们都相信鬼神,而祭祀鬼神的权利、占卜的权利,只有商王可以拥有,商王就用这种方式来统治人民。只要老百姓不听商王的话,那么商王就可以说:“这是鬼神的决定,而不是我的。”这真是一个巧妙的理由,也难怪那些老百姓就这么相信了。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些老百姓傻傻的信着鬼神,让我们觉得有些许惊奇,但也许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也许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相信在我们看来荒谬的鬼神论。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2最近,我观看完了《汉字五千年》。本来,我对汉字是孤陋寡闻,看了《汉字五千年》之后,我对汉字的博大精深有着去多感触。

  《汉字五千年》是一部八集的纪录片。看篇是以英国马格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文化的缺乏了解。《汉字五千年》虽说是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向我们叙说着中国崎岖坎坷的历史。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这也提高了我对汉字历史的兴趣。

  我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有些我虽然听说过,但并不真正的了解。《汉字五千年》中却把这些知识全都讲到了。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仓颉造字——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绘它的形象,创造了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汉字五千年》中也曾提到过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可在龟壳或兽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所发现的。后来经过大规模的挖掘与搜查,最终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汉字还代表着艺术,是用来审美的。像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等等。这些书法作品龙飞凤舞,入木三分。所以,人们常说:“写字写得好与坏,和他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也正是“书品及人品”。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是世界上不能缺少的文字。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3无意中,我翻看书册看到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引人注目的故事,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主要介绍了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等。通过阅读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民族。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记载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古时期,下至中华民国,涌现出了无数的的历史人物。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说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从楚汉相争,想到“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林则徐远赴广西禁烟仅仅用了34天就收缴烟土近两万箱,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回味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字里行间都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最喜欢的是精忠报国的英雄人物岳飞,他从小就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刻苦学习增长了他的知识和才干,在那水深火热中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他领着岳家军,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打得金兵四处逃散。岳飞的领兵之道令我敬重,岳飞的爱国情怀令我敬仰。只可惜被奸人所害。

  岳飞因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典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榜样。他自立自强,少年立志,刻苦学艺,成年后有勇有谋,奋勇抗敌,而且不被名利所诱惑。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后,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更有深刻的认识,我要努力学习,发愤图强,用我的聪明才智把国家建设的更美好、更强大。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4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分为人类奇葩、高天长河、霞光万道、华夏心灵、翰墨情怀、天下至宝、芳华永驻等。其借助了32个富有代表性的汉字,通过文献资料、考古研究、访谈调研等多种形式,探索汉字的起源,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呈现了波澜壮阔的语言文化发展史。

  全片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其他文字命运的对比,凸显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古老的语言若没有演化,没跟上时代,没有传承,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黄沙中。在同类文字被埋没后,汉字仍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汉字有着3000多年的生命史,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当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

  汉字和西方符号文字本质的不同在于,几乎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由精神价值构成的,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错的。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汉字的字库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库,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伦理价值的结晶。怎么把字写得美,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以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开始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此后不同时期,汉字书写艺术化的过程经过了相当大的变迁,形成了它的规则和价值判断。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字写得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书品直接代表着人品,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在评价南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直截了当地说:“鄙其人则恶其书。”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华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和汉字有关,它们的诞生与汉字在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在空间能力上非常弱的时候,就建立了庞大、复杂的政治统治结构,这样的统治需要在空间上传递文字这种权威符号,那么,此后汉字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每一次提升和演变,几乎都与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有关。汉字面临的变革危机展示了中华文明在近代的命运。当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全面碰撞之后,汉字面临与世界交往和现代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压力。在压力之下,汉字开始了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国际意识形态的划分,国家基本上只接受前来中国学习语言的留学生,汉字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现在因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热”也在世界各国显现出来。

  正如外交家呼吁:汉字是世界上最最美丽的,也是最最有妙处的文字。我们的汉字被国际公认为最美的语言,对学习汉语的国外人士来说“汉字像一张张图画”,难认、难记、难写,且数量多。我们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开始学习写汉字,学习查所学汉字的意思,学习由汉字组词、造句,学习写作文,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汉字。看完《汉字五千年》后,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汉字的意义,当看到外国留学生用汉语和我们交谈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我有一种自豪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皆融入在汉字中,汉字不断演化、记载、传承,经过历代的改良、发展,终于流传至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缺的语言符号,也是顺应时代呼唤的产物。

  《汉字五千年》拍摄组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走了四大洲,十几个国家,在国内访问了上百名学者,到了宝鸡的周缘,到了安阳文字博物馆,到了湖北、湖南等等地方,我想他们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让汉字被更多的人所知,也是为了让中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母语。当了解了几千年前老祖宗们创造字的初衷时,让我加深了对汉字的理解,也从心底更加热爱汉字。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中文(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这足以说明汉字的重要性。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5汉字是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的。汉字和西方文字是不同的,汉字就是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很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汉字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象形的特征,一个是有价值固定化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导致了杰出、特殊的书法。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书写的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即书品直接代表人品。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字五千年》还通过毛笔,纸张,印章的汉字书写用具引出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国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两项与汉字有关的发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书同文”,之后,“隶书”便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出现。一字一图诠释汉字的形与意生动解说讲述汉字的根与源,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作者是唐汉,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汉字研究先后出版了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使沉默多年的古文字,学**再起各种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古文学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这是一本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汉字的有趣的通俗读物,全书选取了2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用图画故事的形式形象的讲解每个汉字。每个字一幅图,让你一眼看懂汉字的形与义。每个是一个演变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前世今生。每个是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讲述了汉字中深藏的文化历史文学知识。当然,汉字文化有它的大功,当然也有它的黑暗一面。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各朝各代的文字狱,值得一提的是,文字狱并不是清朝的“特色”,历朝历代皆有,只是清朝的文字狱更加彻底更加血腥。当然,这不是文字自身的错,黑暗的是“人”自身。每一次文字狱,都是一些小人为求上位的血腥结果,皇帝有时只是一件听信一面之词、被愚弄的工具而已,文字狱最大的得益者还是那些小人,而归根到底,还是封建制度让这些小人得以使用了过分的权力。书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很多关于汉字的我从未想过的知识——汉字与十二生肖、汉字的避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字游戏······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当然不能避免的要不断革新,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人类历史是向前进的,知古是好事,但是迷古就是坏事了,这应该是我们对待汉字文化的态度,不应该害怕汉字的改革,这种改革的不管有多少是非长短的评说,其积极意义是应当肯定的。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汉字走向信息化是大趋势,作为炎黄子孙,我要做的,是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汉字的来历篇9

  关键词:汉字;去汉字化;再汉字化;汉字转向

  H12

  一、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

  “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这个题目以“普通语言学”的眼光审视,暗含着一个“制度陷阱”,因为它预设了汉字的文化属性,而文字的定义――依西方文化的教诲――早已被否定了文化内涵。手头一本已经翻烂了的伦敦应用科学出版社《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译本)对文字的定义是:“用惯用的、可见的符号或字符在物体表面把语言记录下来的过程或结果。”也就是说,文字的存在价值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这样一个冰冷的定义让中国人显然很不舒服,它和我们传统语文对汉字的温暖感受――“咬文嚼字”、“龙飞凤舞”乃至“字里乾坤”――距离太远了!抽出我们的《辞海》,看看它对文字的定义:“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的文明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在西方语境中尽可能照顾了中国人独有的汉字感觉。

  汉字成为一种文化首先是因为汉字字形有丰富的古代文明内涵。且不说汉字构形映射物质文明的林林总总,即在思想,如《左传》“止戈为武”,《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字形的分析总是一种理论的阐释,人文的视角。姜亮夫先生说得好:“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的(而尤以‘见’为重要)。……画一个物也以人所感受的大小轻重为判。牛羊虎以头,人所易知也;龙凤最详,人所崇敬也。总之,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能看事物。”[1]69我们可以说汉字的解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纯语言学的意义。

  汉字成为一种文化又因为汉字构形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其结构规则甚至带有文化元编码性质,这种元编码成为中国人各种文化行为的精神理据。汉字在表意的过程中,自觉地对事象进行分析,根据事象的特点和意义要素的组合,设计汉字的结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种样式,或者说是造字者对事象内在逻辑的一种理解,而这种样式的理解,基本上是以二合为基础的。也说是说,汉字的孳乳,是一个由“一”到“二”的过程,由单体到合体的过程,这正体贴了汉民族“物生有两”、“二气感应”、“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文化心理。

  汉字的区别性很强的意象使汉字具有卓越的组义性。莱布尼茨曾说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而这一特点离不开表意汉字的创造。在汉语发展中大量的词语组合来自汉字书面语的创新,由此大大丰富了汉语书面词汇。组义使得汉字具有了超越口语的强大的语言功能。饶宗颐曾说:“汉人是用文字来控制语言,不像苏美尔等民族,一行文字语言化,结局是文字反为语言所吞没。”[2]183他说的正是汉字极富想象力且灵活多变的组义性。难怪有人说汉字就像“活字印刷”,有限的汉字可以无限地组合,而拼音文字则是“雕版印刷”了。比较一下“鼻炎”与“rhinitis”,我们就可以体会组义的长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准备上医学院了,却站在介绍课程的公告栏前目瞪口呆:anatomy, pathology, physiology, pharmacy, chenistry, botany, clinical practice, therapeutics,hygiene and materia medica。一个将要上大学的人,对要学的专业居然“一字不识”,这样的情节在中国人听来匪夷所思。

  汉字成为一种文化,更在于汉字的区别性很强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方言的“第二语言”作用,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汉字的这一独特的文化功能,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索绪尔晚年在病榻上学习汉字,明白了“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如果有两个口说的词发音相同,他们有时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明他们的思想。……汉语各种方言表示同一观念的词都可以用相同的书写符号。”[3]51汉字对汉语“言语异声”的表达进行观念整合,达到“多元统一”。这样一种“调洽殊方,沟贯异代”(钱穆语)的功能,堪称“天下主义”!一位日本友人说,外国人讲日语,哪怕再流畅,日本人也能发现他是“外人”。而她走遍了中国大地,中国人并不在意她的口音――在西北,有人以为她是南方人;在北方,有人以为她是香港人或台湾人;而在南方,人们则以为她是维族人。中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整合性,在这位日本人看来,与英文相似,是天然的世界语。(当然,汉字的“世界性”和拼音文字的世界性,涵义是不一样的。)汉字的观念整合性,一方面自下而上,以极富包容性的谐音将汉语各方言文化的异质性在维护其“言语异声”差别性的同时织入统一的文化经纬,另一方面又自上而下,以极富想象力的意象将统一的文化观念传布到九州方域,凝聚起同质文化的规范和力量。由此我们可知,汉字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是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正如柏杨所说:“中华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言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4]472

  与汉字的观念整合性相联系的,是汉字的谐音性使地方戏曲有了生存空间。汉字的观念整合走意会的路径,不涉音轨,客观上宕开了方音艺术的生存天地。在汉字的语音包容下,汉语各方言区草根性的戏文唱腔与官话标准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相安无事,中国几百种地方戏曲源远流长,由此形成西方拼音文化难以想象的异彩多姿。汉字保护了方言文化生态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中国各地方文化的精神认同和家园意识。当然,这种保护是有代价的,即方言尤其是中原以外的方言及其戏曲,不再具有汉字的书写性,从而不再在中华“雅文化”或者说主流文化中具有话语权。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在汉民族独特的文学样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里,与其说是汉字记录了汉文学,毋宁说是汉字创造了汉文学的样式。在文字产生前的远古时代,文化的传承凭记忆而口耳相传。为便于记诵,韵文形式的歌舞成为一种“讲史”的仪式。闻一多解释“诗言志”之古义即一种历史叙事。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韵文史”渐渐不堪记忆和叙事之重负,西方产生了散文化的叙事诗,而中国却是诗歌在与散文的“混战”中“大权旁落”,淡出讲史的领域,反过来强化其诗。在这一过程中,汉字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复旦大学的张新教授在多年前就颇有见地地指出:“文字的肌理能决定一种诗的存在方式。”一方面,“与西方文字相比,中国文字具有单音的特点。单音易于词句整齐划一。‘我去君来’,‘桃红柳绿’,稍有比较,即成排偶。而意义排偶与声音对仗是律诗的基本特征。”西方艺术虽然也强调对称,但“音义对称在英文中是极其不易的。原因就在英文是单复音错杂。”另一方面,“中西文法不同。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以自由伸缩颠倒,使句子对得工整。”张新认为,“中国文字这种高度凝聚力,对短小的抒情能胜任,而对需要铺张展开描述的叙事却反而显得太凝重与累赘。所以中国诗向来注重含蓄。所谓练字、诗眼,其实质就是诗人企望在有限的文字中凝聚更大的信息量即意象容量。”[5]在复旦大学的“语言与文化”课上,一位2003级新闻系同学对汉语是什么的回答,此时听来更有体会:汉语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浩渺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吹”、“绿”不定的江南岸;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回答:汉字记载了浩瀚的历史文献,汉字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汉字具有很强的民间游戏功能,等等等等。一旦我们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我们就会从中找到中西语言文字、中西文化、中西学术的根本分野。此时,我们完全可以重新为汉字定义: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

  二、从去汉字化到再汉字化

  中国独特的人文传统有三个通融性:

  其一是小学(语言文字学)与经学的通融。许慎强调想接绪历史传统、读懂儒家典籍,就必须对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进行正本清源,字义明乃经义明,小学明乃经学明,强调汉字是“经艺之本”: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许慎《说文解字序》)许慎的“本立而道生”实际上借助字学(小学)建立了经学与识古(史学)之间的同构关系,消解了典籍散佚所带来的历史认同危机。经学建立的记载阐释历史的模式得以延续。

  其二是经学内部表现为文史哲的通融。苏轼说:“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得。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已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在我们看来,这“意”,就是汉字元编码为传统文史哲提供了统一的思想资源和表述方式。因此清代经学家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经、史之所以相通,实际上基于汉字的表意思维或元编码:表意汉字既是一种对事实的照录(“史”的方式),又是一种对世界的形象表达(“文”的方式),还是一种对现实独特的认知方式(“哲”的方式)。文史哲的通融,实为汉字表意性元编码的体现。

  其三是小学内部表现为语言与文字、书写文本与非书写文本的通融。我们分别表述为字词通融和名物通融。首先看字词通融:汉字倾向于使自身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语符(语素或词),这要求汉字保持一个有意义的形体、一个音节、一个词义三位一体。这种对应使得汉字的字义与词义、字形与词形之间难分难舍,呈现一种跨界、整体通融性,体现了汉字与汉语独特的既分离又统一的张力关系。再看名物通融:从言文关系看,汉字代表的是一个语言概念单位,而从名物关系看,汉字对应的则是一个现实物,这就要求汉字对现实物具有形象描摹性即绘画性特征。如“仙”这个简化字,字面义是用“山中之人”的意象去表达某个现实物的。汉字的这种意象性打通了书写与绘画、书写与物象的界线。这种书写与非书写之间的越界,进一步造就了汉字书法、文人画这样的书写编码与非书写图像编码相通融的文化景观。

  这三个通融显示了汉字在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本位性。“本立而道生”,说明汉字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和存在基础,也是中国语文得以建构的基本条件。

  中国语言学的科学主义转型主要发生在“五四” 前后的新文化思潮时期。该思潮引进了西方语言中心主义的立场,把文字看作是单纯的记录口语、承载语言的科学工具,因此将是否有效地记录语言和口语看作是文字优劣的唯一标准。根据此标准,远离口语的汉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众矢之的。废除汉字、提倡文字拉丁化和白话文, 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颠覆,这成为“五四”时代的主流思潮。我们将这种思潮称之为“去汉字化”运动。此后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汉字化”一直是中国学术和文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八十年代起,去汉字化所造成的传统断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批评。不断有学者强调写意的汉字与写音的字母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汉字是独立于汉语的符号系统,要求对汉语、汉字文化特性重新评估,提出艺术、文学创作的“字思维”或汉字书写原则,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写”和“说”、“字”和“词”。对去汉字化和全盘西化的批判,越来越表现出回归汉字的情绪,“再汉字化”思潮初露端倪。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语言学,是“再汉字化”思潮的先声。文化语言学把语言学看作是一种人学,把汉语言文字看作汉文化存在和建构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中以陈望道、张世禄、郭绍虞等前辈学者为代表的本土学派的研究传统的继续,文化语言学强调汉字汉语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在文史哲融通的大汉字文化格局中研究汉语,尤其注重汉语中的语文精神即汉字所负载的传统人文精神的研究。郭绍虞是最早提出汉语的字本位性的学者,文化语言学派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汇通中国社会科学诸领域,进一步形成文化批判和文化建设两大主题。

  文化批判方面的思考主要有:批评五四以来汉语研究的西方语本位立场[6],五四以来现代汉语研究是“印欧语的眼光”[7],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归结为“去汉字化运动”[8],五四以来中国学术在西方文论面前患了“失语症”[9],五四白话文运动过于强调语言的断裂性,要对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走向进行重估[10],反思现当代文学中的“音本位”和“字本位”思潮[11],对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以汉字本位为特征的“母语写作”思潮进行总结[12],《诗探索》从1995年第2期起开辟专栏,发表了大量有关“字思维”的文章。有论者认为,关于母语思维与写作的讨论,“将是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前一次可能扭转今后中华文化乾坤的大讨论。”

  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考主要有:强调汉字对汉语的影响及汉语的字本位性质,提出文化语言学理论、汉字人文精神论(申小龙1988,1995,2001);提出字本位语言理论(徐通锵1992、1998,苏新春1994,潘文国2002);提出或倡导文学的“字思维”原则(汪曾祺1989,石虎1995,王岳川1996);提出汉字书写的“春秋笔法”是中国学术的话语模式(曹顺庆1997);中国经学是“书写中心主义”(杨乃乔1998);提出以汉字和汉语的融合为特征的“语文思维”概念(刘晓明2002);提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写”和“说”、“字”和“词”(叶秀山1991);提出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强调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既是汉语的最基本问题,也是汉文化的基本问题(孟华2004)。

  “再汉字化”思潮或中国学术的“汉字转向”的核心问题是汉字与汉语、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以及汉字在这种关系中的本位性。

  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和学术转型都是围绕汉字问题展开的,抓住这一点,中国学术和中国思想史的许多根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在西方国家,由于使用拼音文字,西方学术界普遍将文字看作是语言的工具,文字学甚至不是语言学内部的独立学科。国内学术界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引进了一种西方语音中心主义的文字学立场,将汉字处理为记录汉语的工具,汉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记录的汉语的性质,汉字独立的符号性及其所代表深厚的人文精神被严重忽视。重新评估汉语言文化的汉字性问题就是文化语言学的“再汉字化”立场。它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语文学的肯定和回归,而是要求重新估价汉字在汉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利弊,以实现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的差别化和对话:一方面使自己成为西方学术的一个有积极建设意义的“他者”,同时又使西方学术成为中国学术的积极发现者。因此,中国学术二十一世纪面临一个“汉字转向”的问题:汉语和汉文化的可能性是建立在汉字的可能性基础上的,这是中国学术,包括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存在的基本条件。这种“再汉字化”立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为世界学术所贡献出的最为独特的东方理论视角。

  “再汉字化”转向,也顺应了世界学术的大趋势。当代世界学术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向,一是语言学转向、二是文字学或图像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主要表现在文史哲诸人文领域开始思考世界存在的条件是建立在语言的可能性基础上的,文学、史学、哲学都开始关注语言问题,并从语言学那里吸取方法论立场。复旦大学的文化语言学在八十年代举起了中国学术语言学转向的大旗,其语言文化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界、文学界等人文学科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所谓的文字学转向,一般认为肇始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他的“文字”概念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视象符号,如图像、雕塑、表演、音乐、建筑、仪式等等,当然也包括汉字、拉丁字母这样的狭义文字。德里达的基本观点是,现实、知识、真理和历史的可能性是建立在“文字”的可能性基础上的。因此,文史哲在考虑自己研究对象的存在条件时,由对其语言性的思考再进一步转向对语言、文字、图像三者关系性的思考。因为现实、历史和知识不仅仅是以语言为存在条件的,文字、图像也同等重要(在今天的“读图时代”尤其如此)而且更易被忽视。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汉字是一种极为独特的符号系统,它处在语言和图像中间的枢纽位置,它既具有图像符号的视觉思维特性,又具有语言之书写符号的口语精神。中国文化的汉字本位性一方面抑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像思维,又抑制了汉语方言的话语精神,汉字自身替代了图像、话语,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学、知识、思维、现实存在的最基本条件。这就是汉字的“本位性”问题。该问题构成了中国学术、中国文化最核心和最基本的问题,学术界和文化界对该问题的觉醒和重新阐释,这就是“汉字转向”或“再汉字化”。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引领中国上个世纪末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再次擎起“文字学转向”的旗帜,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再汉字化提出的汉字文化的新视角,基于这样一种学术理念:语言(言)、文字(文)和视象符号(象)三者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要素和条件。中国语言、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汉字的问题,即以汉字为枢纽,在言、文、象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格局中研究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并将这种以汉字为本的言文象三者既分离又统一看作是中国学术、中国文化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我们冲破传统学科分治的壁垒,在一个大汉字文化观的格局下进行学术研究。这种学术立场也可叫做“新语文”主义。

  以“再汉字化”为宗旨的汉字文化新视角研究,具体围绕五个基本主题:

  第一,汉字文化特性的研究。

  第二,汉字的语言性研究。

  第三,汉字的符号性研究。

  第四,汉字书面语研究,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1)现代汉字书面语的历史发展研究。

  (2)现代汉字书面语的文化特性研究。

  (3)现代汉字书面语的网络形态研究。

  汉字文化新视角的研究,预示着中国语言文化研究在一个世纪的“去汉字化”的历程之后,将要实现“再汉字化”的世纪转向。这一转向的本质就是在中国文化的地方性视界和世界性视界融通的过程中,重新确认汉字在文化承担和文化融通中的巨大功用和远大前景。

  参考文献:

  [1]姜亮夫.古文字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4]柏杨.中国人史纲(上)[M].中国友谊出版社,1998.

  [5]张新.闻一多猜想――诗化还是诗的小说化//新诗与文化散论[M].学林出版社,1995.

  [6]申小龙.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20世纪中国语言学是思辨录[M].学林出版社,1989.

  [7]徐通锵.语言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1996,(2).

  [10]郑敏.世纪末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

  [11]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J].当代作家评论,2002,(2).

  [12]乐.母语与写作[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汉字的来历篇10

  《我们的汉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写给孩子的一本汉字普及读物。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在寒假的时候阅读这本书,并且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我们的汉字读后感小学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我们的汉字读后感小学生一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中,最细小且精炼的零件便是汉字。它形美、声美、意美,其中蕴含着华夏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因此,它美!

  形之美

  在最早的殷商时期,出现了用龟甲来记录事件的文体,称之为甲骨文。它瘦弱纤细,是中华文体发展的源头,它是中华民族充满智慧的象征。随后,又出现了金文,它是文字发展的历程,瞧,那一个个浑圆质朴的金文啊,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吹奏者中华文明前进的乐声!到了秦朝,一个个遒劲凝重的大篆,一个个曲折婉转的小篆又流传于世,它们好似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精灵在舞动着,歌颂者中国大一统的豪迈!之后又发明了隶书,据古人记载,它的字体稍扁,有些潦草,但是今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幸一睹芳容,它神秘而又瑰丽地躲藏在中华历史词典中的一隅,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去发现它、探索它、继而沉浸于它的魅力之中。

  魏晋时期,又陆续出现了楷书、行书和草书,它们也为中华历史词典增色不少。一个个端正挺拔的楷体书字傲然挺立,它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看,它横平竖直,钩竖突兀,显得坚强不屈,正是华夏儿女坚贞的气节和不屈的品格的真实写照!

  声之美

  中华历史上的汉字向来讲究音韵,一个个汉字组成一个个华丽的词语、成语和句子,它们的巧妙组合蕴含着最美的音韵。它动人,它醉人!听,那一句句对联悄入耳畔,它们仄起平收,字词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两岸硝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多美的声韵啊,车万育巧妙地将古人对对联的规律与自身的情感结合了起来,为中华历史词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是继中华历史的字体后的绽放的第二朵芬芳的鲜花,也为后来慢慢登场的诗词埋下了伏笔……

  意之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觉得最美最精深的地方就在于诗词文化。它语言凝练,意蕴深刻、画面优美,使中华历史词典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他们都为文学而生。他们用一个个汉字串联成的诗词,多姿多彩、脍炙人口、启人心智、陶冶情操。《登飞来峰》告诉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学习;《游山西村》教会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乐观向上,相信“柳暗花明”的出现。李白教会我们用自信去体验浪漫;辛弃疾教会我们伟大而忠贞的爱国精神;李清照教会我们用心与情去品尝……因此,它的意韵最美。

  汉字啊,你是中华历史词典的奠基者,任何出彩的角色都源于你。因此,你最美!你哺育着滋润着华夏儿女的精神文化,我们永远在你的身边徜徉!

  2021我们的汉字读后感小学生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我国的汉字更是学问深厚。汉字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如今,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华热”“汉字热”的风潮,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热衷于学习汉语言文化,现在就连外国朋友们也非常喜欢学习我们国家的文字和文化了,这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瑰宝如今又重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汉字历经了几千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从最为原始的甲骨文到后来的象形文字,再到近代的繁体字,直到现代我们每天使用的简体字。可以说我们国家的文字经历了各种沧桑。现在,每当我写下一个个横平竖直的形象生动的方块字的时候,我都会感叹中华文字的绝妙。一竖、一横、一撇、一捺,这些简单的笔画勾画出了成千上万的文字。

  中国文字既生动形象,又妙趣横生。例如一个“喜欢”的“喜”字让人喜笑颜开,一个“乐”字让人抚掌大笑,一个“悲”字让人悲痛欲绝,一个“怒”字让人怒火中烧……可以说每一个字都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画册一般。我们伟大的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浩瀚历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是,现代人对汉字的写法有所改变,使现今出现了许多错别字。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字值千金》的故事吧?小小的一字之差就可以闹出大笑话或者悲剧。比如我曾听妈妈说过一个小笑话,有一个旅游团出发去浙江的乌镇旅游,到了目的地,其中的一位团员打电话向家人保平安说:“我已经平安到达鸟镇了。”虽然乌和鸟仅仅只是一点之差,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是天壤之别,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当时听到这个笑话后,哈哈大笑,并没有多想,可是现在细细想起来,感触颇多,我觉得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义务好好学习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现如今,很多人为了图一时的方便,把很多的字都简写,或者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另外一个同音的字代替原本要写的字,这样却极有可能使原来的句子的意思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不能因为无心之失而去纵容自己长期写错别字。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作为中华儿女,学习汉字并好好传承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要好好学习汉字,好好写汉字。从小,妈妈就非常重视我汉字的书写。妈妈经常教育我,写字养德,写字怡情,一撇一捺书写人生,做人更要像写字一样,每一笔都要酝酿好走向,不能分神,妈妈经常和我说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之间的联系与道理,我从小就知道汉字是方块字,方块字一定要横平竖直,做人更加要像写字一样脚踏实地、堂堂正正。我一定会记住妈妈的教诲,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

  2021我们的汉字读后感小学生三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又美丽而独特,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草书又到行书,这是多么美妙的演变啊!汪竹柏说得好: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

  每个汉字都有横竖撇捺这些简简单单的笔画组成,却有着自己的情感。望见“朝阳”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一丝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你,而望见“幽深”,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看见“冷霜”这个词,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哀”字一望皱眉……

  当你用笔写出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一定会感叹汉字的奇妙。它就如一位技术精湛的魔术师,时而轻如鸿毛,时而重如泰山,时而飘若游丝,时而娇若惊鸿。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个跳跃欢快的乐章。

  汉字,它们像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在纸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姿态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迷人,我每次都会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之中。被砍每个字都是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其实它们都深藏不露,遇难者丰富的文化思想。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来历、字义……若是碰上什么烦恼,坐下来听一段优美的散文,脑海里似乎跳动着一个个汉字精灵,不停地上下飞舞,在四周萦绕,等他们彻底烦恼顿释,如释重负。

  当我听到“汉字”这个词时,不禁肃然起敬。汉字!我真想对你说:“我爱你!”

  2021我们的汉字读后感小学生四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精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炎黄子孙用汉字书写过无数不朽的篇章。每一个汉字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魅力,而在这千千万万的汉字当中,我唯独对“好”字情有独钟。

  “好”字总是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你真好”“你好棒”“你是好样的”……这是我们最爱听的话语。“好”字引领着我们成长,激励着我们进步。在家里,我们希望成为长辈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在学校,我们希望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和同学身边的“好伙伴”。在我自己心中,则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祖国的“好栋梁”。“好”字真好!它能促进我们积极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特别喜欢“好”字,还在于汉字特有的“表意”功能。“好”字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右边是“子”,“子”在这里指男子,表示男子和女子地位平等地在一起。但这种平等来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特别严重,这在汉字里也留下深刻的印记。如“奸臣”的“奸”、“嫌弃”的“嫌”、“奴隶”的“奴”、“妒忌”的“妒”……这些贬义词都是女字旁,我真想为女子叫屈啊!现实生活中更是有很多人“重男轻女”,认为女子无用,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只有男孩子才能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所以生了女儿的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甚至有的人会把刚生下来的女婴偷偷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进步了,这种观念也慢慢在改变,许多人认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自己心头的肉,都是国家的宝,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男女实现了平等,这样的“好”才是真正的好。

  汉字,这种古老的方块字,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到如今仍然熠熠生辉。美丽的汉字像一朵朵晶莹的浪花,汇成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淌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伟大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汉字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正等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继续探索……

  2021我们的汉字读后感小学生五“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语言符号。

  汉字是最神奇的,添一横或一竖就会变幻无穷。例如“日”添一横变成“目”,添一竖变成“田”……汉字除了神奇,还有许多含义哩!

  “家”,我们都认识的字,可你想过“家”字的含义吗?“家”字分成“宀”和“豕”,在以前,“宀”指房屋,“豕”指猪,表示房屋上面住人,下面住猪,有人有物质保障,这样才真正称得上是“家”。

  “敏”字拆开来是“每”和“文”,含义就是:“每”天读几篇“文”章,多增长些知识,人才会越发聪明、敏捷。

  “信”字,可拆分为“人”和“言”,不言而喻,就是说指一个人说话要一诺千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言立信,做人一定要有信用。

  “聪”,分为“耳”、“丷”、“口”、“心”四部分,指的是上课时用耳朵专心听;用眼睛仔细观察;用嘴巴大胆地说;用心专注地记。只要做到这几点,就能成为一个聪明人。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汉字,正确书写,合理地运用汉字,让汉字发挥自己最大的魅力。

  2021我们的汉字读后感小学生六总把他和“难学”“神秘”等字眼联系起来。没错,中国的汉字的确是世上最难的文字之一。而我以为,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因为学习汉字,实际上就是在走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实际上是在触摸两千多年前那跳动的脉搏。通过汉字,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我们可以与那取经路上的师徒四人一起,辗转于惊心动魄的搏击之间,我们可以走近大观园中一幕幕家族兴衰的过程;我们可以体验春秋的烽火,我们可以尝试三国的争斗;我们可以与两晋的风流才子席地而坐,斗酒长啸,我们可以走在唐朝繁华的街道上,微笑颔首。这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汉字都已经帮我们安排得妥妥帖帖了,只等你翻开书本,重拾起扔下的记忆,这不也是汉字的魅力吗?

  总而言之,我爱的,就是汉字。他比日本文字更悦耳,比英国文字更好看。他具有强大的魔力,优雅又直白。他时时呼唤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去亲近他,去亲近中华文明那博大精深的魅力。如果人有来世,我一定还选择生在中国,与你,中国汉字,相伴到永远!(汪涵)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作者用儿童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的心理。“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同样富有形象性,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这四个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你想吧,“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觉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而“幽深”两字一出现,你便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两字的创造赞叹不已。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钩点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他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

  汉字之美,美在风骨。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的魅力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作者在这里把汉字的丰富多彩比作“奇妙绚丽的大花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这个“大花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从此必定会一步步欢笑着、跳跃着奔向前去了”。“必定”,强调不容置疑;“欢笑着、跳跃着”,写出孩子的欢笑心情和欢快动作。有良好的开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结果。吸引力就是汉字的勉力。

  汉字之美,美在精髓。面对科学的飞跃,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寻求摆脱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的震撼灵魂的呐喊。是的,这种呼唤曾经搅得热血沸腾,但却有点唐吉诃德攻打风车的憨度。中国的汉字以其瑰丽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所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倒是那种拼音文字需要不断再创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琐程度;惟中国的汉字却反而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地用原有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让人们熟悉这种文字后,可寻求的新的组合和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宽广而简便。

  汉字之美,美在真情。唉,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文字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爱。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剂。汉语还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汉字的人口大约有14亿,占世界人口的26%,几乎相等于合用英语的15亿人口(以英语为母语的书面语的只有3亿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它也是_网上的第二大语言文字。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申奥成功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兴趣日益升温。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的学校开设了华文课程,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chinese)课程,许多人已看到华文中还蕴藏着无限商机。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字;性质;表意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9—0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几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汉字系统是否也正在逐渐失去其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曾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现在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左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的定性中也曾表明观点:

  “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的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时间,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本文就关于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说文解字》叙中如此描述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汉字脱胎于图画,并冲破图画发展成了记录语言的笔画符号系统。由包羲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初造书契直到甲骨文字的出现,“盖依类象形”,这里的象形,透露出文字与表意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文字的表意性是不容置疑的。

  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通行楷书的确定,文字发展的轨迹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二)秦汉的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变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三)魏晋以后的正楷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又称作“楷隶”。其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以后,楷书一直是正宗字体。汉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变成完全的方块字。楷书作为现代汉字对古文字“象形”的猛烈冲击,以全面的符号笔画化将“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彻底变成了若干笔画积累而成的抽象符号。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说“图画文字和记号文字本是衔接起来的,图画演化的过于简单,就只是一个记号”这是很正确的,所以说这个猛烈的冲击只是在字形本身,每个符号化的部件背后仍旧背负着其创造时的一定意义,由这些符号组成的汉字无论形体如何,表意的成分是弃之不去的。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第2篇

  ■汉字文化与校园环境融合,让汉字渗透美德

  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汉字文化,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即利用与人品、人格相关的字装饰环境,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在楹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面汉字文化墙,镌刻着八个篆书字体的汉字“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每天早晨,学生们入校时,心中必诵读这些字。由校门进入内部教学区,是一个个与这八个字相呼应的古代故事:黄香的尽孝之道;孔子拜师的尊师重教之礼;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无欺……学生们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中进一步领悟了这八个字所传递的人生道理。

  教师把学校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依据校园梁上故事和汉字文化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整合、设计。教师把文化墙中的每一个汉字和与之对应的梁上故事组合在一起,引领学生首先针对汉字演变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在梁上故事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彩画故事,让汉字与传统美德教育相映生辉。如在学习“廉”字时,学生自主学习了关于“廉”字的演变过程,并借助校楹门上齐白石老先生的“事事清白”图,进行了课外延伸学习,学生找到了清官典范包拯的故事、于谦的诗歌,以及当代人民好公仆沈浩书记的真实事迹……通过身边的资源以及课外延伸获得的资料,学生深入解读了中华美德“廉”。

  ■汉字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让汉字启迪心智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入汉字的字源进行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结构与意义的认知。如在教学“册”字的时候,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巧妙引入了“册”字的演变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册”字的字义理解和字形记忆: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将刻好字的竹简一根一根地穿连起来,就成了书。甲骨文和金文用几条竖线表示竹简,用横向曲线表示把竹简编串成册的皮绳。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册”字。

  一位中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乞巧》的时候,利用汉字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区分了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同音形近字“宵”与“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的不同,随即讲解:“这两个字不同的形旁代表不同的涵义。今宵的‘宵’字上面的宝盖头古时候写成门,表示光线昏暗,后来就引申为夜晚,而碧霄的‘霄’的雨字头原本代表雨或雪,后来也引申为天空。”由此,两个一直是教学难点的同音形近字,形象、生动地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了。

  ■开设汉字艺术校本课程,让汉字传承文化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第3篇

  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环境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汉字。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有利的条件和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识字渠道。我们给教室里的许多物品如黑板、挂画、课程表、文化廊等都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识那个物品的字。让家长给学生做胸卡,学生之间互相认识对方的名字。大街上的广告牌、餐厅的菜谱、超市的购物单等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多生字。

  二、源流识字让学生爱上识字,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汉字是直接从象形图画中蜕化而来的符号文字,在世界所有语言文字中,只有汉字有识字的过程。所以,我们通过讲解汉字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汉字字形的演变,语音的演变和意思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教师应培养学生接受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怕”字时,我先讲“竖心旁”的“心”由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再讲“白”字的意思,然后用一个小故事说明心变白如何演变成“怕”字。讲完后我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编故事来理解这个字的演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自主获取知识,认识汉字。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识字数量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以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识字教学最终是要和电脑接轨的。学生通过聊QQ、看博客、空间日志等,运用各种输入法来打字,把认字和用电脑打字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时候巩固了字母的拼读,在进行文字输入的时候识记了所认读的生字,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第4篇

  一、字理识字有助于辨析形近字和纠正错别字

  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多一笔,少一笔都不一样,给学生在识读生字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麻烦。其实,汉字构形是有理据的,汉字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如果能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又能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种因变化而形成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读错、认错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例如“寇”与“冠”,寇的构形理据是手持棍棒之类的武器侵入房舍敲击主人的头部,所以指外来的强盗、敌寇;冠的构形理据是手持帽子加戴于人的头上,所以指帽子,也指戴帽子的行为,冠冕堂皇、衣冠禽兽。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从“元”(人头),不同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攴”与“寸”,前者以手持物,表示敲击,后者是由“又”字变来的,表示手;二是实施方案“宀”、“冖”,前者表示房子,后者表示帽子。通过对汉字的字形及部件字义的解析,使学生对汉字的形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字理识字有助于系统地掌握汉字

  汉字教学如果孤立地进行,一个一个地教,一个一个地记,这样效果不会太好。其实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我们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以简驭繁,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昭”字,从“日”、“召”声,“召”又从“口”,“刀”声,共有三个基础构件。如果让学生学会“日”、“口”、“刀”这三个基础字,然后按构字原理循序渐进地联系相关字形进行教学,就会引出一系列的互有联系的字形。如以“日”为义符,可以组成“明、杲、杳”等会意字,“暖、晴、晚、旺”等形声字;以“口”为义符,可以组成“名、鸣”等会意字和“召、叫、喊、啡”等形声字,以“口”为声符,还能产生“扣、叩”等形声字;“刀”作为构件,同样能构成“利、则”等会意字和“叨、忉”等形声字;进而“召”又组成“昭、招、沼、诏、迢、笤、龆、髫、苕、绍、邵、韶、劭”,又组成“照”……诸如此类,先识字成为后识字的基础,相关相联的字互为背景,互有联系又互为区别,这样从字理出发按构形规律成系统的教学汉字,比起忽略字际关系的死教硬记,效果会好很多。字理教学就是强调字理的系统性,讲一个字可以联系一串字、一批字。这些互有关联的字使孩子从认识字到理解字,形成了一个易区分、有联系的识字体系,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

  三、字理识字有助于掌握词义的系统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记录汉语语词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语词的某一个意义有联系,这样一个意义我们通常把它看作是字的本义。本义是其他意义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们掌握词的本义,其他的意义会与它发生联系,掌握起来就容易了。比如“兵”,现字形已变异,其理不显。追其字源,兵上从斤,底下从两个手,就是两个手拿着一个斤,斤表示斧头,而斧头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古代经常用斤作为武器的代表,因此从字源的构形上看,这个字的本意是武器。“短兵相接”里的“兵”就是指武器。武器是由人拿着的,所以拿着武器去打仗的人就叫做兵,这就是士兵的意思,所谓“兵来将挡”的“兵”就是指士兵。士兵拿着武器去打仗,这是军事行动,“兵”可以指代战争,因此“兵”还有军事、战争的含义,“纸上谈兵”、“兵不厌诈”的“兵”不是指士兵,也不是武器,而是指战争、兵法,是更抽象的含义。这些义项都与本义“武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都可以叫做引申义。我们在掌握字形的本义后,就能将一串引申意义联系起来,这比单个记忆掌握要牢固、有效得多,使学生对词义有了更深入、系统的掌握。

  小学低年段以识字为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识字的输入量和巩固率都有制约。字理识字教学,从汉字的构形理据出发,给孩子讲解汉字的来源与演变的过程,把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一则则有趣的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总之,字理识字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第5篇

  篆,是古文字的统称,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古文等。大篆是成熟的文字体系,这不仅表现在甲骨文单字数量之多,而且从发现最早的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看,就已具备了六书造字法,完全达到了系统的成熟阶段。

  大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古文字师法自然,据物绘形,一字有多种写法,结体上长短大小不拘,用笔潇洒自由,还没有定型化。此期截止于西周末年,属于古文字未定型期。《说文解字叙》:“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对古文字进行了一番整理,从而统一了全国的字体。西周末年的虢季子白盘上的文字可见其端倪,后来的《石鼓文》可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是比早期古文字规范、严整,结体极其积聚,形体上较完备,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书体。此期截止秦朝统一中国,属于古文字初步定型期。至于六国古文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那是因为当时“各国诸侯互相征伐”,各自为政所形成的一些异体字,并不影响古文字初步定型期的确立。

  大篆体现了据物绘形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是汉字之本源的象形文字。大篆是秦以前的通用正体。

  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针对以前诸侯割据所形成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采纳了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字”的建议,命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改革成为“小篆”。小篆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淘汰了大量的区域性的异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

  小篆实行了严格的定型、定位、定音、定义,使汉字发展成为一个严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学体系。小篆属于古文字定型期。

  小篆结构统一稳定,其中形声字约占80%。仅《说文解字》保留下来的小篆就有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而“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王力语)远远超出了常用字字数。同时,小篆使汉字书写线条化,偏旁简单化,笔画固定化,字形成纵势规整的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型字”的基础。

  小篆是秦时通用正体,汉始为隶书替代,仅用于书法。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始皇时,“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施之于徒隶。”(《汉书·艺文志》)“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即用于隶人佐书。它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急就速写文字的需要,由下级官吏创造和推广使用的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

  郭沫若说:“秦始皇的特出处,是他准许并奖励写草篆,这样就使民间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进了由篆而隶的转变。”(《奴隶制时代》)同时,秦朝“以吏为师”,官吏为了教学之便,把自己使用的手头字体教给大家,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和普及隶书的作用。可以说秦始皇在文字史上的作用不仅是整理简化了古文字(“书同文字”),还开创了今文字,实现了古今文字的分野。秦王朝在暂短的几十年内创立了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这简直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

  隶书是篆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字体,可分为破篆和立楷两个阶段。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隶书者,篆之捷也。”其初笔划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结构删繁就简便于书写,充分体现了对篆的破。这个阶段始于战国,结于西汉之末。《宣和书谱·正书叙论》:“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体。”这个阶段具体为东汉。隶书在立楷同时,自身也开始追求整齐美观,渐加波磔,以增华饰。

  隶书在破和立的过程中,通过对结成汉字形体和结构的同化、异化、讹化、位移、简化等方式,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并逐步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将线条笔划变成了书写笔划,使文字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横方。这种从文字结构、笔划到形体上的变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具体奠定了近两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汉字形体的基础。

  草书,其广义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体,如草篆、草隶、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标准草书等。宋·张栻《南轩集》:“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扎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

  首先,草书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迅速,具有“赴迅急就”的实用性。其次,草书损正体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粗书之,具有改变字体的导变性。郭沫若说:“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草隶变成的。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奴隶制时代》)篆书由草篆导变为隶书,隶书由草隶导变为楷书,皆由草书导变为新体。第三,草书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变化多姿,能表现作者的情趣和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然而,有其利必有其弊。草书是手写体,但是汉字却没有通用的手写体。究其原因,是数以万计的构形不同的汉字仅由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基本笔划组成。结构十分严谨,且不说多一撇少一点不行,就是按部就班去写,也得严细认真,一丝不苟。例如:“子”字中间的横,如写成左倾或右斜,便成为“孑孓”了。更何况草书乃损正体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势必导致符号化,岂能不造成混乱。例如,草书中的:“日”字符号竟代表楷书中的“日、田、目、口、隹、西、四”等十几个偏旁部首,形成了偏旁部首假借。甚至异形混写,形成了一形多字的书法假借。以及还有些字在草书中字形相似,相差甚微,更是“一点写不准,神仙也难认。”因此,阅读时缺乏规范法度可循,往往只能凭猜想。古代有个笑话说:张丞相好草书,一日写了好句子,让他侄子抄,他侄子问他其中的字,他竟也不认识了,反责问:“胡不早问,致我忘之?”(《拊掌录》)笑话诙谐地揭示了草书缺乏统一的规范。尽管现代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根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制定了标准草书,但也没有成为通用的手写体,这大概是因为他也没能解决草书的易识和准确的缘故吧!其实草书的易识和准确是根本无法解决的。由于草书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狂草,“古法变尽新有余”,心手相师,变化万端。历史上的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其书法真也达到了颠狂的程度,不但学习的人感到“草书苦无法”,而且“有人若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戴叔伦《怀素草书歌》)真是妙手偶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草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书法至上的皇冠,而被誉为中国书法至上的皇冠的草书,其欣赏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正因为如此之故,真书之后出现的行书,才比较谨小慎微,被称为“真之捷,草之详。”(清·刘熙载《艺概》)形体上没有大的变异,只不过是真书的手写化而已,故此文不予专论。

  真书,又叫“今隶”、“楷书”、“正书”。真书始于东汉,系以隶字作楷法,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形成于魏晋,魏代钟繇、晋代王羲之改变体势,备尽法度,遂使真书脱胎于汉隶,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正体;盛行于唐代,唐人书法皆讲究字体结构,精求形貌,妙品迭出,百花齐放。欧、虞、褚、李、颜、柳等各自成家,蔚为大观,以致被后人一直视为学习真书的正规风范。

  真书是隶书的进一步规整,或者说是今文的定型化。它是在隶书和“隶书之捷”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从中改变了隶书的笔势,并适当加以简化,使之成为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的“楷模”字体。真书从魏晋以来成为通用正体,一直沿用至今日。

  以上综述了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汉字是从新旧形体演变的矛盾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动力是以求书写之迅速,发展的倾向是由繁趋简。而由繁趋简必然要损坏字源,因此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对字源的否定过程。恩格斯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的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1页)在此对字源的否定,是汉字内部的否定因素发展的结果,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扬弃。因为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对字源的否定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所以,汉字形体的演变与字源的差异必然越来越大。而只有正确地认识这种差异,才能正确地理解文字的构形和本义。

  首先,古文字从未定型期向定型期的演化,使古文字的图画成分减弱,符号成分增强。虽然提高了书写速度,但是定型后的古文字与字源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致使有些小篆从其构形上已经无法辨认出其本义。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尽管作者许慎学识渊博,“五经无双”,又博访通人,治学态度严谨,然而由于他没有看到未定型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只能根据在形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定型期的小篆和初步定型期的籀文来分析字形,难免把一些字的本义解释错了。

  例一:已,《说文》:“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汉语大字典》:“甲文、金文已字形又与子同,象胎儿。”

  例二:为,《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案:(为)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之状,卜辞作于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例三:臣,《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臣,“(甲金文)均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

  以上字例可见,许慎之所以将其本义解释错了,主要是他没有看到未定型期的古文。如果他看到了未定型期的古文,这些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因为未定型期的古文,归法自然,近于图画,视而可识,望文生义,是比较好理解的。这充分说明了,古文字从未定型期向定型期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与字源明显的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不加以分析,不去追踪溯源,弄清其来龙去脉,而断然顾形思义,势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次,篆隶之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是今文之始,真书是今文的定型化。汉字经过隶变,形体和本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胡秉虚《说文管见》:“隶书兴而字一大变,故经典用字有与篆文大异者。”隶书彻底改变了古文字那种参照实物构形的被动局面,从中由造字时的画形会意改变成了笔划态势,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提高了书写速度。这是汉字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简化,也是汉字历史上否定字源最深刻的一次。

  例一:同化,篆异而隶同。(1)“有朗”中的“月”篆字为“月”,“朝服”中的“月”篆字为“舟”,“骨脓”中的“月”篆字为“肉”,而隶变皆为“月”。(2)篆字“然”下的火苗,“马”的四条腿,“鱼”的尾巴,“鸟”的两脚,隶变皆为“…”(四点水)。(3)“春泰奉秦奏”它们的上部在篆字中皆然不同,隶变统一为“”(春字头)。

  例二:异化,篆同而隶异。(1)心,“性恨”(在左)、“恭慕”(在下)、“志意”(在下),而在篆字中皆为“心”形。(2)人,“保仁”(在左)、“负色”(在上)、“卧咎”(在右)、“饰饬”(在右上),而在篆字中皆为“人”形。

  例三:讹化,以讹传讹,刃非成是。(1)前,篆字为“从止舟上”(《说文》),隶变为“前。”(2)要,篆字为“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说文》),隶变为“要”。(3)曰,篆字上面不封口,隶变成扁日。

  例四:位移。(1)“崩晃界垄攀翌”此隶变成为上下结构的,在篆字中原为左右结构。(2)“印峰魂裙稿惬”此隶变成为左右结构的,在篆字中原为上下结构。

  例五:简化,篆繁而隶简。(1)阝,“郡邻”(此在右篆字原为“邑”),“隘院”(此在左篆字原为“阜”)。(2)雷,篆字雨下三个田,隶变为一个田。尘,篆字土上三个鹿,隶变为一个鹿。(3)“蜂烽锋”中的“夆”篆字皆为“逢”,隶变为“夆”。

  例六:繁化,篆简而隶繁。(1)故意繁化,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三十九卷:“随意增益,妄施小巧,以异为博,以多为贵。”例如“书增减真隶,别为一格”的“板桥体”(清·牛应之《雨窗消息录》)(2)类化变繁,双音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互相影响,产生的类化变繁。如篆字“凤皇”而隶书为“凤凰”。(3)异化变繁,由于假借反客为主,其本义异化为形声字。如篆字“莫北要”隶书皆加义符为“暮背腰”。(4)义化变繁,即给假借字加义符,由假借字变成形声字。如篆字“采辟”隶书加义符为“菜避”。

  上述六例,其中繁化:第一种故意繁化属于个别现象,后三种皆为形声的产物。形声属于造字范畴,而不属于隶变范畴。因此,繁化不影响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倾向。其中同化、异化、讹化、位移、简化等则对古文字形体和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对字源进行彻底的否定,使古文字的象形性特征基本丧失殆尽,趋于符号化,以致于有些字构形上未免有悖于“六书”。如此再一味按图索骥,据形辨义,难免造成“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说文》)的笑话。


关于汉字来历演变的小故事简短(精选五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关于汉字来历演变的小故事简短(精选五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关于汉字来历演变的小故事简短(精选五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基层工作